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手部功能支具调控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洗2方熏洗对减轻屈肌腱粘连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确定了97例屈肌腱损伤术后患者。拟通过屈肌腱修复术后,49例应用手部功能支具调控下进行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目的:评价手部功能支具调控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洗2方熏洗对减轻屈肌腱粘连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确定了97例屈肌腱损伤术后患者。拟通过屈肌腱修复术后,49例应用手部功能支具调控下进行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及骨洗2方熏洗;另48例石膏托固定4周后进行功能锻炼及常规中药熏洗。治疗12周,4周为1个疗程。采用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方法,分别在第4周、8周及12周末评价两组的手功能TAM,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4周末、8周末、12周末,实验组TAM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优良率100%,对照组优良率81.82%。经Ridit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手部功能支具调控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洗2方熏洗,安全系数大,能够显著减轻肌腱修复术后的粘连,改善患者手部的功能。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电针手部经筋结点疗法与电针传统穴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期)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64例脑卒中后痉挛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结点组和传统穴位组,每组32例,其中经筋结点组脱落1例,传统穴位组脱落...目的比较电针手部经筋结点疗法与电针传统穴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期)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64例脑卒中后痉挛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结点组和传统穴位组,每组32例,其中经筋结点组脱落1例,传统穴位组脱落2例。两组均加电针,每次治疗30 min,每天2次,每周6 d,共4周。经筋结点组针刺指伸肌结点和指外展结点,传统穴位组针刺外关和合谷、阳池、后溪、大陵。通过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腕手部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手部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经筋结点组和传统穴位组AROM、FMA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治疗后经筋结点组MAS、AROM、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优于传统穴位组(P<0.05);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7%(27/31),电针传统穴位组总有效率为70%(21/30),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手部经筋结点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有效,且疗效优于电针传统穴位疗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及重建屈/伸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间,我科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18例22指,男12例,女6例;年龄为20-45岁,平均(32.9±8.3)岁。其中伸肌腱缺损6例8指,屈肌腱缺损12例14指。手部伸肌腱缺损范围6-10cm,平均(7.8±2.1)cm;屈肌腱缺损范围5-8cm,平均(6.6±1.3)cm。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8个月,平均(5.0±2.8)个月。术前皮肤软组织缺损者行皮瓣转移修复,骨折及骨缺损者行切开复位或植骨内固定术,手部各指间或掌指关节积极行锻炼至被动活动正常,若关节挛缩则行关节松解术。伸肌腱缝合方法采用编织缝合法,屈肌腱缝合方法采用津下套圈或编织缝合法,屈肌腱滑车缺损者在手术同时重建滑车。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伤口定期换药,所有病例均没有使用免疫抑制剂。术后3d-4周伸肌腱移植者以主动屈曲、被动伸直锻炼为主,屈肌腱移植者以主动伸直、被动屈曲锻炼为主,每天活动3次。4周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及强度,以主动伸屈活动为主。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评定标准评价手部功能。结果 3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细菌培养证实为无菌性渗出,予以伤口定期换药后均于术后20d内愈合;其余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3例5指因屈肌腱黏连行肌腱松解术。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4.7±4.8)个月。TAM评价结果,优9指,良7指,可3指,差3指,优良率为72.7%。结论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是代替自体肌建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及重建屈/伸指功能的较好方法之一,具有手部功能恢复满意、临床效果显著等优点,但仍存在术后肌腱黏连导致手功能优良率降低,伤口局部存在无菌性渗出导致愈合时间延长等问题,上述问题需在日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加以研究解决。
文摘目的:评价手部功能支具调控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洗2方熏洗对减轻屈肌腱粘连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确定了97例屈肌腱损伤术后患者。拟通过屈肌腱修复术后,49例应用手部功能支具调控下进行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及骨洗2方熏洗;另48例石膏托固定4周后进行功能锻炼及常规中药熏洗。治疗12周,4周为1个疗程。采用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方法,分别在第4周、8周及12周末评价两组的手功能TAM,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4周末、8周末、12周末,实验组TAM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优良率100%,对照组优良率81.82%。经Ridit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手部功能支具调控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洗2方熏洗,安全系数大,能够显著减轻肌腱修复术后的粘连,改善患者手部的功能。
文摘目的比较电针手部经筋结点疗法与电针传统穴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期)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64例脑卒中后痉挛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结点组和传统穴位组,每组32例,其中经筋结点组脱落1例,传统穴位组脱落2例。两组均加电针,每次治疗30 min,每天2次,每周6 d,共4周。经筋结点组针刺指伸肌结点和指外展结点,传统穴位组针刺外关和合谷、阳池、后溪、大陵。通过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腕手部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手部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经筋结点组和传统穴位组AROM、FMA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治疗后经筋结点组MAS、AROM、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优于传统穴位组(P<0.05);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7%(27/31),电针传统穴位组总有效率为70%(21/30),两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手部经筋结点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有效,且疗效优于电针传统穴位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