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C_(3)H_(6)/N_(2)分离的PDA@PEBA2533膜的制备
1
作者 杜翠花 张茜 +2 位作者 王晓东 黄伟 周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7-446,共10页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征。考察了PDA沉积时间对膜形貌、结构以及分离性能的影响,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探索了PDA@PEBA2533膜对不同C3H6浓度的C_(3)H_(6)/N_(2)混合气的分离效果以及膜的长时间分离稳定性。结果表明,沉积PDA于PEBA2533膜表面有效提高了膜的分离性能。当沉积时间不小于24h时,可得到连续的PDA膜层,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膜层逐渐增厚,气体渗透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选择性持续上升,沉积24h所制备的膜分离性能最佳。增大操作温度和压力,膜对C3H6和N2的渗透速率均增大,C_(3)H_(6)/N_(2)选择性则降低。增大混合气中C3H6浓度,膜对C3H6的渗透速率和选择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所制备的分离性能最好的PDA@PEBA2533膜上,0.2MPa时,对C3H6体积分数为20%的混合气,温度从0℃提高到50℃,C3H6渗透速率从8.25GPU增加到71.42GPU,C_(3)H_(6)/N_(2)选择性从22.92降低至10.14。在130h的气体分离实验中,该膜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该膜与其他分离C_(3)H_(6)/N_(2)混合气膜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h_(6)/N_(2)混合气 分离 浸渍-旋转法 聚多巴胺@聚醚嵌段共聚酰胺
下载PDF
大豆C_(2)H_(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2
作者 郭智滨 张亚坤 +4 位作者 贺紫航 周强华 蔡占东 马启彬 年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 为进一步寻找与大豆产量相关的潜在候选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与转录组学技术,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C_(2)H_(2)型锌指蛋白(C_(2)H_(2)zinc finger protein)序列BLAST映射,将从大豆(Glycine max)的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44个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成11个亚家族,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测序数据和转录组数据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_(2)H_(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分布于17条大豆染色体中,且每个亚家族的基因结构域较为相近,呈高度保守性。成员启动子部分含有抗逆境胁迫以及激素相关的调控元件。RNA-seq结果显示,有8个基因在不同植物组织内表达差异显著。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3个基因的分析结果为SUPERMAN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42为Ln位点的相应基因,参与大豆叶形和籽粒的调控,GmC1-1iZFP12、GmC1-1iZFP30为SUPERMAN基因的转录调节因子,GmC1-1iZFP21可能参与大豆籽粒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为调控相关过程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寻找和挖掘大豆高产基因提供方向,也为C_(2)H_(2)型锌指蛋白和生物信息学在植物中的利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c_(2)h_(2)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下载PDF
低温阶段煤吸附C_(2)H_(4)的吸附特性研究
3
作者 文虎 李倬锋 +2 位作者 张铎 唐瑞 黎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5,共12页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封闭区遗煤吸附C_(2)H_(4)的演化特征,以宁夏灵新煤矿不粘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进行煤吸附C_(2)H_(4)试验,分析温压与粒径对煤吸附C_(2)H_(4)过程中的吸附量、吸附速率和吸附热力学等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 为研究煤矿采空区封闭区遗煤吸附C_(2)H_(4)的演化特征,以宁夏灵新煤矿不粘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容量法进行煤吸附C_(2)H_(4)试验,分析温压与粒径对煤吸附C_(2)H_(4)过程中的吸附量、吸附速率和吸附热力学等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温度为30~60℃、压力为0.15~0.45 MPa、粒径为20~120目时,无论是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还是粒径减小,C_(2)H_(4)的吸附量均增加;吸附过程随时间由快变慢,进而趋于平衡,吸附速率快速趋于0;温度与粒径不变,平衡压力越大吸附速率越大;温度与压力不变,粒径越小吸附速率越快。吸附量相同,粒径越小等量吸附热越低;各粒径煤样吸附C_(2)H_(4)的等量吸附热为0.69~40.23 kJ/mol,属于物理吸附。引入压力修正系数进行拟合,温度不变,压力和粒径与吸附自由能降低值呈正比关系;粒径不变,温度与吸附自由能降低值呈反比关系。各粒径煤样吸附C_(2)H_(4)的吸附熵均为负值,吸附量增大,温度降低,吸附熵值均增大;吸附量相同条件下,粒径越大,吸附熵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阶段 c_(2)h_(4) 吸附特性 吸附速率 煤自燃 吸附热
