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for Persistent Haze Event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被引量:60
1
作者 Ping WU Yihui DING Yanju LI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29-440,共12页
In this study, regional persistent haze events(RPH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 region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 for the period 1980–201... In this study, regional persistent haze events(RPHE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 region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for Regional Extreme Events for the period 1980–2013.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severe RPH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ocus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s.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49 RPHEs occurred during the past 34 years.(2) The severe RPHEs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types according to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i.e. the zonal westerly airflow(ZWA) type and the high-pressure ridge(HPR) type. When the ZWA-type RPHEs occurred, the BTH region was controlled by near zonal westerly airflow in the mid–upper troposphere.Southwesterly winds prevail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near-surface wind speeds were only 1–2 ms^-1. Warm and humid air originating from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was transported into the region, where the relative humidity was 70% to 80%, creating favorable moisture conditions. When the HPR-type RPHEs appeared, northwesterly airflow in the mid–upper troposphere controlled the region. Westerly winds prevail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d the moisture conditions were relatively weak.(3) Descending motion in the mid-lower troposphere caused by the above two circulation types provided a crucial dynamic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RPHEs. The descending motion contributed to a reduction in the height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PBL), which generated an inversio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is inversion trapped the abundant pollution and moisture in the lower PBL, leading to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ollu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regional persistent haze event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ynamic mechanism
下载PDF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g-Haz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2
作者 Wenhan Zh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7期39-46,共8页
Since China broke the blockade and opened the country to the outside world, many township enterprises develop quickly. Together with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China’s coal-burning as the main source of national energy,... Since China broke the blockade and opened the country to the outside world, many township enterprises develop quickly. Together with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China’s coal-burning as the main source of national energy,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owns and villages due to their small investment, low technology level and weak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a sharp increase in motor vehicle emissions lead to the fact that fog-haze has been rampant in China’s citie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nearly two decades, especially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g-haze and analyzed the causes of fog-haz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natural and man-made causes, discussed the harms of fog-haze to human body, environment and lif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solve the fog-haze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og-haze CAUSES HARM
下载PDF
雾霾天气下交通信号灯的识别
3
作者 李慧淼 方振国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9期35-38,42,共5页
针对雾霾天气下交通信号灯定位准确率较低、图像增强时出现图像亮度不均匀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带色彩恢复的多尺度视网膜增强(Multi-Scale Retinex with Color Restoration,MSRCR)的雾霾天气下信号灯识别算法。首先利用改进的... 针对雾霾天气下交通信号灯定位准确率较低、图像增强时出现图像亮度不均匀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带色彩恢复的多尺度视网膜增强(Multi-Scale Retinex with Color Restoration,MSRCR)的雾霾天气下信号灯识别算法。首先利用改进的MSRCR算法对有雾图像进行预处理,校正图像亮度并丰富图像细节;再利用最大稳定极值区域(Maximally Stable Extremal Regions,MSER)算法以及信号灯的背板信息确定信号灯的位置;最后将定位区域转换至HSV空间进行信号灯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雾霾条件下有效地定位及识别交通信号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图像增强 最大稳定极值区域 交通信号灯识别 MSRCR算法
