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平原南部曲周地区早、中全新世冲积物的分析及古环境状况的推测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红亚 石元春 +3 位作者 于澎涛 汪美华 郝晋民 李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1-393,共13页
在河北平原南部的曲周县四町乡河间洼地一深为 2 5 0cm的探坑中 ,取得 5 0~ 2 5 0cm深度范围的沉积物样品。对这些冲积物样品做了AMS14 C测年、粒度分析、矿物磁性测量、碳酸盐中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全有机碳和碳 氮比值分析、孢... 在河北平原南部的曲周县四町乡河间洼地一深为 2 5 0cm的探坑中 ,取得 5 0~ 2 5 0cm深度范围的沉积物样品。对这些冲积物样品做了AMS14 C测年、粒度分析、矿物磁性测量、碳酸盐中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全有机碳和碳 氮比值分析、孢粉分析。结果表明 ,全有机碳极低 ,孢粉甚少 ;矿物磁性参数和稳定同位素含量随粒度的变化与黄土高原的黄土 -古土壤序列中的情形十分相似。由此推测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土作用对冲积物的影响和气候状况的变化 ,并对这一地区的早、中全新世古环境划分为 6个变化阶段 :在约 1 0 2 1 0~1 0 0 0 0aB .P .,气候温暖湿润 ;在 1 0 0 0 0~ 85 0 0aB .P .,气候凉干 ;在 85 0 0~ 80 0 0aB .P .,气候又转为温暖湿润 ;在 80 0 0~ 72 0 0aB .P .,气候再趋凉干 ;在 72 0 0~约 65 0 0aB .P .,气候再度变为温暖湿润 ;在约 65 0 0aB .P .以后 ,气候渐趋凉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周地区 河北平原 全新世 冲积物 成土作用 古环境 同位素
下载PDF
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立军 徐海振 +1 位作者 崔秋苹 王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57,共4页
通过对以往地层岩性、成因类型、结构、标志层、^14C、古地磁、钻孔等资料的重新分析与对比,依照《中国地层指南》对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和修订。以2.58Ma为第四系下限,以0.78Ma为中更新统底界,以相当深海氧同位素5阶... 通过对以往地层岩性、成因类型、结构、标志层、^14C、古地磁、钻孔等资料的重新分析与对比,依照《中国地层指南》对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和修订。以2.58Ma为第四系下限,以0.78Ma为中更新统底界,以相当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开始的0.128Ma为上更新统底界,以大体相当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开始的0.01Ma为全新统底界,修订后的河北平原第四系厚度减小40~220n3,。该文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河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的一次探讨,其成果为建立华北平原含水层结构模型搭建了平台。由于一些小区缺乏古地磁测年资料,而标志层、沉积物颜色特征界限又不明显,故影响了第四系下限和各统底界划分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 第四纪 地层划分
下载PDF
河北平原曲周地区全新世地层的思考与启示——就“河北平原南部曲周地区早、中全新世冲积物的分析及古环境状况的推测”一文与王红亚等商榷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忱 许清海 阳小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河北平原南部曲周地区的全新世地层 ,在埋藏深度、地层厚度、堆积速率和颜色、粒度结构、孢粉含量与种属等方面 ,与河北平原其他地区不同。因此 ,对该地层的确定值得进一步思考。但地层划分的依据是与地层沉积顺序完全一致的数个1 4C测... 河北平原南部曲周地区的全新世地层 ,在埋藏深度、地层厚度、堆积速率和颜色、粒度结构、孢粉含量与种属等方面 ,与河北平原其他地区不同。因此 ,对该地层的确定值得进一步思考。但地层划分的依据是与地层沉积顺序完全一致的数个1 4C测年。其准确性应不容质疑。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地层 沉积顺序 测年
下载PDF
江汉平原钟桥遗址地层揭示的史前洪水事件 被引量:15
4
作者 吴立 朱诚 +7 位作者 李枫 马春梅 李兰 孟华平 刘辉 王晓翠 谭艳 宋友桂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49-1164,共16页
通过野外考古调查研究,利用对钟桥遗址疑似古洪水层和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的锆石微形态、粒度、磁化率、Rb/Sr等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AMS14C技术和考古器物断代,发现钟桥遗址在4800~4597 cal.a BP、4479~4367 cal.a BP和4168~3850 c... 通过野外考古调查研究,利用对钟桥遗址疑似古洪水层和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的锆石微形态、粒度、磁化率、Rb/Sr等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AMS14C技术和考古器物断代,发现钟桥遗址在4800~4597 cal.a BP、4479~4367 cal.a BP和4168~3850 cal.a BP分别经历了三次古洪水事件并相应堆积了古洪水沉积层;结合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众多遗址的古洪水沉积层时代对比证据,揭示了屈家岭文化中晚期(4900~4600 cal.a BP)和石家河文化末期至夏代(4100~3800 cal.a BP)两次大洪水事件在江汉平原地区非常普遍。对史前洪水发生环境背景的进一步分析,反映江汉平原在5000~4500 a BP及4000 a BP前后的时段气候表现得不稳定,古洪水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驱动的江汉平原湖群扩张存在一定的联系,并影响区域新石器文化兴衰过程。同时,其它证据也表明该区社会发展过程和环境变化过程特别是古水文过程的矛盾在石家河文化末期已特别突出,发现具有全球意义的4000 a BP前后气候异常引起的大洪水事件是江汉平原地区石家河文化消亡的重要环境因素;而石家河文化末期该区内部或同中原以及其它地区间的冲突,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可靠的大禹时代史前洪水证据来说明其对新石器文化兴衰的社会影响,对于揭示4000 a BP气候事件中区域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规律,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洪水 钟桥遗址 考古地层 江汉平原 全新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