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长臂猿下地行为初报
1
作者 李萍 任宝平 +4 位作者 邓怀庆 金崑 李文永 周江 齐旭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0-664,共5页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灵长类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周江,2008;Fan,2017;Geissmann and Bleisch,2020;Ren et al.,2022)。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也被评为“极度濒危”(蒋志刚等,2021)。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成立,旨在保护以海南长臂猿为旗舰物种的热带雨林栖息地,经过持续保护,其野生种群得以缓慢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下地行为 保护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
2
作者 祝常悦 钟旭凯 +3 位作者 王昱心 李文永 齐旭明 范朋飞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 冠长臂猿属(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至成年这两个毛色变化关键时期的外观特征和变色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对“冠”形、整体毛色、身体各部位变色顺序的观察,有助于在雨林环境中快速判断个体的大致年龄并反推其出生季节,识别可繁殖雌性个体。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发现其婴猿毛色变化过程与东黑冠长臂猿(N.nasutus)更为相似,从宏观证据上支持了海南长臂猿目前被认可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讨论了其毛色变化模式对环境适应的可能解释。希望本文提出的操作性建议能够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提升濒危冠长臂猿物种野外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冠长臂猿 性二色 毛色变化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种海南长臂猿保护的历史与未来 被引量:2
3
作者 祝常悦 钟旭凯 +1 位作者 王昱心 范朋飞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13-222,共10页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的保护是国家公园体系下,整合政府、非政府组织(NGO)、科研机构、社区与媒体等多方力量,拯救濒危物种的精彩案例。研究回顾了海南长臂猿分类地位的变动和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历史;综述了与海南长臂猿保护...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的保护是国家公园体系下,整合政府、非政府组织(NGO)、科研机构、社区与媒体等多方力量,拯救濒危物种的精彩案例。研究回顾了海南长臂猿分类地位的变动和该物种的保护与研究历史;综述了与海南长臂猿保护相关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信息,包括种群历史与现状、种群结构与繁殖参数、家域与食性、栖息地选择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列举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HTRNP)成立后,实施的海南长臂猿保护措施;从种群动态、繁殖、健康监测及栖息地的识别、修复与管理等方面展望了海南长臂猿保护的未来。研究指出,国家公园调动了空前的资源投入到海南长臂猿的研究与保护中,目前的种群恢复状况也肯定了这一举措。然而,该物种仍面临遗传多样性下降、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多方面的威胁,须加强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并重视科研成果对保护行动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濒危物种保护
下载PDF
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群落优势种及采食植物生态位特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家怡 莫罗坚 +3 位作者 庄雪影 陈庆 陈升华 张剑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57,共6页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海南黑冠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现生栖息地群落优势种及其采食植物生态位特点,以了解它们对生境的适应和相互之间的竞争状况.在4 800 m2调查样方中,有41种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占总种数190种的21.58%,但其重... 应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海南黑冠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现生栖息地群落优势种及其采食植物生态位特点,以了解它们对生境的适应和相互之间的竞争状况.在4 800 m2调查样方中,有41种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占总种数190种的21.58%,但其重要值占58.89%.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在1以上者仅有24种,占12.63%,生态位宽度小于1者比例较大,共有166种,占87.36%,其中,采食植物生态位宽度大于1者只有13种,其余28种小于1者占采食植物总数的68.29%.生态位重叠值在0.5以上的17对种群中有12对为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研究表明:海南黑冠长臂猿采食植物之间生境要求相似或者竞争较为激烈,迫切需要恢复栖息地低地雨林以使它们有更广阔更适宜的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海南黑冠长臂猿 栖息地 群落 采食植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 被引量:13
5
作者 唐玮璐 毕玉 金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5-685,共11页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47科88属148种。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39科61属90种。在雨季,海南长臂猿可采食成熟果实的植物种类较多,相对更容易获得食物。而在旱季能够取食果实的植物种类减少,结果量较低、且分布不集中,因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因此会增加对植物嫩叶和花取食的策略或增加食物的摄入来弥补所消耗的能量。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种类丰富,食性和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是海南长臂猿对生境以及气候变化长期适应的结果,也体现了其食性的可塑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海南长臂猿取食策略,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食源植物 季节性变化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下载PDF
