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颌面区Kimura病CT和MR诊断 被引量:26
1
作者 杨智云 赖英荣 +3 位作者 冯崇锦 蒋爱云 刘春玲 李树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颌面区Kimura病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区Kimura病的临床、CT和MRI表现。结果6例Kimura病病程长(平均5.5年),表现为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其中...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颌面区Kimura病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区Kimura病的临床、CT和MRI表现。结果6例Kimura病病程长(平均5.5年),表现为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其中1例双侧肿大),皮肤瘙痒。所有患者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平均超出正常值约5~6倍)。CT和MRI表现为:(1)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常有多个结节;(2)累及并侵犯面部皮下组织,邻近皮肤增厚;(3)腮腺周围、颌下周围和颈深上淋巴结增大,增大的淋巴结密度或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光滑,无坏死、囊变,几乎不融合。结论Kimura病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术前可以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腮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kimura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阿梅 江新青 +2 位作者 莫蕾 吴梅 魏新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Kimura病CT及MR表现。结果:7例患者临床体征均为一侧或两侧颌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伴随外周血嗜酸细胞...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Kimura病CT及MR表现。结果:7例患者临床体征均为一侧或两侧颌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伴随外周血嗜酸细胞(33%~72%)及免疫球蛋白E(1 500~6 000U/ml)明显升高。CT及MRI表现为双侧腮腺弥漫性增大,内见多发结节,CT呈等低密度,MR T1W呈低信号,T2W及SPAIR呈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呈较明显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颏下、双侧颌下、颈动脉鞘区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镜下可见大量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有明显的淋巴滤泡形成,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粒细胞性微脓肿。免疫组化示CD20(+)、CD3(+)、CD1(+)、S-100少数细胞散在(+)。结论: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以提出Kimura病的诊断,但最终诊断须依靠组织病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kimura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头颈颌面部Kimura病的CT表现 被引量:6
3
作者 谢金华 梁海毛 +1 位作者 黎庆权 吴兆华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5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颌面部Kimura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Kimura病的CT表现。结果 16例均为男性,平均24.5岁。CT上将病灶按形态分为两型,Ⅰ型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结节或肿块,Ⅱ型为边... 目的探讨头颈颌面部Kimura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Kimura病的CT表现。结果 16例均为男性,平均24.5岁。CT上将病灶按形态分为两型,Ⅰ型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结节或肿块,Ⅱ型为边界不清的弥漫性肿块。Ⅰ型(7/16)表现为腮腺、颌下、颏下或颈部多发结节状软组织影,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Ⅱ型(9/16)表现为腮腺、颌面、耳周皮下弥漫性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或模糊,病灶内和/或周边伴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节影多均匀强化,病灶可累及邻近皮肤。所有病例伴颈部和/或颌下淋巴结增多和/或肿大。所有病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结论头颈颌面部Kimura病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颌面部 木村病(kimura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头颈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宝连 涂文婷 +1 位作者 范丽 萧毅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4,共5页
双层探测器光谱CT是目前唯一的探测器驱动的双能量CT,具有辐射剂量低、对比剂使用剂量低、影像质量高、能量解析准确的优势。其在减少头颈部CT影像的金属伪影、提高隐匿性病变的检出、改善头颈部血管的显示、评估血管斑块负荷、鉴别不... 双层探测器光谱CT是目前唯一的探测器驱动的双能量CT,具有辐射剂量低、对比剂使用剂量低、影像质量高、能量解析准确的优势。其在减少头颈部CT影像的金属伪影、提高隐匿性病变的检出、改善头颈部血管的显示、评估血管斑块负荷、鉴别不同头颈部疾病中具有重要价值。就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头颈部影像质量改善、脑卒中诊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探测器光谱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 头颈部疾病
下载PDF
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 被引量:7
5
作者 袁小平 黄莉 +1 位作者 黄穗乔 朱叶青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4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12例完整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平扫与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MRI表现。结果本病青中年男性多见,12例木村...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12例完整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平扫与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MRI表现。结果本病青中年男性多见,12例木村病病程长(平均6年),表现为颌下、腮腺及耳后区的慢性无痛性肿块,12例外周血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占白细胞总数的28%~65%。MRI表现为:①单侧腮腺、颌下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常伴有多个结节,或者单侧耳廓弥漫肿大,腮腺仅轻度增大;②同侧腮腺周围、颌下区淋巴结受累,淋巴结信号均匀,强化均匀,边缘光整,未见融合;部分病例双侧上颈深部淋巴结受累。结论木村病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术前可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木村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CT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郑红伟 祁佩红 +4 位作者 薛鹏 漆剑频 胡道予 夏黎明 李小明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3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CT表现。