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邓祖涛 陆玉麒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57,共5页
汉水流域下的政区等级体系在历史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致为:二级演变为三级,再演变为四级。在其流域背景下的中心城市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南阳首位城市的形成阶段(秦汉时期)、南阳—襄阳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三国至隋唐时期)、襄阳... 汉水流域下的政区等级体系在历史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致为:二级演变为三级,再演变为四级。在其流域背景下的中心城市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南阳首位城市的形成阶段(秦汉时期)、南阳—襄阳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三国至隋唐时期)、襄阳—武汉双核城市的形成阶段(唐至南宋时期)、武汉首位城市的确立阶段(元代以后)。由于受地形因素、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汉水流域城镇密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呈现出由较均衡至不均衡再到较为均衡的过程。汉水流域的城镇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于汉水及其支流两旁。流域内中心城市的分布也发生了由南阳到襄阳,再由襄阳到武汉的变迁;双核结构在汉水流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空间结构 演变机理 汉水流域
下载PDF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的区位空间差异及其地域活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潘晓波 张华江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5,47,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地域分布进行剖析,了解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在空间差异上的特征。分析认为,当前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应转化对地域价值的思维。地域活化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地域分布进行剖析,了解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在空间差异上的特征。分析认为,当前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应转化对地域价值的思维。地域活化对汉水流域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流域 民俗体育 空间差异 地域活化 体育文化
下载PDF
关于砂金非传统成因类型——风成砂金研究之概述 被引量:1
3
作者 韩致文 董光荣 +1 位作者 陈广庭 哈斯 《大自然探索》 1997年第3期79-83,共5页
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利亚特地质研究所斯捷潘诺夫娜(Н.З.Степанновна)以勒拉—维柳伊河间地带为例,通过风洞实验、矿物学研究及野外考察,第一次划分出一种新的非传统砂金成因类型——风成砂金,以详实的资料... 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利亚特地质研究所斯捷潘诺夫娜(Н.З.Степанновна)以勒拉—维柳伊河间地带为例,通过风洞实验、矿物学研究及野外考察,第一次划分出一种新的非传统砂金成因类型——风成砂金,以详实的资料论证了风成砂金的成因、形态、分布规律及富集特点。指出环形及空心球状金粒是鳞片状金在风力环境中机械改造的结果,提出了风成砂金矿类型划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金 非传统成因类型 风成砂金
下载PDF
西秦岭自然保护的地位与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百平 余付勤 +1 位作者 王晶 张兴航 《自然保护地》 2021年第2期31-37,共7页
西秦岭是指嘉陵江以西的秦岭-大巴山,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西段,被作为青藏高原与秦巴山地的过渡区域,地质和地貌结构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亚热带、温带和高山气候交错分布,形成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和保护地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包含... 西秦岭是指嘉陵江以西的秦岭-大巴山,是我国南北过渡带的西段,被作为青藏高原与秦巴山地的过渡区域,地质和地貌结构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亚热带、温带和高山气候交错分布,形成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和保护地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包含了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大片区中分布在中间的岷山和白水江两大片区。西秦岭又是我国南、北方特有属的主要分界线和特有属的分布中心之一,更是西南向华中、华东及华北特有属扩展的关键通道,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也是我国秦汉唐时期人类活动重要的南北通道和场所,对于民族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此外,以成徽盆地为核心的西汉水流域,气候冷暖适度、地形和缓、洞穴发育,具有上古时代人类生存的理想条件;古昆仑山的原型、大禹治水地点以及炎黄活动区域这些中华上古文明发生的关键地点和事件,极有可能就发生在西秦岭内部。因此,西秦岭的自然保护不仅要做好自然保护地体系,特别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计、完善和有效保护,更要研究西秦岭的自然保护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严格保护好此地的珍贵历史文化景观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西汉水 成徽盆地 国家公园 文化景观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初探──以汉水流域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彭盛华 赵俊琳 翁立达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4,共5页
介绍了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以汉水流域为例,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汉水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结构,以1∶100万数字化地图数据ArcChina为基础,开发了具有一些初步功能的汉... 介绍了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以汉水流域为例,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汉水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结构,以1∶100万数字化地图数据ArcChina为基础,开发了具有一些初步功能的汉水流域水文水环境信息系统,并就该系统潜在的应用范围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 水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 开发 汉水流域 GIS技术
下载PDF
