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斯·舍勒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春时 王欢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82,共6页
相比于其他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对主体间性的探讨具有两个特点。首先,他不是从主体性哲学的角度来探究我—你关系,而是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研究我—你关系。其次,这种主体间性的探究又具备两种倾向,一种是自然主义的倾向,一种是信... 相比于其他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对主体间性的探讨具有两个特点。首先,他不是从主体性哲学的角度来探究我—你关系,而是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研究我—你关系。其次,这种主体间性的探究又具备两种倾向,一种是自然主义的倾向,一种是信仰主义的倾向。不过,他对主体间性思想探究存在下述两个问题。第一,他没有追问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和信仰主义的主体间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存在的同一性为二者的存在奠定了根基;第二,他没有追问,自然主义的主体间性和信仰主义的主体间性是否是真正的主体间性,是一种本真性的我—你关系,在我们看来,二者都不是,只有审美主体间性才是真正的主体间性,才是真正的我—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舍勒 自然主义主体间性 信仰主义主体间性 存在 审美
下载PDF
现象学直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评价——基于马克斯·舍勒的价值论、教育观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阮朝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28,共7页
马克斯·舍勒的现象学态度直观的价值理论、教育理论,不仅对哲学伦理学具有奠基作用,而且也为教育价值及其评价理论提供了现象学审视的全新视角。舍勒认为价值分为感官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相应地,作为存在范畴的教... 马克斯·舍勒的现象学态度直观的价值理论、教育理论,不仅对哲学伦理学具有奠基作用,而且也为教育价值及其评价理论提供了现象学审视的全新视角。舍勒认为价值分为感官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相应地,作为存在范畴的教育的价值也可分为教育感官价值、教育活力价值、教育实用价值和教育神圣价值;教育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生命价值这一较低的层级,因为人是生命和精神的同构的在者,因此,教育评价应基于人和教育本身,对教育进行生命和精神同构的价值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价值 教育评价 现象学 马克斯·舍勒
下载PDF
德国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筹建之初的另类理论——述评马克斯·舍勒的业余大学创建理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阮朝辉 《成人教育》 2012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在德国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成立的萌芽期,马克斯.舍勒主张只有成立与大学Universit.a.t并列的业余大学Volkshochschule,才能满足不同背景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业余大学建构理论具有时代的真知灼见性,舍勒提出的成人继续教育(业余大学)就... 在德国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成立的萌芽期,马克斯.舍勒主张只有成立与大学Universit.a.t并列的业余大学Volkshochschule,才能满足不同背景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业余大学建构理论具有时代的真知灼见性,舍勒提出的成人继续教育(业余大学)就是专业、职业技能技术提升教育的观点,不仅是德国的成人继续教育筹建的另类理论基础,在我国当代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中仍能找到现实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余大学 成人继续教育 职业技能技术提升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
下载PDF
王阳明与舍勒教育思想之比较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阮朝辉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30-32 45,共4页
通过对王阳明和舍勒的教育思想比较分析发现,他们不仅在教育本质、教育意向、教育目的、知识观等方面有相似性,而且舍勒的"精神(Geist)现象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在本质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关键词 王阳明 舍勒 教育 精神
下载PDF
现代西方怨恨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红永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3-47,共5页
怨恨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伴随着现代代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所衍生的一种负面社会情绪。在西方,尼采和舍勒对怨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尼采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怨恨的效用和后果,主张启用希腊意志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酒... 怨恨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伴随着现代代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所衍生的一种负面社会情绪。在西方,尼采和舍勒对怨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尼采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怨恨的效用和后果,主张启用希腊意志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来战胜人生的悲剧。舍勒分析了怨恨形成的根源、机制和后果,提出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的爱的秩序的价值观。文章借鉴现代西方关于怨恨的基本理论,提出消除转型期中国社会可能存在的怨恨情绪的相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舍勒 怨恨 现实价值
下载PDF
怨恨:价值比较的心理机制——马克斯·舍勒的德性观解读
6
作者 李建华 胡祎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认为,现代的德性观也是...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认为,现代的德性观也是通过怨恨来形成的。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道德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舍勒 怨恨 价值比较 德性观 平等理念
