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5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Phenomena in Som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Shandong Province
1
作者 Zheng Haigang Yang Yuanyuan +3 位作者 Yao Daquan Zhao Peng Gong Xicheng Shen Xiaoq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4期513-526,共14页
Earthquak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at fou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sites in Shandong,focusing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phenomena. The non-tectonic ... Earthquak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at fou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sites in Shandong,focusing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phenomena. The non-tectonic deformation phenomena were distinguished at the site of the Shang Dynasty ruins at Daxinzhuang in the Jinan suburbs. In Longshan,sand vein-filled crack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cultural layers of the Chengziya site,Zhangqiu City. Sand veins on the trench wall and sand tubes at the trench bottom were found densely distributed at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y cultural layers,at Qinhuangtai site,Binzhou City. The tectonic and non-tectonic origin crack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city wall of the Site of Capital of State Qi,Linzi City. In Rizhao city,parallel distributed sand vein fracture groups were found in the cultural layer of Longshan-Warring States-Han Dynasty at Yaowangcheng site. Typical 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city wall of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State of Xue, Tengzhou City. The above natural deformation phenomena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ulture layer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Warring States-Han Dynasties and before, and characterized by seismic sand-soil liquefaction traces,which indicate that these regions might have been in the seismic active episodes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s. The above inference has been confirmed by microscopic data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DONG Archaeoseismology 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han DYNASTY
下载PDF
Design and Mechanics Analysis of Prairie Stone People Shed in Tekes County,Ili Prefecture
2
作者 LIU Yang LIU X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9年第1期52-58,共7页
On the Silk Road, the grassland mountains of Tekes County are scattered with ancient stone people and stone statues in the Han-Wei-Jin periods. There are diseases such as weathering and crack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 On the Silk Road, the grassland mountains of Tekes County are scattered with ancient stone people and stone statues in the Han-Wei-Jin periods. There are diseases such as weathering and crack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35 years, a rain-proof shed has been designed. The appearance refers to ″Horse riding Huns″ in front of the Huoqubing tomb in the Han dynasty, and ″Yungang Grottoes″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combine the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Kazakh Boz yu.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wooden straw shed, it is light in weight, easy to install, resistant to rain and snow, strong in corrosion resistance, strong in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Readily available materials, and low in cos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and delaying the speed of diseases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IRIE STONE PEOPLE protection wind and snow load canopy han-Wei-Jin periodS
下载PDF
秦汉畤祭遗址出土玉人功用研究
3
作者 高崇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80,共7页
