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diac arrest, stony hear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 updated revisit
1
作者 Ayman El-Menyar Bianca M Wahle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4年第3期126-136,共11页
The post-resuscitation period is recognized as the main predictor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outcomes.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 and stony heart was published over 50 years ago.Maj... The post-resuscitation period is recognized as the main predictor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outcomes.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 and stony heart was published over 50 years ago.Major manifestations may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persistent precipitating pathology,systemic ischemia/reperfusion response,post-cardiac arrest brain injury,and finally,post-cardiac arrest myocardial dysfunction(PAMD)after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Why do some patients initially survive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and others do not?Also,why does the myocardium response vary after resuscitation?These ques-tions have kept scientists busy for several decades since the first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was described.By modifying the conventional modalities of resu-scitation together with new promising agents,rescuers will be able to salvage the jeopardized post-resuscitation myocardium and prevent its progression to a dismal,stony heart.Community awareness and staff education are crucial for shortening the resuscitation time and improving 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s.Awareness of these components before and early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circulation will enhance the resuscitation outcomes.This review extensively addresses the 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y,management,and outcomes of 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The pattern,management,and outcome of PAMD and post-cardiac arrest shock are different based on many factors,including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vs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witnessed vs unwitnessed cardiac arrest,the underlying cause of arrest,the duration,and protocol used for CPR.Although restoring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is a vital sign,it should not be the end of the game or lone primary outcome;it call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aggressiv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s and care.The development of stony heart post-CPR and OHCA remain the main challenges in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arrest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ost-resuscitation Myocardial dysfunc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tony heart
下载PDF
Pathological study on right atrium myocardium i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2
作者 段翔鹰 张宝仁 李莉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2年第4期285-289,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righ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HD)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Methods: Twenty-nine patients with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of RHD were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righ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HD)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Methods: Twenty-nine patients with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of RHD were divided into AF group (n=13) and sinus rhythm group (SN group) (n=16).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linical factors between the 2 groups.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valve replace-ment, the samples of right atrial appendages were taken and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were made by light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1) Light microscope: The interstitial fibrosi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myocardium was more disordered in AF group than that in SN group. However,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interstitial fibrosis and cellar hypertrophy degree between the 2 groups. (2) Electron microscope: Mitochondrial crosta broke and dissolved obviously in AF group. The mitochondrial volume in AF group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SN group. Volume density, average area and average perimeter in AF group were less than that in SN group ; specific surface in AF group was bigger than that in SN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bove factors between the 2 group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urface density and numerical density on area in the 2 groups. Volume density of myofibril in AF group and S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at in SN group. (3)Split of Intercalated disc(ID) gap was found in AF group, and there was marrowing and floccular substance in ID gap. Conclusion :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right atrial myocardium between AF and SN with RHD, these changes may be the im-portant pathological basis for RA fibrillation of AF patients with R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atrial fibrillation pathology ULTRASTRUCTURE
