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浩 武乐乐 +1 位作者 曹阿丹 胡舸帆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 目的分析经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特点及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118例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头颈部CTA检查,将获取的图像,完成最大密度投影和血管三维重建,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的诊断特点,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更高,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982条血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86.97%(854/982),118例脑血管动脉狭窄患者显示颅内侧支动脉1422条,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的符合率为97.54%(1387/1422)。结论针对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患者,以经头颈部CTA联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对患者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分辨患者侧支循环等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技术 脑血管疾病 动脉狭窄 诊断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优化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左开荣 陈力 +3 位作者 代红 李伦成 李政雄 周艺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5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结合双流注射技术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检查的120例头颈部CTA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B组采用小剂...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结合双流注射技术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检查的120例头颈部CTA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B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联合双流注射技术,两组分别进行头颈部CTA成像,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客观评分,并对两组对比剂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图像大部分都能满足诊断,头颈部较大血管能清楚显示,但B组脑血管边缘分支显示更清楚,脑静脉污染较少,因此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图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部、左颈内动脉虹吸部、左大脑中动脉M1段、左大脑后动脉P1段、左椎动脉起始部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客观评分,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左大脑中动脉M1段的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剂使用量比较,B组低于A组(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联合双流注射技术较常规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更能获得稳定、优良的图像质量,同时对比剂用量显著减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团注追踪技术 小剂量团注测试技术 双流注射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联合低管电压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彦兵 阮小伟 +3 位作者 王泽润 于梓婷 杨利莉 汪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3-558,共6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联合低管电压(70 kVp)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40例患者,管电压70 kVp,管电流智能调控Smartm...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联合低管电压(70 kVp)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40例患者,管电压70 kVp,管电流智能调控SmartmA模式。对原始数据进行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60%、ASiR-V90%)及DLIR(DLIR-L、DLIR-M、DLIR-H),比较不同算法及水平重建图像的主观及客观评价指标。结果颈部及颅内动脉不同水平ASiR-V及DLIR重建图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SIR-V及DLIR重建水平增加,颈部及颅内图像噪声均减低,DLIR-H与ASiRV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减低24.30%、29.42%;颈部及颅内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升高,DLIR-H重建图像SNR、CNR最高。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C4段、椎动脉V4段SNR、CNR与ASiR-V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分别提高55.60%、43.90%、44.66%,CNR分别提高55.57%、44.24%、45.10%;大脑中动脉SNR、CNR较ASiR-V60%提高45.39%、4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R-V90%主观评分较ASiR-V60%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IR主观评分随重建水平升高而升高,DLIR-H较DLIR-M、DLIR-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LIR-H及DLIR-M的主观评分高于ASiR-V60%与ASiR-V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低管电压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与ASiR-V相比,DLIR可以进一步降低图像噪声,提升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其中DLIR-H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 迭代重建
下载PDF
基于CTA数据后处理对颈内动脉狭窄处血流动力学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玉玺 程哲 +2 位作者 陈硕硕 巢青 束汉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547-551,共5页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影像数据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仿真模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1-05—2023-03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运用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颈动脉及颈内动脉进行3D模型重建,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测量及统计,测得颈内动脉狭窄处的壁面剪切应力(WSS)、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相对滞留时间(RRT)并分析各项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区域的WSS、TAWSS、OSI、RRT分别为58.669 3(43.882 0,65.979 2)、18.695 8(14.973 8,25.534 6)、0.074 6(0.063 3,0.085 4)、0.092 3(0.082 2,0.109 6),正常侧WSS、TAWSS、OSI、RRT分别为15.215 3(9.039 7,25.117 2)、5.138 2(3.373 4,6.139 9)、0.122 7(0.099 7,0.151 2)、0.712 3(0.519 0,0.821 7)。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1.925 9±0.125 5、4.374 1±0.277 9,正常侧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分别为0.992 6±0.074 7、6.190 7±0.260 9。狭窄区域的WSS、TAWSS明显增大,OSI和RRT相对较小,血流速度明显增大,同时伴随较小的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因素较正常侧发生明显变化,可通过CFD仿真模拟分析方法评估血流动力学因素变化程度,帮助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程度,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头颈部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5
作者 韦家旭 所世腾 +3 位作者 李传争 唐强强 郭鹏 王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159-161,共3页
目的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 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目的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 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头颈ctA ct血管成像 图像后处理