目前发现秦汉畤祭遗址的祭祀坑内,多是男女玉人一对与玉琮组合,应是畤祭礼仪最主要的祭祀形式。文章认为玉琮象征天圆地方,是祭天礼地的祭器。周秦汉时期奉行“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之信仰,男女玉人与琮组合用于祭祀,正符合天为阳,地为阴... 目前发现秦汉畤祭遗址的祭祀坑内,多是男女玉人一对与玉琮组合,应是畤祭礼仪最主要的祭祀形式。文章认为玉琮象征天圆地方,是祭天礼地的祭器。周秦汉时期奉行“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之信仰,男女玉人与琮组合用于祭祀,正符合天为阳,地为阴,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认知。并由此推断,男女玉人应分别是受祭的天神和地神之神主,用驷马车载之前往雍地进行畤祭之礼。西汉畤祭仍然继续沿用秦故礼仪,此正是由春秋至西汉数百年间,畤祭所用男女玉人造型及功用基本相同的缘由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畤祭 天圆地方 祭天礼地 男女玉人 天地神主
下载PDF
河南禹州阎寨遗址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4
作者 魏继印 付永敢(绘图/执笔) +2 位作者 文春峰 韩涛 崔彦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0,共8页
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禹州市阎寨遗址发掘汉代墓葬6座。其中,M5和M7两座新莽时期墓葬形制较为特殊,所见随葬品组合及葬俗特征鲜明,双墓室四人合葬、海蓝宝石珠等在河南地区尚不多见,为了解新莽时期豫中地区的葬俗与社会增加了... 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禹州市阎寨遗址发掘汉代墓葬6座。其中,M5和M7两座新莽时期墓葬形制较为特殊,所见随葬品组合及葬俗特征鲜明,双墓室四人合葬、海蓝宝石珠等在河南地区尚不多见,为了解新莽时期豫中地区的葬俗与社会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禹州市 阎寨遗址 新莽时期 墓葬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5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石羊空心砖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艳朋(领队) 曾宇 +3 位作者 韩冬 张振宇(摄) 张鹏轩(绘图) 赵通(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7,共9页
2019年至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石羊村清理了一批汉代墓葬。其中发现有6座空心砖墓,时代集中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圹、竖穴墓道洞室和斜坡墓道洞室等多... 2019年至202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西石羊村清理了一批汉代墓葬。其中发现有6座空心砖墓,时代集中于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圹、竖穴墓道洞室和斜坡墓道洞室等多种结构,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形制特征,对探索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新城 西石羊墓群 西汉时期 空心砖墓
下载PDF
西汉景帝阳陵陪葬墓97GYM130发掘简报 被引量:1
7
作者 焦南峰 王保平(摄影) +4 位作者 张麦平(绘图) 刘君幸(绘图) 王保平 李库 马永嬴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6,F0003,共10页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陵县(现高陵区)汉阳陵陪葬墓区发掘了一座有独立墓园、规模较大的墓葬(97GYM130),出土印文为“周应”的铜质印章一枚。经考证,周应在西汉景帝时期官至列侯,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半...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陵县(现高陵区)汉阳陵陪葬墓区发掘了一座有独立墓园、规模较大的墓葬(97GYM130),出土印文为“周应”的铜质印章一枚。经考证,周应在西汉景帝时期官至列侯,墓葬的形制结构、出土的“半两”铜钱等随葬品也证实了该墓时代为西汉早期,此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帝陵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阳陵 陪葬墓 墓园 周应
下载PDF
汉代神荼郁垒图像与东海信仰
8
作者 庞政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9,111,共8页
两汉时期的神荼郁垒图像一般表现为高大魁梧之神人,手持苇索、桃木或刀斧兵器。苇索图案在川渝和河南地区的东汉画像砖中也多有发现,多刻画在门阙之旁。河南地区的汉墓中常常有持钺或刀剑武器的孔武力士和凶猛老虎形象出现在墓门位置。... 两汉时期的神荼郁垒图像一般表现为高大魁梧之神人,手持苇索、桃木或刀斧兵器。苇索图案在川渝和河南地区的东汉画像砖中也多有发现,多刻画在门阙之旁。河南地区的汉墓中常常有持钺或刀剑武器的孔武力士和凶猛老虎形象出现在墓门位置。作者认为这些材料可能与文献所载的神荼郁垒辟邪除凶的观念信仰存在关联,与古代社会盛行的大傩逐疫活动密切相关,是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大傩不只是局限于为生人驱邪逐疫,也常常用来为死者辟邪御凶,墓葬中所见的此类图像和遗物的目的或许是为了保护死者,护送其安全地抵达东海仙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神荼郁垒 桃木 苇索 驱鬼辟邪 东海信仰
下载PDF
西汉周应墓相关问题探析
9
作者 李库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4,共5页
周应墓为西汉景帝阳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阳陵东区陪葬墓区域,其以列侯身份陪葬,设有独立的墓园,规格较高。墓葬为西汉前期典型的斜坡墓道洞室墓,以简单的木结构在墓室门前构筑的“前厅”。陪葬的塑衣式陶俑是墓主生前“家吏”“家臣”和... 周应墓为西汉景帝阳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阳陵东区陪葬墓区域,其以列侯身份陪葬,设有独立的墓园,规格较高。墓葬为西汉前期典型的斜坡墓道洞室墓,以简单的木结构在墓室门前构筑的“前厅”。陪葬的塑衣式陶俑是墓主生前“家吏”“家臣”和“侍从”的替代品。推测该墓建于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时代明确,为西汉阳陵陪葬墓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陪葬墓 周应 列侯 墓葬形制
下载PDF
陕西西安浐灞生态区广大门汉墓M14发掘简报
10
作者 田亚岐 王曾 +4 位作者 李鑫 赵巧 陈爱东 贾蓉(绘图) 王洋(摄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6,F0002,共16页
2020年5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广大门村DK6宗地勘探发掘古代墓葬17座,围沟1组。其中M14为带有墓园的“甲”字形长斜坡墓道土圹墓,出土了铜、陶、铁、铅、金、玉、石、骨、角、蚌器等各类遗物117件(组),推测墓主级别可至列侯。这... 2020年5月至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广大门村DK6宗地勘探发掘古代墓葬17座,围沟1组。其中M14为带有墓园的“甲”字形长斜坡墓道土圹墓,出土了铜、陶、铁、铅、金、玉、石、骨、角、蚌器等各类遗物117件(组),推测墓主级别可至列侯。这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汉代列侯墓葬及葬制的变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浐灞生态区 广大门汉墓 西汉中晚期 列侯墓
