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阳陵K21号外藏坑裂隙调查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秦立科 王琦 +3 位作者 段晓彤 郭斌 庞磊 白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46,共10页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我国也是全世界首座全封闭地下博物馆,其外藏坑的裂隙病害发育,严重危及坑壁和坑底文物安全,迫切需要保护和加固。以往对露天和半封闭环境下遗址病害及防治研究居多,而对全封闭环境下的研究鲜有报道。...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我国也是全世界首座全封闭地下博物馆,其外藏坑的裂隙病害发育,严重危及坑壁和坑底文物安全,迫切需要保护和加固。以往对露天和半封闭环境下遗址病害及防治研究居多,而对全封闭环境下的研究鲜有报道。以汉阳陵K21号外藏坑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现场调查确定裂隙数量和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裂隙产生的原因并进行分类,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坑壁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K21号外藏坑共53条裂隙,主要分布于南、北侧地表和坑壁,地表纵向裂隙为卸荷裂隙,地表横向裂隙为干缩裂隙,坑壁裂隙主要为构造裂隙;纵向卸荷裂隙是坑壁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地震、人为荷载还是裂隙进一步发育都将导致坑壁发生失稳。建议采用锚杆对坑壁进行加固,通过施加预应力对卸荷裂隙进行复位和预紧。该研究对馆藏遗址裂隙病害调查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外藏坑 卸荷 干缩开裂 稳定性
下载PDF
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室内空气环境解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董俊刚 闫增峰 +3 位作者 刘克成 马涛 徐江涛 徐新新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3期59-61,共3页
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寝,其遗址博物馆是我国首次采用多种国际先进配套设施结合最新保护理念,实现全封闭地下保护,占地面积最大的遗址博物馆,被誉为“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典范”。经监测解析其室内空气环境... 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寝,其遗址博物馆是我国首次采用多种国际先进配套设施结合最新保护理念,实现全封闭地下保护,占地面积最大的遗址博物馆,被誉为“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典范”。经监测解析其室内空气环境呈现如下特点:1.温度环境稳定,保持在16.2±3.9℃;2.空气湿度相对稳定,但存在一定波动,为83.8±13.9%;3.空气中颗粒物PM浓度呈现较低水平,为10.0~39.5μg/m3,且主要为细颗粒物PM2.5和PM1。上述结果表明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温度环境稳定、空气洁净,对文物的保存保护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室内环境 遗址保护
下载PDF
汉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武士俑和兵器浅议 被引量:2
3
作者 石宁 闫华军 张琳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6-21,共6页
汉阳陵南区从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和兵器,与秦代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不但在形体上有较大的差别,而且在施彩工艺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和技术进步。兵器制作方面以弩机为代表的汉代兵器制作和管理更为精细化和科学化,为研究汉代手工业、军... 汉阳陵南区从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和兵器,与秦代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不但在形体上有较大的差别,而且在施彩工艺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和技术进步。兵器制作方面以弩机为代表的汉代兵器制作和管理更为精细化和科学化,为研究汉代手工业、军事史提供了难得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南区从葬坑 武士俑 秦俑 兵器 对比
下载PDF
汉阳陵刑徒墓地考古与西汉刑徒生活探析
4
作者 石宁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汉阳陵刑徒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刑徒的真实生活提供了考古和实物资料。结合其他地区汉代刑徒墓地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西汉时期刑徒的真实生活进行剖析,认为刑徒是西汉中后期大型工程的主要劳动力,其生活环境恶劣,待遇极差,处于社会... 汉阳陵刑徒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刑徒的真实生活提供了考古和实物资料。结合其他地区汉代刑徒墓地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西汉时期刑徒的真实生活进行剖析,认为刑徒是西汉中后期大型工程的主要劳动力,其生活环境恶劣,待遇极差,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刑徒 墓地 生活状况
下载PDF
汉阳陵陶俑“黑斑”的成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魏珍 刘成 李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38-140,共3页
采用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汉阳陵陶俑的"黑斑"进行了分析鉴定。初步得出,橙红色颜料显色物相为土红(Fe_2O_3),黑斑的显色物相为无定形碳黑(C),而黑斑应该是陶俑制作时人为形成的。
关键词 汉阳陵 陶俑 黑色颜料 仪器分析
下载PDF
汉阳陵新出土印章封泥考述 被引量:4
6
作者 庞任隆 《唐都学刊》 2010年第4期17-20,共4页
