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王朝推广佛教音乐的作用与影响
1
作者 赵烨 詹林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1-76,共6页
北魏王朝大力推广佛教音乐,彰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佛教音乐在北魏获得广泛传播,成为北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统治者通过营建佛寺、举办法会、派遣使节等措施,促进了佛教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佛教... 北魏王朝大力推广佛教音乐,彰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佛教音乐在北魏获得广泛传播,成为北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统治者通过营建佛寺、举办法会、派遣使节等措施,促进了佛教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佛教音乐的传播为民族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形成于北魏时期的佛教音乐体系为后世佛乐发展奠定了艺术根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王朝 佛教音乐 民族融合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藏传佛教中汉乐遗存研究述要
2
作者 银卓玛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20-27,共8页
通过对藏传佛教中汉传佛教音乐遗存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分类与研读,对现有成果进行分析,概述重要学者和文献以及不同视角、观点及方法等,可有助于较全面地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基本学术理念和研究现状。对藏传佛教音乐中汉传佛教音乐... 通过对藏传佛教中汉传佛教音乐遗存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分类与研读,对现有成果进行分析,概述重要学者和文献以及不同视角、观点及方法等,可有助于较全面地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基本学术理念和研究现状。对藏传佛教音乐中汉传佛教音乐遗存问题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音乐 汉藏佛教音乐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下载PDF
Wu Zuoren's Westward Sketching Journey and Han-Tibetan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1940s
3
作者 Shuang LI Fujuan CHA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4期131-148,共18页
The nationalization,modernization,and Chinafication of artistic creation are the motivation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rt and advocating Chinese culture.During the Comprehensive War of resistance ... The nationalization,modernization,and Chinafication of artistic creation are the motivation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rt and advocating Chinese culture.During the Comprehensiv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the painter Wu Zuoren answered the art community's call of the times and went twice westward to Xizang for sketching;these trips enriched his artistic creation with Tibetan culture and inspired him to some national paintings;he not only changed and diversified his painting style,but also held a series of exhibitions and communication events,which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love for Tibetan culture among people from home and abroad.Many of his Tibetan paintings,as they spread across China,have gradually become 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 shared by multiple ethnic groups;these Tibetan paintings not only demonstrate the united image and gener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serve as vivid cases for the study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 Zuoren Westward sketching journey Tachienlu Maiden han-tibetan Cultural exchange Cultural integration
原文传递
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1-80,共10页
翻译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的对话。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由文化征服走向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佛 经翻译受制于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低下以及语言文化的隔膜,译经多... 翻译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的对话。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由文化征服走向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佛 经翻译受制于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低下以及语言文化的隔膜,译经多为 “弃文存质”的直译;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注意迎合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译 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东晋二秦时期,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从空间性和时 间性上彰明翻译的阐释学性质,鸠摩罗什注意到佛经“有意味的形式”,对已有旧译佛经进 行了语言和意义的双重正谬和双重诠释。隋唐时期,彦琮的“八备”和玄奘的“五不翻”, 标志着翻译理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宋代赞宁的“六例”是佛经翻译理论和实践最完满的总 结。汉译佛经改变了印度佛经的原生态,使之以中国人理解的并经中国人解释过的方式成为 世界佛教的宝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阐释学 翻译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 被引量:6
