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Pleistocene aeolian activity in Haitan Island, Southeast China: Insights from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coastal dunes on marine terraces 被引量:4
1
作者 JIN Jian-hui LI Zhi-zhong +3 位作者 CHENG Yan XU Xiao-lin LI Zhi-xing LIU Xiao-j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777-1788,共12页
The 'Old Red Sand' is a type of semicemented medium-fine sandy sediment that is red(10R_4/8) or brown red(2.5YR_4/8) in colour and is found in late Quaternary deposits. The sediments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 The 'Old Red Sand' is a type of semicemented medium-fine sandy sediment that is red(10R_4/8) or brown red(2.5YR_4/8) in colour and is found in late Quaternary deposits. The sediments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a critical archive for understanding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East Asia. The ages of the late Quaternary aeolian sand dunes from Haitan Island in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 China are still in debate. In this study, three sets of marine terrac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Haitan Island. Aeolian dune sands are well preserved on the top of these terraces. Quartz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ormation ag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alaeo-dunes are deposits from the middle-late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Q_3^(2-3)). The period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00-90 ka, 70-60 ka, and 40-20 ka, in which the palaeo-dunes of the first two stages are more widespread and were formed separately during a low-sea level period of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s 5 b and 4. Several depositional palaeo-flood event records were preserved during the last stage due to the increasing gradient of mountain gullies form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activity Sediment dat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Late Pleistoc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haitan Island
下载PDF
Influence of Headland Breakwaters on 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t Longfengtou Beach in Haitan Bay,Facing the Taiwan Strait
2
作者 KUANG Cuiping MA Yue +4 位作者 WANG Binyu SUI Jueyi GU Jie LIU Jianhui LEI G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290-1300,共11页
Breakwaters can be used as artificial headlands in beach nourishment to mitigate coastal erosion. Longfengtou Beach, located on the southwest coast of Haitan Bay facing the Taiwan Strait on the northeast, suffers seve... Breakwaters can be used as artificial headlands in beach nourishment to mitigate coastal erosion. Longfengtou Beach, located on the southwest coast of Haitan Bay facing the Taiwan Strait on the northeast, suffers severe erosion, where the monsoon causes significant season hydrodynamic variations. Headland breakwaters are intended to be employed to mitigate coastal erosion. A 2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MIKE21 based on current-wave coupling and calibrated by measured data. Summer and winter wave conditions are chosen as characteristic weak and strong waves respectively.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season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re compared under the conditions with and without the headland breakwaters. Sediment transport in summer can be regarded as mainly determined by current field, while in winter wave effect is strong enough to change current field. The northern breakwater,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ebb current direction, obstructs the currents and decreases velocity of the ebb currents, and confines the water carrying sediments within the protection area during the flood period. The southern breakwater also breaks the waves in advance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hydrodynamic effects during the flood period and maintains high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protection area. In general, two headland breakwaters decrease the erosion near the beach and enlarge the deposition area, which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evention of sediment loss in nearshore area and mitigate coastal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DLAND BREAKWATER haitan BAY sediment transport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下载PDF