下载PDF
山茶油对H_(2)O_(2)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晏庆 郭蓁 +3 位作者 孙赛男 黎婧 谭机永 黎静 《海南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山茶油对H_(2)O_(2)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H_(2)O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细胞存活率,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以200μmol/L H_(2)O_(2)处理细胞24 h,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 目的:探讨山茶油对H_(2)O_(2)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H_(2)O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细胞存活率,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以200μmol/L H_(2)O_(2)处理细胞24 h,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作为模型组。分别用1%,0.1%,0.01%浓度的山茶油预处理细胞24 h后,加入H_(2)O_(2)作用24 h作为实验组。利用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实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EdU细胞增殖染色实验及划痕实验来观察各组细胞衰老,线粒体膜电位,增殖凋亡,迁移的变化。利用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不同浓度H_(2)O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细胞活力均受到抑制,且与H_(2)O_(2)浓度正相关(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_(2)O_(2)模型组细胞衰老阳性率、MDA含量和LDH活性增加(P<0.01);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增殖率、迁移率、SOD活性下降(P<0.01)。与H_(2)O_(2)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细胞衰老阳性率(P<0.05)、MDA含量和LDH活性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细胞增殖率和迁移率增加(P<0.05)。结论:山茶油可显著抑制H9C2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h_(2)O_(2) h9c2 氧化应激 保护
下载PDF
CO_(2)/C_(3)H_(6)O在金属氧化物耦合吡咯氮生物炭表面的共/竞吸附机理研究
5
作者 汪辉春 花昌豪 +4 位作者 陈萍 顾明言 龚成 邹帅 汪一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7,共12页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比较吸附量、吸附能以及态密度和电荷差分密度的分析,探究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耦合吡咯氮生物炭(CN5@MOx,MOx=ZnO、CaO、Na2O)表面CO_(2)与C_(3)H_(6)O(CO_(2)&C_(3)H_(6)O)的吸附机理。首先从CO_(2)/C_(3)...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通过比较吸附量、吸附能以及态密度和电荷差分密度的分析,探究了不同金属氧化物耦合吡咯氮生物炭(CN5@MOx,MOx=ZnO、CaO、Na2O)表面CO_(2)与C_(3)H_(6)O(CO_(2)&C_(3)H_(6)O)的吸附机理。首先从CO_(2)/C_(3)H_(6)O单组分方面计算了其在CN5@MOx表面吸附量和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在333 K、100 kPa时CN5@Na2O表面对CO_(2)/C_(3)H_(6)O单组分吸附量分别为3.65、15.34 mmol/g,吸附能分别为-145.86、-132.47 kJ/mol,均高于CO_(2)/C_(3)H_(6)O单组分在CN5@CaO及CN5@ZnO表面吸附。得出Na2O掺杂吡咯氮生物炭对CO_(2)/C_(3)H_(6)O单组分吸附效果最优。进一步研究了CO_(2)&C_(3)H_(6)O在CN5@MOx表面共/竞吸附及机理。计算结果表明,CO_(2)&C_(3)H_(6)O在CN5@Na2O、CN5@CaO、CN5@ZnO表面吸附存在临界温度(分别为333、353、393 K),超过临界温度以后CO_(2)&C_(3)H_(6)O共存体系在CN5@MOx表面吸附量较CO_(2)/C_(3)H_(6)O单组分有所提高。CO_(2)&C_(3)H_(6)O在CN5@Na2O、 CN5@CaO、 CN5@ZnO表面吸附能分别比CO_(2)或C_(3)H_(6)O单组分吸附时至少高141.59、112.77、31.75 kJ/mol,CN5@MOx表面对CO_(2)和C_(3)H_(6)O的吸附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且CN5@Na2O对CO_(2)&C_(3)H_(6)O共同吸附效果最佳。采用电荷差分密度和态密度分析CO_(2)&C_(3)H_(6)O在CN5@MOx表面协同吸附作用机理,得出CO_(2)的吸附作用力是通过C_(3)H_(6)O与CO_(2)的间接相互作用产生的,Na2O中Na与C_(3)H_(6)O电子云重叠,发生电荷转移,增强了两者间相互作用力,CN5@Na2O表面C_(3)H_(6)O与CN5在p轨道主要共振峰结合能较CN5@ZnO低了3.43 eV,使得C_(3)H_(6)O在CN5@Na2O表面吸附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氮生物炭 金属氧化物 cO_(2) c_(3)h_(6)O