5
作者 曾昭聪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87,共4页
汉译佛经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如顿止/止顿、垢秽/秽垢、侵欺/欺侵、学计/计学,可以从词义、出现年代和使用频率方面作进一步讨论,供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辞书编纂者... 汉译佛经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如顿止/止顿、垢秽/秽垢、侵欺/欺侵、学计/计学,可以从词义、出现年代和使用频率方面作进一步讨论,供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辞书编纂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词 汉语词汇史 语料 中古 汉语史研究 辞书编纂 词义 年代 佛经 举例
下载PDF
佛教偶像起源及其在贵霜朝的交流 被引量:10
6
作者 何志国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8,129-131,共10页
贵霜王朝迦腻色伽即位于公元78年。佛教偶像起源于迦腻色伽初期,初期的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贵霜王朝统一的大背景下,两个流派在自身演变过程之中,吸收了对方的风格,各自也发生了丰富的变化,由此对中国... 贵霜王朝迦腻色伽即位于公元78年。佛教偶像起源于迦腻色伽初期,初期的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各自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贵霜王朝统一的大背景下,两个流派在自身演变过程之中,吸收了对方的风格,各自也发生了丰富的变化,由此对中国初期佛像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霜王朝 佛教偶像起源 犍陀罗艺术 秣菟罗艺术 艺术交流
下载PDF
汉唐求法僧梵文学习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浅论 被引量:4
7
作者 何方耀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81,126,共6页
汉唐求法僧之热衷梵文学习,乃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之产物,亦是中国人首次群体性学习异域语文,由于学习主体为虔诚的佛教僧人,因而其学习目的极具宗教实用性;其学习方式则主要为游方参学式;其对梵文“声明学”既深感兴趣而又怀排斥心态。... 汉唐求法僧之热衷梵文学习,乃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之产物,亦是中国人首次群体性学习异域语文,由于学习主体为虔诚的佛教僧人,因而其学习目的极具宗教实用性;其学习方式则主要为游方参学式;其对梵文“声明学”既深感兴趣而又怀排斥心态。求法僧的梵文研究热潮,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以及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风气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悉昙学的形成和传播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法僧 梵文学习 文化交流 佛教
下载PDF
社会交换视角下佛教慈善组织志愿者动员机制分析——以台湾慈济基金会为例 被引量:12
8
作者 郭玉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53-59,共7页
慈济是当今台湾地区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也是唯一一家获准在大陆地区开办全国性基金会的境外民间组织,其组织的运作模式备受海内外学界的推崇。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慈济独特的志愿者动员机制,发现慈济"家的隐喻",以及... 慈济是当今台湾地区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也是唯一一家获准在大陆地区开办全国性基金会的境外民间组织,其组织的运作模式备受海内外学界的推崇。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慈济独特的志愿者动员机制,发现慈济"家的隐喻",以及慈济为志愿者所举办的各种活动扩大了志愿者个人的社会资本是慈济动员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证严法师的个人魅力,以及参与慈济志愿者服务所带来了志愿者个人内在灵性需求的满足则是其动员机制的核心。大陆地区佛教慈善组织可以借鉴慈济独特的志愿者动员机制,为组织的持续发展与社会服务供给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慈善组织 社会交换理论 志愿者 动员机制 慈济
下载PDF
《嘉兴藏》的刊刻及其在日本的流播 被引量:5
9
作者 章宏伟 《古代文明》 CSSCI 2011年第4期45-58,111,共14页
《嘉兴藏》是中国万历时期开雕的一部私版大藏经。大庭修编著的《宫内厅书陵部藏舶载书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公元1694—1754年期间(清康熙三十三年至乾隆十九年,日本元禄七年至宝历四年)中日佛教书籍交流的盛况。本文通过考察《舶载... 《嘉兴藏》是中国万历时期开雕的一部私版大藏经。大庭修编著的《宫内厅书陵部藏舶载书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公元1694—1754年期间(清康熙三十三年至乾隆十九年,日本元禄七年至宝历四年)中日佛教书籍交流的盛况。本文通过考察《舶载书目》记载的《嘉兴藏》,纠正大庭修关于此时期输入日本佛教典籍的保守判断,确定这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高峰时期,《嘉兴藏》在中日佛教典籍交流中有特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兴藏》 《宫内厅书陵部藏舶载书目》 中日交流 佛教书籍
下载PDF
大佛像源流刍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晓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2,128-130,共8页
