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乐府诗与民间教化
1
作者 白振奎 王璇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2-87,共6页
在“观风俗,知薄厚”的教化理念统摄下,作为汉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汉乐府诗的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社会鲜明的教化内容,大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倡导家庭伦理,具体包括爱情婚姻伦理、兄弟相处之道;二是为汉代妇女树立时代女性的典范,其... 在“观风俗,知薄厚”的教化理念统摄下,作为汉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汉乐府诗的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社会鲜明的教化内容,大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倡导家庭伦理,具体包括爱情婚姻伦理、兄弟相处之道;二是为汉代妇女树立时代女性的典范,其中描写了坚贞专一的罗敷、胡姬及持家有方、待客有道的陇西健妇等;三是对世人立身行事进行告诫与劝勉,具体包括告诫世人审慎远行、游子自重自爱,劝诫世人立德修身、谨慎自保,劝勉世人惜时奋进等各个方面。必须清楚一点,乐府诗发挥教化百姓作用,并不单纯是诗歌文本在起作用,而是诗歌、音乐乃至舞台表演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乐府诗 教化
下载PDF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服饰文化词英译对比分析——以许渊冲和汪榕培译本为例
2
作者 孙越川 李丽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8-96,共9页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涉及诸多具有时代烙印的传统服饰,它们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社会符号,像《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作品可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选取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个权威译本中共同出现的诗歌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服饰文化词的具...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涉及诸多具有时代烙印的传统服饰,它们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社会符号,像《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作品可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选取许渊冲和汪榕培两个权威译本中共同出现的诗歌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服饰文化词的具体数量及类别。同时从翻译方法和诗体美学两个层面入手,对其英译特点与内在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分析,探讨服饰文化词在两译本中的直译意译之别以及在韵律、意象和修辞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乐府诗 服饰文化词 翻译方法 诗体美学
下载PDF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叙事性探析
3
作者 刘芸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7-50,共4页
汉乐府在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诗歌的叙事性,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性上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以个性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跌宕... 汉乐府在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诗歌的叙事性,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性上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以个性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的矛盾,鲜明的主题思想为人所称赞。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的汉乐府叙事诗对后世叙事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 叙事性
下载PDF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的新解——汉乐府《有所思》男女主身份解读
4
作者 谢伟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6-102,共7页
目前学界对为汉乐府《有所思》“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的认识趋于一致,普遍认为玳瑁簪是女主赠送给男子的定情信物,但我们根据先秦男女互赠礼俗、玳瑁簪的市场价值、汉代对女性的道德要求、汉代教育以及商业发展等视角分析,发现“双... 目前学界对为汉乐府《有所思》“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的认识趋于一致,普遍认为玳瑁簪是女主赠送给男子的定情信物,但我们根据先秦男女互赠礼俗、玳瑁簪的市场价值、汉代对女性的道德要求、汉代教育以及商业发展等视角分析,发现“双珠”“玳瑁簪”与“玉”实为男主所赠。除此之外,我们对男女主进行了新的身份认定,诗中的女主是父母双亡、跟随兄嫂居住在江边的农家女;男主是漂洋过海到对岸做生意的商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有所思》 男女主 身份认定
下载PDF
汉代乐府的艺术管理机制探析
5