Geochemistry of some major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marine sediments of the Haitan Island
3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27-135,共9页
关键词 SEDIMENTS GEOCHEMISTRY haitan Island
下载PDF
歧口凹陷滨海斜坡深凹区海探1井东营组勘探突破与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立宏 何海清 +7 位作者 陈长伟 李长海 石倩茹 董越崎 崔宇 张佼杨 朱华汇 张明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9,共12页
近年来为实现歧口凹陷“下洼找油”的构想,开辟新的增储上产战场,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斜坡深凹区部署海探1井并获得重大突破。基于海探1井钻探结果,对滨海斜坡深凹区东营组控砂机制、储层特征、生烃条件、油气成藏模式等进行深入... 近年来为实现歧口凹陷“下洼找油”的构想,开辟新的增储上产战场,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斜坡深凹区部署海探1井并获得重大突破。基于海探1井钻探结果,对滨海斜坡深凹区东营组控砂机制、储层特征、生烃条件、油气成藏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证实了滨海斜坡深凹区东三段发育来自北部燕山物源区的大型重力流砂体,且储集物性较好;首次发现了东营组自生自储含油气系统,突破了以往东营组依靠断层输导成藏、下生上储的认识;构建了深凹区东三段“远源输砂、近源充注、源储耦合、连片含油”的成藏模式;同时深凹区东三段非常规页岩油也展现出广阔的资源前景。海探1井的成功钻探,为东部老区增添了新的增储战场,为“下洼找油”提供有利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东营组 海探1井 成藏模式 勘探突破
下载PDF
福建海岛型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片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5
作者 卫俊杰 靳建辉 +6 位作者 左昕昕 范雪春 王晓阳 危长福 任永青 邱俊杰 谭典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1-1112,共12页
福建平潭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期海岛型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南岛语族从福建向南太平洋岛屿传播的关键区域。该时期典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作为最直接的文化遗存,对于研究区域内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有重要作用。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福建平潭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期海岛型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南岛语族从福建向南太平洋岛屿传播的关键区域。该时期典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作为最直接的文化遗存,对于研究区域内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有重要作用。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福建平潭海坛岛北部壳丘头遗址、东花丘遗址和龟山遗址出土陶片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了10件典型陶片和52个土壤样品的地球化学元素,以此为基础分析区域内不同文化时期的史前文化交流特征。同时结合闽东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演化和史前人类活动,探讨这一文化交流特征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①陶片化学元素组成分析显示壳丘头、龟山、东花丘3个遗址的陶土原料和产源地离散性弱,说明3个遗址在制陶取土环境上存在相似性;但龟山遗址D01号陶片化学元素组成与剩余陶片和遗址土样存在较大差异。②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指示出自壳丘头文化期至黄瓜山文化期平潭地区有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和文化交流增加的趋势。③海平面波动、史前人类文化的延续和陶器烧制技术的提高是福建沿海地区文化交流增加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片 化学元素 文化交流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福建平潭海坛岛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以福建省海坛岛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许洛源 黄义雄 +1 位作者 叶功富 刘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12,共6页
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对于了解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及变化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单独对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的评价研究较少。以福建省海坛岛为例,采用2003年和2009年Landsat-7卫星影像数据及部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的角... 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对于了解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及变化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单独对区域景观生态质量的评价研究较少。以福建省海坛岛为例,采用2003年和2009年Landsat-7卫星影像数据及部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建立研究区景观生态分类系统。从景观稳定性、景观受干扰度和景观产出功能3个方面构建了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赋予指标权重,利用综合分析法建立景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该区2期的景观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2003-2009年海坛岛景观生态质量综合得分由0.842 0提高到1.158 0,景观生态质量状况有所改善。景观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略有增强,景观产出能力大幅提升,整个景观有向良性发展的趋势,景观干扰和景观产出功能逐渐成为影响研究区景观生态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质量 海坛岛