汉承秦制,汉代的印章封泥是在继承秦代印章封泥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曾出现了中国印文化史上的高峰。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陕西汉阳陵区和阳陵邑先后出土了大量的汉代印章封泥,为中国印制与官制、印章与陵园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提... 汉承秦制,汉代的印章封泥是在继承秦代印章封泥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曾出现了中国印文化史上的高峰。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陕西汉阳陵区和阳陵邑先后出土了大量的汉代印章封泥,为中国印制与官制、印章与陵园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印章 封泥 考述
下载PDF
完全矿化铁器的金相学研究——以汉阳陵陵邑出土铁器为例
7
作者 张昕瑞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期92-96,共5页
从汉景帝阳陵陵邑区出土的铁器中选取了4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铁器表面自然脱落或疏松剥落的完全矿化的残块,运用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微区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夹杂物形貌及成分分析等方法以及金相学知识,研究完全矿化铁器的材质及制作工... 从汉景帝阳陵陵邑区出土的铁器中选取了4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铁器表面自然脱落或疏松剥落的完全矿化的残块,运用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微区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夹杂物形貌及成分分析等方法以及金相学知识,研究完全矿化铁器的材质及制作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铁器表面脱落的矿化样品内部残留的矿化信息,确实能够对铁器的材质工艺进行初步判断,汉阳陵陵邑区的四件铁器分别为块炼铁、麻口铁铸造、块炼铁锻打和块炼渗碳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铁器 金相学 汉代冶铁 汉阳陵
下载PDF
汉阳陵陶俑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种群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孔琳 程蓓 +4 位作者 赵静 刘文静 王丽 孙艳梅 王世伟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12-2825,共14页
【背景】汉阳陵是我国截至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陪葬级别最高的汉代陶俑群,出土了大量形神毕肖的裸体俑群,考古学家认为这种裸体陶俑原本“着衣、装木臂”,称为“着衣式陶俑”,为皇室独有,异常珍贵。然而这些推测尚无科学依据,而且陶俑... 【背景】汉阳陵是我国截至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陪葬级别最高的汉代陶俑群,出土了大量形神毕肖的裸体俑群,考古学家认为这种裸体陶俑原本“着衣、装木臂”,称为“着衣式陶俑”,为皇室独有,异常珍贵。然而这些推测尚无科学依据,而且陶俑表面附着微生物可能会腐蚀俑体。【目的】通过比较研究汉陶俑表面微生物的组成差异,为汉裸体陶俑着有衣物且装有断臂的推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佐证,同时为汉陶俑微生物腐蚀的防控提供靶标。【方法】应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着衣式陶俑不同部位微生物进行测定。【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女俑头部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男俑上半身微生物多样性最高,腿部居中,头部较低。汉陶俑表面微生物组成按俑的类别及不同部位聚集在一起,其优势菌为放线菌门的克洛斯氏菌属、糖多孢菌属、假诺卡氏菌属及链霉菌科,其他各部位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存在差异,断臂处与碳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最高。纯培养结果显示女俑头部的可培养细菌数量高于男俑头部可培养的细菌数量;男俑上身与腿部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高于男俑头部,表明上半身与腿部可能有衣物覆盖,导致其营养差异。【结论】汉陶俑头部与身体表面部位微生物多样性与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暗示汉陶俑各部位的营养成分存在差异,可能与汉陶俑有衣物覆盖或染料涂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阳陵 着衣式陶俑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组成
原文传递
作为遗址博物馆典型的汉阳陵之文化解构
9
作者 徐丽砚 刘庆余 《理论界》 2021年第11期90-95,共6页
遗址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见证载体,早已融入民族文化大潮中。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其有了新的定义,博物馆是收藏、存储、研究并展示人类文明及其生存环境见证者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随着大家对于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讨论和各大... 遗址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见证载体,早已融入民族文化大潮中。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其有了新的定义,博物馆是收藏、存储、研究并展示人类文明及其生存环境见证者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随着大家对于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讨论和各大重要遗迹遗址的发掘,遗址博物馆应运而生。在新时期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而汉阳陵博物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遗址博物馆代表有着很高的探究价值。本文针对汉阳陵博物院不同方面的优秀举措进行讨论,从而对其他遗址博物馆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院 功能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