下载PDF
C_(2)H_(2)气体流量对WC-DLC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谢焕钧 徐长云 +3 位作者 唐令 韩明月 罗阳 李刘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19,共8页
文章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WC-DLC耐磨涂层,为了探究C_(2)H_(2)流量对WC-DLC涂层表截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在10−50 mL/min C_(2)H_(2)流量下制备了WC-DLC涂层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_(2)H_(2)流量的增... 文章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WC-DLC耐磨涂层,为了探究C_(2)H_(2)流量对WC-DLC涂层表截面形貌、微观结构、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在10−50 mL/min C_(2)H_(2)流量下制备了WC-DLC涂层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_(2)H_(2)流量的增加,涂层中碳含量增加,晶粒逐渐细化,由柱状晶逐渐转变为细晶粒,涂层变得更加致密;涂层纳米硬度与sp3杂化的C原子含量密切相关,随着涂层中sp3-C含量的增加,硬度先升高然后降低,磨损率也先升高降低;随着碳原子含量升高,涂层中出现大量的非晶碳,表面晶粒非晶化,涂层的摩擦系数逐渐减小且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DLc 涂层 c_(2)h_(2) 流量 纳米硬度 结合力 摩擦磨损
下载PDF
Protective effect of camellia oil on H_(2)O_(2)-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in H9C2 cardiomyocytes of rats
7
作者 YAN Qing GUO Zhen +3 位作者 SUN Sai-nan LI Jing TAN Ji-yong LI Jing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CAS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amellia oil against H2O2-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in rat H9C2 cardiomyocytes. Methods: CCK8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ell survival rate of H9C2 cardiomyocyte...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amellia oil against H2O2-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in rat H9C2 cardiomyocytes. Methods: CCK8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ell survival rate of H9C2 cardiomyocyte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2O2. Normal cultured cells were used as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and the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200 μmol/L H2O2 for 24 h. An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model was constructed as the model group. The cells were pretreated with 1%, 0.1% and 0.01% camellia oil for 24 h, and then H2O2 was added for 24 h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β-galactosidase senescence staining assay,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ssay, EdU cell proliferation staining assay and scratch assay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cell senescenc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and migration in each group. The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ctivity,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of the cells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by using the kit. Results: The cell viability of H9C2 cardiomyocyte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2O2 was inhibited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H2O2 (P<0.01).