下载PDF
基于FY-3 MERSI多光谱通道的霾判识研究
4
作者 高玲 张兴赢 +1 位作者 吴荣华 张碧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0-352,共13页
受高人为排放和不利天气条件共同作用,中国秋、冬季霾事件频发,具有影响范围大、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为对离散的地面站观测形成有效补充,本研究充分利用卫星大范围监测优势,依据云、冰雪、霾、亮/暗地表散射及发射特性不同波长... 受高人为排放和不利天气条件共同作用,中国秋、冬季霾事件频发,具有影响范围大、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为对离散的地面站观测形成有效补充,本研究充分利用卫星大范围监测优势,依据云、冰雪、霾、亮/暗地表散射及发射特性不同波长的依赖性,建立了基于多通道信息组合的霾区快速判识方法。通过引入空气分子散射订正,有效消除此前霾判识工作中大角度条件下的误判,极大缩小了阈值的变化范围,为霾区的自动识别奠定了基础。将该判识方法应用于中国风云三号D星(FY-3D)搭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dium-Resolution Spectral Imager,MERSI),实现了霾区自动判识。通过与2020年10月—2021年2月秋、冬季地面气象站天气现象记录为霾以及地面环境监测站点中PM_(2.5)小时平均浓度大于75μg/m^(3)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Y-3D的霾判识结果与天气现象记录结果的一致率为91.1%,与PM_(2.5)表征结果的一致率为85.6%。气象观测中霾识别依靠的是大气消光能力,卫星霾判识也是通过气溶胶的消光特性来实现,因此两者特征更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区 瑞利散射 气溶胶 风云三号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
下载PDF
2013年12月初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重霾污染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4
5
作者 李锋 朱彬 +3 位作者 安俊岭 康汉青 高晋徽 刘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65-1974,共10页
运用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初步探究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并定量研究了外部源区域输送和本地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 运用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初步探究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并定量研究了外部源区域输送和本地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再现灰霾天气下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静稳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域输送.污染期间来自安徽、山东南部、苏北地区的跨界输送对长江三角洲区域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3.5%~24.9%、0.14%~30.0%、0.03%~17.5%.整个污染期间本地贡献占49%左右,本地贡献和外地贡献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WRF-CMAQ 区域输送 贡献率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冬季一次低能见度过程的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 被引量:19
6
作者 祁妙 朱彬 +1 位作者 潘晨 苏继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99-2907,共9页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高空气象资料以及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0~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高空气象资料以及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0~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物积累,有利于低能见度(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根据不同区域的雾、霾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为3个子区域:Ⅰ区为江苏大部(雾霾混合型),Ⅱ区为上海及其周边(霾类型),Ⅲ区为浙江大部(雾类型),该区域白天能见度较高,夜间能见度较低的特征是由湿度因子造成的.影响Ⅰ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力原因:大气对流层低层的层结稳定;湿度原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主要是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大气扩散能力弱;污染因子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影响Ⅱ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高导致的污染,热力因子、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影响Ⅲ区能见度变化的热力原因是:大气对流层低层层结稳定、近地面存在逆温;湿度原因是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是因为边界层高度较低导致的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各个区域的气象因子解释方差的计算结果表明:Ⅰ区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Ⅲ区.湿度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低能见度 雾-霾 地区差异 气象条件
下载PDF
天津市各区县PM_(2.5)污染工业行业贡献构成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璐 周阳 +4 位作者 姚立英 王伟 吉晟 刘玲 黄浩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39,共7页
应用MM5/CMAQ模型,选取1月和7月作为冬、夏两季的典型代表月份,采用源开关法,将天津市工业源分为8大类,模拟分析不同季节下,各类源对天津市各区县的PM2.5污染贡献.结果表明,热力供应是各区县冬季PM2.5污染的首要贡献源,贡献比例约为50%... 应用MM5/CMAQ模型,选取1月和7月作为冬、夏两季的典型代表月份,采用源开关法,将天津市工业源分为8大类,模拟分析不同季节下,各类源对天津市各区县的PM2.5污染贡献.结果表明,热力供应是各区县冬季PM2.5污染的首要贡献源,贡献比例约为50%以上,而石油加工和化工制造是夏季各区县PM2.5污染贡献的一个重要来源,贡献比例从冬季的7%上升到夏季的23%;在冬夏两季,黑色金属冶炼和水泥制造是构成天津市PM2.5污染的重要来源,合计分别约占工业污染贡献比重的30%和65%;此外,除蓟县外,电力生产在冬夏两季均不是各区县PM2.5的主要贡献来源.从具体区县看,水泥制造对河北、北辰、红桥等区县有较大影响,化工制造对宁河及滨海新区有较大影响,电力生产则对蓟县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灰霾 CMAQ模型 PM2.5 污染控制 天津市
下载PDF
雾霾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被引量:21
8
作者 唐承财 刘霄泉 宋昌耀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126,共6页
