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响应的大豆G-box结合因子GmDIBL1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1
作者 乔志清 邱宇姗 +9 位作者 高映慧 黎烊村 刘菲 张宏菊 田惠丹 王巧玲 柳宁 谭娉婷 刘晨 罗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44,共10页
干旱是典型的非生物逆境之一,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品质.鉴定作物抗/耐旱关键基因功能,解析其调控机制,对于培育抗/耐旱作物新种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大豆是对干旱逆境较敏感的作物,挖掘寻找大豆抗/耐旱基因、鉴定其功能、明确... 干旱是典型的非生物逆境之一,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品质.鉴定作物抗/耐旱关键基因功能,解析其调控机制,对于培育抗/耐旱作物新种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大豆是对干旱逆境较敏感的作物,挖掘寻找大豆抗/耐旱基因、鉴定其功能、明确其调控机制是大豆抗逆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分析干旱处理的大豆根转录组数据,获得一个受干旱诱导的G-box结合蛋白基因GmDIBL1(Drought Induced B12D Like 1),克隆的cDNA序列包含1个长26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86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分子量为10.1 kD,等电点为9.647.GmDIBL1蛋白质序列与其他物种的G-box结合蛋白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包含B12D结构域(6~73个氨基酸残基)和跨膜螺旋,N-端具有信号肽,C-端构成非胞质区域(34~86氨基酸残基),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GmDIBL1基因在根瘤中的表达水平最高,根中次之.干旱处理12 h后,其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耐旱性较强的‘晋豆21’根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干旱敏感的‘绥农26’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在大豆毛状根中超量表达和敲除GmDIBL1基因,鉴定了转基因材料对干旱的响应,证明超量表达GmDIBL1基因显著提高毛状根复合体的抗旱性.这些结果说明GmDIBL1基因是大豆中一个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在大豆抗/耐干旱逆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响应 大豆 g-box结合蛋白 gmDIBL1基因 克隆 毛状根 基因编辑
下载PDF
Over-expressing root-specific β-amyrin synthase gene increases glycyrrhizic acid content in hairy root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被引量:4
2
作者 Yan-chao Yin Xiao-dong Zhang +5 位作者 Zhi-qiang Gao Ting Hu Lin Yang Zhi-xin Zhang Wen-dong Li Ying Liu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19年第2期192-199,共8页
Objsective: Glycyrrhizia uralens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s mainly cropped in China. However, many cultivars are less in glycyrrhizic acid than Chinese Pharmacopoeia requires. In ... Objsective: Glycyrrhizia uralens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s mainly cropped in China. However, many cultivars are less in glycyrrhizic acid than Chinese Pharmacopoeia requires. In this paper, we improved glycyrrhizic acid by regulating β-amyrin synthase gene(GuBAS).Methods: Tobacco root-specific promoter TobRB7 and Gu BAS c DNA were obtained and combined with linearized pCAMBIA1305.1 to construct root-specific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which was later transformed into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ACCC10060 by electrotransformation. The cotyledons and hypocotyls of G.uralensis were infected by the recombinant A. rhizogenes ACCC10060 to induce hairy roots. The GA content was quantified by HPLC.Results: The PCR and sequencing results both showed that three transgenic hairy root lines were obtained. The copy number of Gu BAS in these transgenic hairy roots was intended by q RT-PCR to be 3, 7,and 4. GA was detected by HPLC,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 was present in the three transgenic hairy roots, while absent in wild hairy roots.Conclusion: Over-expressing Gu BAS root-specifically in hairy roots of G. uralensis enhanced GA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amyrin SYNTHASE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hairy roots root-specific OVER-EXPRESSION