基于环境变量的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识别 被引量:2
6
作者 毕玉 金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79-87,共9页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适宜栖息地,对规划生态廊道和恢复栖息地环境以便促进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21年6—7月(雨季)、2022年2—3月(旱季)的野外跟踪调查数据,并以公开发表的文献记录作补充,剔除冗余的分布数据,最终筛选出111个分布位点用于构建模型。将物种分布数据与10个环境变量数据导入MaxEnt模型,获得当前气候条件下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模型检验结果AUC值达0.953,模型精度较高;刀切法检验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主要受最旱月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最暖月均温和冠层高度这4个环境因子影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272.76 km^(2),仅占公园规划面积的6.39%。适宜区主要在霸王岭片区,占总适宜栖息地面积的64.05%;鹦哥岭和尖峰岭也有较大面积的适宜区域,分别占总适宜区面积的23.82%和9.89%。模型结果显示,次适宜区面积达1309.02 km^(2),是未来构建生态廊道的重要缓冲区域。【结论】1)海南长臂猿偏向于分布在降雨丰富的区域,因干旱季节降雨量不足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2)海南长臂猿对林冠下层的利用率低,对高大粗壮植株的依赖性强。旱季可利用果实不足和高大食源植物匮乏,必然会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和扩散。因此,建议有针对性地恢复和管理连接适宜栖息地之间的次适宜区域,在恢复造林过程中,选择能在旱季提供丰富果实的树种,将其逐渐转化为适宜栖息地,从而提高栖息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 被引量:1
7
作者 唐玮璐 金崑 《自然保护地》 2021年第3期16-24,共9页
为了解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机制,为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7—9月通过样方调查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开展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研究,共获得海南长臂猿当时全部4个家庭群共131... 为了解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机制,为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7—9月通过样方调查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开展海南长臂猿采食微生境选择研究,共获得海南长臂猿当时全部4个家庭群共131个数据样方,测定了采食微生境的15种生态因子,并利用Vanderp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来衡量海南长臂猿对生态因子的喜好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喜欢在海拔800~1000 m区域、坡度15°~30°、半阴半阳坡、山坡采食;海南长臂猿喜欢在山地雨林、乔木数量60~90棵、乔木胸径20~30 cm、乔木高度15~20 m、乔木枝下高5~15 m、藤本胸径5~10 cm、郁闭度50%~75%的生境采食;海南长臂猿喜欢在距道路距离2~4 km、距居民点距离≤10 km、距离水源距离≤500 m的生境采食。海南长臂猿对采食微生境选择有一定的偏好,是由于生境内气候、食物及干扰等因子的特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海南长臂猿 采食微生境选择 选择指数 选择系数
下载PDF
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8
作者 李依蒙 毕玉 金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8-675,共8页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 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存在庞大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宿主自身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和免疫防御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小、分布范围狭窄、近亲繁殖隐患高,尚未摆脱物种灭绝风险,目前对该物种现存种群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匮乏。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4个家庭群内的5只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为研究对象,在旱季通过非损伤取样法及宏基因组学技术对采集到的粪便中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成年雄性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细菌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5.78±9.1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3.13±11.88)%),优势菌属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23.09±9.68)%)和梭菌属(Clostridium,(4.12±1.22)%);优势真菌属为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26.13±11.29)%)和新美鞭菌属(Neocallimastix,(11.24±3.14)%);优势古菌属为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13.99±1.50)%);其肠道中的病毒种类多为肌尾噬菌体(Myoviridae,(26.90±11.74)%)、长尾噬菌体(Siphoviridae,(20.71±7.73)%)和微小噬菌体(Microviridae,(18.28±14.34)%)等对宿主无害的噬菌体。肠道微生物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大部分基因与新陈代谢相关,如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海南长臂猿肠道优势菌群与海南长臂猿的食性相吻合,这对了解该极危物种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及其功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