运用文献梳理、归纳分析、演绎推理等方法,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者、旅游效益等方面分析雾霾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表明:雾霾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以负面为主,主要表现在:1)雾霾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多种旅游资... 运用文献梳理、归纳分析、演绎推理等方法,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者、旅游效益等方面分析雾霾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表明:雾霾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以负面为主,主要表现在:1)雾霾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多种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2)雾霾突出影响着旅游交通的安全性及其正常运营管理。3)雾霾促使区域入境旅游市场萎缩,并对旅游者的身心健康、旅行行为、体验质量、旅游安全等带来潜在影响。4)雾霾会导致区域旅游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下滑。此外,雾霾对区域旅游业也具有少量正面影响,例如促进了旅游企业开发新型低碳旅游产品等。最后,从5个方面提出区域旅游业应对雾霾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天气 区域旅游业 低碳旅游 应对策略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1980~2009年灰霾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36
9
作者 刘晓慧 朱彬 +1 位作者 王红磊 张恩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29-1936,共8页
选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38个观测站1980-2009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2001-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统计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30年灰霾分布情况.计算了观测站点的消光系数并进行了两次订正,给出了其季均值和... 选取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38个观测站1980-2009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2001-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统计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30年灰霾分布情况.计算了观测站点的消光系数并进行了两次订正,给出了其季均值和年均值分布情况,讨论了3个典型站(南京、杭州和合肥)的能见度与灰霾日数、干消光系数和AP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日数整体呈增长趋势,有71%的站点灰霾日数的年平均增长率大于零.订正后的消光系数冬季高,夏季低.南京、杭州和合肥灰霾日数与干消光系数的增长趋势一致,在霾日,南京、杭州和合肥三地,能见度与API呈负相关,其相关性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灰霾 干消光系数 能见度 API
下载PDF
基于区域合作博弈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分配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薛俭 李常敏 赵海英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5-179,191,共6页
依据当前我国雾霾污染的实际状况,分析了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区域合作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而区域内各行政主体治理费用公平合理分摊成为区域能否合作的关键;建立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区域合作博弈模型,描述了治理费用分配方法(Shapley值法... 依据当前我国雾霾污染的实际状况,分析了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区域合作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而区域内各行政主体治理费用公平合理分摊成为区域能否合作的关键;建立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区域合作博弈模型,描述了治理费用分配方法(Shapley值法、核心法、GQP法、MCRS法);将其应用于京津冀区域实证分析中,并对四类分配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基于区域合作博弈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费用分配将有助于总量控制规划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区域合作博弈 治理费用分配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一次严重区域雾霾天气分析与数值预报试验 被引量:42
11
作者 张小玲 唐宜西 +3 位作者 熊亚军 张仁健 孟伟 曹晓彦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4,共8页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中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 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地面多为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 针对2013年1月27—31日中国华北平原地区持续5 d的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和数值预报.研究表明,雾霾过程期间华北平原高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地面多为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构稳定、低空逆温频率高强度大,且存在明显的低层逆湿条件,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稳定、高湿的气象条件对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的形成、积聚和维持比较有利,造成严重的区域性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预报系统对此次雾霾过程期间天气系统演变和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及高浓度持续时间、消散减弱等过程做出了较好的预报.模式预报出雾霾期间PM2.5质量浓度在京津冀平原地区达到300μg/m3严重污染,主要分布在北京城区及以南的河北、天津等重点城市和区域,部分地区可达400μg/m3以上,与华北地形和城市群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华北平原山前容易形成气流的辐合区和高污染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区域雾霾 PM2 5浓度 气象条件 WRF—Chem数值预报
下载PDF
安徽省持续性区域霾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石春娥 张浩 +1 位作者 杨元建 张宏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1-1242,共12页
