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被引量:63
1
作者 徐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9-106,共8页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但对其表达方式和排列顺序的演变过程,学术界的了解并不全面。经过系统梳理史料,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但对其表达方式和排列顺序的演变过程,学术界的了解并不全面。经过系统梳理史料,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君亲师 天地国亲师 天地圣亲师 祭祀对象
下载PDF
文化采借转换、涵化整合与草根力量——汉族与布依族神牌的比较人类学探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罗正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3-78,共6页
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总要产生彼此的采借转换、涵化整合之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草根性力量又往往保存着各自深层的文化特性,使每种文化呈显出不同于他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意义系统。汉族"天地君亲师"神牌反映了中国大传统文... 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总要产生彼此的采借转换、涵化整合之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草根性力量又往往保存着各自深层的文化特性,使每种文化呈显出不同于他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意义系统。汉族"天地君亲师"神牌反映了中国大传统文化的特征,布依族采借之后,转换为自己深层文化价值和社会结构的祖先崇拜的陈述。这两种文化在涵化整合的同时,都体现了独特的文化个性。文化间的采借转化,涵化整合与草根力量的关系,正是人类文化纷纭多姿、精彩丰富的根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君亲师” 汉族 布依族 采借转换 涵化整合 草根力量
下载PDF
“天地君亲师”信仰:屯堡聚落的“礼”与“理”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建平 单军 《新建筑》 2012年第4期140-143,共4页
"天地君亲师"信仰在中国流传已久,也是屯堡人每家必须供奉的对象。其中,君担当了天地与亲师之间的"立法者"。国家权力自上而下伸张的方式就是通过礼制与生活的结合,化"礼"为"俗",同时这也构成... "天地君亲师"信仰在中国流传已久,也是屯堡人每家必须供奉的对象。其中,君担当了天地与亲师之间的"立法者"。国家权力自上而下伸张的方式就是通过礼制与生活的结合,化"礼"为"俗",同时这也构成了屯堡聚落的"理",即自组织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君亲师” 屯堡民居
下载PDF
从天地君亲师信仰看小传统风貌的屯堡服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志春 《安顺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4-7,共4页
从天地君亲师信仰层面来解读屯堡服饰,这一小传统风貌便可次第展开其深隐的意蕴。在与天地君亲师信仰互动的统摄下,屯堡服饰与屯堡人的生活、生产与生态相生相得,与传统服饰文化跨时空有机对接与守望,与屯堡制度与整体移民的命运浑然一... 从天地君亲师信仰层面来解读屯堡服饰,这一小传统风貌便可次第展开其深隐的意蕴。在与天地君亲师信仰互动的统摄下,屯堡服饰与屯堡人的生活、生产与生态相生相得,与传统服饰文化跨时空有机对接与守望,与屯堡制度与整体移民的命运浑然一体,呈现出屯堡人对故乡和居住地超越常人的双向敏感与新奇,对自我形象与身份有着超越常人的敏感与定位,从而成为形美质纯意味深长的文化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堡服饰 天地君亲师信仰 小传统
下载PDF
家祭、礼俗互动与汉人的精神世界——以云南腾冲汉人家祭活动为阐释对象
5
作者 宣朝庆 李聿翻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平民家祭是浸润伦理精神的礼仪实践,关乎社会善治与生民立命。通过考察云南腾冲汉人家庭祭坛“家堂”的社会构成与伦理内涵,讨论儒家式家祭与日常生活规范及实践之间的关系,发现祭祀“天地君亲师”、家宅之神和祖先,是国家礼制、儒教礼... 平民家祭是浸润伦理精神的礼仪实践,关乎社会善治与生民立命。通过考察云南腾冲汉人家庭祭坛“家堂”的社会构成与伦理内涵,讨论儒家式家祭与日常生活规范及实践之间的关系,发现祭祀“天地君亲师”、家宅之神和祖先,是国家礼制、儒教礼义与民间信仰互动的产物,这一信仰系统虽深具宗教性,但根柢是私人道德与日用伦常;人与神和祖先的沟通掌握在普通人的手中,“家”成为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唯一庙宇,独立和绵延的“家”成为社会生命的安置之所。因此,作为最有生命力的礼教手段,家祭仍是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领域不可或缺的研究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祭 天地君亲师 礼俗互动 社会生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