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bitat restoration i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for population recovery of Hainan gibbons(Nomascus hainanus) 被引量:3
1
作者 Qingqing HE Shasha YAN +3 位作者 Paul A.GARBER Baoping REN Xvming QI Jiang ZHOU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630-646,共17页
Hainan gibbons are among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ly endangered primates,with a remaining population of only 35 individuals distributed across 5 social groups in the Bawangling Branch of the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 Hainan gibbons are among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ly endangered primates,with a remaining population of only 35 individuals distributed across 5 social groups in the Bawangling Branch of the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National Park,China.Habitat conversion and forest fragmentation over the past 40 years have reduced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by 95%.In the absence of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availability of remaining suitable habitat,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species can survive to the end of this century.We used behavioral observations,ArcGIS,remote sensing,stereo optical imagery,and MaxEnt modeling to identify patterns of Hainan gibbon range use and compare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uitable forest types and areas of forest fragmentation over the past 20 years(2000–2020).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ed range of the 5 extant Hainan gibbon groups totaled 14.89 km2.The home range of the smallest group(Group E,3 individuals)was 1.51 km2,which likely represents the minimum home range size for this species.The remaining area of highly suitable and moderately suitable habitat totals 26.9 km2.However,habitat connectivity across the gibbon range is very low(less than 0.5),limiting the ability of Hainan gibbons to move between forest patche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suitable habitat in Bawangling is insufficient to allow for future Hainan gibbon population growth.Therefore,immediate action must be taken to restore,reforest,and establish ecological corridors to reconnect areas of suitable habitat for these critically endangered gibb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rvation hainan gibbon home range area landscape management MaxEnt modeling
原文传递
海南长臂猿(H.Concolor hainanus)家域利用及季节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晓明 刘振河 +1 位作者 陈静 江海声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5年第3期168-171,共4页
通过采用直接跟踪观察的方法,对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东山群长臂猿家域的选择利用及季节性差异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东三山群长臂猿的全年家域总面积305.5hm2,对各栖息地的利用强度与其单位面积内的树干基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并... 通过采用直接跟踪观察的方法,对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东山群长臂猿家域的选择利用及季节性差异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东三山群长臂猿的全年家域总面积305.5hm2,对各栖息地的利用强度与其单位面积内的树干基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结果反映出具有一定树干基面积的连续树冠层是长臂猿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臂猿 家域 季节变化 生活样式 海南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种海南长臂猿保护的历史与未来
3
作者 祝常悦 钟旭凯 +1 位作者 王昱心 范朋飞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13-222,共10页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的保护是国家公园体系下,整合政府、非政府组织(NGO)、科研机构、社区与媒体等多方力量,拯救濒危物种的精彩案例。研究回顾了海南长臂猿分类地位的变动和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历史;综述了与海南长臂猿保护...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的保护是国家公园体系下,整合政府、非政府组织(NGO)、科研机构、社区与媒体等多方力量,拯救濒危物种的精彩案例。研究回顾了海南长臂猿分类地位的变动和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历史;综述了与海南长臂猿保护相关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信息,包括种群历史与现状、种群结构与繁殖参数、家域与食性、栖息地选择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列举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HTRNP)成立后,实施的海南长臂猿保护措施;从种群动态、繁殖、健康监测及栖息地的识别、修复与管理等方面展望了海南长臂猿保护的未来。研究指出,国家公园调动了空前的资源投入到海南长臂猿的研究与保护中,目前的种群恢复状况也肯定了这一举措。然而,该物种仍面临遗传多样性下降、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多方面的威胁,须加强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并重视科研成果对保护行动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濒危物种保护
下载PDF
基于信息多模态融合技术在动物识别模型中的应用
4