下载PDF
目标体温管理对体外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和出院生存率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海珍 程鹏飞 +5 位作者 郭璐瑶 王美玲 许赫 顾培培 吴金晶 杨旻斐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33-141,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目标体温管理对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和出院生存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lsevier、Web of Science、Ovid、中国知网、万方、Sino... 目的系统评价目标体温管理对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和出院生存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lsevier、Web of Science、Ovid、中国知网、万方、SinoMed、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目标体温管理对ECPR患者结局指标影响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6月1日。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研究,包括3687例ECPR患者。与非目标体温管理组比较,目标体温管理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结局(OR=1.37,95%CI 0.89~2.13,P=0.16)和出院生存率(OR=0.98,95%CI 0.82~1.15,P=0.77),且两组出血、下肢缺血、肾损伤和感染等ECMO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4,95%CI 0.91~1.68,P=0.17)。结论目标体温管理对ECPR患者的神经结局和出院生存率无显著改善作用,但不会加重ECMO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ECPR) 心脏骤停 目标体温管理 生存率 神经功能 体外膜氧合(ECMO)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理特征及分类 被引量:1
4
作者 邢运虹 李洋 +6 位作者 王文政 王亮亮 孙乐乐 杜秋香 曹洁 何光龙 孙俊红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学重要诊断指标如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改变,有时由于死亡过程短暂、组织缺少反应时间,使得缺血部位定位困难,部分案件中死者首次发病即猝死,导致法医难以准确作出诊断。然而临床医学对于冠状动脉不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学重要诊断指标如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改变,有时由于死亡过程短暂、组织缺少反应时间,使得缺血部位定位困难,部分案件中死者首次发病即猝死,导致法医难以准确作出诊断。然而临床医学对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揭示了其病变引发的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在冠心病猝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归纳整理了基于临床医学研究的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特征,包括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以及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简述粥样斑块研究进展与研究技术方法,以期通过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同病理状态,完善冠心病猝死死亡机制研究,提高冠心病猝死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心脏性猝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粥样斑块 病理特征 综述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发展历史与脑保护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吕喆 张义和 赵荣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1期76-80,共5页
深低温停循环将体外循环与低温保护相结合是体外循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里程碑式技术。此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方式。因此,本文就其发展历史及其脑保护策略作一综述,为这一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深低温停循环将体外循环与低温保护相结合是体外循环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里程碑式技术。此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方式。因此,本文就其发展历史及其脑保护策略作一综述,为这一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中低温停循环 脑保护 心脏 大血管 手术
下载PDF
苓桂气化2号方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大鼠心脏结构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乔文博 董国菊 +6 位作者 李知轩 张贺 石玉姣 杨晨光 刘永成 梁小雨 刘思雨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991-998,共8页
目的观察苓桂气化2号方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大鼠心脏结构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10只7周龄的威斯塔京都大鼠作为正常组,4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建立复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 目的观察苓桂气化2号方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大鼠心脏结构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10只7周龄的威斯塔京都大鼠作为正常组,4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建立复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HFpEF大鼠模型,造模期间死亡3只。造模成功后,所有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恩格列净组(10只)、低剂量组(9只)和高剂量组(9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恩格列净组给予恩格列净1.8 mg/(kg·d),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苓桂气化2号方浸膏8.1 g/(kg·d)和16.2 g/(kg·d),持续4周。给药结束后,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每组大鼠的左室舒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右房内径(right atrial diameter,RA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ic relaxation time,IVRT)、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left ventricular early diastolic filling peak velocity,E)与二尖瓣环心肌运动速度(early diastolic lateral mitral annulus velocity,e′)的值。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和脑钠肽(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左房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马松染色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呼吸急促、食欲下降、易怒等情况,心脏超声检测显示LVEDD、LAD、RAD显著增大(P<0.01),IVST、E/e′、IVRT显著增加(P<0.01);血清ANP、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精神佳、反应灵敏、纳食饮水相对较多,心脏超声相关参数显示LVEDD、LAD、RAD、IVST以及E/e′、IVRT均有明显改善(P<0.05);血清ANP、BN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苓桂气化2号方可能通过减轻心肌肥厚及纤维化改善HFpEF大鼠的心脏重构和舒张功能障碍,是治疗HFpEF的潜在有效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苓桂气化2号方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心脏结构和功能 舒张功能障碍 心钠素 脑钠肽 病理形态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及治疗
7
