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化学法治疗小儿血管瘤疗效分析(附157例报告) 被引量:4
1
作者 马丽霜 马汝柏 +2 位作者 马继东 李靖 邹继珍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8期481-482,共2页
目的探讨电化学(electreacalchemicaltherapy,ECT)治疗小儿血管瘤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近5年在我院应用电化学方法治疗的157例小儿血管瘤和其中112例治疗后6个月 ̄3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愈60例(53.7%),部分治愈36例... 目的探讨电化学(electreacalchemicaltherapy,ECT)治疗小儿血管瘤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近5年在我院应用电化学方法治疗的157例小儿血管瘤和其中112例治疗后6个月 ̄3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愈60例(53.7%),部分治愈36例(32.1%),无效16例(14.3%)。本组总有效率为85.7%。结论ECT为小儿血管瘤治疗的新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相对安全、创伤较小、痛苦小、疗效较好和治疗次数少等优点,主要适用于海绵状及混合型血管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电化学治疗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肌间血管瘤不同病理分型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5
2
作者 高维青 张春叶 +2 位作者 郑家伟 陶晓峰 朱凌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58-562,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型: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型为毛细血管型2例、混合型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型,病理分型为海绵血管型.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型,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血管瘤 磁共振 高血循病变 低血循病变
下载PDF
组织学和生物学检测对小儿血管瘤临床治疗价值的探讨
3
作者 马丽霜 叶蓁蓁 +2 位作者 马继东 邹继珍 李靖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9期551-554,共4页
目的通过对小儿血管瘤标本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测定,探讨血管瘤分类、分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①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法,根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进行分类及分期;②采用甲苯氨蓝染色法进行肥大... 目的通过对小儿血管瘤标本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测定,探讨血管瘤分类、分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①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法,根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进行分类及分期;②采用甲苯氨蓝染色法进行肥大细胞数测定;③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血管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的表达。结果①增生期血管瘤(55例)内皮细胞增殖活跃,形成细胞团;消退期血管瘤(7例)内皮细胞减少,可见呈岛状分布的脂肪和纤维组织;血管畸形(40例)为毛细血管、小动脉、静脉的异常扩张,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②增生期血管瘤肥大细胞计数为33.30±18.66,高于消退期的26.16±19.09(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的7.27±13.01(P<0.01);③PCNA在增生和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42.9%,血管畸形仅为22.5%,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VEGF在三种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9.6%、42.9%和5%,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FGF在三种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9.6%、100%和25.1%,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肥大细胞可能与血管瘤组织纤维变性及导致血管瘤自然消退有关。PCNA、VEGF与bFGF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否的较准确与实用的指标,可作为诊断增生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抑或血管畸形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畸形 病理学
下载PDF
交替使用尿素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小儿大面积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永兴 卢进垣 +2 位作者 薛丽平 李权章 黄洁群 《广西医学》 CAS 2000年第3期433-434,共2页
本研究以注射用尿素和平阳霉素交替使用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插管和瘤体局部注射 ,对 6 2例小儿各种类型不能切除的大面积血管瘤进行治疗 ,经 6个月~ 5年随访 6 0例 ,血管瘤消失或基本消失 5 6例 ,占 93.3%。两药交替使用 ,利用了两药各... 本研究以注射用尿素和平阳霉素交替使用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插管和瘤体局部注射 ,对 6 2例小儿各种类型不能切除的大面积血管瘤进行治疗 ,经 6个月~ 5年随访 6 0例 ,血管瘤消失或基本消失 5 6例 ,占 93.3%。两药交替使用 ,利用了两药各自优点 ,有加快血管瘤内皮细胞发生纤维性变作用 ,从而达到缩短疗程 ,用药量少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注射治疗 尿素 平阳霉素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