汉水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黎远军 《价值工程》 2011年第36期233-234,共2页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等方法,对汉水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进行剖析,主要是为了了解汉水流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汉水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人文基础及文化优势,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汉水流域 民族传统体育 传承 对策
下载PDF
谈陕西汉水流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力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11期13-14,共2页
分析了陕西汉水流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共享的观念、文献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该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文献信息资源 共建共享 汉水流域
下载PDF
豫境汉水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及其治理对策
8
作者 管华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81-84,共4页
豫境汉水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4%,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有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3种类型,其中面蚀主要发生于坡耕地区,沟蚀主要发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区,重力侵蚀主要发生于暴雨中心区.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诸... 豫境汉水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4%,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有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3种类型,其中面蚀主要发生于坡耕地区,沟蚀主要发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区,重力侵蚀主要发生于暴雨中心区.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诸多方面的危害,例如破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导致肥力下降;淤塞水库和河道水体,降低蓄水和航运效益;植被覆盖率下降,环境恶化,洪水和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是地势陡峻,降雨量大,暴雨集中;过度开垦荒地,坡耕地比例较大;过度伐林放牧,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采矿筑路施工过程中防护不力,诱发水土流失.针对上述水土流失的特征和成因,应采取政策、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加以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成因 治理对策 豫境汉水流域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市镇空间特征探析——以豫西南区域为例
9
作者 李伟巍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4-108,共5页
河流是人类活动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者,人们依水而居、随水而商形成了稳定的聚落,因商业活动的繁荣逐渐形成了市镇。市镇承载了所在地域时空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以物质形态呈现于世。研究传统的市镇空间是对我国城建技艺以及优... 河流是人类活动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者,人们依水而居、随水而商形成了稳定的聚落,因商业活动的繁荣逐渐形成了市镇。市镇承载了所在地域时空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以物质形态呈现于世。研究传统的市镇空间是对我国城建技艺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意义深远。论文以流域学的视角和区域的整体观,以汉水流域为线索研究豫西南区域的市镇分布与空间特点,分析其空间构成要素,总结和归纳该流域传统市镇空间形态及其特点,揭示其形成机制。这些对研究该流域建立连续的、整体性的区域市镇空间和传统市镇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汉水流域 豫西南 市镇空间
下载PDF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学透视
10
作者 张百平 姚永慧 +2 位作者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1-1646,共16页
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起源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理空间上发生与扩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更为复杂而深厚的联系。但如何从地理学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还极为少见。本文根据近年对中国... 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起源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理空间上发生与扩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更为复杂而深厚的联系。但如何从地理学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还极为少见。本文根据近年对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综合考察,新石器遗址文化的空间关系分析,先秦及秦汉文献的解读,得到如下结论:(1)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揭示了中华早期文明最先在西汉水流域与渭河上游地区出现,并且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演进的趋势;(2)青藏高原与嘉陵江之间的西秦岭地区,尤其是内部的成徽盆地和西礼盆地,气候适度、资源丰厚和安全稳定,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条件,应该是中华文明孕育的关键地区;(3)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氐羌民族的核心区域、古昆仑原型山以及大禹治水的具体位置等与中华文明起源有重大关系的三大谜团,都与西秦岭有密切的关系;(4)秦人从大禹治水时期走上历史舞台,在多次起落和兴衰中,积累了先进的治水方法,修建了中国史上最宏大的治水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开启了“书同文”和“郡县制”,促进了华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演进的主体脉络;(5)西秦岭地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偏弱地区,建议今后对西秦岭地区进行系统、深刻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早日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起源 西秦岭 西汉水 成徽盆地 古昆仑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