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8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hinning and understory removal on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Pinus massoniana:evidence from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analyses
1
作者 Ting Wang Qing Xu +4 位作者 Beibei Zhang Deqiang Gao Ying Zhang Jing Jiang Haijun Zu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2-53,共12页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management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s important for evaluating forest adapt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However,the effects of thinning and understory removal on WUE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st management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WUE)is important for evaluating forest adapt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However,the effects of thinning and understory removal on WUE and its key controlling processe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which limits our comprehens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various management practices.In this study,four forest management measures(no thinning:NT;understory removal:UR;light thinning:LT;and heavy thinning:HT)were carried out in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s in a subtropical region of China.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needle stabl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δ^(13)C)were measured to assess instantaneous water use efficiency(WUE_(inst))and long-term water use efficiency(WUE_(i)).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SEM)identified the effects of soi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s on WUE_(inst)and WUE_(i).The results show that WUE_(inst)values among the four treatments were insignificant.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NT stand(35.8μmol·mol^(-1)),WUE_(i)valu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 41.7μmol·mol^(-1)in the UR,50.1μmol·mol^(-1)in the LT and 46.6μmol·mol^(-1)in HT treatments,largely explained by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soil water content.Understory removal did not change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needle water potential and photosynthetic capacity).Thinning increased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A_n)but not stomatal conductance(g_s)or predawn needle water potential(ψ_(pd)),implying that the improvement in water use efficiency for thinned stands was largely driven by radiation interception than by soil water availability.In general,thinning may be an appropriate management measure to promote P.massoniana WUE to cope with seasonal droughts under future extreme clim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le carbon isotope Water use efficiency THINNING Understory removal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Needle water potential