下载PDF
头颈CT血管造影及NIH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钟事宏 罗泳惠 郭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4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颈CT血管造影(CTA)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7月于瑞金市中医院诊治的8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行数字减影血... 目的:探究头颈CT血管造影(CTA)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7月于瑞金市中医院诊治的8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检查及NIHSS评分评估。以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对比两组CTA侧支循环评分[外侧裂+脑凸面侧支评分系统(Maas评分)、大脑中动脉区域侧支评分系统(Tan评分)]及NIHSS评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CTA侧支循环评分联合NIHSS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DSA检查结果,82例AIS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2例,侧支循环不良组40例。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Maas评分、Tan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溶栓治疗后,82例AIS患者中预后不良22例,预后良好60例。单因素分析发现,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Maas、Tan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aas评分、Tan评分、NIHSS评分均为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CTA检查(Maas评分、Tan评分)联合NIHSS评分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0.915)显著高于Tan、NIHSS评分(P<0.05)。结论:头颈CT血管造影联合NIHSS评分能对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进行有效评估,二者联合可提高溶栓治疗后预后的预测效能,可为AIS患者侧支循环评估及预后预测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血管造影 NIHSS评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侧支循环 预后
下载PDF
局减法和全减法对头颈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7
作者 张红伟 张云翔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探讨局减法和全减法对头颈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脑动脉瘤或脑梗的患者,按扫描范围分为A、B两组。A组(45例)为局减组,B组(45例)为全减组,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将图... 目的探讨局减法和全减法对头颈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脑动脉瘤或脑梗的患者,按扫描范围分为A、B两组。A组(45例)为局减组,B组(45例)为全减组,根据图像质量评分将图像分为优、良、差3级,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均能获得减影像,两组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两组图像质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5,P>0.05)。A组图像辐射剂量低于B组(t=6.834,P=0.041)。结论局减法可保证图像质量,同时也能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局减法
下载PDF
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效果及准确度分析
8
作者 董坤 邱建中 陈广义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5期153-156,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病症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准确度。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CT平扫、头颈部CTA,以...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病症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准确度。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CT平扫、头颈部CTA,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参考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 77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诊断确诊75例。CT平扫诊断检出阳性69例,阴性8例;头颈部CTA诊断阳性75例,阴性2例。头颈部CTA准确度[97.40%(75/77)]与灵敏度[98.67%(74/75)]高于CT平扫[89.61%(69/77)]、[90.67%(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0、6.470,P均<0.05)。CTA与CT平扫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部CTA诊断显示轻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25例,诊断符合率98.67%,CT平扫诊断显示轻度狭窄19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23例,诊断符合率90.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0,P=0.011)。结论 颈部CTA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价值明显,准确度良好,可以减少诊断过程中不良因素产生的干扰,及时获取精准的信息,为患者病症确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ct 诊断
下载PDF
头颈部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价值分析
9
作者 张小伟 黄辉 +2 位作者 姚昕彤 周婉月 龙苏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6-18,23,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AIS患者97例,均行头颈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记录头颈部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评...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AIS患者97例,均行头颈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记录头颈部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准确率,灵敏性和特异性。采用Pearson分析头颈部CTA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结果97例脑梗死患者中,DSA金标准检查正常~轻度狭窄患者41例,中度~重度狭窄患者56例。经头颈部CTA检查中度~重度狭窄准确率为96.43%。头颈部CTA诊断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诊断灵敏性为92.86%,特异性为95.12%。经Pearson分析显示,头颈部CTA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中度~重度狭窄组斑块数量多于正常~轻度狭窄组,斑块长度高于正常~轻度狭窄组,斑块厚度小于正常~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CTA对AIS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价值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程度
下载PDF
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王巧润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9期127-129,共3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该院行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的118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造影对比剂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注... 目的:观察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该院行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的118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造影对比剂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注射50 mL碘海醇注射液)66例与对照组(注射70 mL碘海醇注射液)52例。两组均给予CT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显影CT值、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静脉残留显影CT值、图像质量评分,以及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对比剂显影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对比剂残留显影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3/66),低于对照组的21.15%(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对比剂无明显差异,且可减少对比剂残留、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对比剂 多排ct 头颈部血管造影 检查 头颈部血管病变 诊断
