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而不同”新释
1
作者 刘保庆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50,58,共5页
“和而不同”不能简单解释为静态的和谐、和气、团结或者和平共处,而是动态生成新事物的过程。《国语》《晏子春秋》开创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考路径,讲究以异在为前提,以相成相济为手段,其旨归在“生物”。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和而不同”不能简单解释为静态的和谐、和气、团结或者和平共处,而是动态生成新事物的过程。《国语》《晏子春秋》开创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考路径,讲究以异在为前提,以相成相济为手段,其旨归在“生物”。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阐释史开创了和而不同的道德对比路径,认为君子“心和”“任道”“为公”而小人“利争”。这两条思考路径不应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 “同” “和而不同” 逻辑
下载PDF
融会通达:儒家“和合”思想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启示
2
作者 刘友田 李锦霞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1-87,共7页
儒家“和合”思想是以“和”促“合”的同心协力之道,是尊重历史与求同存异、追求同频与共通共生的多重理念的交叉聚合,秉承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天人相合”“仁善之德”“知行并进”“和而不同”等丰富意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 儒家“和合”思想是以“和”促“合”的同心协力之道,是尊重历史与求同存异、追求同频与共通共生的多重理念的交叉聚合,秉承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具有“天人相合”“仁善之德”“知行并进”“和而不同”等丰富意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和合”思想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浪潮之中,由人际“和合”渐次升华为人类“和合”,以其深厚的文化根基、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广阔的发展路径实现二者的同向同构。在新时代,儒家“和合”思想所涵摄的世界观、社会观、实践观与发展观,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基于中华文明的现实资源不断丰富通达,为塑造人类文明新格局、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和合”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天人合一 同向同构
下载PDF
吕祖谦的有机宇宙观
3
作者 李青 房瑞丽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3期126-129,共4页
吕祖谦的有机宇宙观既继承中国古人“天人合一”传统,主张“天人贯通”,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又将“生生之德”落在“教化之德”与“进德遵道”上,将天、地、人统一在有机的整体框架下讨论,重视德性的次第涵养,将伦理道德有机地对应宇宙... 吕祖谦的有机宇宙观既继承中国古人“天人合一”传统,主张“天人贯通”,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又将“生生之德”落在“教化之德”与“进德遵道”上,将天、地、人统一在有机的整体框架下讨论,重视德性的次第涵养,将伦理道德有机地对应宇宙中发生的自然现象;同时认为人心具有感通之觉,文学的表达要“合道”,赞同宋明理学家“心统性情”的有机宇宙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有机宇宙观 天人合一 生生之德 心统性情
下载PDF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9
4
作者 邵汉明 漆思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9,共7页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释和谐思想 和而不同 和谐发展观
下载PDF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中国动物福利立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孙江 何力 +2 位作者 梁知博 黄政 刘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36-141,共6页
用法律制度来推动对动物福利的尊重和保障是为实现人与动物双生共赢、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亦是国际社会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之一。面对当前我国动物福利法的缺失,在借鉴西方动物福利立法的具体实践和关照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 用法律制度来推动对动物福利的尊重和保障是为实现人与动物双生共赢、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亦是国际社会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之一。面对当前我国动物福利法的缺失,在借鉴西方动物福利立法的具体实践和关照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我国动物福利法律具体制度设计的前提,是应先明确动物福利法"和谐"与"宽容"的立法价值取向,"利用与消费正义"和"保护与管理相结合"的立法原则。并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引下,有利于人与动物的协调发展的人立法目的与模式的选择之基础上,具体区分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工作动物、伴侣动物和娱乐动物五类动物的各自必需的、主要的福利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动物福利立法 价值同一 制度安排
下载PDF
古代“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演变及其社会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邓国军 蓝海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81-86,共6页
孔子以降,讫于近代,本来是"和而不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关于这一时期"和而不同"思想的具体内涵、演变轨迹等问题,却乏人问津。其实这一时期"和而不同"思想内涵甚为丰富,概言之:一是君子之道,即&qu... 孔子以降,讫于近代,本来是"和而不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关于这一时期"和而不同"思想的具体内涵、演变轨迹等问题,却乏人问津。其实这一时期"和而不同"思想内涵甚为丰富,概言之:一是君子之道,即"和而不同"用于形容君子的德行;二是事君之道,即"和而不同"用于形容礼乐等级制下的君臣关系;三是相处之道,即"和而不同"用于形容士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魏晋及以后,随着君子人格的分化、名士人格的兴起,曾为君子德行的"和而不同",逐渐演变为名士的品德,在政治领域里表现为"事君之道",在社会领域里表现为"相处之道"。其中事君、相处之道应用于政治和文化领域,推动了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的发展和学术、艺术文化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 “同” 君子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能昌 李建生 张来芳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孔子"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和而不同"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因素,并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时至今天,"和而不同"对促进... 孔子"和而不同"的主张是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基础上提出的新命题。"和而不同"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因素,并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意义。时至今天,"和而不同"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和而不同” 意蕴 现实价值
下载PDF
《周易》的“太和”理念及和谐社会建构 被引量:7
8
作者 郑万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75,共5页