下载PDF
Efficiency of Removing Sulfur Dioxide in the Air by Non-Thermal Plasma Along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被引量:1
2
作者 柳晶晶 王小华 +1 位作者 袁兴成 荣命哲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073-3077,共5页
The non-thermal plasma created by high voltage pulsed power supply can be used to remove sulfur dioxide in the air, but how to increase the removing efficiency is not clear. It is novel to apply the magnetic field in ... The non-thermal plasma created by high voltage pulsed power supply can be used to remove sulfur dioxide in the air, but how to increase the removing efficiency is not clear. It is novel to apply the magnetic field in removing SO2 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s of removing sulfur dioxide by non-thermal plasma along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are analyzed,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moval efficiency, such as the magnitude of pulsed voltage, the polarity of the pulse, the layout of the discharge electrode, especially the magnetic field a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applying the magnetic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thermal plasma magnetic field removal efficiency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幼蚌对水体铜的吸收特征研究
3
作者 刘凯 陈修报 +2 位作者 刘洪波 姜涛 杨健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依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梯度2.0、1.0、0.1、0.01和0.00... 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依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梯度2.0、1.0、0.1、0.01和0.005 mg·L^(-1),进行24 h Cu暴露实验及水体Cu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幼蚌Cu吸收效率迅速升高,最高值出现在2.0 mg·L^(-1)暴露组为(0.69±0.11)μg/(g·h);幼蚌Cu去除率总体呈现出降低趋势,其中0.005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高为84.8%,1.0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低为28.9%。综上所述,背角无齿蚌幼蚌具有较强的Cu吸收能力,表明其在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防控方面以及开发作为监测评价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的模式生物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吸收效率 去除率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的电化学制备及其除氟性
4
作者 马明明 崔淑慧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7,共9页
采用清洁简便的多扫循环伏安法制备出羟基磷灰石(HAP),利用X射线衍射仪与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合成的中间产物二水磷酸氢钙(DCPD)、最终产物HAP的晶面结构与官能团。扫描电镜显示HAP的表面形貌呈现分散性较好的棒状结构。同时,以水中F^(-)... 采用清洁简便的多扫循环伏安法制备出羟基磷灰石(HAP),利用X射线衍射仪与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合成的中间产物二水磷酸氢钙(DCPD)、最终产物HAP的晶面结构与官能团。扫描电镜显示HAP的表面形貌呈现分散性较好的棒状结构。同时,以水中F^(-)为吸附对象,研究了水中条件参数如pH、温度、阴离子含量等对所合成HAP吸附F^(-)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3~6的范围内,HAP对F^(-)的吸附量随pH升高逐渐增大,并在pH为6时达到最大;pH在6~10的范围内,HAP对F^(-)的吸附量随pH升高逐渐下降。水中可能共存的阴离子如Cl^(-)、NO_(3)^(-)、SO_(4)^(2-)、CO_(3)^(2-),不干扰HAP对F^(-)的吸附。在15~55℃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HAP吸附容量增加,并在55℃时达到8.36 mg/g的最大吸附量,高于文献中同类材料的吸附量;经过4次吸附-脱附试验,HAP对模拟废水中F^(-)的去除效果依然符合国家标准。此外,HAP对F^(-)的吸附是一熵增、吸热的自发过程,符合Langmuir-Freundlich、Dubinin-Radushkevich两种吸附等温模型,并遵循颗粒内扩散的动力学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水磷酸氢钙 羟基磷灰石 多扫循环伏安法 氟离子 去除率