作者 袁家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3-59,共7页
汉代乐府作为汉代的一个艺术机构,对汉代艺术的繁荣发展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繁荣还促进了诗赋文学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代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 汉代乐府作为汉代的一个艺术机构,对汉代艺术的繁荣发展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繁荣还促进了诗赋文学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代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此,学者对于汉代乐府所展开的多角度研究从未停止,文章将从艺术管理的角度对汉代乐府展开初步探讨和分析,对汉代乐府的宏观管理和内部管理机制进行考论,进而对其管理模式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并对其进行反思,以扩充汉乐府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乐府 艺术管理 国家管理 内部管理
下载PDF
论黄节古诗注的突破——以《汉魏乐府风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寒辉 吴建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9-82,共4页
黄节对先秦和汉魏六朝诗歌有颇多精当见解,以《汉魏乐府风笺》为例,可以看出黄先生对古诗注有许多突破。由于文学史观的引入及重视发掘诗歌的美学特征,其注开启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 黄节 《汉魏乐府风笺》 作注
下载PDF
乐府沿革与汉代采诗考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0-197,共8页
从文献的角度看,汉王朝有两乐府,一为太乐府,一为乐府,两者均简称"乐府"。汉武帝复兴乐府的显著标志是"采诗","采诗"是在加强礼乐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考辨可以发现,"采诗"与"循... 从文献的角度看,汉王朝有两乐府,一为太乐府,一为乐府,两者均简称"乐府"。汉武帝复兴乐府的显著标志是"采诗","采诗"是在加强礼乐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考辨可以发现,"采诗"与"循行天下"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经学博士承担了"采诗"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汉武帝 乐府沿革 采诗 循行天下
下载PDF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的文本类型与解读方法 被引量:15
8
作者 姚小鸥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7,共8页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自沈约以来就被认为最难解读,本文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类型,举其代表性篇目进行解读。《石留》篇的解读方法是在剥离乐工标记语的基础上判别“辞”“声”;《朱鹭》篇的解读是在判别“辞”、“声”的基础上引入文献学...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自沈约以来就被认为最难解读,本文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类型,举其代表性篇目进行解读。《石留》篇的解读方法是在剥离乐工标记语的基础上判别“辞”“声”;《朱鹭》篇的解读是在判别“辞”、“声”的基础上引入文献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远如期》篇则主要从汉代乐府歌诗的文体性质出发,指出其中含有科范字。本文的方法和结论对于《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的解读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汉魏六朝乐府歌诗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 文本类型 乐府 歌诗
下载PDF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与歌诗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旭青 李昌集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8-52,共5页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 ,对汉代歌诗的创作起有重要作用。乐府的采风观谣 ,使民间歌诗得以保存 ;乐府的制乐活动吸纳了文人加入 ,促进了文人的辞赋创作 ;乐府对外域音乐的吸收和改制 ,丰富了华乐的音乐品类 ,其音乐和文辞的配合方式 ,奠定...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 ,对汉代歌诗的创作起有重要作用。乐府的采风观谣 ,使民间歌诗得以保存 ;乐府的制乐活动吸纳了文人加入 ,促进了文人的辞赋创作 ;乐府对外域音乐的吸收和改制 ,丰富了华乐的音乐品类 ,其音乐和文辞的配合方式 ,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选诗以配乐”与“依调填词”两种基本方式。胡乐与汉文的配合方式 ,对反省“胡乐生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乐府 音乐活动 歌诗 采风观谣 制乐活动 外域音乐 胡乐
下载PDF
对南音乐舞创新表演形式的思考——以台湾南音乐舞《韩熙载夜宴图》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少静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55-59,共5页