作者 周晓健 段旭 阚继承 《中国高新科技》 2023年第3期31-33,共3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黑冠长臂猿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提升对该物种群研究效率且尽可能避免人类行为的干扰成为痛点。文章基于多模态特征融合识别技术,提出一套猿类面部图像特征识别的算法框架,实现海南黑冠长臂猿个体的识别;结合基于时...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黑冠长臂猿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提升对该物种群研究效率且尽可能避免人类行为的干扰成为痛点。文章基于多模态特征融合识别技术,提出一套猿类面部图像特征识别的算法框架,实现海南黑冠长臂猿个体的识别;结合基于时序维度的海南黑冠长臂猿面部特征和猿鸣声纹特征的融合识别模型,实现对长臂猿个体的研究和跟踪。以上框架将神经网络与海南黑冠长臂猿的识别、分类、标记和跟踪等深度结合,提升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其他珍稀生物个体多模态特征识别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融合 特征识别 海南黑冠长臂猿
下载PDF
GIS技术在海南长臂猿保护中的运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周江 李小成 +2 位作者 周照骊 韩文涛 陈升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22-29,共8页
在野外跟踪观察海南长臂猿时利用GPS对该物种在霸王岭保护区栖息地内的活动地点和采食树种进行精确定位,同时结合其栖息地数字化地形图和卫片进行分析,获得海南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家域面积、活动所集中的海拔高度等重要生态学信息和数... 在野外跟踪观察海南长臂猿时利用GPS对该物种在霸王岭保护区栖息地内的活动地点和采食树种进行精确定位,同时结合其栖息地数字化地形图和卫片进行分析,获得海南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家域面积、活动所集中的海拔高度等重要生态学信息和数据;同时可对海南长臂猿的实际利用栖息地的面积进行精确的估算并进行其栖息地质量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海南长臂猿 保护 栖息地 霸王岭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的猿食植物及主要种群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升华 杨世彬 +3 位作者 许涵 李意德 丁易 臧润国 《广东林业科技》 2009年第6期45-51,共7页
海南长臂猿主要觅食植物(猿食植物)已知有35科68种,以乔木树种为主,其中尤以桑科(Mora-ceae)和樟科(Lauraceae)树种为多。大部分猿食植物出现在海拔400~1 200 m之间,海拔超过1 200 m几乎很少有猿食植物出现,海拔低于400 m的猿食植物种... 海南长臂猿主要觅食植物(猿食植物)已知有35科68种,以乔木树种为主,其中尤以桑科(Mora-ceae)和樟科(Lauraceae)树种为多。大部分猿食植物出现在海拔400~1 200 m之间,海拔超过1 200 m几乎很少有猿食植物出现,海拔低于400 m的猿食植物种类也较少。根据固定样地调查结果,原始林中的猿食植物种类最多,而退化地次生植被中则很少,不适合海南长臂猿的生存,必须对这类植被进行改造。对6个主要猿食植物的种群龄级结构分析,表明受人类干扰较大的物种呈不稳定的种群结构,而主要分布在原始林中的物种则呈正常增长型的种群结构。在退化地上人工种植猿食植物、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是保护和扩大海南长臂猿种群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猿食植物 种群结构 海南岛霸王岭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夜宿生境选择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唐玮璐 金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26,共14页
【目的】探究海南长臂猿与夜宿生境的关系,了解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和利用,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7−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以海南长臂猿4个家庭群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海南长臂猿与夜宿生境的关系,了解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和利用,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7−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以海南长臂猿4个家庭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夜宿树及夜宿地的选择。利用样方调查法共调查了74个夜宿地样方和515棵夜宿树,确定了夜宿树种类及其生态因子特征。利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e U检验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影响海南长臂猿夜宿树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选择指数和选择系数分析海南长臂猿对夜宿地生态因子的选择偏好。【结果】本次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夜宿树种类有83种,隶属于38科62属,均是乔木。夜宿树中数量最多的树种是公孙锥和杏叶柯,数量最多的科是壳斗科,有3属分别是锥属、青冈属和柯属。与非夜宿树相比,海南长臂猿偏好选择胸径更大,高度更高,冠幅更大,枝下高更高的乔木夜宿。在影响海南长臂猿夜宿树选择的生态因子中按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乔木胸径、乔木冠幅、乔木高度、乔木枝下高。海南长臂猿对夜宿地的选择上,其喜欢在海拔800~1000 m区域、坡度15°~30°之间、半阴半阳坡、山坡夜宿。海南长臂猿喜欢夜宿在山地雨林、乔木密度667~1000株/hm2、乔木胸径20~30 cm、乔木高度15~20 m、乔木枝下高5~15 m、藤本密度≤56株/hm^(2)、藤本胸径5~10 cm、郁闭度50%~75%的生境。海南长臂猿喜欢夜宿在距道路距离2~4 km、距居民点距离≤10 km、距离水源≤500 m范围内的生境。【结论】因此可以看出海南长臂猿对夜宿树和夜宿地都有一定的选择偏好。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是多种生态因子综合影响的,对于生态因子的选择可能和环境的稳定、舒适、食物的可获得性、减少捕食风险和体温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长臂猿 夜宿生境选择 夜宿树 生态因子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 被引量:13
8
作者 唐玮璐 毕玉 金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5-685,共11页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47科88属148种。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39科61属90种。在雨季,海南长臂猿可采食成熟果实的植物种类较多,相对更容易获得食物。而在旱季能够取食果实的植物种类减少,结果量较低、且分布不集中,因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因此会增加对植物嫩叶和花取食的策略或增加食物的摄入来弥补所消耗的能量。