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他者”的喉中之刺——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欧洲激进政治哲学 被引量:6
1
作者 吴冠军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6期20-31,共12页
欧陆激进政治哲学在晚近三十年的发展,受益于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良多,齐泽克、拉克劳、巴迪欧等皆是该浪潮的领军人物。本论文通过对"大他者"、"精神错乱"、"症状"等拉康学说诸核心概念的一个深入分析,尝... 欧陆激进政治哲学在晚近三十年的发展,受益于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良多,齐泽克、拉克劳、巴迪欧等皆是该浪潮的领军人物。本论文通过对"大他者"、"精神错乱"、"症状"等拉康学说诸核心概念的一个深入分析,尝试揭开拉康主义精神分析本身所内含的一种激进政治哲学路向,并进一步将其同从柏拉图到利奥·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做一个并置性分析,从而厘清政治哲学内部保守与激进这两个路向以及彼此转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异(体)类的主体:幽灵学笼罩下的拉康(英文)
2
作者 原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0-161,共12页
在拉康对主体的论述中,异体这一概念甚为突出,它不但性质含混,作用也颇有争议。因此,本文借德里达幽灵学的观念予以探讨。尽管拉康式的主体令人困惑,捉摸不定,却一直被不少学者称为"缺失性的主体",其中代表人物有费尔曼、拉格... 在拉康对主体的论述中,异体这一概念甚为突出,它不但性质含混,作用也颇有争议。因此,本文借德里达幽灵学的观念予以探讨。尽管拉康式的主体令人困惑,捉摸不定,却一直被不少学者称为"缺失性的主体",其中代表人物有费尔曼、拉格伦-萨利文、威尔登、德里达、巴特勒等。本文针对这一广为接受的说法,从"异(体)类的主体"这一角度来思考拉康的主体概念,并认为无论是在想象界还是象征界,拉康的主体都不可避免地会和幽灵及镜像式的异体牵扯在一起,并被其剥夺独立性。镜像阶段不仅虚构了整一自我的视觉假象,还令镜像式主体被幽灵式异体所压制。同样,象征界的主体看似在两个方面(即能指链上的转喻和隐喻)受制于语言学意义上的异体,但这种能指法式使主体失去躯壳,而成为幽灵,最终沦入被剥夺、被移置和去中心的状态。作为后结构主义者的拉康与身为心理学家的(尤其是俄狄浦斯式的)拉康有所不同,本文亦作出谨慎区分。一般认为,被遮蔽的菲勒斯处于象征界中心地位,并占主导优势,故称之为"主控能指"和"超然所指"。以此便能证明,拉康的异体范畴不仅仅是由普通的"纯粹能指"或抽象的"空洞之词"所占居;相反,异体这一领域充斥着享有特权的"满载之词。"这些词源于(死去的)父亲,类似神圣经文。与过去的批评家不同,本文除了将语言视为一般性的异体,同时还一一揭示了一系列缠绕拉康无意识主体的异体幽灵:神谕式异体(父亲最后的话),幽灵式异体(亡父的幽灵),神圣异体(拜物菲勒斯)。有趣的是,拉康"异(体)类的主体"的本体论观点似乎消融于德里达提出的"幽灵似的主体"这一幽灵学理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哀悼伦理学及其政治意蕴——德里达论“哀悼工作”
3
作者 彭玉峰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0年第3期92-101,共10页
作为《马克思的幽灵》副标题的"哀悼工作"是一直被忽略的谜,它实际上构成了解构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线索。"哀悼工作"是德里达晚年30年间所形成的哀悼理论的集中运用,基于对弗洛伊德本体论式的哀悼概念的批判,他提... 作为《马克思的幽灵》副标题的"哀悼工作"是一直被忽略的谜,它实际上构成了解构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线索。"哀悼工作"是德里达晚年30年间所形成的哀悼理论的集中运用,基于对弗洛伊德本体论式的哀悼概念的批判,他提出了一种游荡论意义下的哀悼理论。而《马克思的幽灵》等成为哀悼理论应用于伦理—政治领域的典范。德里达的哀悼概念是一种"战斗的忧郁"的姿态,在驱使我们坚持一种战斗精神来继承逝去之人的精神和遗产的同时,又保有谨慎和忧郁以避免一种激进和僵化的立场。它既是透视德里达的他者理论的重要路径,也是解读德里达政治学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Modernity:in the Cosmopolitan Ruins of Shanghai
4
作者 Joaquin Lopez-Mugica Thomas William Whyke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2年第3期411-435,共25页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extric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canny effects of knocking down Shanghai’s central district and their traumatic post-colonial implications.The value of the Chinese ruin,with its apocal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extric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canny