作者 宋佳欣 沈沭彤 +1 位作者 周秋莲 高娟 《自然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06-316,共11页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影响着全球一半左右的心力衰竭患者,其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然而,HFp EF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文章阐述并讨论了HFp...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影响着全球一半左右的心力衰竭患者,其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然而,HFp EF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文章阐述并讨论了HFp EF病理机制及现有治疗方法,以期为提高HFp EF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病理机制 治疗方法
下载PDF
三种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病理差异及中医证候评价
8
作者 余怡嫔 梁昊 +5 位作者 董文波 李欣春 易琼 谭朵廷 胡志希 李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37-743,共7页
目的对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高血压和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的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大鼠模型在造模过程、病理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其中医证候进行评价,以助研究者选择适当的模型。方法30只雄性Dahl盐敏... 目的对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高血压和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的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大鼠模型在造模过程、病理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其中医证候进行评价,以助研究者选择适当的模型。方法30只雄性Dahl盐敏感性大鼠为高血压心衰模型组(8%NaCl高盐饲料喂养,连续喂养20周);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DOX心衰模型组(DOX1.5 mg/kg,每周2次,腹腔注射,共7周)和ISO心衰模型组[ISO 5 mg/(kg·d),连续7 d,腹腔注射,再继续饲养3周];另取10只雄性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对大鼠心脏、肾脏、肝脏进行HE染色,对心肌细胞进行Masson染色;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大鼠的心脏功能;结合自然状态和一般体征探讨3种心衰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OX心衰模型组大鼠活动量减少、体温降低、水肿明显;高血压心衰模型组大鼠精神不振、尿量减少并且水肿;ISO心衰模型组大鼠活动减少、体温下降、大便稀软;DOX心衰模型组和高血压心衰模型组的肾脏均有较严重的病理损伤,ISO心衰模型组仅有心脏损伤;3种心衰模型组血清NT-proBNP均增加(P<0.05)、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LVFS)均降低(P<0.05)。DOX心衰模型组和ISO心衰模型组中医证候为阳虚证,高血压心衰模型组中医证候为气阴两虚证。结论根据大鼠的宏观表现和微观指标,3种模型病理有较大差异,应慎重选择;DOX和ISO心衰模型可能为阳虚证,高血压心衰模型可能为气阴两虚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大鼠模型 病因造模 病理差异 中医证候 模型评价
下载PDF
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兰旭红 周红芳 +3 位作者 王倩 贾东珲 王恒阳 张志刚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
标准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金标准,但对于俯卧位心搏骤停的重症患者,翻转至仰卧进行心肺复苏,不仅需要额外人力,而且还会增加大脑和心脏无血流的时间,从而错过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故该文通过整合现有证据,从俯卧位心肺复苏... 标准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金标准,但对于俯卧位心搏骤停的重症患者,翻转至仰卧进行心肺复苏,不仅需要额外人力,而且还会增加大脑和心脏无血流的时间,从而错过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故该文通过整合现有证据,从俯卧位心肺复苏的起源和发展、指南推荐、实施原理、技术要点、除颤、有效性和可行性、安全性和局限性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术 通气机 机械 综述文献(主题)
下载PDF
HEART评分对急性胸痛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龚海蓉 吴婷婷 +1 位作者 郑若菲 李红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HEART评分及其各指标对急性胸痛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某省急救中心抢救室的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生心搏骤停的71例胸痛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未发生... 目的探讨HEART评分及其各指标对急性胸痛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某省急救中心抢救室的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生心搏骤停的71例胸痛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未发生心搏骤停的142例胸痛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HEART评分及其各指标对心搏骤停的预测能力。结果病例组HEART得分(7.52±1.61)高于对照组(4.77±2.65),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1[95%CI(0.75~0.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HEART分值的增加,发生心搏骤停的风险呈上升趋势。HEART评分中5项指标曲线下的面积依次为:心电图(0.77)、肌钙蛋白(0.72)、病史(0.70)、年龄(0.60)、危险因素(0.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ART评分对急性胸痛患者发生心搏骤停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建议运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HEART的评分标准及使用流程,分层管理胸痛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心脏停搏 风险预测 heart评分
下载PDF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
11
作者 苏健楠 赵明 +2 位作者 金星 杜永利 李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医院收治的186例AMI合并HF患者,根据随访1年的预后将其分...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医院收治的186例AMI合并HF患者,根据随访1年的预后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61例)和预后良好组(1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RBP-4、GAS6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RBP-4、GAS6水平对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急性HF占比、N末端前体B型钠尿肽、RBP-4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左室射血分数、GAS6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91,95%CI:1.016~1.173)、急性HF(OR=2.468,95%CI:1.030~5.913)、N末端前体B型钠尿肽(OR=1.002,95%CI:1.001~1.003)、RBP-4(OR=1.156,95%CI:1.076~1.242)、左室射血分数(OR=0.829,95%CI:0.725~0.948)、GAS6(OR=0.342,95%CI:0.195~0.599)均为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RBP-4、GAS6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6、0.790、0.895(P<0.05)。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和GAS6水平降低与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有关,二者联合对AMI合并HF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视黄醇结合蛋白-4 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 预后
下载PDF
肉桂酸对压力超负荷小鼠病理性心肌肥大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12
作者 崔艺萌 崔金刚 +3 位作者 杜霄烨 徐静 陈瑜 张腾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58-64,共7页