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种类丰富,食性和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是海南长臂猿对生境以及气候变化长期适应的结果,也体现了其食性的可塑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海南长臂猿取食策略,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食源植物 季节性变化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雷婕 许涵 +3 位作者 龙文兴 丁易 董佳乐 刘世荣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68-78,共11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准则,以便评价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了解不同适宜等级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的长期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 【目的】构建适用于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准则,以便评价海南长臂猿活动区域生境质量,了解不同适宜等级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南长臂猿及其栖息地的长期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霸王岭片区的植被网格样地调查数据、NPP数据、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数据及海南省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利用MaxEn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食物资源分布、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人为干扰3个方面对海南长臂猿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计算研究区域的生境适宜性指数(IHS),绘制海南长臂猿生境质量评价等级分布图,并计算各等级的分布面积。【结果】1)在食物资源的空间分布方面,适宜分布区集中在研究区域北部,主要在雅加大岭-黑岭-斧头岭一带,总面积2.43万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6.85%。其中,8种果实类型的植物AUC模拟训练测试均大于0.90,模拟精度较高;10月平均降水量对浆果、隐花果和蒴果食物树种空间分布的贡献率分别为31.5%、30.5%、24.3%,最冷月平均气温对聚花果、球果、坚果和核果食物树种空间分布的贡献率分别为46.3%、34.5%、33.5%、29.7%,2月平均降水量对蓇葖果食物树种空间分布的贡献率为25.6%。2)在人为干扰程度方面,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中部雅加大岭-黑岭-斧头岭一带,东北部东崩岭-猴留岭一带,西南部猴狝岭一带;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广坝水库东侧,核心区东侧及西南侧一带的村庄。不同风险区域面积排序依次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极高风险区,低风险区面积最大但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不强,有明显的断带存在,道路的分割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素。3)在整个研究区域内,海南长臂猿高度适宜生境为1.18万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3.04%;适宜生境面积总和为6.25万hm^(2),达到了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9.06%。【结论】作为目前海南长臂猿的唯一分布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适宜海南长臂猿种群生存的生境面积总量比较大,总体上可满足海南长臂猿现有种群的活动与生存。适宜区域的主要特征为:食物资源丰富、远离人类活动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生境适宜性评价 人为干扰 生境质量 MaxEnt模型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玮璐 金崑 《自然保护地》 2021年第3期16-24,共9页
为了解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机制,为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7—9月通过样方调查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开展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研究,共获得海南长臂猿当时全部4个家庭群共131... 为了解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机制,为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7—9月通过样方调查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开展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研究,共获得海南长臂猿当时全部4个家庭群共131个数据样方,测定了采食微生境的15种生态因子,并利用Vanderp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来衡量海南长臂猿对生态因子的喜好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喜欢在海拔800~1000 m区域、坡度15°~30°、半阴半阳坡、山坡采食;海南长臂猿喜欢在山地雨林、乔木数量60~90棵、乔木胸径20~30 cm、乔木高度15~20 m、乔木枝下高5~15 m、藤本胸径5~10 cm、郁闭度50%~75%的生境采食;海南长臂猿喜欢在距道路距离2~4 km、距居民点距离≤10 km、距离水源距离≤500 m的生境采食。海南长臂猿对采食微生境选择有一定的偏好,是由于生境内气候、食物及干扰等因子的特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长臂猿 采食微生境选择 选择指数 选择系数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分类
11
作者 李哲 张安安 +6 位作者 杨琦 张德旭 臧润国 刘世荣 龙文兴 柳帅 冯广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1-17,共17页
【目的】海南长臂猿生境供给是种群发展的瓶颈,了解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的植被组成及其分布状况,为促进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0.5 km网格的方式对栖息地植被进行调查,得到物种和环境数据... 【目的】海南长臂猿生境供给是种群发展的瓶颈,了解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的植被组成及其分布状况,为促进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0.5 km网格的方式对栖息地植被进行调查,得到物种和环境数据。并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对栖息地植被进行分类,再根据《中国植被》和《海南植被志》的分类原则,以优势种原则划分和命名群系,得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最后再结合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群系分布图和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物群系分布图。【结果】1)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天然林植被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针叶林、热带云雾林这4个植被型,分别包含13、17、1、1个群系,合计32个群系。主要优势群系有:鹅掌柴-水锦树-黄心树群系(Form.Schefflera heptaphylla-Wendlandia uvariifolia-Machilus gamblei)、厚壳桂-厚皮香八角-陆均松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Dacrydium pectinatum)、厚壳桂-白颜-黄叶树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Gironniera subaequalis-Xanthophyllum hainanensis)、海南杨桐-思茅松-鹅掌柴群系(Form.Adinandra hainanensisPinus kesiya-Schefflera heptaphylla)。2)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被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这2个植被型,分别包含8、6个群系,共14个群系。主要优势群系有:厚壳桂-黄叶树-油丹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Xanthophyllum hainanensis-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杨桐-鹅掌柴-细齿叶柃群系(Form.Adinandra hainanensis-Schefflera heptaphyllaEurya nitida)、鹅掌柴-橄榄-禾串群系(Form.Schefflera heptaphylla-Canarium album-Bridelia balansae)。