下载PDF
福建海坛海峡峡道动力地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卢惠泉 蔡锋 孙全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7-424,共8页
从海坛海峡的形成演变规律、水动力条件、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海坛海峡的动力地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坛海峡峡道效应明显,因受海峡周边地形影响,区域内水动力环境及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分别在海峡两侧不同区域发育着岩... 从海坛海峡的形成演变规律、水动力条件、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海坛海峡的动力地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坛海峡峡道效应明显,因受海峡周边地形影响,区域内水动力环境及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分别在海峡两侧不同区域发育着岩滩、沙滩和泥滩3种地貌,在海底中发育着水下浅滩、潮流脊系和潮流三角洲3种地貌.海峡南北出口位置及海峡海底深槽海域水动力强,两侧岸滩、海滩发育,水下冲刷槽发育明显,处于弱冲刷状态,海底分布粗粒沉积物.海峡港湾内水动力弱,潮滩较发育,处于稳定至弱淤积状态,海底分布细粒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海底地貌 海坛海峡 演变 动力地貌 沉积物
下载PDF
海岛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开发选址研究——以福建省海坛岛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润 刘家明 田大江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1-686,692,共7页
海岛旅游发展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史,由自然观光向滨海休闲旅游产品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鉴于国内对海岛旅游开发理论研究多、概念性研究多而定量研究较少的情况,尝试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手段,以福建省海坛岛为例,从地理气候... 海岛旅游发展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史,由自然观光向滨海休闲旅游产品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鉴于国内对海岛旅游开发理论研究多、概念性研究多而定量研究较少的情况,尝试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手段,以福建省海坛岛为例,从地理气候、环境制约、土地开发建设可能性、市场开发条件四方面,评判海坛岛岸线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应性和各段岸线的开发利用方向。评价结果显示,海坛岛的沙滩岸线可划分为适宜开发型、环境限制型、土地限制型与市场限制型四种。适宜开发性为适宜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环境限制型由于受到城市、养殖业和港口发展的威胁,不宜开发运动休闲产品,但可开发大众观光休闲产品;土地限制型由于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不足,只适宜进行小体量开发,面向高端客户群体;市场限制型由于交通不便,距离城镇较远,可作为后备旅游资源放在中远期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运动休闲 空间选址研究 海坛岛 旅游开发
下载PDF
福建海坛湾波流双向耦合下水动力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匡翠萍 王彬谕 +1 位作者 顾杰 雷刚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2-1220,共9页
采用MIKE 21软件中SW(spectral wave)波浪模块和FM(flow model)潮流模块,将潮流模块计算得到的水位与流速输入波浪模型,将波浪模块计算得到的辐射应力输入潮流模型,建立海坛湾波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数学模型.分别计算纯潮流和纯波浪作用... 采用MIKE 21软件中SW(spectral wave)波浪模块和FM(flow model)潮流模块,将潮流模块计算得到的水位与流速输入波浪模型,将波浪模块计算得到的辐射应力输入潮流模型,建立海坛湾波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数学模型.分别计算纯潮流和纯波浪作用下的潮流场和波浪场,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再分别对波流双向耦合作用下的潮流场和波浪场进行了模拟.比较结果表明:波流耦合作用对流速和波高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波流异向特性明显的区域,波高增大显著;涨落急时刻波高在近岸区域的衰减速率和纯波浪作用下的较一致;落急时刻波高开始显著衰减的位置明显早于涨急时刻;波浪辐射应力在破碎带附近对流速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坛湾 波浪 潮流 波流耦合 MIKE 21
下载PDF
福建海坛岛地质灾害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毅飞 王欣凯 +2 位作者 蔡廷禄 时连强 夏小明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4期122-127,共6页
通过现场调查及历史岸线对比的方法,摸清了海坛岛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发现海坛岛存在三种地质灾害类型:海岸侵蚀、重力类地质灾害(崩塌与滑坡)与风沙灾害。海岸侵蚀为主要的灾害类型,分布在海坛岛东部的岬湾海岸;其中的一... 通过现场调查及历史岸线对比的方法,摸清了海坛岛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发现海坛岛存在三种地质灾害类型:海岸侵蚀、重力类地质灾害(崩塌与滑坡)与风沙灾害。海岸侵蚀为主要的灾害类型,分布在海坛岛东部的岬湾海岸;其中的一些岸段由于人工护岸工程的修建,延缓了海岸的侵蚀后退,但同时造成临近沙滩的侵蚀退化。崩塌与滑坡共计16处,分布于海岛各处,多半为开山采石等开发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区位于海坛岛东北部长江澳沿岸,沙源为长江澳沙滩,这与该地直面常年主风向(NNE)有关。建立了海坛岛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值,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海坛岛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中、高风险区与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的分布区域一致,而岛陆主体为低风险区。根据海坛岛地质灾害特征及风险评价结果,给出了灾害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地质灾害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风险评价 福建 海坛岛