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cell senescence, MDA content and LDH activity increased in the H2O2 model group (P<0.01);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cellular value-added rate, migration rate and SOD activity decreased (P<0.01). Compared with the H2O2 model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cellular senescence (P<0.01 or P<0.05), MDA content and LDH activity decreased (P< 0.01 or P<0.05);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increased, cell proliferation rate and migration rate increased (P<0.01 or P<0.05)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clusion: Camellia oil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oxidative stress injury in H9C2 cells and exert cardiomyocyte protectiv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lia oil h_(2)O_(2) h9c2 Oxidative stress Protective
下载PDF
基于TDLAS的变压器油中C_(2)H_(2)在线监测装置设计
8
作者 曹旺 万元 +4 位作者 唐伟 刘章进 李橙橙 廖学顺 吴昊天 《农村电气化》 2024年第2期61-64,共4页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的安全与稳定愈发重要。为满足变压器油中C_(2)H_(2)的在线监测需要,选取1532 nm的分布式半导体激光器与12 m光程怀特池,研制了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与波长调制技术的变压器油中C_(2)H_(2)在... 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的安全与稳定愈发重要。为满足变压器油中C_(2)H_(2)的在线监测需要,选取1532 nm的分布式半导体激光器与12 m光程怀特池,研制了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与波长调制技术的变压器油中C_(2)H_(2)在线监测装置,实现了油中溶解C_(2)H_(2)分离、气体检测、结果分析等功能,测量周期约为25 min,测试过程无损样本。该装置检测精准快速,无需人工操作,可为变压器提供实时的安全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油 c_(2)h_(2)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 波长调制 在线监测
下载PDF
面向凝聚态核磁共振的新型NaKV_(4)O_(9)·2H_(2)O材料与多铁性材料的物性研究
9
作者 谷瑞新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69-172,共4页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学者逐渐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如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材料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因此研究利用凝聚态核磁共振技术对新型NaKV_(4)O_(9)·2H_(2)O材料与多铁性材料CuBr_(2)的物理性质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Na...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学者逐渐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如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材料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因此研究利用凝聚态核磁共振技术对新型NaKV_(4)O_(9)·2H_(2)O材料与多铁性材料CuBr_(2)的物理性质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NaKV_(4)O_(9)·2H_(2)O曲线的峰部位置随着温度的不断增长,且在温度到120K附近的时候偏移量达到最大。CuBr_(2)的相变温度从72K升高到117.5K。综上所述,通过凝聚态核磁共振技术能更准确地察觉不同材料的物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聚态物理 核磁共振 NaKV_(4)O_(92h_(2)O 多铁性材料
下载PDF
C_(9)H_(10)O_(2):0.5ZnCl_(2)/SG as a High-Efficiency Catalyst for Desulfurization of Model Oil
10
作者 Li Xiuping Wei Yuanyuan +1 位作者 Liu Xiaoyi Zhao Rongxia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15-126,共12页
A C_(9)H_(10)O_(2):0.5ZnCl_(2)/SG catalyst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one-step sol-gel method with silica gel(SG)as the carrier and C_(9)H_(10)O_(2):0.5ZnCl_(2)deep eutectic solvent(DES)as active component.The structure ... A C_(9)H_(10)O_(2):0.5ZnCl_(2)/SG catalyst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one-step sol-gel method with silica gel(SG)as the carrier and C_(9)H_(10)O_(2):0.5ZnCl_(2)deep eutectic solvent(DES)as active component.The structure of the supported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XRD,SEM,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and