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保护药芯焊丝明弧堆焊Fe-Cr-C-B-W合金的组织及性能 被引量:4
1
作者 贾华 刘政军 +1 位作者 李萌 宗琳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6-90,I0005,共6页
采用自保护药芯焊丝明弧堆焊技术制备五组不同钨含量的Fe-Cr-C-B-W合金.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洛氏硬度计和磨损试验机分析堆焊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合金的显微组织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M7(C,B)3,M3(C,... 采用自保护药芯焊丝明弧堆焊技术制备五组不同钨含量的Fe-Cr-C-B-W合金.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洛氏硬度计和磨损试验机分析堆焊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合金的显微组织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M7(C,B)3,M3(C,B),Fe3W3C和WC组成.大部分钨元素被迁移到晶界生成了比WC稳定性更好的Fe3W3C缺碳复合相,堆焊层中没有典型的初生WC硬质相颗粒生成.随着钨添加量的增多,共晶硬质相M7(C,B)3,M3(C,B)和Fe3W3C随之增多,间距减小,呈连续网状均匀分布.当钨的添加量为12%时,堆焊层的耐磨性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保护药芯焊丝 明弧堆焊 Fe-Cr-C-B-w合金 组织及性能
下载PDF
W-Mo-Nb增强型耐磨药芯焊丝的研究
2
作者 宋兴娟 陈冰泉 +1 位作者 黄永溪 汤剑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8-239,243,共3页
研制了两种用于支撑辊堆焊、熔敷金属含铬量低于10%的耐磨药芯埋弧焊丝NM-1A和NM-1B。在降低焊丝铬含量的同时,采用微量W-Mo-Nb进行增强。通过金相分析、硬度试验、滑动磨损试验对堆焊层金属显微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焊... 研制了两种用于支撑辊堆焊、熔敷金属含铬量低于10%的耐磨药芯埋弧焊丝NM-1A和NM-1B。在降低焊丝铬含量的同时,采用微量W-Mo-Nb进行增强。通过金相分析、硬度试验、滑动磨损试验对堆焊层金属显微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焊丝堆焊金属的组织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NM-1A焊缝的晶粒比NM-1B的细,NM-1B的残奥量比NM-1A要多。两种焊丝堆焊层的平均硬度均达50 HRC;在无润滑滑动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与淬火的45钢相当,且NM-1B的耐磨性优于NM-1A。这两种焊丝的性能均满足用户的要求,NM-1B的成本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芯焊丝 堆焊 硬度 耐磨性 w-Mo-Nb增强
下载PDF
超临界“W”火焰锅炉炉内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武 陈建梅 +1 位作者 陈灿 刘泰生 《东方电气评论》 2010年第2期13-16,共4页
针对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600MW低质量流速垂直管圈超临界"W"火焰锅炉进行全炉膛炉内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炉内流动、炉膛再热器热偏差及炉膛出口氧量的分布与同类型锅炉实测趋势相吻合。数值模拟作为试... 针对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600MW低质量流速垂直管圈超临界"W"火焰锅炉进行全炉膛炉内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炉内流动、炉膛再热器热偏差及炉膛出口氧量的分布与同类型锅炉实测趋势相吻合。数值模拟作为试验研究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信赖的,同时可以帮助我们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加深理解。计算预测了炉膛出口污染物的排放,得到的炉膛水冷壁壁面热流修正后可以直接用于锅炉的水动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型火焰锅 NOX排放 壁面热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He^(+)等离子体辐照下钨丝表面He通量分布的数值模拟
4
作者 李晓萍 张映辉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9-365,共7页
在He等离子体辐照条件下,钨纳米丝的形成对材料的抗辐照性能及钨丝间隙内He的分布产生显著影响。根据钨丝层中He离子的碰撞过程,建立了He+辐照下钨纳米丝表面He通量分布的模型。研究表明钨丝表面He通量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深度3.3μ... 在He等离子体辐照条件下,钨纳米丝的形成对材料的抗辐照性能及钨丝间隙内He的分布产生显著影响。根据钨丝层中He离子的碰撞过程,建立了He+辐照下钨纳米丝表面He通量分布的模型。研究表明钨丝表面He通量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深度3.3μm处,钨丝表面He通量是表层的百分之一。钨丝表面He通量随着注入离子通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但是与注入离子的能量几乎无关。钨丝层厚度越大,钨丝表面He通量越小;随着钨丝半径的增大,钨丝表层的He通量会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纳米丝 碰撞过程 钨丝表面he通量 碰撞数密度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4地震地表破裂带CO_(2)脱气特征
5
作者 董金元 周晓成 +1 位作者 李营 李静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493,共9页
大气圈温室气体CO_(2)浓度的增加是人为排放和自然过程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活动断裂带、火山地热区等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是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自然因素。活动断裂带是地球脱气的重要通道之一,释放规模巨大的CO_(2)温室... 大气圈温室气体CO_(2)浓度的增加是人为排放和自然过程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活动断裂带、火山地热区等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是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自然因素。活动断裂带是地球脱气的重要通道之一,释放规模巨大的CO_(2)温室气体,尤其是在地震时气体释放会有明显的增强。2021年5月22日玛多M_(W)7.4地震在地表产生了约160km长的破裂带。利用静态暗箱法在破裂带开展了系统的CO_(2)通量测量,获得了震后破裂带CO_(2)脱气特征。结果表明:1)玛多M_(W)7.4地震地表破裂带平均CO_(2)释放通量为22.25g/(m^(2)·d),最高CO_(2)释放通量为103.18g/(m^(2)·d)。CO_(2)通量剖面具有对称的特点,在剖面中心点主破裂处通量值最高,远离主破裂面,通量值逐渐递减;2)沿地震地表破裂带走向CO_(2)释放通量和同震水平位移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震水平位移大的破裂位置,具有较高的CO_(2)释放通量;3)玛多M_(W)7.4地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年CO_(2)释放量为0.76 Mt,释放规模相当于中国大陆新生代典型火山-地热区的3.5%。活动断裂带尤其是地震后产生的地表破裂带,其CO_(2)释放量对大气圈温室气体的贡献不可忽视,需要引起重视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w)7.4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土壤气 CO_(2)通量 碳排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