下载PDF
人工智能后处理在“双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临床价值
11
作者 郑园园 白岩 王纪鹏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5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后处理在“双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CT室行“双低”(低管电压、低碘摄入量)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113份成像片为研究对象,对原...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后处理在“双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CT室行“双低”(低管电压、低碘摄入量)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113份成像片为研究对象,对原始CTA图像进行常规重建并进行图像后处理。根据后处理方式分为人工组(CTA薄层图像传送至GE AW4.7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人工手动图像后处理)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组(CTA薄层图像传至头颈AI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上进行图像优化及血管分割,生成“双低”CTA图像进行AI后处理)。对比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图像处理时间。结果 AI组图像质量主观质量评分中图像对比度质量评分为(3.56±0.51)分、噪声质量评分为(3.05±0.51)分、伪影质量评分为(3.21±0.15)分、几何畸变评分为(3.22±0.55)分,均高于人工组的(3.01±0.38)分、(2.87±0.31)分、(3.12±0.15)分、(2.99±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2、3.206、4.510、3.059,P均<0.05)。AI组处理图像处理时间[(5.76±1.63)min]短于人工组[(12.03±1.47)min],AI组图像处理效率明显高于人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66,P<0.05)。结论人工智能后处理在“双低”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应用,可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噪声,并显著缩短图像处理时间,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头颈部ct血管成像 后处理 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李娅妮 王举鹏 吕妍明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7期130-133,138,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8月静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临床初诊疑似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于入院24 ... 目的探讨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8月静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临床初诊疑似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和头颈部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诊断符合率。结果CTA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阳性69例,TCD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阳性63例。CTA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灵敏度为98.57%(69/70),准确度为98.73%(78/79),高于TCD诊断的88.57%(62/70)、88.61%(7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9、5.833,P均<0.05)。两种诊断方式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TCD对脑动脉正常、重度狭窄与闭塞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A对脑动脉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的诊断符合率高于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TA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且诊断符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
13
作者 周子茜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9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370 mg/mL对比剂,观察组给予... 目的:观察低浓度对比剂对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370 mg/mL对比剂,观察组给予300 mg/mL对比剂。比较两组图像成像质量、扫描参数、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成像质量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腔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头颈部CTA图像质量与正常浓度对比剂相同,且辐射剂量更低,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 头颈ct血管造影 成像质量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70kV管电压和20~25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在体质量小于75kg人群中的效果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钰 朱元利 +4 位作者 薛华丹 王沄 李玉梅 张竹花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1,共8页
目的观察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和20~2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的效果,评估注射同侧对比剂滞留产生的静脉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表格法将怀疑或已有头颈部动脉血管疾病、体质量小于75 kg行头颈第3代双源CT... 目的观察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和20~2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的效果,评估注射同侧对比剂滞留产生的静脉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表格法将怀疑或已有头颈部动脉血管疾病、体质量小于75 kg行头颈第3代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70 kV组和100 kV组,每组20例,70 kV组采用20~25 ml对比剂和高级模拟迭代重建技术;100 kV组采用40 ml对比剂和滤波反投影技术。采用3分法对对比剂滞留产生的静脉伪影及对比剂滞留范围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70 kV组有效剂量较100 kV组下降约58%(t=-18.14,P<0.001)。70 kV组20例患者中,16例(80.0%)存在静脉伪影,其中6例(37.5%,6/16)的静脉伪影影响邻近动脉的评价;100 kV组20例患者中,19例(95.0%)存在静脉伪影,其中7例(36.8%,7/19)的静脉伪影影响邻近动脉的评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8,P=0.380)。70 kV组20例患者中,13例(65.0%)对比剂滞留较明显,其中2例(15.3%,2/13)对比剂滞留延续至上腔静脉;100 kV组20例患者中,19例(95.0%)对比剂滞留较明显,其中13例(68.4%,13/19)对比剂滞留延续至上腔静脉;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4,P<0.001)。结论第3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和20~25 ml对比剂模式下行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较100 kV扫描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对比剂滞留范围明显减低,静脉伪影与100 kV组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代双源ct 头颈部动脉 ct血管成像 对比剂 管电压
下载PDF