目的探讨肉桂酸(CA)对病理性心肌肥大的干预作用,进一步探索其相关机制。方法①体内实验:采用主动脉缩窄(TAC)手术构建小鼠心肌肥大模型,将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Sham)组、模型(TAC)组、CA低剂量(CA-L)组及CA高剂量(CA... 目的探讨肉桂酸(CA)对病理性心肌肥大的干预作用,进一步探索其相关机制。方法①体内实验:采用主动脉缩窄(TAC)手术构建小鼠心肌肥大模型,将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Sham)组、模型(TAC)组、CA低剂量(CA-L)组及CA高剂量(CA-H)组。对造模4周后的各组小鼠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分析,评估CA干预对TAC小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测算各组小鼠心脏质量指数,采用小麦胚芽凝集素(WGA)染色评估心肌肥大改变。②体外实验:采用苯肾上腺素(PE)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罗丹明-鬼笔环肽和心肌肥大标志物心房利钠肽(ANP)染色评估心肌细胞肥大改变。采用线粒体膜电位(JC-1)检测试剂盒、线粒体超氧化物指示剂(MitoSOX)荧光探针、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检测试剂盒和增强型三磷酸腺苷(ATP)检测试剂盒评估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结果①体内实验:经胸超声心动图分析、心脏质量指数分析和WGA染色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TAC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大(P<0.05)。②体外实验:罗丹明-鬼笔环肽和ANP染色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P<0.05);JC-1染色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损伤(P<0.05);MitoSOX荧光探针染色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心肌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增加(P<0.05);mPTP试剂盒分析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心肌细胞mPTP的开放(P<0.05);增强型ATP检测试剂盒分析结果表明,CA显著抑制PE诱导心肌细胞ATP含量的降低(P<0.05)。结论CA可有效减轻TAC诱导的病理性心肌肥大,其机制可能部分依赖于对心肌细胞肥大的直接拮抗作用和对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病理性心肌肥大 肉桂酸 线粒体 氧化应激 小鼠模型 作用机制 中药研究
下载PDF
郭明冬教授从“虚-瘀-毒-郁”病理网络辨证论治老年冠心病的理论与实践
13
作者 周倩 赵小森 +1 位作者 郭明冬 李琦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80-83,110,共5页
老年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虚、瘀、毒、郁之间常常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虚-瘀-毒-郁”病理网络,成为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基础,其中“虚”是老年冠心病的病理基础,“瘀”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关键因素,“毒”是老年... 老年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虚、瘀、毒、郁之间常常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虚-瘀-毒-郁”病理网络,成为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基础,其中“虚”是老年冠心病的病理基础,“瘀”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关键因素,“毒”是老年冠心病发展变化的重要促进因素,“郁”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郭明冬教授认为,“虚-瘀-毒-郁”病理网络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并提出益气活血,解毒开郁是老年冠心病的主要治法,经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冠心病 “虚-瘀-毒-郁”病理网络论治 临床经验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常见合并症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策略
14
作者 张啸 刘剑刚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冠状动脉微血管炎症等介导的细胞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心脏能量代谢障碍等相关。高血压、糖尿病、冠...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冠状动脉微血管炎症等介导的细胞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心脏能量代谢障碍等相关。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均可通过各种信号途径导致左心室心肌僵硬度增加、舒张期充盈受损等病理改变,最终导致HFpEF的发生。目前研究显示能够改善HFpEF预后的药物主要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也并不适用于HFpEF,故通过对HFpEF合并症进行早期预防及治疗,以控制HFpEF的发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现从HFpEF常见合并症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以期为HFpEF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高血压 糖尿病 病理机制 治疗方针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及治疗药物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兰 任群利 赵然尊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28-635,共8页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中占40%~71%,是一种涉及心、肾、肺、血管系统和脂肪组织等的多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医疗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患者仍然存在预...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中占40%~71%,是一种涉及心、肾、肺、血管系统和脂肪组织等的多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医疗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患者仍然存在预后不良情况,复发率升高而生活质量下降。文章通过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进行综述,发现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与高血压、冠脉疾病和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室功能障碍和肺动脉疾病、激素系统异常、肥胖、系统性炎症和代谢异常相关,通常使用利尿剂、RAAS抑制剂、SGLT2is、MRA和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不同分型的动物模型的构建也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临床诊治提供一些有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病理生理机制 药物治疗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基于急救效率和安全性指标的绿色通道管理模式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潘建丽 李爱霞 于银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急救效率和安全性指标的绿色通道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接诊的12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急诊数据,2021年1月-12月实施传统急救管理患者纳入传统组,2022年1月-12... 目的:探究基于急救效率和安全性指标的绿色通道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接诊的12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急诊数据,2021年1月-12月实施传统急救管理患者纳入传统组,2022年1月-12月实施绿色通道管理患者纳入绿色通道组,两组均为60例。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急诊效率、不良事件;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6个月随访,对比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绿色通道组急救成功率显著升高(75.00%比91.67%)(χ^(2)=6.000,P=0.014);绿色通道组的转运时间[(9.06±0.59)min比(5.38±0.43)min]、辅助检查时间[(34.03±1.10)h比(23.55±0.87)h]、急诊室滞留时间[(3.78±0.15)h比(1.67±0.09)h]和手术时间[(10.19±0.70)h比(7.71±0.29)h]显著更短(P均=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20.00%比3.64%)和随访6个月期间MACE发生率(17.78%比3.64%)显著更低(P均<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绿色通道服务流程干预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急诊效率,该方案能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和预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护理 急救