下载PDF
关中地区秦汉空心砖墓与陵邑移民
11
作者 陈波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2,共10页
空心砖墓作为东周至汉代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制,主要分布于中原和关中地区。两地空心砖墓相似颇多,以往学界多将之归于一体研究,疏于论其关系,缺乏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全面认识。文章通过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葬的梳理,将该地区空心砖墓分... 空心砖墓作为东周至汉代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制,主要分布于中原和关中地区。两地空心砖墓相似颇多,以往学界多将之归于一体研究,疏于论其关系,缺乏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全面认识。文章通过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葬的梳理,将该地区空心砖墓分为五期。在此基础上对关中地区空心砖墓的分布和文化源流进行探讨,认为该地区空心砖墓的大量出现可能与陵邑徙民活动有关,其发展与衰落受到了中原地区的持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秦汉时期 空心砖墓 陵邑移民
下载PDF
汉晋时期河西走廊张掖地区的开发研究——以黑水国汉代墓葬为例
12
作者 王宁远 申冉冉 辛欣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黑水国汉代墓葬出土的农具、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和人骨为人们了解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汉晋时期生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鉴定结果和人骨碳氮同位素检测结果,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黑水国人群的食物... 黑水国汉代墓葬出土的农具、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和人骨为人们了解河西走廊张掖地区汉晋时期生业经济和农业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通过动物骨骼、农作物遗存鉴定结果和人骨碳氮同位素检测结果,可以揭示汉晋时期黑水国人群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特点。墓葬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随葬动物有鸡、猪、绵羊、黄牛、狗、马,人骨骨胶原碳稳定同位素主要呈现C3和C4混合信号,部分呈现C3信号和C4信号,氮稳定同位素值相较牛羊等家养食草动物较高。综合研究说明汉晋时期河西走廊形成麦类、粟黍和豆类的混合农业模式,所以黑水国汉代先民摄取的粮食作物来源呈多样化。同时,河西走廊畜牧业发达,使当时人群摄取了大量的肉食资源,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国汉墓 河西走廊 张掖地区 汉晋时期 生业经济 农业发展
下载PDF
民国时期陕商的状况及贡献探析
13
作者 罗若瑜 武永峰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02-108,共7页
陕商,作为民国时期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在陕西工商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全力促进陕西社会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以韩望尘、薛道五为首的陕商,从发达地区引进新产业,为陕西的近代工商业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抗战爆... 陕商,作为民国时期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在陕西工商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全力促进陕西社会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以韩望尘、薛道五为首的陕商,从发达地区引进新产业,为陕西的近代工商业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后,极具爱国情怀的陕商响应国家号召,为西北大后方和抗战前线提供援助,为抗战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陕商还为陕甘宁边区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向边区输送物资,带动边区发展工商业,助力革命走向胜利。总体来看,他们为民国时期陕西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付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商 民国时期 近代工商业 韩望尘 陕甘宁边区 全面抗战
下载PDF
陕西咸阳茂苑小区一期汉墓发掘简报
14
作者 谢高文 刘卫鹏(摄影/执笔) +4 位作者 王长虹(摄影/绘图/执笔) 武杰(摄影/绘图/执笔) 魏嘉黎(摄影/执笔) 邱雅暄(绘图) 谢雪菲(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咸阳茂苑小区一期范围内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其中M1、M9和M4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随葬有陶器、漆器、铜牌饰、石祖及幼布三百、差布五百等... 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咸阳茂苑小区一期范围内发掘汉代墓葬百余座。其中M1、M9和M49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随葬有陶器、漆器、铜牌饰、石祖及幼布三百、差布五百等王莽货币,推测墓主为居住于茂陵邑南部郊区的普通民众。这为探索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关中地区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咸阳市 汉代墓葬 石祖 王莽钱币
下载PDF
论两汉时期中国北方小麦种植的发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成 朱歌敏 凌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0,共7页
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两汉小麦遗存按种类可分为炭化籽粒和文字类遗物,这些发现印证了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从空间上看,该时期小麦种植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及河西走廊地区;从时间上看,其发展历程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可分... 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两汉小麦遗存按种类可分为炭化籽粒和文字类遗物,这些发现印证了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从空间上看,该时期小麦种植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及河西走廊地区;从时间上看,其发展历程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自西汉晚期始,小麦在农业种植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与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但从总体上讲,两汉时期的小麦种植在农业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中国北方 小麦种植
