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其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玉平 王爱学 +3 位作者 四荣联 张贵贞 靳贵品 郝玉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5-286,共2页
目的:探索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皮损组均高于正常皮肤组及... 目的:探索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皮损组均高于正常皮肤组及玫瑰糠疹皮损周围皮肤组,而且玫瑰糠疹皮损周围皮肤组高于正常皮肤组,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5/8标本中可见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间隙扩大,紧密连接消失或破坏。结论:I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高表达及玫瑰糠疹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玫瑰糠疹部分皮损内可见数量不等的血管外红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糠疹 内皮细胞 血管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透射电镜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胶质瘤血瘤屏障体外模型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志雄 黄强 +2 位作者 杨丽娟 陈振斌 林建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 探讨胶质瘤血瘤屏障体外模型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 利用电镜技术观察血管内皮细胞ECV30 4 和C6 胶质瘤细胞共培养 (混合共培养、Transwell共培养、Transwell膜两面共培养 )后的内皮细胞的孔窗、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及内皮细胞与... 目的 探讨胶质瘤血瘤屏障体外模型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 利用电镜技术观察血管内皮细胞ECV30 4 和C6 胶质瘤细胞共培养 (混合共培养、Transwell共培养、Transwell膜两面共培养 )后的内皮细胞的孔窗、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及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相互关系、瘤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的形态学特征 ;并与 4例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的血瘤屏障进行比较。 结果 电镜下发现ECV30 4 细胞经与C6 细胞按 3种不同方式共培养汇合后均为无孔窗型内皮细胞 ,细胞间出现紧密连接 ;Transwell共培养的膜上C6 细胞未见伸出伪足突向膜的微孔 ;经膜两面共培养的瘤细胞则可通过Transwell的微孔突向内皮细胞侧 ,但瘤细胞未伸出伪足包绕内皮细胞或突入内皮细胞间隙 ,瘤细胞的“血管周足”不完整 ,后两者与脑胶质瘤组织标本的血瘤屏障的形态特征相类似。 结论 在体外经Transwell膜两面共培养的ECV30 4 和C6 胶质瘤细胞的系统可在一定程度模拟体内的血瘤屏障的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血管内皮细胞 血瘤屏障 电子显微镜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大鼠胶质瘤细胞
下载PDF
牛红细胞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庆华 王青 +3 位作者 尚田田 赵志雨 徐彦召 胡建和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5-38,共4页
通过琼脂平板法测定了牛红细胞抗菌肽SP-1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其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SP-18对金黄色葡萄球... 通过琼脂平板法测定了牛红细胞抗菌肽SP-1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其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SP-1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活性,MIC分别为1.0 mg/mL、0.25 mg/mL;SEM观察发现抗菌肽作用后细菌生物膜发生皱缩、破裂,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膜裂解,大肠杆菌表面出现孔洞结构.研究表明SP-18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通过破坏细菌生物结构的作用机制发挥抑菌效果,在抗菌肽未来的开发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抗菌肽 抑菌活性 扫描电镜观察
下载PDF
基于Shape from Shading的医学图像三维重建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瑞胡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2-224,共3页
通过对由医疗成像设备获取的二维灰度图像进行形状重建,得到的三维立体原型能帮助医学诊断人员确诊病情。介绍了Shape from Shading的实现原理和扫描电镜成像系统的简单构成,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逼近的用于解决SEM反射映射函数的实现方法... 通过对由医疗成像设备获取的二维灰度图像进行形状重建,得到的三维立体原型能帮助医学诊断人员确诊病情。介绍了Shape from Shading的实现原理和扫描电镜成像系统的简单构成,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逼近的用于解决SEM反射映射函数的实现方法,并将之应用于红血细胞的三维图像重构,得到的细胞图形非常接近其真实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PE from SHADING 扫描电镜 三维重建 红血细胞图像
下载PDF
花尾榛鸡血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5
作者 冯怀亮 王铁恒 +5 位作者 张仁成 李训德 郭文场 周玉岩 王学东 弭忠祥 《特产研究》 1993年第2期3-6,共4页
本文对6只花尾榛鸡的血细胞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花尾榛鸡血细胞的结构大部分相似于鸡血细胞。红细胞具有核,胞质内含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自噬体;异嗜细胞的特殊颗粒具有A、B、C三种类型;嗜酸粒细胞的颗粒均质无结晶体;嗜... 本文对6只花尾榛鸡的血细胞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花尾榛鸡血细胞的结构大部分相似于鸡血细胞。红细胞具有核,胞质内含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自噬体;异嗜细胞的特殊颗粒具有A、B、C三种类型;嗜酸粒细胞的颗粒均质无结晶体;嗜硷粒细胞的颗粒可分为Ⅰ、Ⅱ、Ⅲ、Ⅳ型;血栓细胞具有核,胞质内有α.β两种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尾榛鸡 血细胞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紫外线自血回输疗法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作用
