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toppling and deformation in hard rock slope: a case of bank slope of Hydropower Statio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CAI Jun-chao JU Neng-pan +4 位作者 HUANG Run-qiu ZHENG Da ZHAO Wei-hua LI Long-qi HUANG Ji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924-934,共11页
Recently, various toppling slopes hav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China. The slope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Laxiwa Hydropower Station, located on the main... Recently, various toppling slopes hav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China. The slope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Laxiwa Hydropower Station, located on the mai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Qinghai Province of Northwest China, is a typical hard rock slope. Further, it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mmon natural hard rock toppling. Because this slope is located close to the dam of the hydropower station, its deformation mechanism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detaile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urveys, four stages of deforma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using discrete element numerical software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alysis methods, including toppling creep, initial toppling deformation, intensified toppling deformation, and current slope formation. The spatial and time-related deformation of this site also exhibited four stages, including initial toppling, toppling development, intensification of toppling, and disintegration and collapse. Subsequently, the mechanism of toppling and deformation of the bank slop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exhibit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developing the prevention–control design of toppling and for ensuring operational safety in the hydropower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XIWA HYDROPOWER Station hard rock slope Toppling DEFORMATION MECHANISM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slope failure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n stability evolution of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s
2
作者 WU Qiong ZHANG Bo +3 位作者 TANG Hui-ming WANG di LIU Zhi-qi LIN Zhi-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2744-2755,共12页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ock slopes,which is prone to failure,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China.Limit equilibrium method(LEM)is commonly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bedding rock...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ock slopes,which is prone to failure,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China.Limit equilibrium method(LEM)is commonly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bedding rock slopes that have a single failure plane.However,this method cannot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stability of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s because the strength parameters of a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rock mass vary spatially along the bedding plane and deteriorate with time due to periodic fluctuations of reservoir level.A modified LEM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evolution of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s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 and