下载PDF
PHBV/火山岩/黄铁矿协同强化处理养殖尾水效果分析
5
作者 张海耿 王芳颖 +3 位作者 曹鑫圆 孙雅婷 许中硕 张宇雷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水产养殖尾水低碳氮比导致脱氮除磷效率不高的问题,研制了基于3-羟基丁酸酯和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火山岩/黄铁矿协同耦合的生物过滤装置,并对其处理养殖尾水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设计了2组不同滤料填充量的过滤装置,柱1装置从... 针对水产养殖尾水低碳氮比导致脱氮除磷效率不高的问题,研制了基于3-羟基丁酸酯和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火山岩/黄铁矿协同耦合的生物过滤装置,并对其处理养殖尾水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设计了2组不同滤料填充量的过滤装置,柱1装置从上至下依次填充黄铁矿15 cm、混合滤料15 cm和火山岩5 cm,柱2装置填充黄铁矿10 cm、混合滤料15 cm和火山岩10 cm,分析了不同填料质量比对脱氮除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柱2装置对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7.8%,显著高于柱1装置(p<0.05),而柱2对磷酸盐的平均去除率低于柱1,平均去除率仅为35.0%。增加火山岩质量比有助于提升装置对硝酸盐的去除效率,而增加黄铁矿质量比有助于提高装置对磷酸盐的去除效率。当溶解氧浓度在1.2~1.5 mg/L之间时,装置可以同时进行脱氮除磷。综上所述,采用PHBV/火山岩/黄铁矿协同强化处理工艺可以实现养殖尾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同步去除,为解决养殖尾水深度净化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BV 火山岩 黄铁矿 硝酸盐氮 磷酸盐 去除效率
下载PDF
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一喆 詹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52,共6页
首先概述了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人体的危害,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可通过地表径流和污水厂出水进入引用水,从而被人类摄入体内,引发多种毒性作用。随后讨论了膜技术、磁分离、电絮凝、光催化降解与生物降解等新技术的处理... 首先概述了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人体的危害,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可通过地表径流和污水厂出水进入引用水,从而被人类摄入体内,引发多种毒性作用。随后讨论了膜技术、磁分离、电絮凝、光催化降解与生物降解等新技术的处理原理、去除效果与优缺点,重点关注各项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有效性。最后据此提出了实验研究及后续处置方面的展望。归纳了水环境中微塑料去除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去除率,形成稳定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水处理 去除效率
下载PDF
烟气凝变过程中SO_(3)酸雾凝结长大与脱除特性模拟研究
7
作者 裴婷 马素霞 +3 位作者 赵贯甲 王鹏 宋冠强 米晨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1-2309,I0018,共10页
烟气冷凝技术能够回收湿烟气中的废水和余热,同时降低SO_(3)酸雾排放量。该文通过建立烟气冷凝、颗粒运动及颗粒凝结长大模型,对烟气凝变过程中SO_(3)酸雾的凝结长大和脱除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并讨论了酸雾长大和脱除机理。... 烟气冷凝技术能够回收湿烟气中的废水和余热,同时降低SO_(3)酸雾排放量。该文通过建立烟气冷凝、颗粒运动及颗粒凝结长大模型,对烟气凝变过程中SO_(3)酸雾的凝结长大和脱除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并讨论了酸雾长大和脱除机理。结果表明:SO_(3)酸雾经过凝结长大后在换热器出口粒径呈双峰分布,最高数量浓度在微米范围;亚微米粒径的酸雾捕集机理以热泳和扩散泳为主,提高入口烟气温度和相对湿度,降低壁面温度和入口烟气流速都有利于酸雾粒径的增长和脱除。微米粒径的酸雾捕集机理以惯性碰撞和拦截为主,提高烟气流速有助于微米粒径酸雾的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变 换热器 数值模拟 脱除效率 饱和度
下载PDF