南音乐舞是在继承与发展传统南音古乐中产生的一种创新的表演形式。台湾汉唐乐府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中一部较为完善、成熟的南音乐舞作品,其在大胆创新发展南音古乐,拓展南音艺术表现空间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其在保护与传承南... 南音乐舞是在继承与发展传统南音古乐中产生的一种创新的表演形式。台湾汉唐乐府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中一部较为完善、成熟的南音乐舞作品,其在大胆创新发展南音古乐,拓展南音艺术表现空间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其在保护与传承南音"原生态"与本质内涵等方面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音乐舞 表演形式 台湾汉唐乐府 《韩熙载夜宴图》
下载PDF
从“台湾汉唐乐府”看南音古乐的新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陈翔 《音乐探索》 CSSCI 2011年第4期31-34,共4页
台湾汉唐乐府在台湾成立二十余年,以演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并结合传统舞蹈梨园戏为主要演出形式,享誉海内外。本文分析了台湾汉唐乐府如何在古南音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再造传统,大获成功,希望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有所启迪。
关键词 台湾汉唐乐府 南音 梨园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论汉乐府的劝世精神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大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06,共5页
汉乐府古辞在思想主题上具有明显的劝世戒俗倾向。因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的"正俗"目的,乐府机关按照"正俗"要求对歌谣配乐、增删和新编的加工过程中,原本"感于哀乐"的歌谣被转化成为代表朝... 汉乐府古辞在思想主题上具有明显的劝世戒俗倾向。因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的"正俗"目的,乐府机关按照"正俗"要求对歌谣配乐、增删和新编的加工过程中,原本"感于哀乐"的歌谣被转化成为代表朝廷意志传达"正俗"意图的乐府诗,汉乐府的"劝世"主题也在这种"创作"机制中悄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主题 劝世 机制
下载PDF
论汉哀帝罢乐府的原因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德贵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6-98,共3页
汉哀帝之所以罢黜乐府,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纠正世俗奢靡之风。汉武帝时的乐府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了满足帝王娱乐的需要,乐府管理者们大量采集民间乐歌,不断创制俗乐新曲,经武帝、昭帝和宣帝三代,使汉代俗乐盛极一时,从而也在上流社会... 汉哀帝之所以罢黜乐府,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纠正世俗奢靡之风。汉武帝时的乐府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了满足帝王娱乐的需要,乐府管理者们大量采集民间乐歌,不断创制俗乐新曲,经武帝、昭帝和宣帝三代,使汉代俗乐盛极一时,从而也在上流社会形成了一种雅好俗乐、沉溺声色的奢靡之风,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追求和价值取向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二,兴雅乐、强王权。西汉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昭、宣两朝承武帝朝余续,实力仍然较为强大,然至汉成帝时,"禄去王室,权柄外移",帝王威仪、皇室权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罢乐府正是为了恢复雅乐的地位、强化皇权的重要举措之一。其三,振兴经济的需要。哀帝时民力屈而财力竭,罢乐府一方面是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是抑制社会奢华之风,使民归于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汉哀帝 罢乐府 俗乐
下载PDF
鲍照“代”乐府体探析——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葛晓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32,共12页
《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是乐府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鲍照的代乐府虽然具有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基本特质和不少表现元素,但并非汉魏乐府的复旧。"代"字标示了他在传统基础上的创变。在《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或借旧题裁己意,或用... 《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是乐府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鲍照的代乐府虽然具有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基本特质和不少表现元素,但并非汉魏乐府的复旧。"代"字标示了他在传统基础上的创变。在《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或借旧题裁己意,或用新题代旧题,标示了鲍照拟乐府与汉魏晋乐府创作传统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代乐府体所提供的考察角度,便于今人更清楚地看到鲍照对于汉魏古乐府传统和当时新兴乐府的不同,以及处理各种乐府体式的不同创作态度。