effects of knocking down Shanghai’s central district and their traumatic post-colonial implications.The value of the Chinese ruin,with its apocalyptic and contemporary imagery,begs to be discussed from a western perspective of ruin admiration as a metaphor for decadence and melancholy.This points to a new consciousness of globalization as means of conceptualizing well-established post-colonial orders at the heart of the urban deterioration of cityscapes.As a potential concept to spark a dialogue of cosmopolitan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urban ruins can be analyzed as a transnational,creative ethos that reimagines the Chinese city as never before.Taking the work of the Canadian photographer Greg Girard(born 1955),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his photograph book presents a cosmopolitan image of Shanghai’s derelict‘community lanes’(longtang or lilong)built in the city’s International Concessions(1842–1949),in which 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are interwoven and redeemed.The authors argue that his ruin photography not only retriggers material knowledge of the city but also repurposes transcultural and creative expressions of mutually spectral moments of de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in which a myriad of potential features are discov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colonial spaces Material ruins HOSPITALITY COSMOPOLITANISM hauntology
原文传递
幽灵之舞:德里达论拟像 被引量:3
5
作者 董树宝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2-152,共11页
"幽灵"问题始终贯穿着德里达的哲学思考。他通过解读马拉美的《摹拟》使幽灵、拟像或幻像进入相互游戏,使柏拉图的"临床范式"和摹仿论不再发挥作用,开启了与德勒兹"颠倒柏拉图主义"不同的"没有颠倒... "幽灵"问题始终贯穿着德里达的哲学思考。他通过解读马拉美的《摹拟》使幽灵、拟像或幻像进入相互游戏,使柏拉图的"临床范式"和摹仿论不再发挥作用,开启了与德勒兹"颠倒柏拉图主义"不同的"没有颠倒柏拉图主义及其传统的移位"。通过"哈姆雷特的鬼魂"使幽灵系列与精神系列相互交织,德里达阐释了一种介于生与死、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拟像性的"面甲效果",又以幽灵的重复性阐释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幽灵性逻辑,最终德里达如马克思一样承继了自相矛盾的柏拉图主义传统,提出了"幽灵性拟像",开启了拟像研究的幽灵学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
原文传递
“感官论”与“幽灵学”:台湾电影的“恐怖转向”
6
作者 谢建华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0年第4期12-21,共10页
当前台湾电影存在数量不菲的恐怖文本。一方面,这些影片将历史、民族、宗教、传说等理性形式的知识,通过"恐怖圣像"转化为诉诸身体反应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创作者往往将恐怖、喜剧、科幻、侦案元素混杂在一起,鬼怪恐怖角色... 当前台湾电影存在数量不菲的恐怖文本。一方面,这些影片将历史、民族、宗教、传说等理性形式的知识,通过"恐怖圣像"转化为诉诸身体反应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创作者往往将恐怖、喜剧、科幻、侦案元素混杂在一起,鬼怪恐怖角色呈现出综合化、复杂化的倾向。创作者取道身体、"迂回"穿越感觉,尝试以技术为驱力,透过身体美学,探索当代台湾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原本抽象而复杂的社会秩序、历史传统,藉由鬼怪具身的惊悚、恐怖、悬疑情节凝聚起来,价值(主题)变成投射在观众身上的某种生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