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of the Haiyuan-Liupanshan fault zone inferred from the denser GPS observations 被引量:4
1
作者 Yanchuan Li Chunyan Qu +5 位作者 Xinjian Shan Xiaogang Song Guohong Zhang Weijun Gan Shaoyan Wen Zhenjie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5年第5期319-331,共13页
The Haiyuan-Liupanshan fault, an active tec- tonic feature at the Tibetan Plateau's northeastern bound- ary, was ruptured by two M8 earthquakes (1920 and 1927) bracketing an unbroken section (the Tianzhu seismic ... The Haiyuan-Liupanshan fault, an active tec- tonic feature at the Tibetan Plateau's northeastern bound- ary, was ruptured by two M8 earthquakes (1920 and 1927) bracketing an unbroken section (the Tianzhu seismic gap). A high seismic hazard is expected along the gap. To monitor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o a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we made measurements at two newly built campaign-mod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tations and 13 pre-existing stations in 2013 and 2014. Adding existing data from 1999 to 2014, we derived a new velocity field. Based on the horizontal velocity, we used three block models to invert the deformation of four crustal blocks. The results suggest non-uniform deformation in the interior of the Lanzhou block, the Ordos block and the Alaxan block, but uniform deformation in the Qilian block. Fault slip rates derived from block models show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west to east, (2.0-3.2 mm/a on the Haiyuan fault to 0.9-1.5 mm/a on the Liupanshan fault). The Haiyuan fault evidences sinistral striking-slip movement, while the Liupanshan fault is primarily thrusting due to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strike-slip and crustal shortening. The locking depth of each seg- ment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fault parallel velocities varies drastically from west to east (21.8-7.1 km). The moment accumulation rate, calculated using the slip rate and locking depth, is positively corre- lated with the locking depth. Given the paucity of large seismic events during the previous millennium, the Tuo- laishan segment and the Maomaoshan segment have higher likelihood of nucleation for a future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yuan-liupanshan fault Block strainmodel Fault deformation GPS
下载PDF
联合GPS和InSAR研究海原-六盘山断裂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蒋锋云 季灵运 +1 位作者 朱良玉 刘传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7-400,共24页
海原—六盘山构造区为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变形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历史强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重要窗口和地震孕育过程的理想场所。文中处理了跨海原-六盘山断裂2014—2020年期间2个轨道的时序Sentinel-1A/B SAR数据,获... 海原—六盘山构造区为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变形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历史强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重要窗口和地震孕育过程的理想场所。文中处理了跨海原-六盘山断裂2014—2020年期间2个轨道的时序Sentinel-1A/B SAR数据,获得了该区域InSAR视线向现今的地壳形变场。融合公开发表的近十多年时间尺度的水平GPS地壳运动速度场,获得了研究区高密度地壳水平形变场。对比GPS、水准和InSAR观测结果,以及GPS-InSAR融合的高密度水平形变场,分析讨论了该区域的地壳形变、应变场特征及其与构造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GPS和InSAR观测表明,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在海原断裂南侧至今仍较为明显;2)GPS-InSAR高分辨率水平形变场表明,狭义海原断裂左旋滑动速率的递减主要发生在中东段,而中西段递减并不显著,可能与海原断裂向六盘山断裂之间由左旋走滑向逆冲推覆构造转换有关;3)六盘山断裂中—南段的地壳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场特征均显示,该段断裂可能处于强震孕育的中晚期,根据反演得到的断层运动参数和地震地质资料,估算六盘山断裂中—南段发生强震的最大矩震级约达7.5级;4)研究区应变积累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原断裂附近和海原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之间的左旋剪切区,香山-天景山断裂东南段的应变率场和周围相比明显偏小,存在应变不匹配现象,可能与强震孕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六盘山断裂 1920年海原大地震 GPS INSAR 水准
下载PDF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强 江在森 +3 位作者 武艳强 赵静 魏文薪 刘晓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2,共5页
基于1999—2007年GPS水平速度场资料,利用块体模型和跨断层速度剖面,并结合断裂带两侧应变场的分布,分析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分段及整体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的滑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金强河断裂变形最显著,剪切应... 基于1999—2007年GPS水平速度场资料,利用块体模型和跨断层速度剖面,并结合断裂带两侧应变场的分布,分析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分段及整体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的滑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金强河断裂变形最显著,剪切应变积累程度最高;毛毛山-老虎山断裂中的毛毛山段比老虎山段应变积累大;海原断裂(狭义)左旋走滑速率为5 mm/a,海原地震至今仍以蠕滑调整为主;六盘山北段有2.4 mm/a的挤压量,其挤压应变积累相对显著,而六盘山中南段变形不明显。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由西向东整体呈现出走滑兼挤压-走滑-挤压的构造转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块体模型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滑动速率 应变积累