6
作者 宋鄂 郝倩 +2 位作者 王轶 张京平 乔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疗法(UBI)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采用UBI治疗RP患者40例80眼,观察治疗1个疗程前后视力、视野敏感度阈值(MS),扫描电镜红细胞形态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并随访坚持...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疗法(UBI)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采用UBI治疗RP患者40例80眼,观察治疗1个疗程前后视力、视野敏感度阈值(MS),扫描电镜红细胞形态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并随访坚持治疗6个疗程的患者15例30眼。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视野改善,正常RBC数量明显高于治疗前且与健康人无差异,全血高切、低切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均降低,而血浆比黏度无明显改变。治疗6个疗程后视力、视野较治疗1个疗程时有所提高。结论UBI具有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黏度从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是治疗RP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紫外线自血回输疗法 红细胞 血液流变学 扫描电镜 治疗作用
下载PDF
狗心脏瓣膜、梳状肌、不同动脉段及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7
作者 李炳宪 张红旗 +1 位作者 王克强 葛均波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9-521,共3页
目的:观察狗心脏瓣膜、梳状肌、不同动脉段及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为狗血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健康成年狗麻醉后,常规灌注固定,取出心脏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左右心房梳状肌、不同的动脉段和下腔静脉... 目的:观察狗心脏瓣膜、梳状肌、不同动脉段及静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为狗血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健康成年狗麻醉后,常规灌注固定,取出心脏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左右心房梳状肌、不同的动脉段和下腔静脉等,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不同动脉段内皮细胞一般呈梭形,核区较隆起,长轴与血流的方向一致,有时可见桥样结构,但在不同的动脉段细胞隆凸程度不同。在二尖瓣与三尖瓣,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其瓣膜下面的细胞排列较上面的细胞极性明显;在左、右心房的梳状肌,细胞多呈长方形,排列较规则;在下腔静脉,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极性不明显,有少量低矮的微绒毛。在主动脉弓细胞形态多样。结论:内皮细胞的形态、排列、微绒毛的长度和密度,桥样结构的多少等均随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切应力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不同种属的动物的同一部位,其细胞形态也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心脏瓣膜 内皮细胞 形态学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外循环术后红细胞超微形态学观察
8
作者 邓丽 刘宏宇 +3 位作者 苏晶晶 陈月 胡光 杨慧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8年第5期263-267,277,共6页
目的应用显微影像技术观察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外循环术后红细胞超微形态学变化,为红细胞损伤和亚损伤提供超微形态学证据。方法收集本中心2016年3月到2016年8月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液标本。使用不同显微技术(扫描电镜、原子力... 目的应用显微影像技术观察主动脉夹层患者体外循环术后红细胞超微形态学变化,为红细胞损伤和亚损伤提供超微形态学证据。方法收集本中心2016年3月到2016年8月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液标本。使用不同显微技术(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超微形态学改变(红细胞畸形率、红细胞长度、宽度、高度、洞深、表面粗糙度等)以及红细胞膜的完整性(丝状激动蛋白分布)。结果与健康成人对照组相比,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红细胞微观形态学参数除表面粗糙度外,其它微观形态学参数(高度、宽度、洞深、粗糙度)没有明显变化。在经历体外循环术后红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部分红细胞出现肿胀、固缩、变形、破裂以及红细胞碎片,出现各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棘型、口型、靶型、椭圆形、薄型等)。红细胞膜表面光滑度改变,细胞表面出现高低起伏大小不等的凸起颗粒使细胞膜表面粗糙度增加,同时细胞表面丝状激动蛋白分布改变,细胞结构呈现解聚状态,不能形成完整的荧光环,红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结论超微形态学改变为夹层疾病和体外循环引起红细胞损伤提供了新的形态学证据。红细胞表面粗糙度可以作为新的参数来评估红细胞损伤以及亚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形态 体外循环 原子力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灵芝多糖增强人脐血LAK细胞活性电镜观察研究
9
作者 徐新 曹容华 侯桂华 《泰山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36-38,共3页
从超微结构水平对灵芝多糖(GLP)增强人脐血LAK细胞(CB—LAK)杀伤活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LP处理的CB—LAK细胞胞浆丰富,富含线粒体和核糖体,常见数个CB—LAK细胞围绕一个肿瘤靶细胞,靶细... 从超微结构水平对灵芝多糖(GLP)增强人脐血LAK细胞(CB—LAK)杀伤活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LP处理的CB—LAK细胞胞浆丰富,富含线粒体和核糖体,常见数个CB—LAK细胞围绕一个肿瘤靶细胞,靶细胞浆内结构紊乱,线粒体空泡化,核膜不清,出现核周池,靶细胞膜部分破溃,内容物外溢,呈“凋零”状坏死。由此看出,GLP可能通过提高CB—LAK细胞代谢水平来增强其杀伤肿瘤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多糖 人脐血 电镜 杀伤细胞