下载PDF
自身欺罔与价值欺罔——舍勒现象学论域中的“欺罔”问题
7
作者 张任之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2,共7页
对"欺罔"("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现象学反省在舍勒整个现象学时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与"自身被给予"相对,"欺罔"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被给予方式,"自身欺罔"... 对"欺罔"("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现象学反省在舍勒整个现象学时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与"自身被给予"相对,"欺罔"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被给予方式,"自身欺罔"或"价值欺罔"则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自身"或"价值"的被给予方式。舍勒对这一问题的现象学反思与其现象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他的最终目的是在各个问题领域内的"去-欺罔"。舍勒对"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批评,构成其认识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现象学伦理学以及他对现代资本主义道德的现象学批判分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罔 自身欺罔 价值欺罔 舍勒 现象学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与舍勒“精神现象学”之相似点述要
8
作者 阮朝辉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4,共4页
从人之为人的自明性及其自我救赎的本质上看,王阳明"心学"与Max Scheler的精神直观现象学在哲学思辨路径、知识观、楷模层次类型等方面都显现出许多相似点。但是,比较研究中要避免陷入"比附论"论的泥潭。
关键词 王阳明 max scheler 现象学 心学
下载PDF
怨恨论——从尼采到舍勒
9
作者 王翠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9-23,共5页
尼采提出"基督教的爱理念"为最精巧的"怨恨之花"的断言,舍勒承接并驳斥该断言,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的起义。分析并比较两位哲人的怨恨论,他们对怨恨情感造成价值位移这一看法是一致的,该问题上的分歧在... 尼采提出"基督教的爱理念"为最精巧的"怨恨之花"的断言,舍勒承接并驳斥该断言,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的起义。分析并比较两位哲人的怨恨论,他们对怨恨情感造成价值位移这一看法是一致的,该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怨恨所颠覆的对象作出不同判断,这一分歧源于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及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恨 尼采 舍勒 价值
下载PDF
近五年国内马克斯·舍勒研究综述
10
作者 阮朝辉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97-101,共5页
从2005年至今,国内对马克斯.舍勒的研究论文很多,研究领域多集中在舍勒的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现象学等方面,但对其教育现象学、思想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关键词 马克斯·舍勒 现象学 哲学人类学 价值伦理学
下载PDF
伦常明察与道德教育的奠基——舍勒价值现象学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娄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9,共7页
伦常明察是现象学本质直观方法在伦理学领域的运用,指在伦常体验中,价值作为直观的内容而被给予,人类认识价值的方式不是理论抽象而是情感的直观体验。同时,情感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秩序,不同于理智的秩序,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理性来推论道德... 伦常明察是现象学本质直观方法在伦理学领域的运用,指在伦常体验中,价值作为直观的内容而被给予,人类认识价值的方式不是理论抽象而是情感的直观体验。同时,情感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秩序,不同于理智的秩序,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理性来推论道德。舍勒的价值伦理学尤其是伦常明察方法对于我们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基础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道德教育应该摒弃相对主义的伦理观,重视直观的道德体验对于道德建构的意义,关注德育中的情感因素以及重视对学生价值感受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现象学 伦常明察 道德教育 价值感受力
下载PDF
怨恨滋生与德性平等——马克斯·舍勒的德性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赟 林识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93-96,共4页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道德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舍勒 怨恨 价值比较
下载PDF
从哲学的自律本性看舍勒哲学的基本立场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伟忠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46,共4页
舍勒所理解的哲学自律本性,指哲学是没有任何前提而自我构成的,这种哲学通过其自身,并在自身内部和自身的持存中寻找并发现其本质和规律。对于过去的认识论者和形而上学家来说,哲学仅仅只是有关各种各样虚假问题的智力格斗。然而,真正... 舍勒所理解的哲学自律本性,指哲学是没有任何前提而自我构成的,这种哲学通过其自身,并在自身内部和自身的持存中寻找并发现其本质和规律。对于过去的认识论者和形而上学家来说,哲学仅仅只是有关各种各样虚假问题的智力格斗。然而,真正的哲学思考,意味着使思考者的人格全面地紧张起来,并投入到世界当中去,去遭遇价值和本质的世界。价值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得人格介入和参与到价值和价值本质的相互联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舍勒 哲学的自律本性 价值哲学 现象学
下载PDF
海德格尔与舍勒关于价值的思想交锋
14