3)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被上,海南长臂猿5个家族群的食源植被类型丰富度依次为:B家族群(10种)>A家族群(9种)>C家族群(7种)=D家族群(7种)=E家族群(7种)。【结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主要以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植被型为主,植被组成相对丰富,但不同家族群的食源植物类型组成有较大差异,尤其是A、B、C、D 4个家族群与E家族群之间的食源植被差异最明显,A、B、C、D 4个家族群栖息地内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植被的面积比例大致持平,植被类型相对丰富,而E家族群所有植被类型均属于热带低地雨林,植被类型相对单一。本研究可以为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植被恢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有利于改善海南长臂猿生境质量,促进海南长臂猿物种恢复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植被分类 国家公园 多元回归树
下载PDF
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12
作者 李依蒙 毕玉 金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8-675,共8页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尚未摆脱物种灭绝风险,目前对该物种现存种群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匮乏。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4个家庭群内的5只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为研究对象,在旱季通过非损伤取样法及宏基因组学技术对采集到的粪便中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细菌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5.78±9.1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3.13±11.88)%),优势菌属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23.09±9.68)%)和梭菌属(Clostridium,(4.12±1.22)%);优势真菌属为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26.13±11.29)%)和新美鞭菌属(Neocallimastix,(11.24±3.14)%);优势古菌属为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13.99±1.50)%);其肠道中的病毒种类多为肌尾噬菌体(Myoviridae,(26.90±11.74)%)、长尾噬菌体(Siphoviridae,(20.71±7.73)%)和微小噬菌体(Microviridae,(18.28±14.34)%)等对宿主无害的噬菌体。肠道微生物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大部分基因与新陈代谢相关,如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菌群与海南长臂猿的食性相吻合,这对了解该极危物种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及其功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
下载PDF
一种轻量化的海南长臂猿声音识别模型
13
作者 高家军 张旭 +6 位作者 陈艳 郭颖 于新文 罗丽 刘昱坤 郭安琪 杨蔡芸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51-60,共10页
【目的】为解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野外声音监测难题,提出了一种轻量化的长臂猿声音识别模型,以期提高声音监测效率,丰富海南长臂猿监测体系。【方法】通过优化激活函数、减少批标准化层以及重新设计网络层级结构,对轻量化... 【目的】为解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野外声音监测难题,提出了一种轻量化的长臂猿声音识别模型,以期提高声音监测效率,丰富海南长臂猿监测体系。【方法】通过优化激活函数、减少批标准化层以及重新设计网络层级结构,对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MobileNetV2进行了改进。改进优化后的模型适用于野外真实场景下的硬件部署,以实现对海南长臂猿的声音识别。【结果】1)在模型精度方面,优化后的声音识别模型对于海南长臂猿声音识别的精准率可达100%,F1分数可达99.9%,相比于MobileNetV2与MobileNetV3模型,精准率提升了2.3%与1.1%,F1分数提升了5.6%与1.4%。2)在模型参数方面,优化后的声音识别模型的参数量为1.51 M,相比于MobileNetV2与MobileNetV3模型,模型参数量降低了32.3%与0.7%,识别速度提升了51.9%与54.7%。【结论】提出的轻量化海南长臂猿声音模型,可在野外真实场景下有效识别海南长臂猿声音,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与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识别 声音监测 海南长臂猿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姣 姜超 +2 位作者 刘世荣 龙文兴 孙建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1-505,共15页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是唯一一种中国特有的长臂猿。该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分布数据和影响其分布的环境数据,模拟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在海南岛的潜在分布。结...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是唯一一种中国特有的长臂猿。该研究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基于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分布数据和影响其分布的环境数据,模拟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在海南岛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1)海拔、坡度和气温年较差是影响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潜在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所有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均与海拔和坡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年较差呈负相关关系。(2)在海南岛,南部的10个县(市)是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集中分布区,海南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类和叶类植物、旱/雨季取食和喜食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南高北低,但取食的花类植物的潜在物种丰富度中间高四周低。(3)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的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最多占海南岛面积的25.50%,但在霸王岭片区,除爱取食的果实类、喜食的桑科和樟科植物外,其他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面积均占霸王岭片区面积的40.00%以上。该研究提供了不同类别食源植物的潜在集中分布区和潜在丰富度热点区域,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和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MaxEnt模型 食源植物 潜在物种丰富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