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阳明“拔本塞源”论之诠释
1
作者 汪学群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众所周知,王阳明的思想可以面向社会回应许多社会问题,“拔本塞源”论就是其运用思想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之一例。可以从“拔本塞源”之内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考察中国古代社会、明清学者对“拔本塞源”论的评论三方面,阐述王阳明思... 众所周知,王阳明的思想可以面向社会回应许多社会问题,“拔本塞源”论就是其运用思想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之一例。可以从“拔本塞源”之内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考察中国古代社会、明清学者对“拔本塞源”论的评论三方面,阐述王阳明思想及其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指出其局限性与不足。关注“拔本塞源”论,既要关注王阳明本人对仁者天地万物一体思想的心得,也要关注明清学者对其重要性的点评。后者对深入理解《传习录》,建构其思想史,尤其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本塞源 万物一体之仁 评论
下载PDF
刘子翚儒学思想及其对朱子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朱人求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8,共7页
刘子翚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朱子的早期老师。在刘子翚儒学思想体系中,"不远复"三字符是其修养身心的起点,主要包括自我修养、社会关怀、一体之仁三重向度。在《圣传论》中,刘子翚提出了他糅合儒释道的独特的"道统说&... 刘子翚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朱子的早期老师。在刘子翚儒学思想体系中,"不远复"三字符是其修养身心的起点,主要包括自我修养、社会关怀、一体之仁三重向度。在《圣传论》中,刘子翚提出了他糅合儒释道的独特的"道统说",认为《书经》之"惟精惟一"乃是道统心传之"密旨","一"就是道统相传之心法。其《维民论》的思想主旨为"君民相资""维民在得心""维民四说"的理论。这些理念,对朱子的修养观、仁说、道统说、民本论等思想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子翚 不远复 天地之心 一为心法 维民
下载PDF
“天、地、人”合一的“生命·实践”教学理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和学新 《当代教育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75,共6页
"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了具有学派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天、地、人"合一中构建了"生命·实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方面就教学价值、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 "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了具有学派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天、地、人"合一中构建了"生命·实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方面就教学价值、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重建,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教学理论 “天 人”合一
下载PDF
论庄子的休闲观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敏明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22-26,共5页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闲 休闲智慧 游心
下载PDF
万物通心——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方案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一川 《文化软实力》 2022年第2期5-18,共14页
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需要认真考察的重要问题。梁漱溟的“理智运用直觉”、张岱年的四点论、牟宗三的“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徐复观的“忧患意识”、李泽厚的“乐感文化”、钱穆的“天人合一”、许倬云的“三原色”、庞朴的“... 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需要认真考察的重要问题。梁漱溟的“理智运用直觉”、张岱年的四点论、牟宗三的“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徐复观的“忧患意识”、李泽厚的“乐感文化”、钱穆的“天人合一”、许倬云的“三原色”、庞朴的“忧乐圆融”、张世英的“万物一体”等学说之间存在一个相通点,即都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带有主体心性智慧的特点。万物通心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即心性智慧传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性解决方案。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以物质决定精神之说为基本的理论概括为万物对人或主体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体心性智慧概括为心对物的感通或应答作用的结果。万物通心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又给予个人以全面而又深刻的影响,同时又连通个人的身体感觉和心灵思考,迫使个人以己心去应答,形成人心将万物与人沟通起来的局面。万物通心的基本特性在于天地人心一体论,其基本原则之一在于“中和”,其实施途径在审美及文艺表现层面有天地生文律、阴阳交替律、刚柔相济律、以善润真律、化悲为喜律、褒贬皆有律和乐以忘忧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通心 中国文化传统 心性智慧 天地人心一体 中和
下载PDF
“逍遥”的字源意象与“道”之三位一体
6
作者 贾学鸿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8-113,共6页
"逍遥"是《庄子》对理想人生的描述,其概念意涵却不确定。汉晋以前的典籍"逍遥"与"消摇"并存,从字源考察,其词义内核中有先民制陶流程的投影。"逍遥"的各种歧解,或都关涉陶艺事象的某个侧面。&... "逍遥"是《庄子》对理想人生的描述,其概念意涵却不确定。汉晋以前的典籍"逍遥"与"消摇"并存,从字源考察,其词义内核中有先民制陶流程的投影。"逍遥"的各种歧解,或都关涉陶艺事象的某个侧面。"鲲鹏"寓言是作者阐述"逍遥"内涵的创造,隐喻的是天地之气,透射着《庄子》对宗教神的怀疑。大鹏"抟扶摇而上"是无为随化、顺势旋升、混同万物、不辩小大的道性显现。鲲鹏、逍遥、道三位一体。"逍遥"意蕴的发散性,与《易传》"取物观象"的思维模式一致。"逍遥"意象的整体直观特点与逻辑概念的抽象性疏离,但表现无所不包、不可言说的本体之道,具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 字源意象 陶艺事象 天地隐喻 三位一体
下载PDF
试论宋明理学家的圣贤境界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蕾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14,共4页