原文传递
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基因毛状根的诱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礼强 袁伯川 +3 位作者 马永生 杨瑞 周姗 刘颖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6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构建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 A还原酶(HMGR)基因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利用根特异性过表达甘草HMGR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通过发根农杆菌ACCC10060介导,转化甘草外植体并诱导毛状根的形成,利用PCR法及测序法对... 目的:构建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 A还原酶(HMGR)基因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利用根特异性过表达甘草HMGR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通过发根农杆菌ACCC10060介导,转化甘草外植体并诱导毛状根的形成,利用PCR法及测序法对转基因毛状根进行验证。结果:诱导得到大量生长良好的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基因毛状根。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功能基因HMGR与甘草酸次生代谢的相关性,以及提高甘草毛状根中的甘草酸含量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毛状根 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
下载PDF
响应ABA的甘草bZIP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及调控研究
4
作者 王清 武立伟 +7 位作者 范潘慧 徐志超 罗红梅 孙伟 王瑀 郑司浩 宋经元 姚辉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6期1207-1217,共11页
目的:研究响应脱落酸(ABA)的甘草碱性亮氨酸拉链(GubZIPs)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差异,克隆并分析甘草关键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为解析bZIP转录因子调控甘草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甘... 目的:研究响应脱落酸(ABA)的甘草碱性亮氨酸拉链(GubZIPs)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差异,克隆并分析甘草关键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为解析bZIP转录因子调控甘草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甘草毛状根中GubZIPs转录因子基因在外源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及在3年生甘草中的空间表达差异;利用TBtools软件从甘草基因组中提取关键酶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并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启动子上潜在的关键调控元件。结果:甘草GubZIP1、GubZIP5、GubZIP33和GubZIP56基因在不同的ABA处理条件下表达模式不同,其中GubZIP1和GubZIP33的响应最为显著。分析GubZIPs基因在甘草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发现,GubZIP1和GubZIP5在根部高水平表达,GubZIP33和GubZIP56在叶中高水平表达。基于甘草基因组克隆获得甘草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查耳酮异构酶(CHI)、查耳酮合成酶(CHS)、β-香树脂醇合酶(β-AS)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HI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2个G-box和1个A-box顺式作用元件,CH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2个ABRE和1个G-box顺式作用元件,β-A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1个ABRE和1个G-box顺式作用元件。结论:甘草毛状根中GubZIP1、GubZIP5、GubZIP33和GubZIP56基因对ABA均有显著响应,采用50 mg·L^(–1)的ABA处理3 h是研究甘草中ABA相关通路较为适宜的方案。此外甘草的关键酶基因启动子上存在可与bZIP转录因子结合和响应ABA等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解析响应ABA的bZIP转录因子调控甘草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毛状根 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 空间表达 关键酶基因 启动子
下载PDF
甘草Ri质粒转化及不同理化因子对甘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杨世海 刘晓峰 +1 位作者 沈昕 郑俊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75-878,共4页
目的:研究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及外界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LBA9402和R1601感染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外植体。结果:2种发根农杆菌均能诱导甘草产生毛状根,LBA9402比R1601表现出较强的对甘... 目的:研究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及外界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LBA9402和R1601感染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外植体。结果:2种发根农杆菌均能诱导甘草产生毛状根,LBA9402比R1601表现出较强的对甘草的感染能力,下胚轴的转化率高于子叶。在WP培养基上毛状根生长最快。光照对毛状根生长有抑制作用。毛状根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总量比愈伤组织中高1.5倍,其中甘草查耳酮含量是愈伤组织中的15.5倍。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为研究甘草毛状根大量培养生产黄酮类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发根农杆菌 毛状根 黄酮类化合物