气固逆流式移动床过滤器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邢凯 吕涵 +2 位作者 范怡平 刘梦溪 卢春喜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413,共10页
为探究操作条件对气固逆流式移动床过滤器过滤性能的影响,通过大型冷模实验,考察了气固逆流式移动床过滤器的捕集颗粒循环强度、入口粉尘浓度、表观气速及入口粉尘粒径对装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观气速是影响床层压降的主要因素... 为探究操作条件对气固逆流式移动床过滤器过滤性能的影响,通过大型冷模实验,考察了气固逆流式移动床过滤器的捕集颗粒循环强度、入口粉尘浓度、表观气速及入口粉尘粒径对装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观气速是影响床层压降的主要因素,表现出正相关的趋势。捕集颗粒循环强度、入口粉尘浓度、粉尘粒径的改变对床层压降影响较小。捕集颗粒循环强度和入口粉尘浓度的增加使压降增加。而粉尘粒径与床层压降间的关系随时间变化,开始时粉尘粒径与压降呈正相关,但当装置运行至平稳阶段则趋于降低。装备的除尘效率与入口粉尘浓度及颗粒循环强度正相关,与粉尘粒径及表观气速负相关。但粉尘粒径越小过滤效率越高的趋势受装置内滤饼的影响,仅在粉尘中位粒径10μm以上,且入口粉尘质量浓度在0~32 g·m^(-3)出现。移动床过滤器保持稳定床层压降的同时,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在颗粒循环强度0.3119 kg·s^(-1),16.5~32.7 g·m^(-3)入口粉尘浓度条件下,除尘效率可达99%;且对细微(13μm以下)粉尘的粒级效率接近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床 过滤 两相流 除尘效率 压降
下载PDF
管件内壁磁粒研磨时的磨粒动力学行为仿真及分析
9
作者 吴传宗 马小刚 +4 位作者 张亮 杨诗瑞 解志文 陈燕 丁云龙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51,共8页
为探究磁性磨粒在管件研磨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对其研磨过程进行离散元仿真,并分析其运动轨迹和磨削力随管件转速和加工间隙的变化;通过单磨粒球运动及磁粒研磨试验,验证磁场力模型的准确性与粒子运动学行为可视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为探究磁性磨粒在管件研磨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对其研磨过程进行离散元仿真,并分析其运动轨迹和磨削力随管件转速和加工间隙的变化;通过单磨粒球运动及磁粒研磨试验,验证磁场力模型的准确性与粒子运动学行为可视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管件转速提高,磁性磨粒在离心力作用下向加工区域外运动,且加工间隙越大越容易被“甩飞”;在达到临界转速之前,随管件转速提高,磨削力减小,材料去除效率提升。当管件转速由400 r/min提高至临界转速,加工间隙为2 mm和4 mm时,磨削力分别下降5.4μN和2.3μN,材料去除效率明显提升;当加工间隙为6 mm时,磨削力变化较小,且当转速大于临界转速650 r/min时,材料去除效率下降。同时,材料去除量在达到临界转速之前随管件转速提高而增大,但加工间隙的增大会使临界转速降低;且材料去除量的变化趋势与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磨粒 动力学特性 离散元法 磨削力 材料去除效率
下载PDF
共存离子对纳米铁在Cr(Ⅵ)溶液中晶相转化的影响
10
作者 戴雨薇 刘静 +1 位作者 付佳慧 刘爱荣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0-1650,共11页
纳米零价铁(nZVI)与水中六价铬[Cr(Ⅵ)]进行反应时,其本身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效能和性质.本文主要探究Cr(Ⅵ)溶液中共存重金属离子(Co^(2+)、Cd^(2+)、Ni^(2+)、Cu^(2+))和阴离子(Cl^(−)、CO_(3)^(2−)、NO_(3)^(−)、SO_(4)^(2... 纳米零价铁(nZVI)与水中六价铬[Cr(Ⅵ)]进行反应时,其本身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效能和性质.本文主要探究Cr(Ⅵ)溶液中共存重金属离子(Co^(2+)、Cd^(2+)、Ni^(2+)、Cu^(2+))和阴离子(Cl^(−)、CO_(3)^(2−)、NO_(3)^(−)、SO_(4)^(2−))对nZVI晶相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存的重金属离子均能够促进nZVI氧化,促进nZVI转化为纤铁矿(γ-FeOOH)和针铁矿(α-FeOOH).共存的阴离子对nZVI的晶相影响与铬和阴离子浓度有关.当Cr为10 mg∙L^(−1)时,4种阴离子均抑制nZVI的氧化作用;当Cr为20 mg∙L^(−1)时,NO_(3)^(−)、SO_(4)^(2−)促进nZVI氧化,CO_(3)^(2−)抑制nZVI氧化,低浓度Cl^(−)(20 mg∙L^(−1))促进nZVI晶相转化,高浓度Cl^(−)(200 mg∙L^(−1))抑制Fe(0)转化为γ-FeOOH和γ-Fe_(2)O_(3)、Fe_(3)O_(4)的混合物;当Cr≥50 mg∙L^(−1)时,nZVI氧化受到抑制,此时4种阴离子没有明显作用.该研究对于探讨复杂环境条件下nZVI结构与去除效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Cr(Ⅵ) 共存离子 晶相转化 去除效能
下载PDF
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组合工艺净化效果及长效管理研究
11
