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efei Metropolitan Area:Taking"Partitions of Chaohu"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1
作者 Yumin DI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4年第7期19-23,27,共6页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re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 for the operation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The relevant economic subjects cannot predict the policy of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carry out cons...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re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 for the operation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The relevant economic subjects cannot predict the policy of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carry out conscious migration behavior,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an be regarded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The three cities of Hefei,Wuhu,and Ma'anshan,whic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Chaohu,are taken as the treatment group,and the seven adjacent cities of Lu'an,Huainan,Chuzhou,Bengbu,Anqing,Chizhou,and Tongling a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ethod and relevant control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used to test.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Partitions of Chaohu"has a significant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effect by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layout,the cross-regional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haohu Lake Basin.At the same time,the increase of 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urban fixed assets investment,public utility expenses in science,education,culture and health,and popul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whil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lays a certain inhibition role i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n order to meet the ever-developing space demands and enhance the impact on surrounding areas,the Hefei metropolitan area should be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s,improve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efei metropolitan are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下载PDF
Multi-scenario land use prediction and layout optimization i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the PLUS model
2
作者 CAO Ji CAO Weidong +3 位作者 CAO Yuhong WANG Xuewei ZHANG Yizhen MA Jinj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7期1415-1436,共22页
The metropolitan area is a crucial spatial element in promoting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It possess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valu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necessary... The metropolitan area is a crucial spatial element in promoting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It possess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valu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necessary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is study focused o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the first national metropolitan area in China,and established three development scenarios by combining ecological–economic spatial conflict(EESC)zones and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These scenarios simul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utur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using the development zone planning function of the patch generation land use simulation(PLUS)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1)Between 2000 and 2020,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largely the massive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and the significant decline of farmland,while changes in the area of ecological land were less evident.(2)EESC are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the past 20 years,but the overall level of conflict was low.Ecological land was the main land use type in the lowest-conflict area,while built-up land was the main land use type in the highest-conflict area.(3)From 2030 to 2050,further 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s is expected,with continued decrease of farmland.The regulation of these land use chang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different development zone plan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cenario had the largest built-up land area,whil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scenario had the largest farmland area.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spatial conflict patterns and national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process,providing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future spa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spatial conflict patch-generating simulation land use prediction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原文传递
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成效评价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3
作者 刘芳 叶同 李安琪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测评,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分析其关键障碍因素。研究发现:合肥都市圈东部沿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和指标贴近度普遍优于内陆城市。创新成果产出及其转化、创新人才投入、医疗保障程度... 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成效进行测评,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分析其关键障碍因素。研究发现:合肥都市圈东部沿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和指标贴近度普遍优于内陆城市。创新成果产出及其转化、创新人才投入、医疗保障程度、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和外资利用能力成为影响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坚持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财政支持力度和医疗保障能力,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增长极城市对卫星城市的辐射作用,最终实现共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都市圈 高质量发展 成效评价 障碍因素