下载PDF
海原-六盘山弧型断裂及其附近最新构造变形演化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晓亮 师昭梦 +2 位作者 蒋锋云 朱良玉 王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4,共5页
利用两时段GPS速度场,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海原-六盘山弧型断裂带及其附近最新构造变形演化特征。研究得到:1)海原-六盘山断裂带整体表现为左旋运动,海原断裂带左旋活动速率在(2~5.5)mm/a之间,六盘山断裂左旋活动速率约为1... 利用两时段GPS速度场,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海原-六盘山弧型断裂带及其附近最新构造变形演化特征。研究得到:1)海原-六盘山断裂带整体表现为左旋运动,海原断裂带左旋活动速率在(2~5.5)mm/a之间,六盘山断裂左旋活动速率约为1.0 mm/a;2)海原断裂带与六盘山断裂带的交接处目前处于强闭锁状态,亦是运动变形差异相对强烈、应变能积累较快的区段,存在强震孕震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速度场 非线性 有限元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构造带马东山阶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5
5
作者 詹艳 杨皓 +2 位作者 赵国泽 赵凌强 孙翔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71-2384,共14页
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一条重要边界,在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接触区形成了特殊的马东山挤压阶区,本文对跨过该挤压阶区一条密集测点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了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在马东山... 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一条重要边界,在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接触区形成了特殊的马东山挤压阶区,本文对跨过该挤压阶区一条密集测点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了处理和二维反演,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在马东山挤压阶区深部电性结构表现为在高阻背景下镶嵌多个向西南倾斜的低阻条带电阻率结构样式,并在深度约25 km汇聚到中下地壳低阻层内,共同组成"正花状"结构;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西南侧到陇中盆地区间呈现高、低阻相互"楔合"的深部结构特征,而其东北侧的鄂尔多斯西缘带自地表到中下地壳为较完整的高阻块体.另外结合跨过海原断裂带中段和西秦岭造山带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对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分段性及其两侧的陇中盆地和鄂尔多斯地块的接触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大地电磁探测成果佐证了在海原断裂带中段为具有走滑特点的断裂,而其尾端与六盘山断裂带斜交区域的马东山地区发生了强烈的逆冲推覆与褶皱变形;活动构造研究发现沿海原断裂带所产生的左旋走滑位移被其尾端的马东山、六盘山以东西向的地壳缩短调节吸收,GPS观测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布在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以西上百公里的范围内,陇中盆地一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和鄂尔多斯地块一线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也很好地解释了该区变形状态: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带及西南盘的陇中盆地的中下地壳非常破碎,在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推挤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北东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结构完整,很难发生构造变形.对海原一六盘山构造带马东山阶区和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电性结构及变形特征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该区有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似的深部构造背景,应重视该区强震孕育环境的探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断裂带 马东山阶区 深部电性结构 地壳变形
下载PDF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地震危险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蒋锋云 季灵运 赵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0-240,共11页
基于正交各向异性理论表征断层的变形行为,将平行断层面的剪切模量和周围介质剪切模量的比值作为反演参数,以海原-六盘山断裂附近现今GPS观测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作为约束,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反演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平... 基于正交各向异性理论表征断层的变形行为,将平行断层面的剪切模量和周围介质剪切模量的比值作为反演参数,以海原-六盘山断裂附近现今GPS观测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作为约束,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反演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平行断层面的剪切模量分布。结果显示:六盘山断裂中南段平行断层面剪切模量与周围介质接近,且沿断层面地震动活动较为稀疏,反映六盘山断裂两侧近场差异变形较小,和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的情况类似,可能断裂带处于强闭锁状态。整个狭义的海原断裂带平行断层面剪切模量比周围介质要小的多,在0.4以下,且0~5 km要比深部大,可能反映了1925年海原8.5级地震之后,该断裂仍然处于震后调整状态。西段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浅部0~5 km剪切模量较小,而在5~20 km剪切模量相对较高,结合沿断层面地震活动分布特征,认为金强河、毛毛山断裂浅部可能存在蠕滑,而深部5~20 km存在应变能积累特征,具有强震发生的背景,而老虎山断裂由地表至深部地震活动较为密集,可能存在贯通性蠕滑,强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六盘山断裂 GPS 有限元 正交各向异性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基于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3 位作者 许文俊 马禾青 金涛 任家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4-497,共14页