作者 诸超超 金秋 +4 位作者 陈菁 杨盛赟 彭鑫鑫 沙玥 李伟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7-366,共10页
相比城镇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基础处理设施薄弱、管理维护难度大,因此本研究采用“厌氧池+生物滤池+潜流人工湿地(简称“人工湿地”)+氧化塘”的组合工艺,考察分析组合工艺各处理单元对广西桂林农村地区各污染物的去除特性。结... 相比城镇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基础处理设施薄弱、管理维护难度大,因此本研究采用“厌氧池+生物滤池+潜流人工湿地(简称“人工湿地”)+氧化塘”的组合工艺,考察分析组合工艺各处理单元对广西桂林农村地区各污染物的去除特性。结果显示,组合工艺中生物滤池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的去除效果最好,夏季去除贡献率分别为75.36%和66.46%,冬季分别为67.96%和57.13%;而人工湿地对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贡献率最大,夏季去除贡献率分别为65.08%和63.97%,冬季分别为53.15%和62.87%,并且不论夏季还是冬季,芦苇混合美人蕉湿地与菖蒲混合鸢尾湿地对COD、TN、NH_(3)-N及TP去除效果均较好,二者的出水浓度均能满足一级B排放标准;氧化塘作为最后的处理单元,各生态净化功能区深度去除污染物,其中水生植物区对于TN、TP及NH_(3)-N的平均去除率最高,水生动物区则在COD的去除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夏、冬季氧化塘平均出水浓度均能较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另外,针对农村污水设施对污染物去除率随运行年限延长而下降的现象,提出对组合工艺各处理单元加强防堵塞和及时收获植物动物的长效管理建议,为保障污水处理设施长久治污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生物生态组合处理 季节效应 去除效率 长效管理
下载PDF
小井眼水平井洗井岩屑清除效率研究
12
作者 臧传贞 荆思霖 +2 位作者 路宗羽 宋先知 武兴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3,共9页
为研究小井眼水平井洗井钻柱旋转时的岩屑清除规律,针对玛湖深层三叠系长水平井小井眼洗井工况,进行了相似试验设计,开展了岩屑启动流速和岩屑清除效率的试验研究。试验发现,采用不同排量冲洗岩屑床时,岩屑床呈现稳定运移、沙丘式波浪... 为研究小井眼水平井洗井钻柱旋转时的岩屑清除规律,针对玛湖深层三叠系长水平井小井眼洗井工况,进行了相似试验设计,开展了岩屑启动流速和岩屑清除效率的试验研究。试验发现,采用不同排量冲洗岩屑床时,岩屑床呈现稳定运移、沙丘式波浪运移和整体运移等3种运移形态。试验研究了岩屑床稳定运移形态下岩屑粒径、排量和钻柱转速对岩屑启动流速及钻柱转速对岩屑床高度和形成稳定岩屑床所需时间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岩屑床整体运移形态下岩屑粒径、排量和岩屑床初始质量对岩屑床清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屑粒径越小所需启动流速越低,钻柱旋转后等效岩屑启动流速降低45.5%,钻柱转速升高会使形成稳定岩屑床所需时间缩短,岩屑清除效率提高;当岩屑床发生整体运移后,较低排量下岩屑床清除速度受岩屑粒径影响较小,高排量下大粒径岩屑床的运移速度快。排量和钻柱转速是提高洗井过程岩屑床清除效率的关键,而现在洗井时钻柱转速较低,可适当提高钻柱转速,以提高洗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洗井 钻柱旋转 岩屑启动流速 岩屑床 清除效率
下载PDF
基于磷容量的污水处理厂除磷效能提升控制技术研究
13
作者 王刚 李魁晓 +4 位作者 姜大伟 王慰 许骐 贺赟 张新勃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7-501,共5页
针对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除磷能力无法准确表征以及除磷药剂使用效率低的问题,首次建立了污泥磷容量的检测方法,研究了除磷药剂种类及用量对污泥磷容量的影响,同时开展了除磷药剂效能提升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使用化学除磷工艺的污水处理... 针对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除磷能力无法准确表征以及除磷药剂使用效率低的问题,首次建立了污泥磷容量的检测方法,研究了除磷药剂种类及用量对污泥磷容量的影响,同时开展了除磷药剂效能提升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使用化学除磷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污泥有不同程度的磷去除能力,即“磷容量”,通过现场实测及拟合计算得到污水处理厂磷容量为0.32~3.25 mg/g(以单位污泥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溶解态活性磷酸盐(sRP)去除量计),折合除磷药剂投加量为0~15.85 mg/L。除磷药剂种类与投加量是影响回流污泥磷容量的关键因素,相同投加量水平下,投加硫酸铝的污泥磷容量较投加聚合氯化铝(PAC)的污泥磷容量高,除磷药剂的预水解程度是导致磷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污泥磷容量与除磷药剂投加量呈正相关。基于污泥磷容量的检测结果,污水处理厂可以采用改变污泥外回流比或将剩余污泥回流到初沉池的方式提高除磷药剂使用效率,可使进水的sRP下降10%以上。此外,剩余污泥回流初沉池可以减少30%的污泥排放量,既强化了除磷效果又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对污水处理厂绿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容量 检测方法 除磷药剂 除磷效能 调控技术