下载PDF
汉武帝时期的体育活动与军事训练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娜 底庆光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4-36,45,共4页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盛世军事活动频繁的时代。一方面,为了满足征战的需要,体育活动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如射箭、蹴鞠、武术、田径、举重、摔跤等;另一方面,此时期的军事训练也带来了体育活动的发展。这一时期,体育活...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盛世军事活动频繁的时代。一方面,为了满足征战的需要,体育活动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如射箭、蹴鞠、武术、田径、举重、摔跤等;另一方面,此时期的军事训练也带来了体育活动的发展。这一时期,体育活动与军事训练在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时期 体育活动 军事训练
下载PDF
内蒙古磴口县沙金套海汉代墓地2016年度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文平 李宁 +11 位作者 李威 王浩 胡春佰 丹达尔 马登云 程龙军 李化冰 张俊飞 王雅琪 张文渊 高峻 乌力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2,共12页
为配合京新高速公路的建设,2016年下半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巴彦淖尔市考古研究所、磴口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在西汉朔方郡窳浑县故城遗址东700米处的沙金套海墓地边缘,对19座保存较好的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陶器、... 为配合京新高速公路的建设,2016年下半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巴彦淖尔市考古研究所、磴口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在西汉朔方郡窳浑县故城遗址东700米处的沙金套海墓地边缘,对19座保存较好的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陶器、铜器、玉器、琉璃等较为丰富的随葬品,对研究以窳浑县为代表的作为部都尉治所的汉代北方边城的军事、经济、文化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金套海墓地 汉代 窳浑县故城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大文 孙华妤 徐江雁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89-291,共3页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方法:从文献学研究的角度,查阅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献,佐证提出的论点。结果与结论:《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直接指导着饮食养生观。倡导"上工治未病&quo...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方法:从文献学研究的角度,查阅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献,佐证提出的论点。结果与结论:《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直接指导着饮食养生观。倡导"上工治未病",倡导生态养生,饮食自然,不凝固在食物的事实,而在于身心与天地人社会文化的合和之妙。趣味在审美,止于大化与自然的包括精神的、躯体的健全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阴阳 五行 审美观念 先秦两汉时期
下载PDF
百年回顾:出土法律文献与秦汉令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徐世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79,共11页
令作为中国古代法律重要的法源形式之一,自中国法制史研究之始即为学者关注。以沈家本、程树德为代表的早期辑佚复原、考证研究,开启了秦汉令的研究领域,为秦汉律令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此后中田薰又将汉令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百年... 令作为中国古代法律重要的法源形式之一,自中国法制史研究之始即为学者关注。以沈家本、程树德为代表的早期辑佚复原、考证研究,开启了秦汉令的研究领域,为秦汉律令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此后中田薰又将汉令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百年来出土简牍的不断问世,丰富了秦汉令的资料来源,人们对汉令的形式、结构、性质及令的分化、律令转化、令的立法程序予以全面探讨,成果迭见,秦汉令研究呈现一个新局面。但由于对出土文献的认识及基本概念的解析各不相同,有关秦汉时有无令典,挈令的形态究竟如何,干支令、挈令、事项令的关系如何,令分甲乙丙的标准为何,对秦汉令的法律地位应当如何判断,如何定位它在中国法律史发展过程的作用,仍有待新资料的披露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法律文献 简牍 秦汉令 研究历程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及政府应对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元林 孟昭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3,共9页
先秦两汉时期地质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先秦发生地质灾害35次,西汉发生地质灾害59次,东汉发生地质灾害120次。这些灾害在年际分布上具有频发期与稀少期相间的周期性;在年内分布上存在着季节的不平衡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区域的差异... 先秦两汉时期地质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先秦发生地质灾害35次,西汉发生地质灾害59次,东汉发生地质灾害120次。这些灾害在年际分布上具有频发期与稀少期相间的周期性;在年内分布上存在着季节的不平衡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区域的差异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复杂的规律性,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长久性、复杂性、破坏性的严重影响,这使得统治者对其极为重视并积极实施救灾、减灾、防灾政策加以应对。探寻先秦两汉时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历朝政府应对灾害的功过得失,对当今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灾害 地质灾害 时空分布 政府应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