通过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112个台站的远震P波资料,并用时域迭代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且计算了其泊松比。结果表明,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 通过收集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112个台站的远震P波资料,并用时域迭代反褶积提取接收函数,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波速比,且计算了其泊松比。结果表明,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地壳厚度存在急剧变化的陡变带,该陡变区域最大落差可达14km;研究区内泊松比值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但是整体上都沿着GPS观测到的速度场方向递减。据此推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可能存在一条以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为主的小规模的局部物质东流带,由于遇到稳定块体的阻挡,海原-六盘山构造区呈现为典型的挤压构造及持续的地壳缩短,这使得该构造区的地壳相对于研究区其他地区较厚,其青藏高原部分物质东移可能在天景山断裂带附近明显停滞。另外,研究区内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区的地壳泊松比陡变区域与5级以上的中强震对应关系较好。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特点与该区域的GPS速度场、应变场以及构造变形的变化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及邻区 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陡变带GPS 速度场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宁夏固原地区原位地应力测量结果及其成因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斌 秦向辉 +1 位作者 陈群策 孙东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83-994,共12页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活动特征。为了解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稳定性,利用宁夏固原地区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结合其他实测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活动特征。为了解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稳定性,利用宁夏固原地区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结合其他实测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个钻孔的主应力关系整体表现为S H>S v>S h,水平应力起主导作用,属于走滑型应力状态,钻孔附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平均为N59°W,与震源机制解获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位有差异,推断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现今NWW向走滑剪切应力环境的形成可能主要受到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的影响,应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利用Mohr-Coulomb准则及Byerlee定律,摩擦系数取0.6~1.0,对研究区的现今地应力状态分析后发现,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海原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的地应力大小未达到地壳浅部断层产生滑动失稳的临界条件,处于较稳定的应力状态。该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地块关键构造部位的断裂活动性分析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水压致裂 地应力测量 海原断裂带 六盘山断裂带
下载PDF
利用GPS数据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地壳水平形变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楠 许文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3,共12页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 采用中国地震局"陆态网络"GPS基准站和流动站观测数据,利用MIT的开源软件GAMIT/GLOBK解算南北地震带北段(33°~42°N,97°~110°E),特别是六盘山地区、祁连地块、银川地堑1999年以来在欧亚框架下、以鄂尔多斯块体作为参考的GPS速度场。计算南北地震带北段5条断裂两侧50~350km范围内各站垂直/平行于断裂走向的速度投影,以及14个基准站18条基线2010年以来的长度时间序列,试图进一步估计关心区域的应力积累情况,探索断层闭锁段。结合地震活动性,认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未来50年有发生M8地震的可能性;该段1900年以来的第4个M6、M7地震活跃期可能已经拉开序幕,未来2年有发生M7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祁连断裂带、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地震带具备发生M6和M7地震的优先条件,尤其是海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GPS 速度场 速度剖面 基线 祁连断裂 海原断裂 六盘山断裂 西秦岭北缘断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地壳应力环境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庞亚瑾 杨少华 +2 位作者 李海兵 程惠红 石耀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48-1856,共9页
海原-六盘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型边界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典型的地震危险区。地壳构造加载特征的定量研究有助于分析区域孕震环境,参考青藏高原东北缘GPS形变和岩石圈精细结构等资料,本文建立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周缘的三维岩石圈分... 海原-六盘山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型边界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典型的地震危险区。地壳构造加载特征的定量研究有助于分析区域孕震环境,参考青藏高原东北缘GPS形变和岩石圈精细结构等资料,本文建立海原-六盘山断裂带周缘的三维岩石圈分层模型,分析现今构造加载作用下区域地壳形变和应力演化特征。数值计算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处于以北东-南西向的水平挤压为主导和北西-南东向的水平引张的变形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流变性质影响上覆脆性地壳应力环境,中地壳较低粘滞系数对应的模型地壳应力计算值与研究区实际地壳应力场相近。海原断裂中-西段构造加载作用显著,具有相对较高的库仑应力积累和最大剪应力分布;而六盘山断裂周缘地壳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小于海原断裂带。构造应力积累的空间分布差异说明六盘山断裂具有较弱的构造孕震环境,而研究区走滑型断裂的孕震加载作用显著。尽管六盘山处于较低的应力状态,但仍不能轻易忽视其长期存在的强震空区所暗示的发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 地壳形变 应力环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组合分析海原—六盘山—宝鸡断裂带地震危险性
11
作者 王莹 赵韬 刘春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S01期20-22,共3页
1 研究背景近年来,易桂喜等(2006,2007)、武敏捷等(2013)利用以b值为主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分布,结合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析活动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综合判断处于相对高应力和闭锁状态下活动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这种组合分析方... 1 研究背景近年来,易桂喜等(2006,2007)、武敏捷等(2013)利用以b值为主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分布,结合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析活动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综合判断处于相对高应力和闭锁状态下活动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这种组合分析方法比单个活动性参数值能更好地反映断裂现今活动习性,且对地震样本需求不高,适用于地震监测能力一般、地震活动性中等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六盘山—宝鸡断裂 地震活动参数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