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天士应用“肝-胃”理论辨治月经不调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孝莹 张建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740-743,共4页
肝与胃对于维持月经具有重要作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与胃生血功能息息相关,两者功能失常可相互影响,致生血与行血障碍,从而引发月经不调。叶天士治疗月经不调体现了此思想,其著作《临证指南医案》调经篇所载医案,肝胃同病者通常以疏肝... 肝与胃对于维持月经具有重要作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与胃生血功能息息相关,两者功能失常可相互影响,致生血与行血障碍,从而引发月经不调。叶天士治疗月经不调体现了此思想,其著作《临证指南医案》调经篇所载医案,肝胃同病者通常以疏肝和胃为基本治法,肝气舒畅可助和胃之效,胃和则肝疏泄有常。除此之外,在以肝为病变中心及以胃为病变中心的医案中,考虑到肝病可下传胃,胃不和可致肝功能失常,常常肝胃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胃理论 月经不调 肝胃同病 疏肝和胃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下载PDF
“调至神、和肝脾”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体系构建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明显 刘赛月 陆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35,共3页
"和肝脾"是治疗肝脾不和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在《天癸病论与临床》"天癸至神理论"指导下重新构建辨治体系。指出天癸至神失调导致肝脾不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至神失调是核心,肝脾不和是主因;当天... "和肝脾"是治疗肝脾不和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在《天癸病论与临床》"天癸至神理论"指导下重新构建辨治体系。指出天癸至神失调导致肝脾不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至神失调是核心,肝脾不和是主因;当天癸至神失调失去对肝或脾的调节时,可出现脾虚肝乘、脾虚肝郁、肝气乘脾等三种不同情况;针对上述病因病机特点,提出"调至神、和肝脾"的创新治法。应用天癸至神理论指导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于认识本病病机、创新治疗方法、选择专病专药、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癸理论 肝脾不和 至神失调 调至神、和肝脾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下载PDF
基于燮理肝肾理论探讨杨传华教授防治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经验 被引量:3
3
作者 胡芳晓 杨洁 杨传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13期119-122,144,共5页
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日渐增多,其诊疗进展受到进一步关注,切实有效地维护这一特殊年龄段女性的身心健康,解决围绝经期及高血压带来的诸多问题愈显紧迫。杨传华教授基于燮理肝肾理论认为,围绝经期高血压病位在肝、肾,肾气亏虚、肾阴肾阳... 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日渐增多,其诊疗进展受到进一步关注,切实有效地维护这一特殊年龄段女性的身心健康,解决围绝经期及高血压带来的诸多问题愈显紧迫。杨传华教授基于燮理肝肾理论认为,围绝经期高血压病位在肝、肾,肾气亏虚、肾阴肾阳失于平衡、肝气郁结为病机,治应补肾疏肝。本文围绕燮理肝肾理论总结了围绝经期高血压的发病及防治,为各位医家提供诊治思路,开拓新的治疗方案,改善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高血压 燮理肝肾 临床经验 经验总结
下载PDF
“一气周流”视角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辨治思路 被引量:5
4
作者 叶林茂 黄瑶 +1 位作者 王蔚玲 张俊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1332-1335,1346,共5页
[目的]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辨治新思路。[方法]通过总结临床经验,阅读清代医家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归纳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辨治思路,并附验案一则。[结果]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认为,人体内有一股... [目的]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辨治新思路。[方法]通过总结临床经验,阅读清代医家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归纳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辨治思路,并附验案一则。[结果]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认为,人体内有一股无形之气周转不息,其基本运动方式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该理论视角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核心的病机为中土虚衰,“四象轮旋”不畅而生气滞、痰凝、血瘀是推动本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健脾胜湿、清肺降胃、温肾和胃、疏肝清心等辨治本病的新思路。验案所举之患者,年老而病长,阳衰而土湿,“一气周流”不畅,证属湿热内蕴、痰瘀互结,故予上述四法治之,复查胃镜肠化得以减轻。[结论]以“一气周流”理论为切入点,以调和五脏、促气流转为纲,拓宽了本病的临床诊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气周流”理论 辨治思路 中土虚衰 健脾胜湿 清肺降胃 温肾和胃 疏肝清心
下载PDF
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立忠 郭健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512-514,共3页
《黄帝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李东垣开脾胃论之先河,成为补土派的鼻祖。脾胃同居中焦,不仅司纳化升降功能,而且联系诸脏,畅达六腑,通行经络。脾与胃的生理功能不相同,但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这种矛盾而又统一的特... 《黄帝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李东垣开脾胃论之先河,成为补土派的鼻祖。脾胃同居中焦,不仅司纳化升降功能,而且联系诸脏,畅达六腑,通行经络。脾与胃的生理功能不相同,但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这种矛盾而又统一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化和纳、升和降、湿和燥3个方面。临床上根据病证的不同表现可采用不同的治法,主要有:健脾化痰,理气和中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法;健脾养胃,益气和中法;和胃降逆,开结散痞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学说 健脾化痰、理气和中法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法 健脾养胃、益气和中法 和胃降逆、开结散痞法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法 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