下载PDF
发根土壤杆菌体外转化甘草子叶及下胚轴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士云 侯嵩生 +1 位作者 桂耀林 徐廷玉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1年第4期301-305,共5页
利用发根土壤杆菌农杆碱型15834、A_4菌株和甘露碱型8196、K_(599)菌株体外转化甘草子叶及下胚轴。结果表明:除K_(599)菌株外,其余三种菌株都能诱导产生甘草发状根无性系。其中15834菌株的诱导率最高,下胚轴的诱导率高于子叶。组织学观... 利用发根土壤杆菌农杆碱型15834、A_4菌株和甘露碱型8196、K_(599)菌株体外转化甘草子叶及下胚轴。结果表明:除K_(599)菌株外,其余三种菌株都能诱导产生甘草发状根无性系。其中15834菌株的诱导率最高,下胚轴的诱导率高于子叶。组织学观察表明,在感染后4天左右,下胚轴维管束鞘外细胞、特别是形成层部分细胞大量启动形成分生细胞及分生细胞团,并进一步分裂形成根原基。6—8天后根原基具单向极性生长形成完整的发状根结构。发状根能在无外源激素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高压纸电泳检测到发状根中存在农杆碱及甘露碱,说明Ri质粒T-DNA编码的这两种冠瘿碱合成酶基因在甘草细胞中得到了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发根土壤杆菌 子叶 下胚轴
下载PDF
甘草毛状根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甘草酸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0
7
作者 姚庆收 陈向明 +1 位作者 丁斐 武玉永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35-2038,共4页
目的:拓展甘草毛状根诱导时的外植体来源,并分析毛状根中甘草酸和总黄酮含量,以期为甘草的生物技术开发奠定基础。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发根农杆菌R1601菌侵染春天新生长的甘草茎段和叶片,用得到的毛状根继代培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甘... 目的:拓展甘草毛状根诱导时的外植体来源,并分析毛状根中甘草酸和总黄酮含量,以期为甘草的生物技术开发奠定基础。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发根农杆菌R1601菌侵染春天新生长的甘草茎段和叶片,用得到的毛状根继代培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甘草酸的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发根农杆菌R1601对春天新生长的甘草茎和叶的诱导率不同,茎段诱导的最适OD_(600)值为1.5,诱导率为73.7%;叶片诱导的最适OD_(600)值为1.0,诱导率为71.4%;茎段诱导的毛状根条数多,健壮;甘草酸最高含量为2.76μg/g,总黄酮最高含量为9.62 mg/g。结论:春天新生长的甘草茎段和叶片适合用于建立发根农杆菌R1601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诱导的毛状根中含有甘草酸和黄酮类成分,为进一步探究甘草毛状根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根农杆菌 甘草毛状根 甘草酸 总黄酮
下载PDF
乌拉尔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7
8
作者 郭生虎 王敬东 马洪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8-141,157,共5页
采用针刺幼茎法和外植体共培养法,以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和A4侵染乌拉尔甘草子叶、下胚轴和活体幼苗,诱导毛状根生成,建立毛状根诱导及培养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OD600为0.5~0.6的ATCC15834菌液(含乙酰丁香酮100μmol/L)经针刺幼茎... 采用针刺幼茎法和外植体共培养法,以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和A4侵染乌拉尔甘草子叶、下胚轴和活体幼苗,诱导毛状根生成,建立毛状根诱导及培养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OD600为0.5~0.6的ATCC15834菌液(含乙酰丁香酮100μmol/L)经针刺幼茎法侵染株龄14d的乌拉尔甘草活体幼苗后,在含500mg/L头孢霉素的1/2MS培养基上毛状根诱导率达79.2%。毛状根在不含激素及蔗糖质量浓度为40.0g/L的1/2MS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25d毛状根增殖率达到19.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根农杆菌 乌拉尔甘草 毛状根
下载PDF
乌拉尔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及离体培养 被引量:3
9
作者 郭生虎 王敬东 马洪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8期153-158,共6页
为获得甘草的药用成分和保护甘草野生资源,利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A4侵染乌拉尔甘草幼苗、子叶、下胚轴,获得毛状根,建立了乌拉尔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经PCR和毛细管凝胶电泳检测,在248 bp有rolA基因,在490 bp有rolC基因,证实发根农... 为获得甘草的药用成分和保护甘草野生资源,利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A4侵染乌拉尔甘草幼苗、子叶、下胚轴,获得毛状根,建立了乌拉尔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经PCR和毛细管凝胶电泳检测,在248 bp有rolA基因,在490 bp有rolC基因,证实发根农杆菌基因片段在甘草毛状根的基因组中整合并得到表达,其中无菌实生苗毛状根诱导率达79.5%,毛状根分枝较多,生长速度快,在不添加激素的1/2MS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明显,培养25天后,鲜重平均增殖达19.13倍,乌拉尔甘草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利用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培养甘草药用活性成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甘草 发根农杆菌 毛状根 诱导