temporal deterioration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of rock masses and bedding planes.In the modified LEM,the S-curve model is used to defin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and general deterioration equations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wettingdrying cycles(WDC)are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temporal deterioration.Also,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evolution of a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located at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The results show that neglect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 and temporal deterioration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may overestimate slope stability.Finally,the modified LEM provides useful guidance to reasonably evaluat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bedding reservoir slopes in reservoir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rock slop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Spatial variation Wetting and drying cycles Plane failure Stability evolution
下载PDF
超大规模硬岩矿山源头推动TBM应用的设计创新与思考
3
作者 徐长磊 刘育明 +1 位作者 邓皓泽 孙学森 《中国矿山工程》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西鞍山铁矿是一座超大规模开采矿山,采用TBM施工胶带斜井、斜坡道是该技术在国内地下铁矿山首次应用。TBM施工与钻爆法施工在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本文基于应TBM施工铁矿井巷工程,结合设备性能与开拓系统工艺需求,在斜... 西鞍山铁矿是一座超大规模开采矿山,采用TBM施工胶带斜井、斜坡道是该技术在国内地下铁矿山首次应用。TBM施工与钻爆法施工在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本文基于应TBM施工铁矿井巷工程,结合设备性能与开拓系统工艺需求,在斜井线路规划、曲线半径选择、始发场地设计、始发段与接收段支护、正常段支护选型、巷道底板处理、硐门设计形式等开展了应用创新。同时结合项目设计、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对适用于矿山工程的TBM施工勘察技术要求、施工方案的选择及提高TBM施工断面利用率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矿山 TBM应用 胶带斜井 斜坡道
下载PDF
陡倾片麻岩滑坡演化过程研究——以兰陵溪滑坡为例
4
作者 王建平 马思哲 党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58,共7页
弯曲-倾倒破坏是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一种变形模式,当其折断面贯通形成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引入反转应力法、梁板强度理论对滑坡变形模式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岩质斜坡具有典型的陡倾顺... 弯曲-倾倒破坏是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一种变形模式,当其折断面贯通形成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引入反转应力法、梁板强度理论对滑坡变形模式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岩质斜坡具有典型的陡倾顺层、岩体结构软硬相间的特点,为其发生弯曲-倾倒破坏提供了先天性条件。②差异性风化是兰陵溪滑坡发生弯曲-倾倒变形的主要原因,片状片麻岩抗弯强度变弱,促使片麻岩逐渐发生弯曲,最后产生弯曲折断-倾倒变形破坏。③兰陵溪滑坡演化过程历经差异性风化、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倾倒破坏、折断面贯通等4个阶段,所有折断面贯通形成潜在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研究成果可为该滑坡工程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同类型岩质斜坡治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顺层岩质斜坡 弯曲-倾倒破坏 软硬相间 差异性风化 反转应力法 梁板强度理论 兰陵溪滑坡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坡脚岩体劣化条件下库区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和稳定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江巍 齐志宇 +2 位作者 邓华锋 徐建城 王彦海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1-193,共13页