下载PDF
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4
作者 伍文生 杨继文 +3 位作者 唐紫文 程雨 黄王胤 陶文慧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模型,分析2017—2021年合肥都市圈总体及各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同时使用障碍度模型...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TOPSIS模型,分析2017—2021年合肥都市圈总体及各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同时使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因子.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2017—2021年合肥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仍处于中等水平.从局部来看,合肥都市圈内各地级市城乡融合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性,呈现“较低—中等—良好”的梯队特征.最后,确定影响其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因子,既有相同障碍因子,也有差异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都市圈 城乡融合发展 改进熵值-TOPSIS法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 及其协同集聚研究
5
作者 汪增洋 周诗露 完福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3期1-8,16,共9页
基于企业大数据资源,结合空间外部经济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对南京都市圈内两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圈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一极、两区、多组团+多点”的独特格局,且生产性... 基于企业大数据资源,结合空间外部经济理论和“中心—外围”理论,对南京都市圈内两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都市圈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一极、两区、多组团+多点”的独特格局,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强度高于制造业;(2)制造业呈现以南京市为中心向周边县市区扩散的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倾向于向各城市的核心城区聚集发展。(3)南京都市圈内中心城区的协同集聚水平低于边缘县区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 协同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创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佳栋 王山东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为提高跨界河湖治理的效果,以南京都市圈为背景,实地调研了现有的河长制属地负责模式,提出了跨界河湖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协同治理和联合执法等联合河湖长制的新工作模式及创新机制。结果表明:在南京都市圈实际应用中,新模式促进了各... 为提高跨界河湖治理的效果,以南京都市圈为背景,实地调研了现有的河长制属地负责模式,提出了跨界河湖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协同治理和联合执法等联合河湖长制的新工作模式及创新机制。结果表明:在南京都市圈实际应用中,新模式促进了各方合作,有效解决了跨界问题。相比传统模式,联合河湖长制治理效率更高;通过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各方能更高效协调行动;协同治理和联合执法机制则确保了措施的一致性和有效执行。研究成果为跨界河湖的长期健康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为其他区域的类似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河湖 联合河湖长制 信息共享 协同治理 联合执法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下南京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7
作者 刘伟 王涵玉 +2 位作者 李欢欣 赵一嘉 许浩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之一。区域生态用地对维护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有利于把握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本...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主体形态之一。区域生态用地对维护都市圈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有利于把握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影像数据,综合使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都市圈、城市、区县3个尺度下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结果显示:(1)近20年间南京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总体规模呈“急剧下降”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变化具有明显的转入和转出双向特征;水域和草地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林地景观优势度提升。(2)城市尺度下各城市区域生态用地规模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与都市圈基本一致,但在景观格局变化上具有差异,其中宣城区域生态用地景观格局逐渐优化,而淮安、马鞍山、芜湖则破碎化程度增加。(3)区县尺度下约半数以上区县的区域生态用地的规模下降且景观破碎化增大,其中盱眙县、郎溪县和广德市加剧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多尺度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全面了解都市圈区域生态用地格局演变特征,还有利于制定满足不同空间层次且兼顾差异性的生态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用地 多尺度分析 景观格局 动态演变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熊圆圆 李禕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从扩张强度及扩张强度差异指数、聚类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及多元回归模型对南京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扩张... 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从扩张强度及扩张强度差异指数、聚类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及多元回归模型对南京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扩张强度指数分析,2000—2020年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张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015—2020年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最高。基于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南京都市圈高速扩张区域集中在都市圈边缘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与西南方向,城市用地扩张布局向均衡化发展。基于聚类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城镇用地扩张2000—2010年呈随机分布,2010—2015年城镇用地扩张呈高值聚集,2015—2020年用地扩张呈随机分布。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集聚度逐渐提高,斑块分布愈发集中化,斑块形状在不断整合扩张中趋向复杂化,城市用地斑块内交通连接度不断提高,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向协同化发展。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等因素为推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 用地扩张 驱动因素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合肥都市圈就业状况及变化特征研究
9
作者 曹冲 赵向豪 《江苏商论》 2024年第8期132-136,共5页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文章梳理了合肥都市圈的就业成就,分析了就业结构变化的典型特征及成因,并针对就业结构优化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都市圈稳就业成效显...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文章梳理了合肥都市圈的就业成就,分析了就业结构变化的典型特征及成因,并针对就业结构优化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都市圈稳就业成效显著,保就业任重道远。(2)合肥都市圈的就业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就业人员在产业间的配置得到优化,职业结构不断迈向高级化,发展民营经济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3)不确定因素对就业带来冲击,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矛盾突出,新技术加速就业结构调整,这些是造成合肥都市圈就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以及推进劳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结构 高质量就业 合肥都市圈
下载PDF