下载PDF
甘草毛状根中内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家宜 向德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用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通过Ri质粒遗传转化药用植物甘草后所获得的毛状根中之内源生长调节物质进行分析,结果在不添加任何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1/2 MS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的甘草毛状根中IAA、ZRs、iPAs的含量大大富于在同样培养条件下生长缓... 用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通过Ri质粒遗传转化药用植物甘草后所获得的毛状根中之内源生长调节物质进行分析,结果在不添加任何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1/2 MS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的甘草毛状根中IAA、ZRs、iPAs的含量大大富于在同样培养条件下生长缓慢的甘草实生苗根中的含量,说明内源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高含量是甘草毛状根生长迅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毛状根 植物 生长调节物质
下载PDF
甘草毛状根培养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丽琼 杨毅 +1 位作者 马东建 李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0-202,205,共4页
以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诱导的毛状根为材料,采用固体和液体不同培养方式提供种源,实验分析了毛状根种子来源、培养方式、培养温度、转速和通气量等因素对甘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研究了甘草毛状根的摇瓶培养,5L发酵培养,并完成了10L搅拌... 以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诱导的毛状根为材料,采用固体和液体不同培养方式提供种源,实验分析了毛状根种子来源、培养方式、培养温度、转速和通气量等因素对甘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研究了甘草毛状根的摇瓶培养,5L发酵培养,并完成了10L搅拌式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毛状根接种量为1‰~3‰、培养温度为25℃、转速为40r/min、通气量为0.5vvm条件下,10L搅拌式培养的甘草毛状根的生物量在60d可增殖55~60倍,不低于摇瓶培养。高效液相法检测出甘草毛状根中甘草酸含量为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毛状根 体系
下载PDF
小鼠中甘草毛状根、甘草切片总抗氧化能力和对CCl_4致肝损伤保护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丽琼 李海芳 迪里努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432-435,共4页
研究比较甘草毛状根、甘草切片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和CCl4引起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CCl4(1500mg/kg·d)腹腔注射造成小鼠急性肝脏损伤模型,喂饲小鼠1周,观察其对血清AIT、AST和ALP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MDA和SOD的影响。高... 研究比较甘草毛状根、甘草切片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和CCl4引起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CCl4(1500mg/kg·d)腹腔注射造成小鼠急性肝脏损伤模型,喂饲小鼠1周,观察其对血清AIT、AST和ALP及肝脏总抗氧化能力MDA和SOD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毛状根、甘草切片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甘草毛状根有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各项抗氧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甘草切片可显著逆转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与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而甘草毛状根没有显示出该种作用。甘草毛状根对CCl4引起的小鼠肝脏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毛状根 急性肝损伤 抗氧化
下载PDF
特异性过表达SQS1基因的甘草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姗 袁伯川 +3 位作者 马永生 杨瑞 王礼强 刘颖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6年第5期638-642,共5页
目的:建立根特异性过表达鲨烯合酶(SQS)基因的甘草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构建根特异性过表达甘草SQS1基因的发根农杆菌ACCC10060工程菌;侵染甘草无菌苗胚轴,共培养48 h,以诱导毛状根的形成;多次除菌后,利用PCR法及测序法对诱导获得的甘... 目的:建立根特异性过表达鲨烯合酶(SQS)基因的甘草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构建根特异性过表达甘草SQS1基因的发根农杆菌ACCC10060工程菌;侵染甘草无菌苗胚轴,共培养48 h,以诱导毛状根的形成;多次除菌后,利用PCR法及测序法对诱导获得的甘草毛状根进行验证。结果:PCR结果显示扩增得到了长度约为730、580和1400 bp的基因片段,分别与烟草根特异性启动子TobRB7、发根农杆菌rolC基因和甘草SQS1基因长度一致;测序结果进一步确定了PCR扩增序列的正确性,从而证明了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SQS1基因毛状根诱导成功。结论:获得了大量生长良好的特异性过表达SQS1基因的甘草毛状根,为研究功能基因SQS1与甘草酸次生代谢的相关性,及提高甘草毛状根中的甘草酸含量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根特异性过表达 鲨烯合酶1 发根农杆菌 毛状根