方法对5例病理证实的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59岁,平均病史为3.7年,血常规均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肿块均... 目的探讨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CT表现。方法对5例病理证实的头颈部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59岁,平均病史为3.7年,血常规均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肿块均位于耳前腮腺区,部分肿块较大可达颞部皮下,均伴有颈部及(或)颌下淋巴结肿大。CT示腮腺明显肿大,浅叶为著,内见高密度病灶,与骨骼肌呈等或略低密度,呈斑片状或结节状,斑片状病灶边界尚清或欠清晰,结节病灶边界清晰;增强后病灶及肿大淋巴结均中度或明显强化,且腮腺内结节灶及肿大淋巴结多均匀强化。结论头颈部尤其腮腺区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应首先考虑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肉芽肿 头颈部肿瘤 腮腺区 体层 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木村病
下载PDF
Madelung综合征累及头颈部的CT诊断 被引量:8
7
作者 李仰康 郑瑜 +2 位作者 林建浜 蔡爱群 周修国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CT对Madelung综合征累及头颈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Madelung综合征累及头颈部患者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15例行增强扫描,18例采用2D多平面重组(MPR)和3D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24例均显示... 目的:探讨CT对Madelung综合征累及头颈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Madelung综合征累及头颈部患者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15例行增强扫描,18例采用2D多平面重组(MPR)和3D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24例均显示脂肪组织对称分布,无包膜,边界不清。男性患者病变主要分布于下枕部、后颈部及上背部皮下间隙、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深面、椎旁肌间隙、颈前区、腮腺区、面颊部、颈后三角区和锁骨上区;女性患者病变主要累及后颈部皮下间隙。部分病例见肌肉、腺体、大血管、上气道和消化道受压。此外,CT扫描发现头颈部偶发病变5例,包括会厌癌、真菌性上颌窦炎、枕大池蛛网膜囊肿、腮腺Warthin瘤和锁骨上血管畸形各1例。结论:CT是评价Madelung综合征累及头颈部的有效手段,结合2D MPR和3DVR重组技术,可准确显示脂肪组织的分布情况,病灶与肌肉、腺体和大血管的关系以及上气道和消化道受压的程度等,同时可发现头颈部其它偶发病变,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脂肪瘤样病 头颈部病变 诊断
下载PDF
头颈部木村病的CT诊断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安琪 徐坚民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CT表现:2例表现为病侧腮腺弥漫性肿大,伴有结节或软组织肿块,累及相邻筋膜和皮下脂肪...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CT表现:2例表现为病侧腮腺弥漫性肿大,伴有结节或软组织肿块,累及相邻筋膜和皮下脂肪,腮腺区及同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成堆、成串肿大,肿大淋巴结密度均匀,明显增强,无坏死、囊变和融合。1例表现为腮腺内孤立的结节。病理表现:HE染色光镜下腮腺组织内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发生于头颈部特别是腮腺区无痛性不能扪及边界的肿块或结节,累及邻近颈部筋膜及脂肪间隙,引流区淋巴结成堆成串肿大,结合实验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考虑木村病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木村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头颈部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4
9
作者 余长亮 刘斌 余永强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头颈部IgG4相关性疾病是新认识的一种多器官系统病变,临床上以血清IgG4升高、广泛的IgG4阳性淋巴浆细胞组织浸润、组织纤维化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为特征。在CT和MRI上也可呈现一些相对特征的表现,CT和MRI不仅能为头颈部IgG4相关性... 头颈部IgG4相关性疾病是新认识的一种多器官系统病变,临床上以血清IgG4升高、广泛的IgG4阳性淋巴浆细胞组织浸润、组织纤维化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为特征。在CT和MRI上也可呈现一些相对特征的表现,CT和MRI不仅能为头颈部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疗效、预后的评估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 IGG4 头颈部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木村病MRI征象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可燃 程敬亮 +1 位作者 张晓楠 宋承汝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木村病(KD)的临床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4例经病理证实的木村病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4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均增高,1例骨髓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增高,8例伴有皮肤瘙痒症状,1例伴有全身粟粒样红...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木村病(KD)的临床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4例经病理证实的木村病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14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均增高,1例骨髓细胞学嗜酸性粒细胞增高,8例伴有皮肤瘙痒症状,1例伴有全身粟粒样红色丘疹。病变单双侧发病各7例,累及头颈部12例(其中累及腮腺区7例,耳后区1例,颌面部2例,眼眶2例)、腹股沟区1例、肘关节1例。病变的MRI表现可分为多发结节型(3例)或弥漫肿大型(11例)。多发结节型:边界清楚,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弥漫肿大型: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混杂稍高信号,DWI上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均呈明显强化且DWI上呈高信号。结论:DWI和增强扫描在木村病的诊断中可对常规MRI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结合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和临床症状,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头颈部疾病 淋巴组织病变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MRI诊断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光明 罗竹人 +1 位作者 郑晓晖 汪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5期804-807,共4页