the DES was found to have successfully permeated the SG through its pores.The removal of dibenzothiophene(DBT)in model diesel was studied using C_(9)H_(10)O_(2):0.5ZnCl_(2)/SG as a catalyst and H_(2)O_(2)as an oxidant.The influence of loading dose of DES,reaction temperature,catalyst dosage,O/S molar ratio,and sulfide type on the desulfurization rate was investigated.The removal rates of DBT,4,6-dimethyldibenzothiophene(4,6-DMDBT),and benzothiophene(BT)under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99.4%,96%,and 78.2%,respectively.C_(9)H_(10)O_(2):0.5ZnCl_(2)/SG catalyst could be recycled five times with a little decrease of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activity,and the adsorption-oxidation desulfurization mechanism was exa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9)h_(10)O_(2):0.5Zncl_(2)/SG SOL-GEL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DIBENZOThIOPhENE DFT calculation
下载PDF
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对C_(3)H_(6)/C_(2)H_(4)混合气的分离性能
11
作者 张茜 王晓东 黄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736,共10页
以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和聚乙二醇(PEG600)共混物为有机基质、自制CuNaY分子筛为添加剂,利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衰减全反射傅里... 以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和聚乙二醇(PEG600)共混物为有机基质、自制CuNaY分子筛为添加剂,利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及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对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进行表征,考察了CuNaY分子筛中Cu^(2+)交换度和含量对混合基质膜微结构和C_(3)H_(6)/C_(2)H_(4)混合气(摩尔比50/50)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uNaY与PEBA2533/PEG600发生物理混合,并使有机基质链的移动性增强;CuNaY分子筛在混合基质膜中质量分数不大于6%时,其分布均一,与有机基质结合良好;极化能力更强的Cu^(2+)取代Na^(+)提高了混合基质膜的分离性能,Cu^(2+)交换度对C_(3)H_(6)选择性存在最佳值,低温有利于提高C_(3)H_(6)/C_(2)H_(4)选择性。在温度-35℃、压力0.2 MPa的条件下,添加CuNaY分子筛质量分数6%、Cu^(2+)交换度12.90%时制备的混合基质膜对C_(3)H_(6)/C_(2)H_(4)混合气的分离性能最佳,C_(3)H_(6)/C_(2)H_(4)选择性可达10.5,C_(3)H_(6)渗透系数为350 barr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BA2533/PEG600/cuNaY混合基质膜 c_(3)h_(6)/c_(2)h_(4)混合气 交换度 分离 渗透系数
下载PDF
C_(2)H_(4)在烟煤中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文虎 刘名阳 +4 位作者 唐瑞 张铎 樊世星 黎杰 李倬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2,共6页
C_(2)H_(4)作为评价煤自燃过程的标志气体,煤对C_(2)H_(4)的吸附会使得矿井空气中C_(2)H_(4)气体体积分数的降低,进而影响对煤自燃过程评估的准确性。为了揭示C_(2)H_(4)在烟煤中吸附的微观机理,构建Wiser烟煤分子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 C_(2)H_(4)作为评价煤自燃过程的标志气体,煤对C_(2)H_(4)的吸附会使得矿井空气中C_(2)H_(4)气体体积分数的降低,进而影响对煤自燃过程评估的准确性。为了揭示C_(2)H_(4)在烟煤中吸附的微观机理,构建Wiser烟煤分子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温度为293.15~313.15 K、压力为0.1~3.0MPa时,C_(2)H_(4)在烟煤分子模型中吸附过程,并对吸附过程中吸附热、吸附势能和吸附熵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_(2)H_(4)在烟煤分子中的吸附量随压力的升高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平缓;压力相同时,温度越高,C_(2)H_(4)的吸附量越低;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对C_(2)H_(4)吸附过程拟合效果最好,C_(2)H_(4)的最大吸附量a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同温度条件下,C_(2)H_(4)的平均吸附热为35.29~37.65 kJ/mol,表明C_(2)H_(4)在烟煤中的吸附为物理吸附;C_(2)H_(4)的吸附势能和吸附熵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c_(2)h_(4) 烟煤 吸附 蒙特卡洛 分子模拟
