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志勇 朱伟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8,129,共8页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从剧目构成、声腔板式、伴奏乐器、舞台语言规范等方面对进京的汉调予以全方位改造,直接催生了京剧。从现存的乾隆、嘉庆年间的汉调剧本——"楚曲"29种来看,京剧不仅承袭了汉调的剧目与剧本,而且在分场体制、曲牌体制、演唱体制上,与汉调一脉相承。汉调进京及京剧的诞生,重构了19世纪中国戏曲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黄合奏 汉调进京 京剧形成 格局重构
下载PDF
系统性·学术性·史料性·现实性——评《中国汉调二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云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5-16,20,共3页
汉调二黄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汉调二黄研究》对它进行了系统和严谨的论述。该书既保存了很多鲜活的资料,又直面汉调二黄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是一部具有阶段性总结之作资质的著作。
关键词 汉调二黄 《中国汉调二黄研究》 地域文化研究 戏曲传承
下载PDF
安康汉调二黄保护刍议 被引量:1
3
作者 梁卫华 刘泽桢 《安康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8-10,14,共4页
汉调二黄为安康特有地方剧种,当代戏曲史论专家朿文寿先生经过20多年研究考证发现,其与国粹京剧的产生具有重大历史关联,为京剧声腔母体,200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该剧种在安康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做... 汉调二黄为安康特有地方剧种,当代戏曲史论专家朿文寿先生经过20多年研究考证发现,其与国粹京剧的产生具有重大历史关联,为京剧声腔母体,200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该剧种在安康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做好汉调二黄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是历史赋予安康的神圣使命,也是一项复杂紧迫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康 汉调二黄 现状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汉调二黄《大赐福》的比较研究——昆曲流传陕西的一个例证分析
4
作者 焦海民 《安康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5-7,共3页
流传于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中迄今还保留着一出酬神戏《大赐福》,全部用昆曲演唱。本文将该剧与昆曲及台湾北管戏等剧种进行比较,从中探寻汉调二黄《大赐福》的艺术特色及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蕴涵的戏曲文化意义。根据此剧在剧本、... 流传于陕西安康的汉调二黄剧种中迄今还保留着一出酬神戏《大赐福》,全部用昆曲演唱。本文将该剧与昆曲及台湾北管戏等剧种进行比较,从中探寻汉调二黄《大赐福》的艺术特色及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蕴涵的戏曲文化意义。根据此剧在剧本、音乐、表演等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之间具有的承袭关系。而在陕西地区的戏曲剧种中,目前也仅发现汉调二黄剧种的此剧和昆曲及流播距离相对遥远的台湾北管戏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汉调二黄剧种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调二黄 大赐福 酬神戏 昆曲 跳加官
下载PDF
关于汉调二黄走进幼儿园的思考
5
作者 骆云锦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5-19,共5页
汉调二黄是安康地方剧种,实施汉调二黄进校园是传承和发展汉调二黄的重要措施之一。汉调二黄来自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最显著的特点是接地气。汉调二黄走进幼儿园,让幼儿接受汉调二黄的艺术熏陶,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而... 汉调二黄是安康地方剧种,实施汉调二黄进校园是传承和发展汉调二黄的重要措施之一。汉调二黄来自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最显著的特点是接地气。汉调二黄走进幼儿园,让幼儿接受汉调二黄的艺术熏陶,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而且对汉调二黄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调二黄 幼儿园 艺术素养
下载PDF
“江湖十八本”与粤剧梆簧声腔源流 被引量:2
6
作者 黄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123,共14页
粤剧是以梆子(即西皮)、二簧为主要腔调的皮黄剧种,皮黄入粤是粤剧形成的标志。但长期以来有关粤剧声腔源流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难有定论。作为民间演剧的历史传承,"江湖十八本"对于探寻声腔的流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粤剧&... 粤剧是以梆子(即西皮)、二簧为主要腔调的皮黄剧种,皮黄入粤是粤剧形成的标志。但长期以来有关粤剧声腔源流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难有定论。作为民间演剧的历史传承,"江湖十八本"对于探寻声腔的流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粤剧"江湖十八本"是皮黄入粤之初的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它保留了粤剧"外江戏"阶段的许多遗存,是研究粤剧现有声腔源流的重要依据。经考证,粤剧的"江湖十八本"最初只有十大本,而非十八本,后八本系后人所加。粤剧十大本来自陕西的汉调二簧。汉二簧实即历史上流传极广的秦腔,它是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早在清康熙年间即已传入广西桂林并逐渐本土化。粤剧源自陕西,形成于广西,是秦腔在两广本土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江湖十八本 声腔源流 汉调二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