大型水电工程库区内的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坡脚岩体位于消落带范围内时其物理力学性质在周期性水-岩作用下可能劣化,威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基于三峡库区典型岩石和结构面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质劣化研究成果,选取砂岩和砂质... 大型水电工程库区内的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坡脚岩体位于消落带范围内时其物理力学性质在周期性水-岩作用下可能劣化,威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基于三峡库区典型岩石和结构面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质劣化研究成果,选取砂岩和砂质泥岩为硬岩和软岩原型,建立软硬岩层等厚的互层反倾边坡数值模型,使用GDEM软件模拟坡脚岩体劣化条件下的边坡变形破坏过程,揭示其破坏机制并明确稳定性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坡脚岩体劣化条件下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的破坏存在诱发型和触发型两种机制。诱发型机制下坡脚岩体劣化后的变形导致边坡破裂面出现,随着劣化程度增加破裂面不断向上延伸,最终边坡失稳或形成倾倒趋势。触发型机制下坡脚岩体劣化打破了边坡沿已存在的非贯通破裂面的力学平衡,导致边坡失稳破坏。诱发型机制下,边坡破裂面多为上陡下缓的折线,转折点位于劣化区与非劣化区的区域分界,岩层倾角α和坡角β是决定该折线形态的主要因素。坡脚岩体劣化条件下边坡安全系数初期下降幅度较大,后期下降幅度趋缓,安全系数的下降幅度与岩层倾角α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 坡脚劣化 破坏机制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三维块体切割分析及块体理论的高陡硬岩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黎炬锋 吴庆禄 余文龙 《公路工程》 2023年第3期116-123,共8页
硬岩边坡稳定问题通常表现为受结构面控制的块体失稳。采用三维块体切割和块体理论对某高陡硬岩边坡确定性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定位块体问题、随机裂隙形成的不定位块体问题与确定性和随机结构面共同切割形成的半定位块体问题进行较为全面... 硬岩边坡稳定问题通常表现为受结构面控制的块体失稳。采用三维块体切割和块体理论对某高陡硬岩边坡确定性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定位块体问题、随机裂隙形成的不定位块体问题与确定性和随机结构面共同切割形成的半定位块体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地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存在较多产状和位置变化复杂的确定性长大结构面时,采用传统块体理论方法进行组合并确定不同组合形成的关键块体,则工作量大,且块体形态特征难以确定。然而,三维块体切割分析可以快速搜索得到所有块体。在综合考虑结构面延伸为110 m,搜索得到体积大于100 m^(3)的可失稳块体有6个,但块体稳定性均较好,不需要采取支护措施;随机节理裂隙形成的不定位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不存在失稳问题;确定性与随机性结构面共同形成的半定位块体,只在少数断层旁边出现,其稳定性均满足设计要求。该边坡的岩体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块体问题不突出,结构面组合特征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块体切割 块体理论 硬岩边坡 块体稳定性
下载PDF
硬质岩石边坡适生环境分析与植被恢复设计研究
7
作者 高小虎 李帅 +2 位作者 李本鹏 齐韵涛 宋桂龙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9期141-145,共5页
硬质岩石边坡植被恢复是裸露岩石边坡中恢复难度最大的类型,为重塑硬质岩石边坡的适生环境,解决植被恢复难题,文章基于硬质岩石边坡结构类型、岩石硬度、坡率设计的三项特征,对岩壁、岩缝和岩台的适生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岩壁形态生境... 硬质岩石边坡植被恢复是裸露岩石边坡中恢复难度最大的类型,为重塑硬质岩石边坡的适生环境,解决植被恢复难题,文章基于硬质岩石边坡结构类型、岩石硬度、坡率设计的三项特征,对岩壁、岩缝和岩台的适生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岩壁形态生境条件最恶劣,植被恢复难度极大,岩缝和岩台形态具有一定的适生环境,其生境条件还受有效受水量和岩表风化程度影响,为此开展土壤层重构、目标群落建植、适生植物选择的植被恢复设计,结论可为硬质岩石边坡植被恢复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岩石 边坡 适生环境 植被恢复
下载PDF
软硬岩互层边坡稳定性的敏感性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夏开宗 陈从新 +2 位作者 鲁祖德 宋娅芬 周意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3年第4期729-732,736,共5页
针对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上的顺层软硬岩互层边坡破坏特征,建立了顺层软硬岩互层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模型.分析了层面强度、岩层厚度、岩层倾角、水力作用等各项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探索软硬岩互层边坡稳定性的一些规... 针对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上的顺层软硬岩互层边坡破坏特征,建立了顺层软硬岩互层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模型.分析了层面强度、岩层厚度、岩层倾角、水力作用等各项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探索软硬岩互层边坡稳定性的一些规律.结果表明:敏感度由大到小为:层面倾角>层面内摩擦角>层面厚度>边坡中水力作用>层面粘聚力,即层面倾角和软弱岩层面的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对边坡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岩层厚度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明显的影响,物理模型试验更加进一步验证了文中所得的各因素对软硬岩互层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岩互层边坡 稳定性 敏感性
下载PDF
某水库溢洪道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建军 黄润秋 巨能攀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0-194,共5页
通过对边坡变形特征的分析,研究了由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炭质页岩互层组成的斜向坡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基于模式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不同部位裂缝、岩体松弛及层间错动现象的分析,认... 通过对边坡变形特征的分析,研究了由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炭质页岩互层组成的斜向坡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基于模式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不同部位裂缝、岩体松弛及层间错动现象的分析,认为边坡的变形受层间错动带及陡倾坡外卸荷裂隙控制作用明显,边坡中上部沿层间错动带产生拉应力及剪应力集中,边坡下部软岩产生压缩变形,引起块体向坡外及岩层倾向方向的变形,并通过层面和卸荷裂隙向上传递变形,其变形破坏模式表现为阶梯状蠕滑-拉裂变形。由于边坡下游侧为强风化强卸荷带碎裂结构岩体,存在多条软弱夹层,可产生多处潜在剪出口,因此边坡的治理以削方减载为主,并通过预应力锚索框架控制层间软弱夹层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 斜向坡 变形破坏模式 阶梯状蠕滑-拉裂
