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扬雄《方言》看秦晋方言在汉代通语中的地位
1
作者 张世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06-110,共5页
不少研究认为秦晋方言是扬雄时代通语的基础方言,但这种观点仍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扬雄《方言》中训释词的特征和性质是审视秦晋方言在汉代通语中地位的关键所在。以往研究关注的秦晋方言在训释词中的使用频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 不少研究认为秦晋方言是扬雄时代通语的基础方言,但这种观点仍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扬雄《方言》中训释词的特征和性质是审视秦晋方言在汉代通语中地位的关键所在。以往研究关注的秦晋方言在训释词中的使用频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需要把它跟训释词和秦晋方言的关系、训释词与其他方言的关系结合起来考虑。训释词的方言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训释词为通语,但大部分来自秦晋方言之外;一类训释词不是通语,其中小部分与秦晋方言相同。因此,从训释词的方言来源看,《方言》本身并不能提供支持秦晋方言就是汉代通语基础方言这一观点的确凿证据。汉代通语应该是以“传统标准汉语”为基础,吸收包括秦晋方言在内的汉语方言成分而形成的,但不可否认秦晋方言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方言》 晋方言 代通语 训释词
下载PDF
秦汉出土文献记{韩}用字考察
2
作者 林岚 张再兴 《中国文字研究》 2021年第2期72-79,共8页
出土文献中作为国名、地名、姓氏的{韩}的用字情况比较复杂。先秦时期,六国文字习惯借用“倝”来表示;秦系文字则习惯以“■(韩)”表示。两汉时期用字习惯有明显的时代差异。西汉早期继承秦系文字的特点,习惯用“■”记{韩}。西汉中晚... 出土文献中作为国名、地名、姓氏的{韩}的用字情况比较复杂。先秦时期,六国文字习惯借用“倝”来表示;秦系文字则习惯以“■(韩)”表示。两汉时期用字习惯有明显的时代差异。西汉早期继承秦系文字的特点,习惯用“■”记{韩}。西汉中晚期多用“榦”。这些用字的共同特点是借用“倝”或从“倝”声之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韩} 用字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秦汉简帛文献用字研究二则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艳娟 张再兴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95,共6页
基于秦汉简帛语料库,从用字选择、使用频率、词语搭配、文献分布类型等角度考察{漆}{圆}^((1))二词的使用情况,探讨同一个词所用字之间的关系及其使用规律与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以期把握秦汉简帛文献的用字情况。
关键词 简帛 用字 {漆} {圆}
原文传递
“汉承秦制”的词汇史考察——以“桥”“梁”为例
4
作者 岳晓峰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桥"表"桥梁"义已见于战国中后期,尤其是秦文献中。"桥"作为秦的官方用词,随着秦统一天下后"书同文"政策的推行及田律、徭律等各种律令的颁行,使用频率大幅增加。最后,因"桥"在表&qu... "桥"表"桥梁"义已见于战国中后期,尤其是秦文献中。"桥"作为秦的官方用词,随着秦统一天下后"书同文"政策的推行及田律、徭律等各种律令的颁行,使用频率大幅增加。最后,因"桥"在表"桥梁"义上汉承秦制,加之律令、字书等的官方文书地位,也促使"桥"最终取代了"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史
原文传递
试释《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新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2,共6页
《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貌似杂乱,其实有章可寻。第一,郡国序列各分排序相当的数个大区,各区内部也遵循相似的方位顺序,证明郡国分列方式有全国视野的分区、排序原型。第二,在合并郡国的“原始”排序中,边郡排序反应了武帝以前的... 《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貌似杂乱,其实有章可寻。第一,郡国序列各分排序相当的数个大区,各区内部也遵循相似的方位顺序,证明郡国分列方式有全国视野的分区、排序原型。第二,在合并郡国的“原始”排序中,边郡排序反应了武帝以前的状况,中原的郡国排序则有汉初的痕迹,可知《地理志》所根据的西汉后期册籍,源自众建诸侯、析分支郡之前的册籍。第三,中原地区郡国的特殊排序与秦的征服顺序吻合,汉边郡与秦边郡的排序也有继承关系,可推测汉初册籍直接继承了秦国按边疆方位与征服顺序排列各郡的册籍。总之,《汉书·地理志》的郡国排序,来自秦帝国建立之初的册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郡国 书·地理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