目的探讨MRI诊断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病灶情况、临床表现、MRI表现以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43例患者中,发现59个病灶,其中3... 目的探讨MRI诊断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病灶情况、临床表现、MRI表现以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43例患者中,发现59个病灶,其中37例患者病灶部位在单侧,6例患者病灶在双侧。而病灶部位主要在腮腺及皮下肿块(11例)、腮腺(9例)、右侧腮腺及右侧耳周(7例)、左侧腮腺及右侧颌下腺(7例)、双侧腮腺及下颌腺(6例)、右侧腮腺及颞区皮下肿块(3例)。经MRI检查显示59个病灶中有56个病灶(94.92%)浸润到皮下组织,产生弥漫性肿块,显示边界欠清晰,病灶形态不规则。结论临床上对木村病的诊断需须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来确诊,而影像学检查中MRI诊断头颈部木村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头颈部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
下载PDF
头颈部木村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锦发 郭真真 +2 位作者 陈汉威 李耀国 郭冬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年第5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旨在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本组9例,分别为腮腺区6例、左颌下区、左面颊部及颏下三角区各1例。CT平扫3例表...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旨在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本组9例,分别为腮腺区6例、左颌下区、左面颊部及颏下三角区各1例。CT平扫3例表现边界清晰的结节影;另6例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斑片状软组织肿块,伴邻近皮下组织受累;增强扫描9例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本组9例病变均伴有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结论木村病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多可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木村病 C T
下载PDF
股骨头颈直径比的MSCT测量
13
作者 黄群 付华成 +2 位作者 邵蓉芳 曹阳 邵岚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7期782-784,共3页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组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的正常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和利用髋关节标准冠状面图像)的差异。方法:筛选行骨盆或下腹CT检查而无任何髋部症状的101例成人的202个髋关节的容积CT数据进行...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组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的正常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和利用髋关节标准冠状面图像)的差异。方法:筛选行骨盆或下腹CT检查而无任何髋部症状的101例成人的202个髋关节的容积CT数据进行MPR后处理,其中男性髋112个、女性髋90个。选取平行于股骨颈斜正中矢状面和标准冠状面MPR图像,通过Digmizer V3.1软件分别进行股骨头、颈的直径测量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利用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12~2.17,平均值为1.78±0.14;男性平均值为1.77±0.14,女性平均值为1.80±0.14,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P>0.05);右侧平均值为1.81±0.12,左侧为1.75±0.15。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07~1.83,平均值为1.46±0.10;男性平均值为1.45±0.12,女性平均值为1.48±0.09;右侧平均值为1.46±0.11,左侧为1.46±0.10,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8,P>0.05)。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的202个股骨头颈直径比的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102,P<0.001)。结论: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较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凹陷程度,可为诊断凸轮型撞击综合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病变 股骨头 股骨颈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颈颌面部Kimura病的CT表现 被引量:4
14
作者 吕晓飞 张雪林 +4 位作者 熊伟 张静 彭旭红 韩路军 郭翠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5-638,共4页
目的探讨颈颌面部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颌面部KD的临床及CT表现。7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0.8岁,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为颈颌面部无痛性肿块,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颈颌面部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颌面部KD的临床及CT表现。7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0.8岁,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为颈颌面部无痛性肿块,所有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结果 CT上有三种表现:(1)多发结节型3例,位于涎腺或颈部间隙内,表现为多发结节,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2)弥漫肿块型3例,常位于颌面部皮下脂肪间隙内,表现为皮下弥漫性肿块,边界模糊,邻近皮肤增厚,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3)混合型1例,同时具有结节及肿块特点。多数患者(6/7)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KD有一定的临床和CT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kimura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头颈部Rosai-Dorfman病的影像学表现(5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15
作者 区婉仪 胡茂清 朱新进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9-313,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Rosai-Dorfman病(RDD)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5例RD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征。2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CT和MRI检查。结果淋巴结... 目的探讨头颈部Rosai-Dorfman病(RDD)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5例RD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征。2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CT和MRI检查。