下载PDF
硬岩CWFS模型的改进及其在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乔兰 高稳 +1 位作者 李远 杨志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2593-2600,共8页
连续介质模型(如Mohr-Coulomb等基于黏结强度组份和摩擦强度组份同时被调动的传统破坏准则)目前还不能有效预测隧道围岩脆性破坏的广度和深度。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黏结强度弱化–摩擦强度强化(CWFS)模型在这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工程应... 连续介质模型(如Mohr-Coulomb等基于黏结强度组份和摩擦强度组份同时被调动的传统破坏准则)目前还不能有效预测隧道围岩脆性破坏的广度和深度。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黏结强度弱化–摩擦强度强化(CWFS)模型在这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但其在脆性硬岩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多见。对硬岩的CWFS模型及其改进模型进行讨论分析,针对脆性硬岩在低围压条件下的特殊力学行为,将CWFS模型改进为黏结强度衰减–摩擦强度激活(CLFM)模型并应用到首钢水厂铁矿硬岩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与Mohr-Coulomb准则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扩帮后的边坡仍然处于稳定状态。Mohr-Coulomb准则低估了边坡的位移和坡脚的塑性区范围,高估了边坡的应力水平,与CLFM模型分析结果相比显得保守。另外,实测地应力场下的边坡位移计算结果是仅以自重应力形成的应力场下的位移计算结果的10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脆性硬岩 岩质高边坡 黏结强度弱化–摩擦强度强化(CWFS)模型 黏结强度衰减–摩擦强度激活(CLFM)模型 地应力场
下载PDF
分步开挖卸荷作用下软硬岩互层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胡斌 姚文敏 +2 位作者 余海兵 郑志勇 柯竹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281-286,共6页
以沪蓉高速公路某软硬互层边坡为例,基于开挖卸荷理论,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步开挖卸荷作用对软硬互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大不平衡力、最大水平位移值、剪应变最大值随开挖步数的增加累积增大,最大值出现... 以沪蓉高速公路某软硬互层边坡为例,基于开挖卸荷理论,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步开挖卸荷作用对软硬互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大不平衡力、最大水平位移值、剪应变最大值随开挖步数的增加累积增大,最大值出现在开挖卸荷面软弱夹层剪出口位置,与开挖量呈正相关关系;每步开挖后瞬间会产生最大不平衡力"尖点",然后逐渐减小接近于零,边坡平衡;塑性区主要分布在软弱夹层位置,拉应力区分布于开挖卸荷面附近以及整体边坡的坡顶面附近20 m以内,且总体拉应力不大,低于灰岩卸荷后的抗拉强度;基于卸荷理论计算得到每步开挖后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比不考虑卸荷对边坡岩体劣化作用的稳定性系数分别降低了0.07、0.08、0.102、0.106。综合分析得出软硬岩互层边坡稳定性的关键问题是开挖卸荷对软弱夹层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边坡面附近的拉应力区,开挖卸荷作用对岩体物理力学性能的劣化程度直接决定着边坡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卸荷 软硬岩互层边坡 边坡稳定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重庆市涪陵区厚层软硬相间岩体失稳模式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波林 刘广宁 彭轩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6-521,共6页
重庆市涪陵区厚层软硬相间公路高边坡的详细调查发现,不同的岩层产状,不同开挖方向其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不同。本文根据野外实例总结了不同岩层产状与开挖方向对应的破坏模式,平缓层状斜坡破坏方式有滑塌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 重庆市涪陵区厚层软硬相间公路高边坡的详细调查发现,不同的岩层产状,不同开挖方向其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不同。本文根据野外实例总结了不同岩层产状与开挖方向对应的破坏模式,平缓层状斜坡破坏方式有滑塌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中倾角层状斜坡破坏方式有顺层滑移和崩塌;高陡倾角层状斜坡坡破坏方式有滑移式崩塌和坠落式崩塌。表明斜坡变形破坏地质力学模式与斜坡岩体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成生联系。通过对不同倾角的斜坡岩体破坏方式研究,可以达到系统评价预测斜坡稳定性的目的;通过公路开挖对不同产状岩层可能造成灾害的预期,可以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避免大型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软硬相间岩体 平缓层状 中倾角层状 高倾角层状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硬岩边坡预应力锚索地梁坡体压力分析方法 被引量:9
13
作者 肖世国 欧源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5-659,共5页