下载PDF
高效氨氮去除菌群构建及其在弱酸性条件下的应用
14
作者 陈佳婧 范晓军 +2 位作者 袁可 端允 袁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9,共9页
生物脱氮技术在高氨氮废水处理过程中因废水的水质特异性问题存在启动时间长、脱氮效率低等瓶颈,而筛选的单一高效脱氮菌株在实际废水处理过程中也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在筛选出大量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的基础上,通过部分因子... 生物脱氮技术在高氨氮废水处理过程中因废水的水质特异性问题存在启动时间长、脱氮效率低等瓶颈,而筛选的单一高效脱氮菌株在实际废水处理过程中也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在筛选出大量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的基础上,通过部分因子实验确定了核心菌株139^(#)和142^(#),结合代谢关联与分层抽样方法优化菌株组合,人工构建高效脱氮菌群,在pH为5.5的条件下与污泥混合培养复筛得到了最佳菌群组合,最终采用反应器模拟弱酸性废水处理实验对构建菌群的脱氮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筛选出的高效菌群P44-P83-A88-P94-A142在初始NH_(4)^(+)-N质量浓度为200 mg/L,初始pH为5.5的条件下,48 h时对NH_(4)^(+)-N的去除率达到96.97%;利用反应器模拟实际废水环境,在pH为5.5的弱酸性条件下,加入该菌群使得体系对NH_(4)^(+)-N的去除率从44.89%提升到了75.17%,出水pH从6.9左右提高到了8.3左右。该研究可为人工构建菌群在弱酸性废水脱氮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部分因子实验 高效脱氮菌群 弱酸性废水
下载PDF
复合改性砂滤料制备及生物砂滤池对受污染原水的净化效果
15
作者 唐锋兵 王彦飞 +3 位作者 李凯铭 郭沛然 李乐民 李思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为改善普通石英砂(QS)表面特性,提高生物砂滤池生物附着量及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对QS进行氨基、铝离子及铝钙双氢氧化物改性,制得氨基改性砂(AMS)、铝离子改性砂(ALS)和铝钙双氢氧化物改性砂(CAS),以四种滤料填充滤池考察对受污染... 为改善普通石英砂(QS)表面特性,提高生物砂滤池生物附着量及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对QS进行氨基、铝离子及铝钙双氢氧化物改性,制得氨基改性砂(AMS)、铝离子改性砂(ALS)和铝钙双氢氧化物改性砂(CAS),以四种滤料填充滤池考察对受污染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与QS相比,ALS与CAS表面覆盖了金属离子,AMS、ALS、CAS表面形态及比表面积均得到改善,成膜后表面生物附着量分别增加3.6、5.5、6.9 mg/g;滤速为5 m/h时,CAS滤池对浊度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1%、51.8%。与AMS、ALS滤池相比,CAS滤池表面生物量最大,对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改性砂滤料 生物砂滤池 受污染原水 去除效果
下载PDF
船用一体化生物活性炭装置运行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16
作者 顾超超 沈波 +1 位作者 薛凯元 韩振波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6,共4页
船用一体化生物活性炭装置兼具活性炭和生物膜法的优势。通过35 d的挂膜驯化,装置的COD去除率逐步趋于稳定,表明挂膜成功。扫描电镜实验表明,活性炭表面孔隙丰富,为微生物膜附着提供了场所,生物活性炭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含有大量菌胶团的... 船用一体化生物活性炭装置兼具活性炭和生物膜法的优势。通过35 d的挂膜驯化,装置的COD去除率逐步趋于稳定,表明挂膜成功。扫描电镜实验表明,活性炭表面孔隙丰富,为微生物膜附着提供了场所,生物活性炭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含有大量菌胶团的生物膜。装置在较优工况条件下连续运行,污染物去除效能稳定,其中COD去除率为73%~78%,氨氮去除率为19%~35%。通过定期反冲洗,更新生物膜,利于装置稳定运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经过挂膜驯化后,生物活性炭中Proteobacteria和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提高显著。由于生物活性炭具备独特的结构,能较好聚集硝化螺旋菌和反硝化细菌,保证装置污染物去除效能维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 生物膜 污染物去除效能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声波团聚净化尿素造粒塔尾气实验研究
17
作者 魏泽坤 黄亚继 +8 位作者 刘宇清 张荣初 王圣 李志远 朱志成 丁雪宇 张雪伟 张煜尧 高嘉炜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83,共8页