基于LMDI模型的南京都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徐雪霏 王楠 +1 位作者 陈红 张振国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本文基于南京都市圈2005—2020年的LUCC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碳排放核算模型,分析了该区域15年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并采用LMDI模型探究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增加了2586.47 km^(2),耕地减少256... 本文基于南京都市圈2005—2020年的LUCC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碳排放核算模型,分析了该区域15年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并采用LMDI模型探究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增加了2586.47 km^(2),耕地减少2561.51 km^(2),林地、草地减少225.20 km^(2),其中建设用地增加以及耕地、林地、草地减少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形式。同时净碳排放量从4191.51万吨增长到7867.26万吨,增长率达87.96%,建设用地增加是造成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南京、镇江、马鞍山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61.77%,芜湖和扬州分别增长254.93%和36.46%,而且长江沿岸城市较高,碳排放量最小的是滁州,其次是宣城,两市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林地面积的74.60%。此外,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土地利用构成、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因素的贡献率平均为1.10、1.12、1.82和1.03,对碳排放起促进作用,而土地利用强度贡献率平均为0.55,是唯一持续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LMDI模型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11
作者 徐雪霏 戚云丽 +2 位作者 陈红 张振国 肖新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8-69,共12页
目的: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所承载的碳排放,寻求合理碳减排途径。方法:采用GIS分析技术、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碳排放流动模型,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05... 目的: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所承载的碳排放,寻求合理碳减排途径。方法:采用GIS分析技术、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碳排放流动模型,探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碳排放效应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05—2020年,南京都市圈各国土空间类型间相互转化面积达3484.79 km^(2),其中农业空间净减少2561.51 km^(2),城镇空间净增加2586.47 km^(2)。研究期内,净碳排放量由7.52634×10^(7)t增长到1.538615×10^(8)t,年均增长率为6.96%;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3.68595×10^(7)t,工业生产碳排放量增长4.20659×10^(7)t。2005—2010、2010—2015及2015—2020年期间,国土空间类型变化导致的碳流动量分别为-2.26907×10^(7)t、-1.04824×10^(7)t、-8.1115×10^(6)t。结论:2005—2020年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结构变化明显,耕地保护的形势严峻,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05—2020年净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趋势,能源消费碳排放和工业生产碳排放为南京都市圈最大碳源。南京、镇江、马鞍山的碳排放量占南京都市圈的57.17%以上,芜湖、扬州的碳排放量涨幅显著,分别增长241.17%和119.55%。碳排放量最小的是宣城市,其次是滁州市,两市碳汇量占研究区总体的62.52%。3个时期内的消极碳流动量远大于积极碳流动量,消极碳流动主要源于农业空间向城镇空间的转化,说明城镇空间的扩张蚕食大量农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碳排放 碳流动模型 转移矩阵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合肥都市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布时空演变与空间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增洋 孙晓宇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8,17,共9页
文章基于合肥都市圈企业微观大数据,从乡镇尺度分析2005—2019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时空分布演变,探究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表现为“多核+多点”和“单核+小据点”的空间特征;(2)制造业... 文章基于合肥都市圈企业微观大数据,从乡镇尺度分析2005—2019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时空分布演变,探究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表现为“多核+多点”和“单核+小据点”的空间特征;(2)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但集聚水平有所不同;(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分布存在空间关联性,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度较高,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时空演变 合肥都市圈
下载PDF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泉 李笑盈 《住宅产业》 2023年第1期9-13,共5页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决策。在此背景下,合肥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梳理合...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决策。在此背景下,合肥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梳理合肥都市圈的概况、发展历程和机遇,分析合肥都市圈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加强顶层设计、建设统一市场体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传承交融等方面,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为国内其他都市圈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 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 合肥都市圈
下载PDF
合肥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时空格局演变及区位选择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增洋 孙晓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3年第4期11-19,共9页
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企业微观数据,以县区为研究单元,探究合肥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总体空间布局及集聚特征。进一步地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表明:(1)合肥都市圈生产性服... 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企业微观数据,以县区为研究单元,探究合肥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总体空间布局及集聚特征。进一步地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表明:(1)合肥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企业由都市圈中心向外围分布,形成“一心多翼”的空间特征。(2)合肥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呈现出显著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在增强。(3)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市场规模和行政等级等对合肥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空间分布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以经济基础和市场规模的影响程度最高,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首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格局 区位选择 合肥都市圈
下载PDF
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的现实功能、创新探索与实现路径——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15
作者 任克强 卢义桦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81,共10页
