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内胆汁淤积症孕鼠的胎鼠心率功率谱变化与猝死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邵勇 姚珍薇 +3 位作者 陆杰 李红霞 吴味辛 丁敏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5-1219,共5页
应用皮下注射雌、孕激素建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ICP)大鼠模型,通过Powerlab生物信号处理系统Chart5软件引导妊娠第21d胎鼠宫内心电图,分析胎鼠心率变异性(HRV)频域指标低频带(LF)、高频带(HF)及LF/HF值,探讨肝内胆汁淤积症孕鼠的胎鼠心... 应用皮下注射雌、孕激素建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ICP)大鼠模型,通过Powerlab生物信号处理系统Chart5软件引导妊娠第21d胎鼠宫内心电图,分析胎鼠心率变异性(HRV)频域指标低频带(LF)、高频带(HF)及LF/HF值,探讨肝内胆汁淤积症孕鼠的胎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变化与猝死的关系。结果显示,(1)ICP模型组孕鼠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为(78.5±4.5)μmol/L,正常对照组为(24.6±3.6)μmol/L,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ICP模型组实验开始时胎鼠心电图显示正常,持续观察29.3±6.4min后出现胎鼠心律不齐,继续观察23.5±4.6min后胎鼠死亡,而正常对照组持续观察90min,胎鼠心电图均显示正常;(3)ICP模型组胎鼠出现心律失常前20min内HRV频域指标LF和LF/HF分别为48.45±4.11nu和0.99±0.14,高于正常对照组胎鼠33.87±4.31nu和0.61±0.10,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1;(4)ICP模型组胎鼠猝死前15min内LF及LF/HF随着死亡时间的濒临而呈进行性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症时胎鼠死亡前出现短暂的心律失常阶段;ICP孕鼠的胎鼠猝死可能与高水平胆汁酸诱导胎鼠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失衡有关;HRV分析技术对于胎儿宫内安危的监护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系统 心律失常 猝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及窦性心律震荡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于敏 黄织春 《医学综述》 2015年第3期443-445,共3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上有许多关于冠心病并发症的无创检测方法。T波电交替是反映心肌机制的无创电生理指标,而窦性心律震荡是出现单发室性期前收缩后,自主神经对动脉... 近年来,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上有许多关于冠心病并发症的无创检测方法。T波电交替是反映心肌机制的无创电生理指标,而窦性心律震荡是出现单发室性期前收缩后,自主神经对动脉血压波动所做出的反应。大量文献证明,两者均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无创电生理指标,尤其适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现结合文献对这两个指标的定义、机制、研究现状及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T波电交替 窦性心律震荡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刺激犬体表感受器兴奋心脏表面神经元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董亚琳 袁秉祥 +2 位作者 邢建峰 杨银京 康军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47-50,共4页
为了观察体表刺激对犬心脏表面神经元活动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定量敲击麻醉开胸犬的左胸壁、上腹壁,同步记录犬右心房神经节丛神经元内单位放电的频数及心脏变时、变力性反应。结果:敲击左胸壁、上腹壁均可使右心房神经节丛内神经元... 为了观察体表刺激对犬心脏表面神经元活动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定量敲击麻醉开胸犬的左胸壁、上腹壁,同步记录犬右心房神经节丛神经元内单位放电的频数及心脏变时、变力性反应。结果:敲击左胸壁、上腹壁均可使右心房神经节丛内神经元在10s内单位放电频数增加,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和室心律失常。静脉注射普萘洛尔(1mg/kg),可使刺激体表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反应减少。静脉注射阿托品(1mg/kg)使刺激体表引起的心率减慢反应未完全消除;心脏急性去神经支配后,敲击体表对引起神经元的放电频数和变时反应均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说明:敲击犬心前区和上腹壁可直接引起心脏表面神经节丛内的副交感神经元兴奋,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引起负性频率作用;在此基础上刺激兴奋了心脏表面交感神经元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由于传入通路被切断影响上述反应,提示:接受刺激的体表感受器或神经纤维与心脏表面神经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心率 心律失常 体表感受器 体表刺激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覃晓波 陈蒙华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率高,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有关,而心率变异性是公认的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指标。近期研究多集中于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率变异性...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率高,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有关,而心率变异性是公认的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指标。近期研究多集中于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率变异性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而探讨二者相关性的报道较少。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寻找早期预警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并适时调整血液透析治疗方案,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率变异性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刺激犬体表感受器对心脏表面神经元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董亚琳 邢建峰 +3 位作者 袁秉祥 杨银京 康军 闫春霞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221-223,共3页