下载PDF
黄芩苷对H_(9)C_(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春婷 张建丽 黄颖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4期565-568,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H_(9)C_(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利用CoCl_(2)对H_(9)C_(2)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经黄芩苷处理后缺氧模型细胞活力和凋亡比例。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凋亡蛋白变...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H_(9)C_(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利用CoCl_(2)对H_(9)C_(2)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经黄芩苷处理后缺氧模型细胞活力和凋亡比例。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凋亡蛋白变化情况。结果CoCl_(2)可明显降低H_(9)C_(2)细胞的细胞活力,使用1000μmol/L的CoCl_(2)处理并建立H_(9)C_(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黄芩苷预处理可提高H_(9)C_(2)细胞活力并抑制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黄芩苷保护心肌细胞作用依赖于miR-133b上调。结论黄芩苷对CoCl_(2)引起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细胞活力并抑制细胞凋亡;黄芩苷可提高细胞miR-133b水平进而保护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氧损伤 黄芩苷 h_(9)c_(2) miR-133b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苦参碱对H_(2)O_(2)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希坤 闫鹏 +1 位作者 赵飞龙 王可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H_(2)O_(2)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心肌细胞H9c2分为空白组(正常培养)、苦参碱组(正常培养+50μmol/L苦参碱培养24 h)、H_(2)O_(2)模型组(200μmol/L H_(2)O_(2)预处理3 h...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H_(2)O_(2)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H9c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心肌细胞H9c2分为空白组(正常培养)、苦参碱组(正常培养+50μmol/L苦参碱培养24 h)、H_(2)O_(2)模型组(200μmol/L H_(2)O_(2)预处理3 h)、H_(2)O_(2)+苦参碱组(200μmol/L H_(2)O_(2)预处理3 h后加入50μmol/L苦参碱培养24 h)、H_(2)O_(2)+苦参碱+AM组(200μmol/L H_(2)O_(2)预处理3 h后加入50μmol/L苦参碱和5μmol/L AM培养24 h)。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和凋亡情况;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用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水平以及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Western blot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H_(2)O_(2)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ROS生成量、线粒体膜电位JC-1单体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培养上清中LDH和MDA水平增加,且细胞中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此外(p-P38 MAPK)/(P38MAPK)比值和(p-JNK)/(JNK)比值上调(P<0.05);然而苦参碱组上述指标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H_(2)O_(2)模型组相比,H_(2)O_(2)+苦参碱组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凋亡率、ROS生成量、线粒体膜电位JC-1单体阳性细胞百分比以及细胞培养上清中LDH和MDA水平减少,且细胞中SOD、CAT和GSH-Px活性升高,此外(p-P38 MAPK)/(P38 MAPK)比值和(p-JNK)/(JNK)比值下调(P<0.05);然而与H_(2)O_(2)+苦参碱组相比,H_(2)O_(2)+苦参碱+AM组上述各种指标则被逆转(P<0.05)。结论苦参碱通过减少ROS的产生、增强抗氧化酶系统、维持线粒体功能等,对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作用机制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氧化应激 MAPK信号通路 h_(2)O_(2) h9c2心肌细胞
下载PDF
Mn^(2+)催化亚硝酸氧化破坏H_(2)C_(2)O_(4)机理研究
15
作者 郝帅 李斌 +4 位作者 李先俊 刘占元 刘敏 蒋冬梅 夏良树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9-477,共9页