结果淋巴结型2例,表现为双侧颈部、颌下多发淋巴结增大,部分融合,密度均匀,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混合型2例表现为鼻腔鼻窦内不规则肿块,鼻道狭窄,肿块明显强化,上颌骨部分破坏伴明显强化,同时见颈部淋巴结增大;结外型1例表现为左侧额顶部脑膜结节状增厚,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结论头颈部RDD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需结合病理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ROSAI-DORFMAN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斌 蒋凯苓 江育玲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E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颌下、面颊部、耳周腮腺区、耳后乳突区无痛性多发肿块,多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块处的皮肤瘙痒及色素沉着... 目的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E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颌下、面颊部、耳周腮腺区、耳后乳突区无痛性多发肿块,多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块处的皮肤瘙痒及色素沉着;外周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计数明显升高。其中合并有肾病综合征1例。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术后复发5例,予以放射治疗随诊3年未复发1例,予以再次手术治疗控制4例。结论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小剂量放射治疗以及类固醇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kimura’s病 头颈部 病理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中kV值与体质量的关系研究
17
作者 邹才盛 梁萍 +8 位作者 陈更瑞 叶佳国 王贤坤 陈小妹 高官华 胡宗宇 潘科 文海燕 夏世豪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2年第12期1771-1776,共6页
目的探讨低千伏(kV)剂量在头颈联合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中kV值与体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北海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拟诊为头颈部血管性疾病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管电压分为三组(A组4... 目的探讨低千伏(kV)剂量在头颈联合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中kV值与体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北海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拟诊为头颈部血管性疾病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管电压分为三组(A组45例,管电压120 kV;B组45例,管电压100 kV;C组30例,管电压80 kV)。A组、B组根据患者体质量分为A1组15例(<70 kg)、A2组15例(70~85 kg)、A3组15例(>85 kg)、B1组15例(<70 kg)、B2组15例(70~85 kg)、B3组15例(>85 kg),C组根据患者体质量分为C1组15例(<70 kg)、C2组15例(70~85 kg),不设C3组。患者采用的对比剂均为碘佛醇。测量各组图像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有效辐射剂量(ED),并由2名高级职称医师采用5级评分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各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3级,A1组、A2组和B1组、B2组、C1组评级差异不大,A3组、B3组、C2组与其他组评级差异明显。A1组、B1组、C1组4个不同层面血管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6.82、64.62、98.79、71.85,均P<0.001)。A2组、B2组、C2组4个不同层面血管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9.82、112.33、108.22、135.18,均P<0.001)。A3组与B3组4个不同层面血管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4.27、3.91、3.59,均P<0.05)。B3组和C2组的图像噪声明显增加,SNR和CNR均较其他组降低。B1组比A1组ED减少47%,C1组比A1组减少73%(F=116.18,P<0.001);B2组比A2组ED减少49%,C2组比A2组减少66%(H=35.40,P<0.001);B3组ED比A3组减少35%(t=3.59,P<0.05)。结论在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中kV值的选择与体质量有关,体质量<70 kg适用80 kV,体质量70~85 kg适用100 kV,体质量>85 kg用常规120 kV扫描,既可以降低患者ED又能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血管疾病 头颈部 人体质量指数 体重与身体测量 辐射剂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管电压
原文传递
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光明 罗竹人 +3 位作者 郭春英 汪艳 郑晓辉 张裕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4期667-671,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以中青年男性患者多见,病灶位于耳周2例、颊面部1例、颌下区1例,腮腺区1例、头皮下1例,...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以中青年男性患者多见,病灶位于耳周2例、颊面部1例、颌下区1例,腮腺区1例、头皮下1例,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3例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等或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密度均或不均,边缘清楚或局部欠清,伴邻近皮下组织受累;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3例MRI表现为对比邻近肌肉信号,病灶在T1WI上为等、稍高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大部分病灶中等至明显强化。本组6例病变均伴有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伴病侧局部皮下脂肪层萎缩。结论:头颈部木村病的CT、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木村病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木村病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粒细胞增多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MRI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涂景恋 戴平丰 李百周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85-1088,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木村病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好发于头颈部皮下,常累及大涎腺,T_1WI呈等或稍高信号...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木村病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好发于头颈部皮下,常累及大涎腺,T_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_2WI呈高信号,且病灶内常伴流空信号及条索样低信号,增强后明显渐进性强化,多伴有腮腺周围、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灶周围常见皮肤增厚,皮下脂肪萎缩。结论木村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明显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木村病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