下载PDF
海坛海峡二维潮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汤军健 温生辉 陈楚汉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3-540,共8页
海坛海峡为南北狭长型海峡,海峡内潮波属于前进波.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浅水波数学方程,利用欧拉-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得到数值解,模型采用随时间变化的动边界技术,成功地模拟了海坛海峡的前进波特征,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同时... 海坛海峡为南北狭长型海峡,海峡内潮波属于前进波.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浅水波数学方程,利用欧拉-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得到数值解,模型采用随时间变化的动边界技术,成功地模拟了海坛海峡的前进波特征,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同时计算了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不同时刻的潮流场和潮流平均流速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北部湾口M2分潮高潮时间比南部湾口早约5~6min,等振幅线范围约为2.12~2.15m.海峡内流速分布呈南北强、中间弱的特点,最大流速1m/s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 二维潮流场 数值模拟 前进波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动边界 海坛海峡
下载PDF
海岛生态脆弱区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以福建海坛岛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戴文远 黄华富 +2 位作者 黄万里 毋鑫海 黄剑彬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4期152-159,共8页
基于2000、2009和2013年三期Landsat–ETM+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应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并以空间统计学方法为分析工具探讨海坛岛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海坛岛景观... 基于2000、2009和2013年三期Landsat–ETM+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应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并以空间统计学方法为分析工具探讨海坛岛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海坛岛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景观生态安全水平高值区逐步紧缩;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受差异性人类活动影响,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集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空间集聚程度呈逐渐降低趋势;13a间社会经济活动、国家政策等随机性因素对海坛岛景观生态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强,2013年随机性因素成为影响海坛岛景观生态安全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安全 空间统计分析 时空变化 海坛岛
下载PDF
平潭海坛岛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鹏 吴剑 傅世锋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5-270,共6页
以平潭海坛岛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landsat TM和2010年ALOS遥感影像,在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平台支持下,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模型,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对20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 以平潭海坛岛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landsat TM和2010年ALOS遥感影像,在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平台支持下,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模型,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对20年来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显著。建设用地和居民地增长幅度最大,农用地和沙滩则降幅最显著。研究区景观格局主要景观类型为农用地和林地,景观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农用地与林地的相互转化,以及二者向城镇用地(居民地、建设用地和道路交通)转化。从类型水平上看,各类型斑块均趋于破碎化;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景观格局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景观的异质性增强,景观呈破碎化程度加深;从景观生态效应空间变化看,人为活动的影响沿着交通干线、城镇区在整个研究区蔓延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坛岛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生态效应
下载PDF
海潭岛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立哲 徐忠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37-542,共6页
1990年5月至1991年2月在海潭岛潮下带采得1148号多毛类标本,经初步鉴定计有130种,隶属于35科86瞩,出现频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花冈钧毛虫、双形拟单指虫、独毛虫、短叶索沙... 1990年5月至1991年2月在海潭岛潮下带采得1148号多毛类标本,经初步鉴定计有130种,隶属于35科86瞩,出现频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花冈钧毛虫、双形拟单指虫、独毛虫、短叶索沙蚕、锥唇吻沙蚕和大海蛹。多毛类区系组成特点以热带、亚热带种占优势,年平均生物量为2.13g/m ̄2,年平均密度为136个/m ̄2。多毛类的分布取决于许多因素,底质、盐度是制约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水动力扰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下带 多毛类 海潭岛
下载PDF
海坛湾龙凤头海滩养护工程方案 被引量:5
15
作者 匡翠萍 单云驰 +1 位作者 顾杰 刘建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4-721,共8页