大佛像主要见于龟兹、巴米扬和云冈等石窟中,一般认为这类石窟首创于龟兹地区。通过对地面佛寺的考察,本文认为,大佛像首先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犍陀罗地面佛寺中。龟兹地区的大像窟,是将犍陀罗大佛像和回字形佛寺这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而... 大佛像主要见于龟兹、巴米扬和云冈等石窟中,一般认为这类石窟首创于龟兹地区。通过对地面佛寺的考察,本文认为,大佛像首先出现于公元4世纪的犍陀罗地面佛寺中。龟兹地区的大像窟,是将犍陀罗大佛像和回字形佛寺这两种因素融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新疆米兰地区亦发现有犍陀罗风格的大佛像,这证明了地面佛寺中的大佛像也传播到了西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西域佛教考古 大佛像 犍陀罗
下载PDF
《聊斋志异·八大王》的西域传说源流及文化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9-152,共4页
《聊斋志异.八大王》写的鳖宝故事与动物报恩母题、佛经龙女报恩母题和"胡人识宝"母题有密切联系。鳖宝具有聚宝和发现宝物功能。中国古人对于鳖宝的信奉以及宝贝观念的形成,深受印度民间风俗及西域外科医术、佛经海洋聚宝观... 《聊斋志异.八大王》写的鳖宝故事与动物报恩母题、佛经龙女报恩母题和"胡人识宝"母题有密切联系。鳖宝具有聚宝和发现宝物功能。中国古人对于鳖宝的信奉以及宝贝观念的形成,深受印度民间风俗及西域外科医术、佛经海洋聚宝观念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鳖宝 宝贝观念 佛教故事 中外交流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的喷火兽母题佛经来源及其异国情调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卫英 《东疆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在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喷火兽母题大为兴盛,这当属西来佛教故事母题。丝绸之路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国家影响了由印度至华夏中原的佛经传译,给佛经文学注入了一些不可小视的游牧民族因子,而其中以马崇拜为代表的怪兽崇拜即是如此。对火器的... 在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喷火兽母题大为兴盛,这当属西来佛教故事母题。丝绸之路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国家影响了由印度至华夏中原的佛经传译,给佛经文学注入了一些不可小视的游牧民族因子,而其中以马崇拜为代表的怪兽崇拜即是如此。对火器的热衷,也使得清代小说中的异兽喷火描写成为一种虚拟想象的心理补偿。清代小说家由于实战经验和军事常识的不足,使其在营构文学世界时只好在佛经故事的宝库中搬取材料,从而构成了通俗小说中的喷火兽意象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火兽母题 清代通俗小说 佛经故事 中印交流
下载PDF
萨都剌与僧道的交游酬唱述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龚世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元代统治者采取优容的宗教政策,使诸宗教得以广泛地传播与发展。在那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出身于答失蛮(穆斯林)之家的萨都剌,与佛教的禅宗、律宗和藏传佛教等名僧及道教的正一派、茅山派等名道士频繁交游酬唱,其中不乏富有诗名的释道... 元代统治者采取优容的宗教政策,使诸宗教得以广泛地传播与发展。在那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出身于答失蛮(穆斯林)之家的萨都剌,与佛教的禅宗、律宗和藏传佛教等名僧及道教的正一派、茅山派等名道士频繁交游酬唱,其中不乏富有诗名的释道名流。其倡和诗章不仅是宗教人士与文士阶层之间交往互动结成密切友谊的颂歌,也是释道二教历史和文化的艺术反映。与此同时,萨都剌在亲密接触僧道的过程中不免受到浸染,其人生志趣和诗歌创作也表现出禅思和道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都剌 僧道 交游酬唱 禅思道趣
下载PDF
宁波故城佛寺对外文化交流史实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恒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5期75-80,共6页
我国东南濒海港市宁波,在历史上长期都是东亚佛教文化交流的枢纽。宁波故城城内开元、延庆、天宁等佛寺,由于拥有濒临三江口港区的地利之便,在我国佛教界对外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发挥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宁波故城佛寺的对外佛教交流,始于晚... 我国东南濒海港市宁波,在历史上长期都是东亚佛教文化交流的枢纽。宁波故城城内开元、延庆、天宁等佛寺,由于拥有濒临三江口港区的地利之便,在我国佛教界对外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发挥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宁波故城佛寺的对外佛教交流,始于晚唐,盛于两宋,延续至明代。与海外佛教界渊源关系较深的故城诸寺,大多集中于城内东南厢,这些寺院虽然建制规模有限,但却成为许多异域僧侣抵华之后踏上巡礼求法之旅的重要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故城 佛寺 对外交流
下载PDF
佛经文献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5
作者 孟雪梅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1期65-68,共4页
佛经文献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佛经翻译对古代中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内容;对佛经文献的需求推动了中外佛... 佛经文献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佛经翻译对古代中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内容;对佛经文献的需求推动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通过中外僧侣往来和各种途径,使佛教文献大量流向海外,对我国与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佛经文献经历代抄录刊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它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化、文献的版本和目录的类型提供了佐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佛经文献与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对佛经的大量需求的驱动而发明了印刷术,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使佛经文献与印刷术技术一起向海外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文献 文化交流 图书事业
下载PDF
论长江流域早期佛教造像的古印度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彬彬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122,共6页