由于在两个实际受力阶段坡体与地梁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不同,硬质岩体边坡预应力锚索地梁上的坡体压力应分为锚索张拉阶段和工作阶段分别分析,提出在锚索张拉阶段可利用弹性半无限体理论近似分析地梁下的坡体压力,而在工作阶段则可用极限... 由于在两个实际受力阶段坡体与地梁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不同,硬质岩体边坡预应力锚索地梁上的坡体压力应分为锚索张拉阶段和工作阶段分别分析,提出在锚索张拉阶段可利用弹性半无限体理论近似分析地梁下的坡体压力,而在工作阶段则可用极限平衡法近似解析地梁下的坡体压力,分别推导了具体的简化计算公式,得到了两阶段预应力锚索地梁下坡体压力的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两阶段分别提出的简化分析方法是较为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岩体边坡 预应力锚索地梁 坡体压力
下载PDF
陡倾软硬互层顺向坡强震裂隙发育特征及边际谱熵值响应规律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龙起 何川 +2 位作者 王滔 赵瑞志 巨能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456-3464,共9页
为揭示陡倾软硬互层顺向坡强震变形破坏过程中加速度响应与损伤裂隙扩展之间的关系,在前期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通用离散元(UDEC)Voronoi节理划分方法再现斜坡变形破坏过程。并基于Fish语言编程动态追踪不同振幅作用下坡体内... 为揭示陡倾软硬互层顺向坡强震变形破坏过程中加速度响应与损伤裂隙扩展之间的关系,在前期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采用通用离散元(UDEC)Voronoi节理划分方法再现斜坡变形破坏过程。并基于Fish语言编程动态追踪不同振幅作用下坡体内部拉张、剪切裂隙分布情况,进而借助边际谱熵值概念建立裂隙演化与力学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陡倾软硬互层坡体变形破坏过程为顶部拉裂、坡体下座-坡脚锁固段剪断、整体破坏;(2)在水平振动荷载作用初期,坡体内部裂隙发育主要受拉张作用影响,随振幅增加,裂隙扩展主要由拉张和剪切作用共同引起;(3)坡体内部各监测点边际谱熵值变化与相应位置损伤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坡内损伤较小时,边际谱熵值增加,但当坡内出现较大损伤时,边际谱熵值反而降低;(4)基于各监测点边际谱熵值变化可界定坡体变形破坏过程及滑面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边坡 UDEC VORONOI 裂隙分布 边际谱熵
下载PDF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法的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评价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光华 杨沛霖 赵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7-173,共7页
影响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因素十分复杂,而某些因素对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影响程度又难以量化,基于此,引进坡高、坡度、岩体结构等7个因素来评价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结合甑子岩斜坡56组样本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剔除部分干扰样本... 影响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因素十分复杂,而某些因素对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影响程度又难以量化,基于此,引进坡高、坡度、岩体结构等7个因素来评价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结合甑子岩斜坡56组样本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剔除部分干扰样本,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BP神经网络法的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实测值能很好地吻合,表明基于模糊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法用于平缓硬质岩斜坡卸荷带宽度的判定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法 卸荷带宽度 评价 平缓硬质岩斜坡
下载PDF
基于参数劣化的软硬相间顺层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梁德明 李长冬 +2 位作者 雍睿 王姣 胡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95-202,共8页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具有独特的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和结构特征,侏罗系砂泥岩软硬相间地层是该地区典型的易滑地层,是滑坡集中发育的地层之一,也是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区域。为深入研究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通过对理论... 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具有独特的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和结构特征,侏罗系砂泥岩软硬相间地层是该地区典型的易滑地层,是滑坡集中发育的地层之一,也是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工作中的重点区域。为深入研究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通过对理论概化模型的分析,构建了软硬相间顺层岩质边坡的参数劣化计算模型。考虑风化作用对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劣化的影响,引入空间变异函数,提出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劣化模型,导出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沿层面方向抗剪强度参数劣化的函数表达式,表征了分析点的风化影响厚度与其强度参数的一一对应关系,有利于边坡稳定性的定量分析。利用该函数表达式对沿层面方向岩体的强度参数进行劣化,利用劣化后的强度参数进行稳定性评价,得到分析点至坡面距离与该点稳定系数的对应关系曲线,并结合三峡库区边坡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指出软硬相间层状岩质边坡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劣化对其稳定性评价具有较大影响,单平面滑动的稳定分析中抗剪强度参数沿层面恒定分布的假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不考虑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的劣化,可能导致稳定性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稳定性评价 软硬相间地层 变异函数 参数劣化