下载PDF
远程视频指导第一目击者成功救治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
17
作者 管钦铃 李瑶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35-237,共3页
总结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经公众互救要院前急救要院内救治成功出院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患者猝死原因不明、病情危重、第一目击者无救援经验、需快速恢复生命体征、避免脑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采取成立远程救援小组,通过远程把控... 总结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经公众互救要院前急救要院内救治成功出院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患者猝死原因不明、病情危重、第一目击者无救援经验、需快速恢复生命体征、避免脑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采取成立远程救援小组,通过远程把控、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早期快速识别病情,最小化急救空白期,自主循环恢复后提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容量管理、多维度最佳目标体温管理、预防微循环障碍等措施。经过2 h的积极抢救和精细化护理,患者转急诊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16 d后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状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护理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术 自主循环恢复 急症护理
下载PDF
危重患者院前转运过程中心脏骤停原因及结果分析
18
作者 姜志鹏 罗彩霞 +3 位作者 施宇一 陈斐 刘涛 盛凯辉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研究危重患者院前转运过程中发生心脏骤停时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院前安全转运危重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市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脏骤停者的病例资料,... 目的研究危重患者院前转运过程中发生心脏骤停时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院前安全转运危重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市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脏骤停者的病例资料,对疾病种类、既往史、生命体征、心肺复苏措施及结局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共接诊出现途中心脏骤停的危重患者363例,心肺复苏成功100例,成功率为27.55%(100/363),复苏成功组与复苏失败组在年龄、接诊地址、既往病史、格拉斯昏迷评分、是否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措施以及现场停留时间及心脏骤停时间与上车时间的时间差存在差异(P<0.05)。接诊疾病分类为神经系统疾病、格拉斯昏迷评分表(Glasgow Coma Scale,GCS)、除颤、心脏骤停发生前使用多巴胺以及心脏骤停与上车时间的时间差是急救转运途中危重患者复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接诊病史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GCS越高,抢救过程中有除颤,心脏骤停前使用过多巴胺均有利于患者复苏,而患者在转运到急救车辆后越久出现心脏骤停则复苏成功越低。加强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现场处置能力,现场转运前的充分准备,以及保障转运过程中发生心脏骤停时的高质量复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急救医学 救护车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脑复苏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19
作者 朱超国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8期903-905,共3页
目的分析在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急救价值。方法选取东莞常安医院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心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手段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行心肺复苏后脑复苏,对照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 目的分析在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急救价值。方法选取东莞常安医院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心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手段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行心肺复苏后脑复苏,对照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抢救。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意识状态、生活质量及两组患者复苏1、3、5、7 d后血乳酸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78%,44/45)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33/45)(P=0.001)。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GCS评分均增加;且观察组患者复苏当天、复苏第3天、复苏第7天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心肺复苏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均明显改善(P<0.001),且观察组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复苏1、3 d后,两组患者的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5、7 d后,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脑肺复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促进意识状态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脑水肿
下载PDF
基于“心开窍于耳”理论从心论治耳鸣医案举隅
20
作者 岑悦 孙刚 郑涛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113-117,共5页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首载于《黄帝内经》,其强调心与耳在生理及病理上密切联系,认为耳相关疾病的产生与心之气血阴阳失衡密切相关。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耳鸣的发生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认为耳鸣作为心...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首载于《黄帝内经》,其强调心与耳在生理及病理上密切联系,认为耳相关疾病的产生与心之气血阴阳失衡密切相关。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耳鸣的发生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认为耳鸣作为心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与心血管病呈正相关,对罹患心血管病人群的心理、生理及正常生活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于该类患者,临床诊疗时既要考虑原发疾病,亦需要减轻由此而产生的耳病困扰,中医药的优势则能从中体现。中医诊疗主张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可通过中药多功能、多层次的特点,兼顾患者原发疾病及相关并发症,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诊疗。现今临床上对于耳鸣的论治,多从肝肾入手,常忽略心之功能失调在耳鸣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所载之“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理论的研读,并结合当地地域、饮食、环境气候、个人体质等因素及相关病例探讨从心论治耳鸣的可行性,并从深研“心开窍于耳”以识耳鸣之因、平衡心之阴阳以祛耳鸣之弊两个方面展开对从心论治耳鸣,进一步探讨心血管疾病与耳鸣之间的关系,强调心之气血阴阳功能失调在耳鸣的发生发展中所扮演的作用,为临床论治心血管病合并耳鸣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开窍于耳 心血管疾病 耳鸣 医案 从心论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