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主题的论证和对心性义理之学的追求,创立了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将儒家哲学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形态,使得中国哲学的境界学说得以充分的展现。本文试图将宋明理学家有关圣... 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主题的论证和对心性义理之学的追求,创立了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将儒家哲学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形态,使得中国哲学的境界学说得以充分的展现。本文试图将宋明理学家有关圣贤境界的追求特别是如何成就圣贤的问题进行论述,来再现他们的生命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圣贤境界 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与理为一
下载PDF
《灵魂道体说》与中西哲学之辩——论第一篇中西哲学的比较论文
8
作者 张允熠 张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龙华民的《灵魂道体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第一篇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专论。该文通过比较,认定:西方“灵魂”与中国“道体”不可同日而语。它所提出的观点,形成了此后西方思想界对中国哲学的一种定型共识。紧扣《灵魂道体说》原文及其... 龙华民的《灵魂道体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第一篇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专论。该文通过比较,认定:西方“灵魂”与中国“道体”不可同日而语。它所提出的观点,形成了此后西方思想界对中国哲学的一种定型共识。紧扣《灵魂道体说》原文及其相关文献和知识点,从灵魂与道体的起源、同异、形而上学的误区及其矛头所向,揭示龙华民这篇比较研究短文所凸显的中西哲学的根本不同和各自义理,这对今日重新认识中西两大哲学系统之间的相互格义及彼此交流具有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华民 灵魂 道体 “天地万物一体”
下载PDF
石涛“一画”论的艺术哲学本体论研究——石涛《画语录》画学理论体系研究之一
9
作者 张逸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著作,"一画"论是其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与理论基础,其内涵外延具有数理、事理、道理的含义,更具有本质、本元、本源等哲学本体论意义。"一画"论既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老子...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著作,"一画"论是其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与理论基础,其内涵外延具有数理、事理、道理的含义,更具有本质、本元、本源等哲学本体论意义。"一画"论既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老子"道生一"、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基础,又立足于"画从心"、"乃自我立"的独创性精神,以"一画"构建了本体论、源流论、体验论、创作论、方法论、笔墨论、蒙养论等画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画语录》 “一画”论 “天地之道” 本体论 画学体系
下载PDF
朱熹哲学生态观(下) 被引量:2
10
作者 蒙培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8,共8页
见本刊2003年第3期第15页。
关键词 朱熹 中国古代哲学 生态观 天人合一 格物致知 天地生物之心
下载PDF
“赞天地之化育”与生态美的实现
11
作者 魏裕玲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58-61,41,共5页
通过分析《中庸》的第二十二章内容,并结合生态美学中"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个基本问题,从天、人、物三方面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生态美是如何实现的。论文以"至诚"作为生态逻辑的基点,到"尽其性、... 通过分析《中庸》的第二十二章内容,并结合生态美学中"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个基本问题,从天、人、物三方面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生态美是如何实现的。论文以"至诚"作为生态逻辑的基点,到"尽其性、尽人性、尽物性"生态逻辑的展开,最后实现"与天地参"的生态逻辑的旨归。《中庸》第二十二章的生态逻辑展开从"尽其性"的人自己的生态平衡开始,在此基础上推动到"尽人之性"的社会生态平衡,再以此为基础推动到"尽物之性"的自然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诚 尽性 赞天地之化育 与天地参 生态美
下载PDF
张栻的仁说及仁与爱之辨 被引量:4
12
作者 向世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50,共9页
复卦"一阳复于下"引出的天地(生物)之心概念,成为宋儒生生仁说的基本理论资源。张拭不认同"天地以生物为心",重视"复"在天地生物和德性修养中的价值。天地之心落实为人心,重在将天地之心与人心和仁德统... 复卦"一阳复于下"引出的天地(生物)之心概念,成为宋儒生生仁说的基本理论资源。张拭不认同"天地以生物为心",重视"复"在天地生物和德性修养中的价值。天地之心落实为人心,重在将天地之心与人心和仁德统一起来。人不能停留于爱人的现象,必须探究其内在的性理或所以爱人者,爱之理的问题凸显了出来。不能简单指爱名仁,指公为仁,同时须看到仁是体用的相须合一。仁道虽然难名,但毕竟惟公近之,仁者视万物犹一体。仁既是普遍之爱,也包含着差别的规定,"理一分殊"成为一般的方法。张载从宇宙论层面论证人物同气同性,只能说明人物同一,而难以解决人性、物性相分。特定的"仁民"有别于一般的"爱物",人道与物道类别不同。儒家坚持一本义及其对墨家兼爱的批评,并不意味着对公天下的博爱的质疑,其最后的落脚点在重民、爱民的王道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心 爱之理 公一本义
原文传递
理学视域下的无妄卦《大象传》通诠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莺歌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6,64,共9页
在理学史上,程颐、朱熹等人立足理学,以理解《易》,将“至诚”“生物之心”“性”“理”等重要理学范畴融入无妄卦,成功促成无妄由“易”到“理”的转化。程颐视无妄为天道本体,纯是正理,没有对待。动以天理、贞守正道才可无“妄”无眚... 在理学史上,程颐、朱熹等人立足理学,以理解《易》,将“至诚”“生物之心”“性”“理”等重要理学范畴融入无妄卦,成功促成无妄由“易”到“理”的转化。程颐视无妄为天道本体,纯是正理,没有对待。动以天理、贞守正道才可无“妄”无眚。季本、叶酉等明清学人多联系天地生物之心,认为无妄秉含生物之德,其实就是仁德。推扩恻隐之心广及万民,无妄亦由内及外,施用于政。朱熹以为物物与一无妄正是物物各具一理,内在地要求无私无意的无妄之方。而孔子老安少怀之心、无行不与之教正与无妄同趣。天人上下一统于无妄,正是一统于理,一统于仁,一统于太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妄卦 至诚 天地生物之心 物物一太极 无私无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