作者 张守连 陈伟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在其论及价值的文字中,海德格尔表现出一种消解"价值"的印象。其实,海德格尔关于价值是物的现成的规定性、价值是"起作用"的理解,以及对道德善恶的阐释,仅仅关涉事物价值,他并没有在价值的丰富性方面继续进行思考... 在其论及价值的文字中,海德格尔表现出一种消解"价值"的印象。其实,海德格尔关于价值是物的现成的规定性、价值是"起作用"的理解,以及对道德善恶的阐释,仅仅关涉事物价值,他并没有在价值的丰富性方面继续进行思考。海德格尔是在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初的意义上讨论存在的,在他那里,存在已不是物之存在,更不是物的价值之存在。相比较而言,与海德格尔的个人关系及其思想关联都很密切的舍勒,对价值本质的独特性、价值类型的丰富性以及价值比较的级序性等等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对二人关于价值的思想交锋进行重构,也许可以对海德格尔消解"价值"的误解构成一种"消解",即,海德格尔并没有完全或坚决地消解"价值",他只是反对说"价值之在"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海德格尔 马克斯·舍勒 价值 现象学
下载PDF
论实质价值伦理学与司法实践——对哈贝马斯关于价值与规范对立命题的反思
15
作者 陈灼灼 陈伟功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范的不确定性,一个可靠的判决推理需要有价值判断及其推理的支持。哈贝马斯认为法律规范是一个由原则提供的规范体系,反对将其理解为具体的价值秩序,从而把价值与规范作了严格的区分。如此虽有建构法律商谈理论...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范的不确定性,一个可靠的判决推理需要有价值判断及其推理的支持。哈贝马斯认为法律规范是一个由原则提供的规范体系,反对将其理解为具体的价值秩序,从而把价值与规范作了严格的区分。如此虽有建构法律商谈理论的必要性,却与司法实践不符,且在主观上忽视了实质的价值伦理学。而马克斯·舍勒等则主张将规范奠基于价值之上,将价值与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并主张将价值推理的现实必要性与法律规范确定性的理想要求统一,实现"合理的"判决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马克斯·舍勒 判决推理 价值判断 判决推理合理性
下载PDF
舍勒羞感理论下的中国古代女性羞感解读
16
作者 俞杭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28-32,共5页
羞感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意向与人的超动物性的爱、道德、美感等精神体验联系在一起。女性羞感尤为独特,它具有“居间”的特性,在他人的“注视”中得以产生,在“转回”中,呵护女性个体价值,促使美的诞生。羞感在爱的调节下对性本能进行... 羞感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意向与人的超动物性的爱、道德、美感等精神体验联系在一起。女性羞感尤为独特,它具有“居间”的特性,在他人的“注视”中得以产生,在“转回”中,呵护女性个体价值,促使美的诞生。羞感在爱的调节下对性本能进行规制与降服,架构起了从快感通向美感的桥梁,并与“美的德性”连结,引导生命趋向高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感 舍勒 女性羞美 德性
下载PDF
舍勒与康德在“偏好”问题上的分歧
17
作者 安庞靖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5-29,共5页
伊曼努尔·康德与马克思·舍勒都提到了“偏好”问题,但二者对于偏好问题的理论差异很大。康德的“偏好”指自然欲望,舍勒的“偏好”指“善的趋向”。舍勒设定的“偏好”概念具有向善和自明的特点。“自明”特点使得偏好无须论... 伊曼努尔·康德与马克思·舍勒都提到了“偏好”问题,但二者对于偏好问题的理论差异很大。康德的“偏好”指自然欲望,舍勒的“偏好”指“善的趋向”。舍勒设定的“偏好”概念具有向善和自明的特点。“自明”特点使得偏好无须论证,构成了舍勒理论的基础。从“偏好”概念的差异出发,康德强调意志的自由,而舍勒则提出了情感的先天和绝对性。这两种理论体系都致力于寻求道德的绝对化,但是各有不足。康德实践理性理论的不足是忽视了个体的特点,舍勒的情感秩序体系的缺陷在于缺乏一种形式化的先天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曼努尔·康德 马克思·舍勒 偏好 情感先天 实践理性
下载PDF
当代西方价值排序理论的范式演进:从舍勒、哈特曼到杜威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彦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2-69,共8页
在西方价值哲学的研究中,价值排序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论域,其呈现于各种价值学说中,也呈现于不同排序依据分析的哲学诠释中。舍勒的四等级价值样式说、哈特曼的价值类型说和杜威的价值评判说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他们推进了西方价值排序理... 在西方价值哲学的研究中,价值排序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论域,其呈现于各种价值学说中,也呈现于不同排序依据分析的哲学诠释中。舍勒的四等级价值样式说、哈特曼的价值类型说和杜威的价值评判说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他们推进了西方价值排序理论的范式演进过程。舍勒在哲学上第一次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价值等级结构的分类、标准、关系和特征,提出了"四等级价值样式说"。哈特曼是在舍勒之后价值排序问题的"践入者",他系统地阐发了存在学意义、价值分类和排序依据三个层面上的价值排序思想。杜威通过确立"行动的自我"强调自我评价和价值排序的作用,主张根据具体情境和行动后果确定价值排序的判断标准。舍勒、哈特曼、杜威等提出了价值排序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奠定了价值排序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发展趋势,并使得关于价值的分类、选择、排序、评判成为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哲学 价值排序 舍勒哈特曼杜威
原文传递
羞耻现象学——基于马克斯·舍勒与儒家的阐明 被引量:3
19
作者 卢盈华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7年第2期-,共20页
关键词 羞耻 马克斯·舍勒 羞辱 儒家 现象学 道德情感
原文传递
自身体验与别样的反思——舍勒论人格的自身被给予方式
20
作者 张任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5-73,共9页
"人格"是舍勒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与近代哲学中的"自我"或"先验统觉的自我"不同,"人格"被舍勒赋予"不可对象化性"的根本特性。然而,如果"人格"永远不能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 "人格"是舍勒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与近代哲学中的"自我"或"先验统觉的自我"不同,"人格"被舍勒赋予"不可对象化性"的根本特性。然而,如果"人格"永远不能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去把握,那么,它究竟如何自身被给予?这构成了舍勒人格现象学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通过对康德思想的批评与反省,舍勒发展出一种现象学的人格认识论:这种不可对象化的人格,一方面通过前概念的、直接的、非对象化的、伴随性的"自身-体验"自身被给予,并且这种"自身-体验"构成其他一切第二性行为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作为"存在参与"的"一同飘荡着"的存在论式的反思的知识,人格自身被给予自身并获得其自身的同一性。正是这种"自身-体验"和别样的"反思"构成了舍勒现象学的人格认识论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 自我 自身体验 反思 舍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