福建海坛湾龙凤头海滩宽阔,沙粒细小.20世纪末,由于人工海堤等的修建,导致海滩侵蚀严重,干滩宽度迅速缩小.如何保护沙滩,防止进一步退化变得尤为重要.为解决海滩侵蚀问题,2011年开展了海坛湾沙滩养护一期试验工程,滩肩补沙后海滩侵蚀仍... 福建海坛湾龙凤头海滩宽阔,沙粒细小.20世纪末,由于人工海堤等的修建,导致海滩侵蚀严重,干滩宽度迅速缩小.如何保护沙滩,防止进一步退化变得尤为重要.为解决海滩侵蚀问题,2011年开展了海坛湾沙滩养护一期试验工程,滩肩补沙后海滩侵蚀仍很严重,4个月后岸线平均后退11m,最大后退量31m.为解决此问题,提出采取滩肩补沙和实体工程结合的海滩养护方案.运用Generalized Model of Simulating Shoreline Change(GENESIS)建立了龙凤头海滩岸线演变模型,并通过海滩养护一期工程实测资料进行模型率定和验证,模拟值和实测值验证良好.采用验证后的模型,分别模拟了不同新工程方案对岸线演变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方案实施后岸线的演变.结果表明,龙凤头海滩北侧和南侧各增加一个近岸防波堤对研究岸段起到保护作用最为明显,但岸线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可以结合工程后期季节性补沙措施进行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SIS模型 数值模拟 人工养滩 海坛湾龙凤头海滩 岸线演变
下载PDF
海坛海峡海缆路由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卢惠泉 孙全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101,共6页
根据路由勘察区水深测量、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探测等多项物理探测所获取的资料,结合其它自然环境及历史资料,对勘察区内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对近20a来勘察区海床稳定性进行初步分析,为选择一条最佳... 根据路由勘察区水深测量、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探测等多项物理探测所获取的资料,结合其它自然环境及历史资料,对勘察区内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对近20a来勘察区海床稳定性进行初步分析,为选择一条最佳的路由通道提供依据.研究分析表明:可能影响该海缆安全运行的不良工程地质条件主要为海底灾害性地貌,如基岩、潮流冲刷槽等;勘察区不同区域内海底冲淤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潮汐通道底部受较强冲刷,冲刷速率为0.035~0.1m/a,20m以浅区域海底处于弱冲刷状态一冲淤动态平衡状态,冲刷速率为0.015m/a,海床较稳定;该路由勘察区工程环境较适合海缆的铺设,且其最佳路由区域是在勘察区南半部相对稳定的海底平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坛海峡 工程地质条件 海床稳定性 评价
下载PDF
福建海坛岛海岸海滩—沙丘系统表层砂物质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文静 李志忠 +4 位作者 洪东铭 于晓莉 苑秀全 赖海成 申健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427-436,共10页
通过对福建海坛岛北部芦洋海岸海滩—沙丘系统3个典型剖面的表层砂样的粒度分析,探索海滩与海岸沙丘砂物质输移特征及其动力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芦洋海岸横向沙丘表面粒度组成以细砂和中砂为主,平均值为1.76Ф;海滩砂的粒度组成以细砂... 通过对福建海坛岛北部芦洋海岸海滩—沙丘系统3个典型剖面的表层砂样的粒度分析,探索海滩与海岸沙丘砂物质输移特征及其动力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芦洋海岸横向沙丘表面粒度组成以细砂和中砂为主,平均值为1.76Ф;海滩砂的粒度组成以细砂、中砂和粗砂为主,平均值为1.82Ф,总体粒度特征为分选较好、正态分布和中等峰态.2)芦洋海滩砂样品主要是波浪作用的产物,虽然海岸沙丘砂部分样品具有一定的波浪作用特征,但显示风力搬运沉积为主的粒度特点.3)芦洋海滩—沙丘系统各个地貌部位表层砂样的粒度参数的空间变化较小,表明研究区波浪作用和风力作用的耦合影响且沉积环境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沙丘系统 粒度特征 动力环境 福建海坛岛
下载PDF
海坛岛海岸风沙特征及其发育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方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6-50,共5页
论述了海坛岛海岸风沙堆积物的沉积特征,对风沙地貌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触发因素,研究其发育历史。
关键词 海岸 风沙 发育条件 海坛岛 风沙地貌
下载PDF
夏初海坛岛邻近海域上升流分布特征与叶绿素a、浊度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毅 陈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63,共6页
2005年6月初在台湾海峡海坛岛邻近海域进行了3个断面的水体温度、盐度、浊度、荧光叶绿素a调查,通过上述要素分析,阐述了该海域上升流发生阶段的分布特征以及荧光叶绿素a、水体浊度的变化规律,指出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除与营养盐的限... 2005年6月初在台湾海峡海坛岛邻近海域进行了3个断面的水体温度、盐度、浊度、荧光叶绿素a调查,通过上述要素分析,阐述了该海域上升流发生阶段的分布特征以及荧光叶绿素a、水体浊度的变化规律,指出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除与营养盐的限制相关外,水体浊度对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也起着控制作用,同时在上升流涌升最强烈的地区往往出现了浊度最大值,可能与底层物质的再悬浮相关。该研究对于深化认识区域海洋学过程以及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浅滩 悬浮物质 浊度 叶绿素A
下载PDF
2000—2013年海坛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剑彬 毋鑫海 +2 位作者 戴文远 黄华富 苏木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313-319,共7页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文章对2000—2013年海坛岛土地利用变化/覆被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用政策、社会、经济和人口四个一级指标层的8项指标,分析海坛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文章对2000—2013年海坛岛土地利用变化/覆被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用政策、社会、经济和人口四个一级指标层的8项指标,分析海坛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13年,海坛岛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水域和草地的面积和比重减少,而建设用地和其它用地的面积和比重增加;(2)2000—2013年海坛岛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249.08不断上升到2013年的252.90;(3)2000—2013年海坛岛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政策投入、产出水平、人口变化和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 驱动力分析 海坛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