根据天气和气候特征,将安徽省分为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3个子区,并定义了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区域性... 根据天气和气候特征,将安徽省分为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3个子区,并定义了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安徽省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区域性霾日数自1980年开始总体呈增多趋势,沿淮淮北2000年开始增加趋势明显;1980年以来,城市持续性霾过程呈增多趋势,但城市之间差异较大;2000年之后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明显增多,最长过程可达10d以上.62%以上的持续性区域性霾过程出现在冬季;江淮之间次数最多,沿江江南次数最少.区域性霾天气常对应着大范围的高湿、小风情况,并伴随着高浓度气溶胶污染,其光学厚度大于0.9,约是晴空天的2.3倍,气溶胶主要集中在400m以下,如近地面区域性霾天的消光系数是普通霾天的2~2.5倍,晴空天的3~5倍;地面PM2.5污染而言,区域性霾天至少有一个或以上的城市AQI会达到轻度以上污染等级的概率超过了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区域性霾 气溶胶污染 AOD 消光系数 AQI 安徽
下载PDF
济南市雾霾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尹承美 于丽娟 +2 位作者 张永婧 蔡哲 高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3期68-70,共3页
利用1961-2013年济南市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南市雾霾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市大雾日数随年代变化总体上都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全市霾日数随年代变化呈"升-降-升"的趋势;全市各站大雾日数最多... 利用1961-2013年济南市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南市雾霾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市大雾日数随年代变化总体上都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全市霾日数随年代变化呈"升-降-升"的趋势;全市各站大雾日数最多出现在冬季,其次是秋季,最少出现在春季;全市各站霾日数最多出现在冬季,其次是秋季,最少出现在夏季;大雾最多出现在黄河以北的济阳,最少出现在东部章丘;霾最多出现在市区,最少出现在黄河以北的济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分析 区域分布
下载PDF
1981-2013年京津冀持续性霾天气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英娟 张培群 +3 位作者 王冀 曲恩杉 刘秋锋 李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1-318,共8页
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多的霾天气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持续性增强,为此,本文利用1981—2013年京津冀霾日统计资料,对京津冀持续性霾事件(定义为连续2 d及以上有烟或霾发生的天气)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 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多的霾天气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持续性增强,为此,本文利用1981—2013年京津冀霾日统计资料,对京津冀持续性霾事件(定义为连续2 d及以上有烟或霾发生的天气)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1981—2013年非持续性霾日数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持续性霾日数及其所占百分率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持续性霾日数的增加是总的霾天气增加的主要原因。持续性霾天气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北部和河北西南部,年平均持续性霾日数占到霾的年总日数一半以上。持续性霾高发区的范围呈现年代际增大趋势,2000年之后扩展趋势显著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持续性霾事件 气候特征
下载PDF
跨界危机与预案协同——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刘冰 彭宗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75,共9页
我国的雾霾天气已经发展成为大面积的城市群复合空气污染,表现出跨界危机的典型特征。跨界危机具有"地理区域导向"的演化机制,而当前的应急管理体系却是一种"行政区划导向"的制度安排,这是应对跨界危机的根本性矛... 我国的雾霾天气已经发展成为大面积的城市群复合空气污染,表现出跨界危机的典型特征。跨界危机具有"地理区域导向"的演化机制,而当前的应急管理体系却是一种"行政区划导向"的制度安排,这是应对跨界危机的根本性矛盾。文章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京津冀三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由各地分头制定的应急预案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辖区内不同职能部门的功能整合问题,但是普遍缺失跨越行政边界的协同机制设计。研究认为,受跨界危机影响的地区应在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的前提下及时编制跨区域应急预案,重点加强区域之间的预案协同,在组织机构设计、预警级别和响应措施方面考虑区际衔接,使之成为一个兼具独立性和协同性的跨区域预案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危机 预案协同 雾霾天气 区域联动
下载PDF
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3
16
作者 马晓倩 刘征 +2 位作者 赵旭阳 田立慧 王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38,共5页
京津冀地区是雾霾频发的典型区,研究该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对防治雾霾意义重大。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的PM2.5数据分析表明:1该时段内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差异甚大,秋末至初冬PM2.5浓度值骤然增高,空间范围由东南向西北... 京津冀地区是雾霾频发的典型区,研究该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对防治雾霾意义重大。对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的PM2.5数据分析表明:1该时段内京津冀雾霾时空分布差异甚大,秋末至初冬PM2.5浓度值骤然增高,空间范围由东南向西北不断地扩大。冬末至初春PM2.5浓度值迅速下降,空间范围由西北向东南不断缩小。2该地区处于高压控制下的低温、无风或风力较小的天气,最易形成雾霾。3第二产业能耗与PM2.5浓度关系最为密切,工业能耗与其关系最为显著。4气象要素是雾霾集聚、转移与扩散的重要影响因子,社会经济要素是京津冀雾霾频发的根本性原因。因此,防治雾霾,应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气象条件,采取相应措施,而调整能源结构才是治霾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时空分布 PM2.5 京津冀
下载PDF
秋季秸秆焚烧对京津冀地区霾污染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程良晓 范萌 +2 位作者 陈良富 江涛 苏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01-2812,共12页