下载PDF
水牛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与鉴定
10
作者 杨曦 梅雪芳 +2 位作者 曾子轩 王冬英 黄维义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6-20,共5页
为了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培养水牛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试验分离了水牛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PBMC),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联合作用下进行诱导分化,并以LPS诱导的未成熟树... 为了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培养水牛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试验分离了水牛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PBMC),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联合作用下进行诱导分化,并以LPS诱导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发育为成熟树突状细胞作对照组,通过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获得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PBMC在50 ng/mL GM-CSF和50 ng/mL IL-4体外持续作用6 d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表现出CD11chighMHCⅡmedCD40medCD86low的表型特征,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一般表型特征相符。培养至第4天,圆形的PBMC开始呈现出不规则状态;培养至第6天,可在细胞膜上观察到小的微绒毛、突起和细胞聚集等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特征,与表型鉴定结果一致。在LPS的进一步作用下,PBMC呈现出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说明GM-CSF和IL-4联合作用可以获得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并且该细胞可以在LPS的进一步作用下发育成熟,通过该方法可以获得足量的水牛树突状细胞以满足试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水牛 流式细胞术 光学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红细胞的扫描电镜形态改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志钢 陈国弟 +2 位作者 毛咏秋 彭雪梅 董培正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92-195,共4页
为了探索红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改变,作者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水中和空气中经历6天的血凝块和保存不同时间的血纱布上红细胞的形态。发现在水中和空气中经历了6天的红血球形态保存较完整,红细胞直径为548~588μm。在保存长... 为了探索红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改变,作者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水中和空气中经历6天的血凝块和保存不同时间的血纱布上红细胞的形态。发现在水中和空气中经历了6天的红血球形态保存较完整,红细胞直径为548~588μm。在保存长达14年的血纱布上的红细胞明显变形,有的出现破碎,但在扫描电镜下可以识别红细胞膜的结构。作者对扫描电镜下的红细胞的形态和法医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血痕 扫描电镜 法医学 生前伤
下载PDF
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质量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国胜 黄可君 +4 位作者 李合英 戎霞 曾四海 游冉冉 谭爱玲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744-746,F0004,共4页
目的检测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质量情况。方法无菌接驳取悬浮红细胞标本,分别在保存前(0 d)和保存期末(35 d)进行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和游离血红蛋白检测,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保存前和保存期末细胞形态结构... 目的检测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质量情况。方法无菌接驳取悬浮红细胞标本,分别在保存前(0 d)和保存期末(35 d)进行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和游离血红蛋白检测,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保存前和保存期末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在保存前(0 d)和保存期末(35 d)悬浮红细胞HCT、HGB、RBC等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悬浮红细胞在保存前和保存期末HCT、HGB、RBC等指标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35 d后,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为(149.5±9.6)mg/L,与保存前的(26.5±1.9)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无明显变化,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细胞膜结构清楚,膜表面光滑完整,未见突起、凹陷、空泡、缺失等膜损伤。结论悬浮红细胞保存前和保存期末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控制悬浮红细胞制备和保存中各个环节,对于保护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保证血液质量,保证血液输注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红细胞 红细胞压积 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 游离血红蛋白 透射电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