为明确硝酸溶液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破坏H_(2)C_(2)O_(4)的具体化学行为和反应机理,本文考察了在硝酸和硫酸体系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H_(2)C_(2)O_(4)的差异、Mn^(2+)与草酸络合对亚硝酸氧化Mn(Ⅱ)到Mn(Ⅲ)的... 为明确硝酸溶液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破坏H_(2)C_(2)O_(4)的具体化学行为和反应机理,本文考察了在硝酸和硫酸体系中以Mn^(2+)作催化剂时亚硝酸氧化H_(2)C_(2)O_(4)的差异、Mn^(2+)与草酸络合对亚硝酸氧化Mn(Ⅱ)到Mn(Ⅲ)的作用以及Mn(Ⅲ)破坏H_(2)C_(2)O_(4)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获得了具体的催化反应历程,推测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亚硝酸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加入亚硝酸可有效消除反应初期存在的诱导期;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游离的Mn^(2+)与H_(2)C_(2)O_(4)络合生成了MnC_(2)O_(4),而作为配体的草酸降低了Mn(Ⅱ)被氧化到Mn(Ⅲ)的反应活化能,使得亚硝酸能氧化MnC_(2)O_(4)并生成[Mn(C_(2)O_(4))_(3)]^(3-),Mn(Ⅲ)会将所络合的草酸氧化生成·OOC—COOH并被还原成Mn(Ⅱ),·OOC—COOH在酸性溶液中稳定性差,会迅速分解并释放出还原性物质,最终实现了H_(2)C_(2)O_(4)的氧化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c_(2)O_(4) Mn^(2+) 亚硝酸 催化氧化 EPR 自由基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C_(3)H_(8)/C_(2)H_(4)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
16
作者 陈昇 宁也 +4 位作者 何萌 祁畅 王亚磊 闫兴清 喻健良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7-196,共10页
为了防控高温高压工艺流程中可燃混合气体潜在的爆炸风险,利用自行搭建的20 L球形爆炸特性实验装置,测试了初始温度20~200℃、初始压力0.1~1.5 MPa下C_(3)H_(8)/C_(2)H_(4)混合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分析了温度、压力和C_(2)H_(4)体... 为了防控高温高压工艺流程中可燃混合气体潜在的爆炸风险,利用自行搭建的20 L球形爆炸特性实验装置,测试了初始温度20~200℃、初始压力0.1~1.5 MPa下C_(3)H_(8)/C_(2)H_(4)混合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分析了温度、压力和C_(2)H_(4)体积分数对混合气体爆炸上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C_(3)H_(8)/C_(2)H_(4)混合气体爆炸上限升高。当初始压力高于0.3 MPa时,随着C_(2)H_(4)体积分数的增加,爆炸上限的上升速率明显降低。随着C_(2)H_(4)体积分数的增加,高温和高压下爆炸上限的提升幅度和速率比常温常压下更高。温度和压力的协同作用对爆炸上限的影响远大于二者单独作用的影响之和,即高温和高压协同作用下,C_(3)H_(8)/C_(2)H_(4)混合气体具有更高的爆炸风险,且随着C_(2)H_(4)体积分数的增加,爆炸风险会进一步提升。分别拟合得到了爆炸上限与温度参数、爆炸上限与压力参数以及爆炸上限与温度和压力双参数下的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压 爆炸上限 c_(3)h_(8)/c_(2)h_(4)混合气体
下载PDF
缺陷CuAg催化剂的构筑及电催化CO_(2)还原制备C_(2+)产物
17
作者 井慧芳 刘毅 +5 位作者 房强 郎学磊 郝根彦 钟达忠 李晋平 赵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65,共10页
通过电化学还原Ag/Cu(OH)2构筑得到了富含缺陷位点的Ag/Cu-OH催化剂,与Ag/Cu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获得的Ag/Cu-O相比,其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制备C_(2+)产物的选择性.在H型电解槽(H-cell)中评估了催化剂的电催化性... 通过电化学还原Ag/Cu(OH)2构筑得到了富含缺陷位点的Ag/Cu-OH催化剂,与Ag/CuO前驱体电化学还原获得的Ag/Cu-O相比,其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制备C_(2+)产物的选择性.在H型电解槽(H-cell)中评估了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Ag2%/Cu-OH表现出比Ag2%/Cu-O高1.5倍的乙烯(C_(2)H_(4))法拉第效率(FE)和高1.3倍的C_(2+)法拉第效率.在接近实际应用的膜电极组件(MEA)中,Ag2%/Cu-OH在高达37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高达56.2%的C_(2)H_(4)法拉第效率.Ag2%/Cu-OH性能的提高不仅归因于Cu和Ag之间的协同作用,还归因于具有更多的低配位Cu缺陷位点,低配位Cu有利于*CO的吸附,进一步促进了^(*)CO二聚为C_(2+)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电催化 缺陷位点 乙烯产物 c_(2+)产物
下载PDF
H_(2)C_(2)O_(4)侵蚀下混凝土性能的劣化研究
18
作者 刘华南 陈彦文 +3 位作者 孙强 王兆峰 朱定进 沈福斌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8-52,共5页