鲍照的代乐府以五言为多,集中体现了他对汉魏晋乐府创作传统的认识:第一,取题多用旧题,小部分自立新题;第二,鲍照的代乐府五言中有一部分吸取了汉乐府偏重叙事以及场景表现单一性的方式,通过某个人物、场景或者故事的设计,集中地抒发自己的感想;第三,多用比兴虽是汉魏古诗共同的表现特征,但鲍照有一部分乐府的比兴句式更接近汉乐府;第四,汉古诗和乐府好从人生感慨和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某些名理,富有训诫意味,鲍照也时有这类总结性的诗句;第五,鲍照的代乐府文气贯通流畅,虽然有些作品已不免俳偶铺陈,但没有两晋古诗的抽象议论,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大体能够保持汉魏乐府的语言风格。当然,鲍照的代乐府最关键的还是抒情视角的普世性,即无论其中包含了多少个人寄托,基本上仍是采用代言体以及与此相应的传统抒情主题:鲍照代乐府古题的抒情都是从普世性的感受出发,所以这些代乐府题的主题内容都不出于生死感叹、去乡远游、人情亲疏、离别相思、从军赴边、游览京洛等汉魏乐府的传统题目范围,没有具体而特定的事件或背景的交代,没有倾诉感情的具体对象,触发感叹的真实原因隐藏在巧妙的比兴以及那些虚构的人物和场景之中,个人特殊的思想矛盾若隐若现地寄寓在人们共同的感受之中。总之,鲍照的代乐府反映了鲍照对于汉魏乐府的体式及其创作特征的深刻体认,为唐代乐府学习汉魏乐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在代乐府中的创变,特别是乐府古诗化的倾向,带来了乐府表现视角的变化,对于李白的古题乐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照 代乐府 汉魏乐府 创作传统 古诗化
下载PDF
试析汉乐府文事相依的传播特点 被引量:8
15
作者 曾晓峰 彭卫鸿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根据《乐府诗集》的统计数据,发现汉乐府诗歌中本事和作品共同流传下来的占其总数的44%以上,古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评价其实还有其传播学意义,即汉代乐府诗歌的传播呈现文事相依的特点,有的甚至"文依事存",离... 根据《乐府诗集》的统计数据,发现汉乐府诗歌中本事和作品共同流传下来的占其总数的44%以上,古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评价其实还有其传播学意义,即汉代乐府诗歌的传播呈现文事相依的特点,有的甚至"文依事存",离开本事的诗文可能无法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文事相依 传播特点
下载PDF
西汉社会转型与元平时期乐府演进 被引量:2
16
作者 龙文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87,共10页
元平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由霸王道杂用、高尚君权向纯任德教、不知所守转变;由杂霸王道术、维护皇权独尊,向任用俗儒、崇尚复古转化。受此影响,乐府采诗活动延续,对保存民间歌谣有重要作用;而郊庙表演受郊议庙议影响,郊庙歌诗创作亦显消沉... 元平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由霸王道杂用、高尚君权向纯任德教、不知所守转变;由杂霸王道术、维护皇权独尊,向任用俗儒、崇尚复古转化。受此影响,乐府采诗活动延续,对保存民间歌谣有重要作用;而郊庙表演受郊议庙议影响,郊庙歌诗创作亦显消沉;乐府活动由宣帝时期偏向维护皇权独尊和政治稳定,向偏重服务统治者的娱乐享受转化,推助了整个社会的乐舞享乐风气。此期民歌民谣多批判社会政治问题,反映了汉帝国大厦将倾之际国民痛苦无依的心理状态;此期的杂言与五言歌谣在句式运用、意象使用和抒情表达模式上为后世诗歌积累了经验,在中国诗史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社会转型 元平时期 乐府 演进
下载PDF
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65,共5页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挽歌歌辞 由俗入礼
下载PDF
汉乐府与杜甫的平民化书写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海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3-67,共15页
儒学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论《诗》,重视其政治教化作用。西汉武帝在独尊儒术的同时,也继承了周代的民间采诗传统,借以察民情、观风俗。汉乐府这种"平民体"诗歌范式给唐代诗人杜甫以莫大启迪,他创作了大量"即事名篇,无... 儒学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论《诗》,重视其政治教化作用。西汉武帝在独尊儒术的同时,也继承了周代的民间采诗传统,借以察民情、观风俗。汉乐府这种"平民体"诗歌范式给唐代诗人杜甫以莫大启迪,他创作了大量"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苦痛和向往,开文人平民化书写之先河。杜甫的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皆受汉乐府影响至深。"圣人筐篚恩,实愿邦国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是与他心系民瘼、致力于平民化书写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汉乐府 新题乐府 平民化书写
下载PDF
西汉咏物诗摭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钟志强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20-123,共4页
咏物诗渊源于先秦,而六朝开始"备其制"。处于两个时段间的汉代,咏物诗似乎湮没无闻,学界的相关研究也寥寥无几。概述了贵族咏物类诗歌和乐府咏物类诗歌的状况,并分析其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 西汉 咏物类诗歌 乐府 价值
下载PDF
秦汉乐府发展考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宗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39-141,共3页
文章着重论述了乐府发展沿革及其职能,根据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互证,作为机构的乐府至迟秦代已有之,汉武帝时,"汉承秦制",于公元前112年乃立"乐府"。
关键词 乐府发展 职能 民间音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