下载PDF
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C 向德军 +1 位作者 丁家宜 刘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10,共4页
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甘草 (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外植体获得毛状根 ,经PCR法检测 ,表明已转化成功。应用均匀设计法与比较法 ,建立了适合甘草毛状根的培养系统。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甘草毛状根含半胱亚磺酸 ,不含胱氨酸 ,商... 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甘草 (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外植体获得毛状根 ,经PCR法检测 ,表明已转化成功。应用均匀设计法与比较法 ,建立了适合甘草毛状根的培养系统。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甘草毛状根含半胱亚磺酸 ,不含胱氨酸 ,商品甘草却含胱氨酸而不含半胱亚磺酸 ;甘草毛状根能合成多种黄酮成分 ,其中甘草查尔酮A的含量高达干重的 0 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毛状根 培养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甘草毛状根体内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被引量:5
15
作者 杜旻 刘峻 +1 位作者 丁家宜 陈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4,共4页
甘草毛状根是用Ri质粒转化甘草 (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细胞后获得的人工培养根器官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体外SOD样活力 ,证明甘草毛状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 ,预先口服甘草毛状根水煎剂可使由CCl4 所致... 甘草毛状根是用Ri质粒转化甘草 (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细胞后获得的人工培养根器官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体外SOD样活力 ,证明甘草毛状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 ,预先口服甘草毛状根水煎剂可使由CCl4 所致的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的升高以及肝内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 ,也能使CCl4 所致的小鼠肝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降低显著提高 ,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甘草毛状根可减轻CCl4 所致的肝脏坏死 ,是值得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人工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毛状根 抗氧化能力 药材
下载PDF
甘草毛状根诱导培养及其黄酮含量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卢虹玉 刘敬梅 +1 位作者 张海超 高山林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14-818,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培养的因素及其总黄酮含量。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的遗传和液体培养技术,研究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毛状根的诱导和离体培养及其黄酮的产生情况。结果不同发根农杆菌中,A4菌株侵染效果最好,约96%的... 目的探讨影响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培养的因素及其总黄酮含量。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的遗传和液体培养技术,研究了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毛状根的诱导和离体培养及其黄酮的产生情况。结果不同发根农杆菌中,A4菌株侵染效果最好,约96%的子叶节外植体产生毛状根;不同外植体中,子叶节的转化效果最高,毛状根产生只需3~4 d;在毛状根的液体培养过程中,接种量为0.3 g,培养容积为500 mL时生长速率最快,毛状根湿重增长41倍;毛状根能产生药用成分甘草黄酮,根系中最高黄酮含量高于商品甘草,达干重的2.042%,约为未转化植株根的4.3倍;毛状根中的黄酮还分泌到培养液中,最高量为每100 mL培养液1.36 mg。结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培养条件和总黄酮量,为今后规模培养甘草毛状根生产药用甘草黄酮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毛状根 转化 黄酮
原文传递
乌拉尔甘草转鲨烯合成酶基因毛状根系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卢虹玉 刘敬梅 +1 位作者 张海超 高山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890-1893,共4页