双源CT头颈动脉联合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莉 黄葵红 +3 位作者 刘理慧 黄倩 尚玉珍 王道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900-1902,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联合CT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护理配合的方法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行双源CT头颈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资料,分析对比剂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案与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本组9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均显示良好,无1... 目的:探讨头颈部联合CT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护理配合的方法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行双源CT头颈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资料,分析对比剂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案与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本组9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均显示良好,无1分病例,平均图像质量评分(2.45±0.23)分;颈部动脉平均图像质量评分为(2.23±0.37)分,7例1分病例。结论:对比剂的注射部位及注射方案的选择对头颈联合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头颈部动脉造影 护理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刘成 杨丙奎 +3 位作者 唐路 王小双 王雪娟 王雅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75-1377,1381,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72例行64排螺旋CTA扫描,减影后原始扫描数据传入ADW4.4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72例行64排螺旋CTA扫描,减影后原始扫描数据传入ADW4.4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动脉瘤26例,动脉狭窄17例,动脉瘤合并动脉狭窄7例,血管异常起源8例,烟雾病5例,动静脉畸形4例,正常5例。结论: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各主支血管及其分支,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诊断、预后评价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临床诊疗起重要指导作用,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变 头颈部 血管成像
下载PDF
头颈部CTA扫描时利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的变化提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孔艳红 钟朝辉 +3 位作者 徐岩 骆金凯 袁颖 张婷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0期2070-2072,共3页
目的探讨在头颈部血管CT造影(CTA)检查时利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的变化提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60例行头颈部血管CT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扫描方案:100 KV,... 目的探讨在头颈部血管CT造影(CTA)检查时利用生理盐水注射流率的变化提高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60例行头颈部血管CT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扫描方案:100 KV,NI12。注射方案:对照组:先注射优维显370 mg/ml 30 ml,流率3 ml/s,后生理盐水50 ml,流率3 ml/s;实验组:先注射进行优维显370 mg/ml 30 ml,流率3 ml/s,后生理盐水50 ml,流率6 ml/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受检者注射侧目标血管(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的CT值。采用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程度。对比两组图像质量。结果目标血管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的CT值对照组分别为288.16±23.88、333.03±28.61、336.53±29.24,实验组分别为364.23±10.11、392.83±58.54、389.13±61.5,实验组C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明显多于实验组。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优秀5例,较好22例,较差3例;实验组优秀16例,较好14例,较差0例,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头颈CTA检查时生理盐水的注射流率是对比剂注射流率2倍时能够提高目标血管的CT值,明显减少注射侧锁骨下静脉内对比剂残留产生的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血管ct造影 生理盐水 注射流率 锁骨下动脉
下载PDF
探讨加快盐水推注流率对消除头颈CTA颈部对比剂伪影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絮绿 李燕奎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4年第2期81-82,141,共3页
目的:探讨消除对比剂伪影干扰颈部血管显示的方法。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扫描参数和重建参数均相同,A组23例,B组23例。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2组病例的对比剂用量均为50 mL,流率5.0 mL/s,生理盐水50 mL。A... 目的:探讨消除对比剂伪影干扰颈部血管显示的方法。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扫描参数和重建参数均相同,A组23例,B组23例。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2组病例的对比剂用量均为50 mL,流率5.0 mL/s,生理盐水50 mL。A组采用与对比剂相同的5.0 mL/s的流率推注冲管生理盐水;B组采用高于对比剂流率的方式,以6.0 mL/s的流率推注冲管生理盐水。结果:46例均能显示颈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A组23例锁骨静脉残留对比剂的浓度普遍偏高。B组21例锁骨下静脉腔内存留的对比剂被稀释,不形成干扰伪影,效果良好;2例有对比剂残留,对比剂浓度已降低。结论:加快冲管盐水的推注能有效降低锁骨下静脉对比剂的残留浓度,达到淡化的效果,消除对比剂产生的伪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头颈血管成像 对比剂 伪影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峣 范治国 +4 位作者 戴捷 曹俊华 强少文 钱华 丁晓娟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第10期94-97,共4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烟雾病中的成像特点,以提高其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8例患者,利用MSCTA技术特点,分析其在头颈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68例患者中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前动脉、中动脉受累3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烟雾病中的成像特点,以提高其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8例患者,利用MSCTA技术特点,分析其在头颈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68例患者中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前动脉、中动脉受累31例;单纯前动脉及中动脉受累4例;中动脉受累3例;左侧颈内动脉末端及中动脉、前动脉受累16例,单纯前动脉及中动脉受累4例,单纯中动脉受累3例,前动脉受累4例;双侧颈内动脉均受累3例,其中1例合并左侧大脑前动脉及中动脉受累。血管成像影像诊断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有效吻合率为98.3%。结论:MSCTA技术可作为烟雾病的一种筛查手段在临床中应用,同时可降低脑血管造影中的危险性,显著提高烟雾病的临床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头颈部 烟雾病
下载PDF
颅内和头颈部病变CT血管造影的三维成像 被引量:4
20
作者 凌华威 丁蓓 +3 位作者 何国祥 江浩 胡锦清 成侃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图像重建(3D-SCTA)在颅内和头颈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8例头颈部病变患者接受了3D-SCTA检查,其中包括颅内动脉瘤32例,颅内AVM 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35例,脑...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图像重建(3D-SCTA)在颅内和头颈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98例头颈部病变患者接受了3D-SCTA检查,其中包括颅内动脉瘤32例,颅内AVM 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35例,脑膜瘤11例,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2例,颅底神经纤维瘤3例,颈部肿块6例,颈椎椎管内神经纤维瘤4例。结果:全部患者顺利经受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显示清楚,且能够检出附壁钙化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32例颅内动脉瘤中30例获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情况、瘤轴的指向、载瘤动脉以及动脉瘤与颅区骨性组织的空间关系和动脉瘤与相邻血管分支的关系均能获得较满意的显示。16例颅内肿瘤(包括11例脑膜瘤,3例颅底神经纤维瘤,2例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与Willis环及其分支的关系,与硬膜窦静脉的关系以及与颅底诸孔的关系皆直观显示。6例颈部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其与颈动脉、颈静脉血管的空间关系都清晰地显示。4例颈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生长范围、形态和与骨性颈椎的关系得到直观地显示。三维图像的伪彩色显示、模拟手术视角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造影 头颈部病变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