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关于和谐理念及其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又以《周易》最为丰富。然而,它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又体现着怎样的哲学道理,我们确实不甚了了,仍然有进一步加以清理的必要。《周易》的太和观念有着... 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关于和谐理念及其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又以《周易》最为丰富。然而,它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又体现着怎样的哲学道理,我们确实不甚了了,仍然有进一步加以清理的必要。《周易》的太和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思想渊源。晏婴的和同之辨突显了相反相济、相异相成的道理,实乃《周易》"君子以同而异"的来源之一;孔子的"宽猛相济"所达到一种"和之至"的状态,也即《周易》所谓的"太和";而《论语》中有关"和为贵"的论述又开启了《周易》"履以和行"的先河。《周易》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上下交感;求同存异;分配公平;节以制度;树立与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变革,使社会充满活力;天人谐调。《周易》不仅在继承和阐发先贤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最高价值理想,而且试图将其付诸实践,所提出的许多理论原则和具体要求,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加以汲取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太和 和同之辨 和为贵 具体要求
下载PDF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来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29,118,共7页
“和”与“同”本是古代两个意思大致相近的哲学概念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 ,史伯与晏婴作了二者相反的理论阐述。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命题 ,这一主张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 “和”与“同”本是古代两个意思大致相近的哲学概念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 ,史伯与晏婴作了二者相反的理论阐述。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命题 ,这一主张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理论高度 ,显示出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 2 1世纪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平衡 一国两制 和平共处五原则 孔子 和而不同 思想意义 现代价值 国际关系
下载PDF
中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和谐观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中华 李颖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4期40-44,共5页
中和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中国古人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及自身内部各种矛盾 关系的高级哲理,与可持续发展有共同的哲学根据,与可持续发展所揭示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不谋而合。
关键词 中和思想 可持续发展 普遍和谐观
下载PDF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梅 张毅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49,共5页
运用访谈法、调查法、文献法,分析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的文化约束条件,提出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和而不同"的发展思路。研究认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诞生、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大一... 运用访谈法、调查法、文献法,分析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的文化约束条件,提出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和而不同"的发展思路。研究认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诞生、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大一统的国家信念、大一统的社会心理、个体观与集体观、人治与法治都将对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文化 和而不同
下载PDF
医院竞争应该趋利避害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时荣 周琰 +3 位作者 马毅松 吴蔚 王高进 张义梅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年第3期242-244,共3页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医院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同城医院竞争。为了获得优势或赢得市场,在装备、人才、价格、宣传等方面大做文章,一方面医院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影响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到...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医院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同城医院竞争。为了获得优势或赢得市场,在装备、人才、价格、宣传等方面大做文章,一方面医院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影响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到患者的利益,影响到各自医院的协调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本文从医院同城竞争的表现形式、利益危害及其和谐环境的建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城医院 竞争 利弊 和谐环境
下载PDF
“小康”“大同”与“政通人和”——传统社会政治理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7
13
作者 肖群忠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18,共6页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新的社会治理与发展目标。建设当代和谐社会需要从传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引以为鉴。儒家“小康”“大同”两个层次的社会理想图式,要求我们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时要善于区分现实政治治理的“善治”与和谐社...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新的社会治理与发展目标。建设当代和谐社会需要从传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引以为鉴。儒家“小康”“大同”两个层次的社会理想图式,要求我们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时要善于区分现实政治治理的“善治”与和谐社会道德理想两个层次。传统民众“太平盛世”、富而均平的追求,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突出问题加以解决,并将其作为重要价值目标来追求。和谐社会的实质内容和建设目标应体现为“政通———人和”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康” “大同” “政通人和”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中国文化精神论纲 被引量:10
14
作者 何晓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理想境界、道德尺度和人生态度,这些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大略言之,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通变持中的发展观,刚健自强...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理想境界、道德尺度和人生态度,这些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大略言之,中国文化精神体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通变持中的发展观,刚健自强的实践观和尊亲尚德的社会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 通变持中 刚健自强 尊亲尚德