目的:为了研究甘草酸的合成调控途径及提高甘草酸合成水平。方法:将已克隆的乌拉尔甘草鲨烯合成酶基因(GuSQS1,GenBank登录号为:AM182329)通过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A4的介导,转化甘草下胚轴并诱导毛状根的形成。建立的... 目的:为了研究甘草酸的合成调控途径及提高甘草酸合成水平。方法:将已克隆的乌拉尔甘草鲨烯合成酶基因(GuSQS1,GenBank登录号为:AM182329)通过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A4的介导,转化甘草下胚轴并诱导毛状根的形成。建立的毛状根系经0.8mg.L-1的除草剂(PPT)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分析后,得到的转基因毛状根系经HPLC检测甘草酸(GA)含量。结果与结论:转基因毛状根中甘草酸的最高含量约为野生型毛状根的3.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鲨烯合成酶 甘草酸 转基因毛状根
原文传递
甘草毛状根中甘草总黄酮和甘草酸的检测和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卢虹玉 刘义 +1 位作者 张海超 高山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检测甘草毛状根中总黄酮和甘草酸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甘草总黄酮含量,采用HPLC检测甘草酸含量。结果甘草毛状根中的总黄酮含量在不同根系中有很大差异,最高可达0.803%,接近生药根;大多数根系高于正常组培根;总黄酮... 目的检测甘草毛状根中总黄酮和甘草酸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甘草总黄酮含量,采用HPLC检测甘草酸含量。结果甘草毛状根中的总黄酮含量在不同根系中有很大差异,最高可达0.803%,接近生药根;大多数根系高于正常组培根;总黄酮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至9周时增加了68.5%。不同甘草毛状根系中的甘草酸含量差异显著,部分根系未检出甘草酸,能检出的根系最高干重含量为0.69mg·g-1,远低于生药根(干重含量32.13mg·g-1),且含量不受培养时间影响。结论甘草毛状根在目前情况下不适于作为甘草酸的获取资源,但作为甘草总黄酮获取的新资源,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毛状根 甘草酸 总黄酮
原文传递
过表达CHI基因提高甘草毛状根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侯嘉铭 尹彦超 +4 位作者 田少凯 张智新 杨林 李文东 刘颖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9-327,共9页
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EC5.5.1.6)是甘草黄酮类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二个限速酶,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筛选出黄酮高含量甘草特异对应的CHI基因型,通过基因融合法构建了过表达CHI基因的... 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EC5.5.1.6)是甘草黄酮类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二个限速酶,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筛选出黄酮高含量甘草特异对应的CHI基因型,通过基因融合法构建了过表达CHI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并通过电转法将其转化到发根农杆菌ACCC10060中,用于侵染甘草子叶和胚轴,获得过表达CHI基因的甘草毛状根系,利用qRT-PCR法测定各甘草毛状根系中CHI基因的拷贝数,并利用UPLC法测定各甘草毛状根系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获得了拷贝数分别为1和5的过表达CHI基因甘草毛状根系,且其总黄酮、甘草苷、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毛状根,表明过表达CHI基因能显著提高甘草毛状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本文为解析CHI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筛选出3个过表达CHI基因甘草毛状根系用于后续扩大培养,可为离体积累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查尔酮异构酶 过表达 毛状根 UPLC QRT-PCR
原文传递
过表达LIS基因对甘草毛状根中甘草酸生物合成的调控研究
20
作者 柯铃钰 陈姿伊 +3 位作者 丁文文 张智新 何平 刘颖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686-3694,共9页
芳樟醇合酶[(3S)-linalool synthase, LIS]是单萜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本课题组前期在甘草转录组研究中发现LIS基因与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拟利用甘草毛状根培养体系,进一步解析LIS对甘草酸生物... 芳樟醇合酶[(3S)-linalool synthase, LIS]是单萜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本课题组前期在甘草转录组研究中发现LIS基因与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拟利用甘草毛状根培养体系,进一步解析LIS对甘草酸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克隆了甘草LIS基因(GenBank注册号:MZ169552);采用基因融合法构建过表达LIS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LIS;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ATCC15834)介导法诱导甘草毛状根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进行LIS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最终采用UPLC法测定各甘草毛状根系中的甘草酸含量。结果显示,过表达LIS基因的甘草毛状根系中, LIS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而甘草酸含量则显著低于野生型和阴性对照组,表明LIS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甘草酸含量呈负相关。本研究首次克隆得到甘草LIS基因,通过反向遗传学策略证实了LIS基因对甘草酸生物合成的负调控作用,为进一步完善甘草酸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网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草酸 芳樟醇合酶 基因过表达 毛状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