中国最早的佛像是发现于重庆的延光四年(公元125)的摇钱树佛像,而北方最早的纪年佛像在此200年之后,这表明中国的佛教造像首先在长江流域兴起,然后,北方丝绸之路与黄河流域的佛像艺术才次第兴起。长江沿线的早期佛像,集中于汉晋时期,主... 中国最早的佛像是发现于重庆的延光四年(公元125)的摇钱树佛像,而北方最早的纪年佛像在此200年之后,这表明中国的佛教造像首先在长江流域兴起,然后,北方丝绸之路与黄河流域的佛像艺术才次第兴起。长江沿线的早期佛像,集中于汉晋时期,主要受古印度恒河流域的贵霜秣菟罗流派的影响。南朝时期,南方的佛像,与古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关联较密,不仅有斯里兰卡的佛像传入中国,梁武帝也曾使人去印度求取佛像。无论是"秀骨清相"还是"面短而艳"都带有异国情调的造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文化 佛教艺术 印度佛像 中印文化交流
下载PDF
社会交换视角下佛教慈善组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玉辉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9期61-67,共7页
本文以当代华人社会最为成功的慈善团体之一的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以下简称:慈济为研究案例,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慈济的发展动力机制,发现社会交换所产生的"合法性机制"和社会需求的变迁是其发展动力机制的核心,"合法性... 本文以当代华人社会最为成功的慈善团体之一的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以下简称:慈济为研究案例,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慈济的发展动力机制,发现社会交换所产生的"合法性机制"和社会需求的变迁是其发展动力机制的核心,"合法性机制"和需求变迁促使慈济不断根据变迁的制度环境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成为台湾民间慈善组织的翘楚。慈济成功的运作模式可以为大陆地区慈善团体的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慈善组织 社会交换理论 动力机制 慈济 组织合法性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与宗教文化异质性保留——评《禅宗语录》与《道德经》之英译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煜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109-114,共6页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应该保留所译文化的异质性,保留其异域文化色彩,并还原该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流失部分的真实面目。《禅宗语录》与《道德经》作为中国经典的宗教典籍,均已被翻译成英语。通过探讨其代表... 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翻译应该保留所译文化的异质性,保留其异域文化色彩,并还原该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流失部分的真实面目。《禅宗语录》与《道德经》作为中国经典的宗教典籍,均已被翻译成英语。通过探讨其代表性内容的英语译文,可以剖析翻译过程中宗教文化的异质性保留问题,从而挖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宗教文化异质性 《禅宗语录》英译 《道德经》英译
下载PDF
吐蕃王朝时期的佛寺遗存与汉地文化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霍巍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8,153,共8页
吐蕃王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传入吐蕃,并对后来的西藏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论,吐蕃时期的佛教艺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来自受到印度、汉地、中亚三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吐蕃... 吐蕃王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传入吐蕃,并对后来的西藏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论,吐蕃时期的佛教艺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来自受到印度、汉地、中亚三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吐蕃自身的佛教艺术风格与特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汉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遗留下来一些弥足珍贵的文物考古遗存。本文通过对西藏地区现存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9世纪)佛寺遗存的考察,对其中来自汉地文化影响的因素加以梳理,并对四川地区可能存在的影响也提出了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佛教艺术 汉藏文化交流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嬗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久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5-88,共4页
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和跨时空的。它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新文体、新词汇、新题材和新意境,而且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思想,为其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中国古代文学在与佛经翻译作品的接纳... 佛经翻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和跨时空的。它不仅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新文体、新词汇、新题材和新意境,而且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小说和戏曲的创作思想,为其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中国古代文学在与佛经翻译作品的接纳、吸收与结合中实现了嬗变。同时,佛经翻译这一历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逐渐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中国古代文学 嬗变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