下载PDF
“统”的大一统原型及其当下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建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5-140,共6页
大一统是中国政治之历史和现实的基本特征,其心理原型沉淀在"统"字中。"统"与"充"相通。"充"从育从儿,表示生命的发育成长,是自性原型的象征。就历史而言,"充"是中华先祖的原型,具... 大一统是中国政治之历史和现实的基本特征,其心理原型沉淀在"统"字中。"统"与"充"相通。"充"从育从儿,表示生命的发育成长,是自性原型的象征。就历史而言,"充"是中华先祖的原型,具有深远的统合力。而"充"又通过"中"的原型体现其大一统的原型力量。"中"的本义为"旗帜",最初标志着氏族之生活、祭祀的围合空间,进而发展为国家政治的整合空间。"中"的整合力集中地表现为"中庸",而庸从庚(钟)从用(桶),反映了"中"的感召力(钟鸣)和容器凝聚力(桶作为政治整合空间)。"中庸"与礼乐相关,通过和乐实现"中和"。中和意味着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而和谐之"和",本义为"龢",为编管乐器,为化合不同的"音"(意见和利益)。"统"的原型体现了整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和谐 整合
下载PDF
和谐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 被引量:3
16
作者 钟祥财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8-37,共10页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种构建理想社会的经济思路:一为基于和谐理念的经济多样性主张;另一为取消私有制的大同社会模式。这两种思路体现了不同的哲学方法,因而提出的政策建议也相异,二者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更不能同日而语。文章的分...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种构建理想社会的经济思路:一为基于和谐理念的经济多样性主张;另一为取消私有制的大同社会模式。这两种思路体现了不同的哲学方法,因而提出的政策建议也相异,二者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更不能同日而语。文章的分析表明,在现代市场经济日益显示出和谐价值的当今,传统的乌托邦思想仍然有回潮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大同 中国古代 经济思路
下载PDF
从“文化自觉”看当代中国乡村经济及其发展趋向——费孝通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质 被引量:3
17
作者 钟祥财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共7页
“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精义所在。“文化自觉”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承认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多种文化共存不仅不是全球化的阻碍,反而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动力和安全装置... “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精义所在。“文化自觉”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承认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有差异的多种文化共存不仅不是全球化的阻碍,反而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动力和安全装置。因此,构建一个“超越常规的理念”,即各种文化之间互相理解、合作兼容的人类认知和制度架构十分必要。对费孝通学术历程和方法论的文献梳理表明,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智慧和西方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等都可以对此发挥有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 乡村经济 方法论
下载PDF
“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6,共5页
"和而不同"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关照。但在研究当中,"和而不同"却面临着理论的困境和实践中的尴尬,比较教育研究追求"同而不和"的局面不容忽视。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殖民的影响导致很多比... "和而不同"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关照。但在研究当中,"和而不同"却面临着理论的困境和实践中的尴尬,比较教育研究追求"同而不和"的局面不容忽视。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殖民的影响导致很多比较教育研究停留在"器物"学习的层面,文化误读甚至是随意解读也妨碍了深层次比较的实现。比较教育学必须从"器物比较"转向"文化比较",加强研究者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实现"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研究 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
下载PDF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和同思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有为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2期15-23,1,共10页
中国古代的和同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述了和与同的区别,从总体上倡导和、同,并将它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和同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杂家对和、同思想多有阐述,唯法家... 中国古代的和同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述了和与同的区别,从总体上倡导和、同,并将它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和同思想体系。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杂家对和、同思想多有阐述,唯法家罕有论及,出现了玄同、太和、和合、和同、大同等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表现于人们的宇宙观,成为士人自身修养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也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这些思想经过秦汉以降思想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同思想的弘扬对于提高民众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同之辨 和合思想 大同之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天人合意论——对天人和谐的一种大写意式阐释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长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2-87,共6页
通常,我们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哲学概称为"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而是一种不恰当的生硬表述。将传统和谐精神表述为"天人合意"再恰当不过。"天人合意"是一种大写... 通常,我们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哲学概称为"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而是一种不恰当的生硬表述。将传统和谐精神表述为"天人合意"再恰当不过。"天人合意"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表述手法。"天人合意"的和谐哲学旨在说明,"天之意"理应是"人之意"的基础,"人之意"必须合乎"天之意"。必须循天之意。敬畏万有,和谐八方,方能达"天人合意"。"天人合意"表达了人们对万有存在之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向的期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之意 人之意 天人合一 天人合意 和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