尿素造粒塔大多采用水洗工艺处理尾气粉尘,存在较为严重的细颗粒粉尘溢出和水汽拖尾问题,因此需深入探究声波团聚技术在造粒塔尾气处理方面的应用。通过实验研究了声波与喷雾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发现声波单独作用时在3500 Hz达到最佳除尘... 尿素造粒塔大多采用水洗工艺处理尾气粉尘,存在较为严重的细颗粒粉尘溢出和水汽拖尾问题,因此需深入探究声波团聚技术在造粒塔尾气处理方面的应用。通过实验研究了声波与喷雾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发现声波单独作用时在3500 Hz达到最佳除尘效率,为74.49%,协同喷雾时2600 Hz即可实现相近的除尘效率,为73.83%。进一步探究其中机理,采用以粒径测试为依据的团聚效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2600 Hz声波与喷雾单独作用时团聚效率分别为30.37%和28.82%,协同作用时团聚效率大幅提升至57.95%。该研究可为后续造粒塔工程改造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粉尘 声波团聚 声波频率 喷雾 除尘效率
下载PDF
压电式超声雾化降尘系统设计及其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帅 韩光超 +3 位作者 徐林红 江进国 卢禄华 彭清围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4,共7页
通过传送带传送物料是散料工业运输的主要方式,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是散料工业运输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方法为雾化降尘法。为了提升雾化降尘的效果,设计了一种30 kHz喇叭型压电式超声雾化装置和配套的雾化降尘... 通过传送带传送物料是散料工业运输的主要方式,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治理是散料工业运输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方法为雾化降尘法。为了提升雾化降尘的效果,设计了一种30 kHz喇叭型压电式超声雾化装置和配套的雾化降尘试验系统,并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入口水流量、风速、粉尘种类、颗粒直径、喷嘴安装角度等工艺参数对雾化降尘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入口水流量为30 L/h时,对煤粉粉尘降尘效率为75.9%;当风速为2.1 m/s时,对煤粉粉尘降尘效率为61.1%;相比较于煤粉和沙子,黄土的降尘效率略高;该喷嘴对粒径为107~180μm范围内的煤粉粉尘降尘效率最高为73.9%;当喷嘴安装角度为0时,对煤粉粉尘降尘效率最高为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雾化降尘 散料 降尘效率
下载PDF
纳滤工艺去除水体中新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宗丁雯 许航 +2 位作者 丁明梅 姚晨 郭雅彬 《净水技术》 2024年第1期23-31,57,共10页
新污染物是近几年在水体中普遍存在的痕量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毒性、生物积累性等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潜在威胁,如何高效去除水中的新污染物已成为研究人员日益关心的问题。纳滤作为一种高效率、低能耗、无污染的膜分离技术,... 新污染物是近几年在水体中普遍存在的痕量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毒性、生物积累性等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潜在威胁,如何高效去除水中的新污染物已成为研究人员日益关心的问题。纳滤作为一种高效率、低能耗、无污染的膜分离技术,在去除新污染物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详细分析了纳滤技术去除水中新污染物的机理及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纳滤膜改性与膜组合工艺对新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NF) 新污染物 分离机理 影响因素 去除效果
下载PDF
填料、微生物和植物对生物滞留设施POPs归趋的影响研究进展
20
作者 许烨锋 李家科 段小龙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6-1411,共6页
根据生物滞留设施中POPs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了生物滞留设施对POPs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设施填料对POPs的吸附特性以及设施内微生物和植物对POPs的作用机理与响应情况等,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使用寿... 根据生物滞留设施中POPs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了生物滞留设施对POPs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设施填料对POPs的吸附特性以及设施内微生物和植物对POPs的作用机理与响应情况等,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使用寿命及对POPs的控制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持久性有机物 填料吸附 生物降解 植物作用 去除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