下载PDF
溃曲软硬相间顺层斜坡滑移-弯曲破坏机制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魏玉峰 聂德新 +2 位作者 吕生弟 杨永明 赵海营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7-291,共5页
以白龙江苗家坝水电站库区巨型滑移-弯曲破坏模式的何家滑坡为例,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理论公式、数值计算等手段,从地形、地应力、岩性组成和临空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软硬相间层状斜坡产生滑移-弯曲模式变形破坏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 以白龙江苗家坝水电站库区巨型滑移-弯曲破坏模式的何家滑坡为例,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理论公式、数值计算等手段,从地形、地应力、岩性组成和临空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软硬相间层状斜坡产生滑移-弯曲模式变形破坏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高、陡的地形条件、最大主应力平行斜坡走向的地应力条件,以及深部厚层软弱岩带的存在,是厚层状坚硬凝灰岩夹板岩斜坡孕育、发生滑移-弯曲模式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斜坡 软硬相间 滑移-弯曲 成因机制
下载PDF
索矿露天边坡最终边坡角优化与破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武团 高忠 +3 位作者 雷明礼 赵文奇 严文炳 程三建 《甘肃冶金》 2015年第4期4-8,共5页
露天边坡角优化的前提是保证边坡的稳定,以新疆索矿极坚硬岩石边坡为例,利用Hoek-Brown准则将室内岩石力学参数折减成岩体参数,借助FLAC3D软件,采用强度折减理论对极坚硬岩质最终边坡角进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终边坡角由原设计... 露天边坡角优化的前提是保证边坡的稳定,以新疆索矿极坚硬岩石边坡为例,利用Hoek-Brown准则将室内岩石力学参数折减成岩体参数,借助FLAC3D软件,采用强度折减理论对极坚硬岩质最终边坡角进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终边坡角由原设计的60°提高至65°,极坚硬岩质边坡破坏类型属于平面滑动破坏,坡体以剪切破坏为主,坡脚的剪应变增量最大,剪应变增量区域从坡脚贯通到坡顶;坡脚的位移量最大,其位移方向水平向左、向上,坡顶位移向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坚硬岩质边坡 边坡稳定性 强度折减 边坡角优化 安全系数
下载PDF
近远场地震下高陡边坡的动力响应及永久位移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帅 宋波 +1 位作者 蔡德钩 叶阳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768-773,共6页
基于软硬互层边坡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边坡在近远场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得出远场地震对边坡动力响应(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剪应力和最大主应力)的影响总体比近场地震显著;通过将时程分析法与规范中的拟静力法计算的安全系数进行对比... 基于软硬互层边坡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边坡在近远场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得出远场地震对边坡动力响应(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剪应力和最大主应力)的影响总体比近场地震显著;通过将时程分析法与规范中的拟静力法计算的安全系数进行对比,明确了拟静力法在地震动力稳定性评价中的不足;基于有限元时程分析法计算出的边坡临界加速度代入Newmark滑块位移法公式中,得到了考虑地震近远场特性影响的边坡永久位移,并与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Newmark法计算结果偏小,且远场地震作用下的永久位移比近场地震作用下分别增大35%(Newmark法)和21%(弹塑性有限元法);最后基于Jibson and Michae提出的边坡稳定性评价的永久位移量进行了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得出以永久位移1 cm作为岩质边坡从一个轻度破坏到中度破坏程度的评价临界值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远场地震 软硬互层边坡 拟静力法 Newmark滑块位移法 永久位移
下载PDF
缓倾软硬岩互层边坡变形破坏机制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宋娅芬 陈从新 +4 位作者 郑允 夏开宗 欧哲 夏天游 周意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7-494,共8页
以宜巴高速公路沿途彭家湾软硬岩互层边坡为工程依托,依据地质分析及相似理论建立缓倾软硬岩互层边坡室内模型,采用开挖试验及和注水软化试验来模拟实际中的工程开挖(或河谷下切)和雨水浸润软化过程,研究缓倾软硬岩互层边坡的变形破坏... 以宜巴高速公路沿途彭家湾软硬岩互层边坡为工程依托,依据地质分析及相似理论建立缓倾软硬岩互层边坡室内模型,采用开挖试验及和注水软化试验来模拟实际中的工程开挖(或河谷下切)和雨水浸润软化过程,研究缓倾软硬岩互层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在开挖及雨水软化两种工况下,该类软硬岩互层边坡的变形模式都是前期的滑移拉裂变形和后期的整体蠕滑变形,破坏模式是以深部软层为滑动面的整体滑移;硬岩层与软岩层的变形情况略有不同,硬岩层以整体蠕滑变形为主,而软岩层以滑移拉裂变形为主;深部软岩层的状态变化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影响非常关键;工程开挖(河谷下切)及雨水入渗都会对该类缓倾软硬岩互层边坡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开挖导致的临空面及微裂隙是滑坡发生的基础,水是滑坡发生的条件和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软硬岩互层 模型试验 开挖 注水 变形破坏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