以2016年10月份京津冀地区一次持续5d(10月12~16日)的严重污染过程为例,综合卫星数据、污染物地面监测站点数据、气溶胶地基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分析山东、河南、山西等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对京津冀霾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 以2016年10月份京津冀地区一次持续5d(10月12~16日)的严重污染过程为例,综合卫星数据、污染物地面监测站点数据、气溶胶地基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分析山东、河南、山西等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对京津冀霾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污染时期的CALIPSO(Cloud-Aerosols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卫星)气溶胶组分含有大量煤烟型气溶胶,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Beijing站观测数据显示13日气溶胶体积数浓度谱呈现双峰分布,细粒子峰值半径为0.33μm,峰值体积浓度为0.145μm^3/μm^2.14日气溶胶谱基本呈现单峰分布,细粒子占主导地位,体积浓度达到0.34μm^3/μm2.污染物地面监测站点数据显示PM2.5、CO和SO_2浓度均显著增加,峰值浓度分别为339μg/m^3、2mg/m^3、20μg/m^3;CO、PM_(10)、PM_(2.5)与秸秆焚烧火点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79和0.68,说明本次污染与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的污染物传输有关.HYPLIS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后向轨迹分析表明,14日到达京津冀地区的气团均经过秸秆焚烧地区,气团中会携带大量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气体和颗粒物,加重京津冀地区地区霾污染过程.此外,污染过程中地面风场较弱,以静小风为主,平均风速1m/s,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底层大气湿度较大,平均相对湿度77.8%,高湿的大气环境促进了气溶胶吸湿增长和污染物聚集,导致污染加剧;大气稳定度高,对流运动较弱,稳定的大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使得污染过程延长.因此,本次重污染天气归因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人为秸秆焚烧导致的本地污染源排放和传输、机动车尾气等本地污染物、京津冀地区的静稳大气和近地面丰富的大气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焚烧 京津冀
下载PDF
中国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困境及其破解思路 被引量:39
18
作者 刘华军 雷名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8-95,共8页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是破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由于雾霾污染具有更强的空间溢出性和空间关联性,依靠单边治霾和局部治霾难以从整体上、根本上...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是破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由于雾霾污染具有更强的空间溢出性和空间关联性,依靠单边治霾和局部治霾难以从整体上、根本上解决区域性雾霾污染问题。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加快形成"以地区联动为要义、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格局成为彻底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根本路径与必然选择。本文在集体行动理论和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分析框架下,结合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探究了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集体行动困境和逐底竞争困境的形成根源与破解思路。研究发现,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困境的形成根源层面,地方政府的自利性、空气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与治霾集团的规模是造成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利益的推动作用和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是逐底竞争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逐底竞争困境是集体行动困境的进一步恶化。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困境的破解思路层面,本文提出需要解决区域边界设定、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和协同防控政策三个突出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建立贯穿南北、联通东西的八大治霾联动区,打造八区联动的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网络;二是构建全民共治格局,不断创新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体系;三是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的协同防控政策,将责任和考核"向上落实一级",将环境执法权和监管权"横向隔离一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污染 区域协同治理 集体行动 逐底竞争
下载PDF
结构转型与区际协调:对雾霾成因的经济观察 被引量:22
19
作者 何小钢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42,共10页
从结构转型与区域协调角度对雾霾产生的机制的研究发现,我国中东部地区产业过度重型化、城镇人口密集度过高、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以及过多地布置火力发电厂、高密度的汽车保有量与通行量等结构化因素是雾霾集聚的重要诱因。应该创新治... 从结构转型与区域协调角度对雾霾产生的机制的研究发现,我国中东部地区产业过度重型化、城镇人口密集度过高、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以及过多地布置火力发电厂、高密度的汽车保有量与通行量等结构化因素是雾霾集聚的重要诱因。应该创新治理思路,从结构转型的角度来思考缓解和消除"雾霾锁国"困境的治理措施。通过宏观政策引导城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生产结构在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主动调整来推动环境治理,在结构转型中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红利",同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雾霾治理 区域经济发展
下载PDF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42
20
作者 孙彧 马振峰 +2 位作者 牛涛 付如友 胡俊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根据1971~2010年567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和霾日数资料,分析了我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利用REOF(旋转经验函数正交)分解对雾日数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1)雾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四川盆地地区、湘黔交界、山东沿海以及云南南部等地区。霾主要集中于华北、河南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2)在季节变化上:秋、冬季雾和霾的分布大于春夏。(3)雾日数和霾日数年代际变化明显,雾日数在20世纪70至90年代较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减少;霾日数自2001年以来急剧增长。(4)雾日数可以共可分为10个区,其中华北区、川渝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区是雾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日数 霾日数 时空分布 分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