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密勒路”前的踌躇:林京子上海系列作品《假面》中的战争责任拷问
被引量:
1
1
作者
蔡钰淩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3期26-31,共6页
日本女作家林京子文学的重要一环,是她以幼年的上海弄堂生活经验为原型,采用私小说手法创作出来的上海系列作品。她对上海的“乡愁”,让她在战后分别于1981年、1996年两度前往上海。不过,第二次上海之行正值中日关系陷入低谷,这让林京...
日本女作家林京子文学的重要一环,是她以幼年的上海弄堂生活经验为原型,采用私小说手法创作出来的上海系列作品。她对上海的“乡愁”,让她在战后分别于1981年、1996年两度前往上海。不过,第二次上海之行正值中日关系陷入低谷,这让林京子遭受到巨大的挫折,《假面》一作正可窥见她在旅程中被战争责任拷问的经过,这不仅让她彻底与“故乡”上海诀别,更让她的上海书写锐减。九年后,林京子终又发表了上海系列短篇小说《啦啦啦,啦啦啦,》,但此时她已不再自称“弄堂之子”,而是改称“弄堂的东洋人之子”。检视林京子这段从“弄堂之子”变成“弄堂的东洋人之子”的转变过程,正可看出她在战后中日关系的复杂演变中,对国民的战争责任所进行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京子
假面
上海书写
故乡丧失
战争责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遇美国 后殖民主义批判与林京子的“弄堂”叙述
2
作者
黄珺亮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3年第6期21-32,共12页
以原子弹爆炸体裁文学登上文坛的日本战后作家林京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发表过许多以幼年在上海虹口租界生活经历为蓝本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构建起来的、被她称作“路地”的弄堂空间随着政治、历史环...
以原子弹爆炸体裁文学登上文坛的日本战后作家林京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发表过许多以幼年在上海虹口租界生活经历为蓝本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构建起来的、被她称作“路地”的弄堂空间随着政治、历史环境的变化和作者本人生活轨迹的改变,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最初借由幼童视角刻画出的“女性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最终被还原到了一个具有殖民属性的空间,笔者认为其转折的关键是发生在林京子生活在美国的三年(1985-1988)期间。本文首先对虹口租界的历史进行了考察,指出了二十世纪初至战前美国在虹口的势力及其在林京子幼年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影响。以此为背景深入分析对比了林京子在1980年代初期之前及中晚期之后发表的不同文本,阐述了她是如何以美国、尤其是前殖民城市新奥尔良为镜像,对自己幼时生活过的虹口弄堂这一文学空间进行重新想象和构建的。在此过程中“,上海”这一原本被设定为个人体验的场域与新奥尔良的殖民史乃至驻日盟军的占领史产生了共鸣和连结,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林京子为了将虹口弄堂带出中日关系的二元论,在二战史和冷战史中还原为人类的普遍经验所作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京子
美国
弄堂空间
后殖民主义
叙述
原文传递
题名
“密勒路”前的踌躇:林京子上海系列作品《假面》中的战争责任拷问
被引量:
1
1
作者
蔡钰淩
机构
清华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3期26-31,共6页
文摘
日本女作家林京子文学的重要一环,是她以幼年的上海弄堂生活经验为原型,采用私小说手法创作出来的上海系列作品。她对上海的“乡愁”,让她在战后分别于1981年、1996年两度前往上海。不过,第二次上海之行正值中日关系陷入低谷,这让林京子遭受到巨大的挫折,《假面》一作正可窥见她在旅程中被战争责任拷问的经过,这不仅让她彻底与“故乡”上海诀别,更让她的上海书写锐减。九年后,林京子终又发表了上海系列短篇小说《啦啦啦,啦啦啦,》,但此时她已不再自称“弄堂之子”,而是改称“弄堂的东洋人之子”。检视林京子这段从“弄堂之子”变成“弄堂的东洋人之子”的转变过程,正可看出她在战后中日关系的复杂演变中,对国民的战争责任所进行的反思。
关键词
林京子
假面
上海书写
故乡丧失
战争责任
Keywords
hayashi kyoko
Mask
Shanghai series
loss of hometown
war responsibility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遇美国 后殖民主义批判与林京子的“弄堂”叙述
2
作者
黄珺亮
机构
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
出处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3年第6期21-32,共12页
文摘
以原子弹爆炸体裁文学登上文坛的日本战后作家林京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发表过许多以幼年在上海虹口租界生活经历为蓝本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构建起来的、被她称作“路地”的弄堂空间随着政治、历史环境的变化和作者本人生活轨迹的改变,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最初借由幼童视角刻画出的“女性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最终被还原到了一个具有殖民属性的空间,笔者认为其转折的关键是发生在林京子生活在美国的三年(1985-1988)期间。本文首先对虹口租界的历史进行了考察,指出了二十世纪初至战前美国在虹口的势力及其在林京子幼年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影响。以此为背景深入分析对比了林京子在1980年代初期之前及中晚期之后发表的不同文本,阐述了她是如何以美国、尤其是前殖民城市新奥尔良为镜像,对自己幼时生活过的虹口弄堂这一文学空间进行重新想象和构建的。在此过程中“,上海”这一原本被设定为个人体验的场域与新奥尔良的殖民史乃至驻日盟军的占领史产生了共鸣和连结,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林京子为了将虹口弄堂带出中日关系的二元论,在二战史和冷战史中还原为人类的普遍经验所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
林京子
美国
弄堂空间
后殖民主义
叙述
Keywords
hayashi kyoko
America
the alley-community
postcolonialism
narrative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密勒路”前的踌躇:林京子上海系列作品《假面》中的战争责任拷问
蔡钰淩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重遇美国 后殖民主义批判与林京子的“弄堂”叙述
黄珺亮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