为了给“抑制死”提供实验根据和理论依据,模拟“抑制死”的体表刺激,用3.0kg触压麻醉开胸犬的心前区、剑突下,同步记录大右心房神经节丛神经元内单位放电的频数及心脏变时。变力性反应。静脉给入普来洛尔(1mg/kg)或阿托品(1mg... 为了给“抑制死”提供实验根据和理论依据,模拟“抑制死”的体表刺激,用3.0kg触压麻醉开胸犬的心前区、剑突下,同步记录大右心房神经节丛神经元内单位放电的频数及心脏变时。变力性反应。静脉给入普来洛尔(1mg/kg)或阿托品(1mg/kg)及心脏急性会神经支配后,重复上述刺激。结果显示:触压犬心前区可直接引起心脏表面神经节丛内的副交感神经元兴奋,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引起负性频率作用;在此基础上刺激兴奋心脏表面交感神经元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提示刺激心前区、剑突下引起的“抑制死”,不仅与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有关,可能还与交感神经元对心室的兴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神经元 心律失常 抑制死
下载PDF
心率震荡现象及其临床应用
6
作者 唐文红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年第5期491-493,共3页
心率震荡(HRT)是一种新的评价心脏自主调节功能的检测措施,近年研究发现其对评判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它通过室性早搏后的心室压力变化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是与恶性心脏事件关系密切的心电现象。
关键词 心率震荡 自主神经功能 恶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猝死
下载PDF
113例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与恶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洁芳 万继荣 +3 位作者 方志松 陈耀辉 陈淑芬 林敏玲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情况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的相关性,预测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113例已确诊AMI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进行时域分析(主要参数为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情况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猝死率的相关性,预测AM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113例已确诊AMI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进行时域分析(主要参数为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监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然后随访患者1年。结果:SDNN<50 ms,预测高危险水平的患者31例;SDNN介于50 ms~100 ms,预测中危险水平患者36例;SDNN介于100 ms~150 ms,预测低危险水平患者46例。高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9例,猝死6例;中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9例,猝死1例;低危险水平患者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例,无猝死。3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P<0.05,心脏猝死率比较,P<0.01。结论:HRV减小程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有正相关性,HRV在预测AMI患者的危险性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率变异性 恶性心律失常 猝死
下载PDF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林 王乐民 +1 位作者 魏林 谷震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5年第3期133-134,共2页
应用Holter,测定40~49,50~59,60~69以及70岁以上4个年龄段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并与相应年龄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指标为时域法的24h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结果:缺... 应用Holter,测定40~49,50~59,60~69以及70岁以上4个年龄段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并与相应年龄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指标为时域法的24h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结果:缺血组与对照组各年龄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41.52±28.92msVS93.72±27.54ms;132.42±27.63msVS93.19±33.18ms;121.84±27.87msVS74.50±24.01ms;110.31±23.96msVS63.93±23.73ms,P均<0.01;对照组及缺血组的HRV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P均<0.01),呈完全负相关(r(对照组)=-0.95,r(缺血组)=-0.98)。随访发现缺血组中HRV≤50ms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SCD)9例和室性心动过速1例;>50ms者发生SCD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心脏病 心率变异性 心率失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