目的:研究草酸侵蚀下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劣化趋势,探索草酸作为混凝土锈斑清除剂的合理浓度范围。方法:采用2.5%、5%、7.5%、10%、12.5%浓度的草酸,对C20~C45混凝土浸泡4、6、8、10 h后,测试混凝土强度、孔结构、氯离子渗... 目的:研究草酸侵蚀下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劣化趋势,探索草酸作为混凝土锈斑清除剂的合理浓度范围。方法:采用2.5%、5%、7.5%、10%、12.5%浓度的草酸,对C20~C45混凝土浸泡4、6、8、10 h后,测试混凝土强度、孔结构、氯离子渗透能力及其水化产物的变化,计算混凝土的退化深度。结果:随着草酸浓度的提高,浸泡后混凝土强度呈下降趋势,混凝土退化深度增大,混凝土中大孔数量增多,毛细孔数量降低,电通量增大;混凝土强度越高,草酸对混凝土性能劣化程度降低;在相同浓度的草酸溶液浸泡4~10 h的混凝土,混凝土性能变化差别不大。结论:混凝土在2.5%、5%、7.5%、10%、12.5%的草酸溶液中浸泡4~10 h以内时,浸泡时间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小,草酸浓度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在2.5%浓度的草酸溶液浸泡下,C20~C30混凝土强度下降达到10%;强度等级大于C30的混凝土,5%浓度的草酸溶液浸泡后,强度下降率不超过5%。用草酸清洗混凝土时,草酸溶液的浓度不宜大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c_(2)O_(4) 侵蚀 混凝土 劣化
下载PDF
Achieving highly selective electrochemical CO_(2) reduction to C_(2)H_(4) on Cu nanosheets 被引量:1
19
作者 Huan Xie Ruikuan Xie +6 位作者 Zhiyuan Zhang Yongyu Pang Yuting Luo Jiong Li Bilu Liu Maria-Magdalena Titirici Guoliang Cha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12-320,共9页
The conversion of CO_(2)into value-added chemicals coupled with the storage of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lectricity is attractive.CuO nanosheets with an average size and thickness of~30 and~20 nm have been developed,whi... The conversion of CO_(2)into value-added chemicals coupled with the storage of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lectricity is attractive.CuO nanosheets with an average size and thickness of~30 and~20 nm have been developed,which are in situ reduced into Cu nanosheet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reaction(ECO_(2)RR).The derived Cu nanosheets demonstrate much higher selectivity for C2H4production than commercial CuO derived Cu powder,with an optimum Faradaic efficiency of 56.2%and a partial current density of C_(2)H_(4)as large as 171.0 mA cm^(-2)in a gas diffusion flow cell.The operando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 measurement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imulations illustrate that the high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Cu nanosheets originate from the edge sites on Cu nanosheets with a coordinate number around 5(4–6),which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CHO rather than^(*)COH intermediate,meanwhile boosting the C-C coupling reaction of^(*)CO and^(*)CHO intermediates,which are the critical steps for C_(2)H_(4)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cu nanosheets c_(2)h_(4) high selectivity coordination number
下载PDF
硝酸介质中H_(2)C_(2)O_(4)在铂、玻碳和金刚石掺硼电极上的氧化机理
20
作者 乔璐 张虎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5-305,共11页
为了解硝酸介质中H_(2)C_(2)O_(4)在铂、玻碳和金刚石掺硼(BDD)电极上的电解氧化机理,使用循环伏安、线性扫描伏安等方法开展了电化学测试,研究了电极电位、电流密度以及硝酸浓度对H_(2)C_(2)O_(4)氧化的影响,并分析了硝酸的影响主要来... 为了解硝酸介质中H_(2)C_(2)O_(4)在铂、玻碳和金刚石掺硼(BDD)电极上的电解氧化机理,使用循环伏安、线性扫描伏安等方法开展了电化学测试,研究了电极电位、电流密度以及硝酸浓度对H_(2)C_(2)O_(4)氧化的影响,并分析了硝酸的影响主要来自于H+。在铂电极上,推测H_(2)C_(2)O_(4)不仅发生电氧化,而且吸附态的·OH与吸附态H_(2)C_(2)O_(4)反应生成CO_(2)和H_(2)O。在金刚石掺硼电极上,·OH的间接氧化是H_(2)C_(2)O_(4)氧化的主要作用,硝酸浓度增加使·OH产生量变少,进而导致H_(2)C_(2)O_(4)氧化速率降低。使用旋转圆盘玻碳电极测定了H_(2)C_(2)O_(4)的扩散系数为1.4×10^(-5)cm^(2)/s,在1.34~1.42 V下通过Tafel外推法得到H_(2)C_(2)O_(4)电化学氧化的交换电流密度为5.8×10^(-6)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c_(2)O_(4) 硝酸 金刚石掺硼电极 循环伏安法 旋转圆盘电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