南京都市圈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如何推动行政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是都市圈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推进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对于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公共事务治理、实现社会互融共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南京都市圈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如何推动行政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是都市圈建设的一项重要议题。推进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对于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公共事务治理、实现社会互融共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京都市圈“浦口-和县”社会治理一体化的案例分析,认为其在党建引领治理合作、搭建技术平台、健全完善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实践经验,主要是因“浦口-和县”在治理基础上拥有相同的历史文化,在治理需求上面临共同的社会问题,在治理机制上遵循多重的运作逻辑。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应采用系统化思维方式,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及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规划制定、队伍建设、数据治理、平台搭建、主体参与、文化认同等6个层面协同推进行政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一体化,提出应制定跨界协调规划、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加强数据治理、搭建治理实体机构、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增强跨域文化交流,最终实现“纵向联动无断层、横向协同无缝隙”的社会治理一体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一体化 毗邻地区 南京都市圈 现实功能 实现路径
下载PDF
元治理视角下南京都市圈体育协同治理研究
16
作者 姚利松 《湖北体育科技》 2023年第10期891-895,921,共6页
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京都市圈建设背景下的体育协同治理进行研究。体育管理向体育治理跃迁是社会发展与体育实践的必然,元治理是政府对体育治理更高维度的调控与校准,是形成体育治理体系闭环机制的应... 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京都市圈建设背景下的体育协同治理进行研究。体育管理向体育治理跃迁是社会发展与体育实践的必然,元治理是政府对体育治理更高维度的调控与校准,是形成体育治理体系闭环机制的应有部分;南京都市圈体育协同治理体系包含跨区域协同治理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2个维度,且在不同区域协同发展形势中,其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存在着差异。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中,政府主体起着主导作用,且主要通过政策工具调节市场主体与社会主体的职能定位;市场主体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体育各类资源配置;社会主体则主要以实现共建共享共治为目标。研究证实了南京都市圈一体化有助于实现体育协同治理,同时都市圈内的行政壁垒如不能很好消除,将会导致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功能的失效,进而诱发多元主体体育治理体系的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治理 南京都市圈 体育协同治理
下载PDF
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的南京都市圈绿色物流水平评价
17
作者 荀守奎 张晋怡 《物流研究》 2023年第6期8-16,共9页
依据2013-2021年相关数据,从基础设施投入、经济与发展、环境与能源3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模糊物元模型从时间、空间维度评价南京都市圈绿色物流水平。结果表明:总体上,南京都市圈绿色物流水平前期略有降低,中期大幅上升,后期... 依据2013-2021年相关数据,从基础设施投入、经济与发展、环境与能源3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模糊物元模型从时间、空间维度评价南京都市圈绿色物流水平。结果表明:总体上,南京都市圈绿色物流水平前期略有降低,中期大幅上升,后期明显下降;分城市看,统计区间内南京、芜湖历年基本稳居第一、第二名,镇江和马鞍山历年处于后两位,滁州、宣城、淮安及扬州历年在第三至第六名间波动。对此,从加强基础建设、优化货运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 绿色物流 熵值法 模糊物元法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俊俊 高周冰 +2 位作者 王君櫹 廖凯华 吕立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3-394,共12页
[目的]全面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可以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并对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区,在评估2000-2020年的产水、粮食供给、土壤保持和... [目的]全面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可以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并对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区,在评估2000-2020年的产水、粮食供给、土壤保持和碳固持等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分析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在地类和区域上的差异;通过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及其热点服务类型,评估不同区域服务供给能力;进而采用相关系数和差异比较等方法探究南京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与动态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2000年、2010年、2020年,南京都市圈的产水量、粮食产量、土壤保持量及碳固持量的三年平均值分别为522.12 mm, 4.20 t/hm^(2),42.61 t/hm^(2),44.57 t/hm^(2),除碳固持服务逐年下降,其他服务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受土地利用类型和区域自然环境的作用,产水、土壤保持和碳固持服务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粮食供给服务则呈南低北高的空间格局。由北向南依次形成了以粮食供给服务为主的1重服务热点区、以产水和粮食供给服务为主的2重服务热点区以及以产水、土壤保持和碳固持服务为主的3重服务热点区。采用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得到的权衡/协同结果有所不同。[结论]在编制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中应该重点考虑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降低不同服务之间的权衡程度,以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权衡/协同关系 时空变化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基于产业发展大数据的南京都市圈建成区扩张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逸文 徐建刚 刘迪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1-836,共16页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城市一体化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当前加盟区县城镇化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未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1990-2017年全域不透水面...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城市一体化发展也进入新阶段。当前加盟区县城镇化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未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1990-2017年全域不透水面数据与企业大数据,采用空间形态定量评估、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区位熵评价等方法,对比过去28年南京都市圈建成区向外扩张与产业集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产业对于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根据建成区扩展强度变化,南京都市圈建成区分布格局先是呈单核心圈层结构,2010年后演变成多核心;2)制造业集聚与建成区空间演进之间存在全局正相关性,但在2015年以后相关性有所降低;3)在劳动力密集且附加值低的制造业中,服装纺织、森工造纸和文体娱乐等产业的集聚过程,与建成区演进的正相关性先增后减。矿物加工业对建成区演进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南京都市圈正处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南京市应主动转移低端制造业到圈内其他地区,协同创新发展方式,持续提高自身首位度;都市圈其他地区应将土地资源投入从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大数据 产业发展 建成区 分形理论 空间自相关分析 南京都市圈
下载PDF
城市创业活跃度对人均GDP的影响及差异分析——以合肥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霞 邹荣妹 何涛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8-64,共7页
基于安徽省统计年鉴面板数据,采用中国私营企业创业指数(CPEA)测量方法衡量合肥都市圈7个城市的创业活跃度,通过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各地区创业活跃度对人均GDP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2011—2020年合肥都市圈各市的创业水平整体呈现波浪... 基于安徽省统计年鉴面板数据,采用中国私营企业创业指数(CPEA)测量方法衡量合肥都市圈7个城市的创业活跃度,通过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各地区创业活跃度对人均GDP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2011—2020年合肥都市圈各市的创业水平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城市之间创业水平差距显著,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城市创业活跃度对人均GDP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根据创业指数将7市分为高度活跃区和比较活跃区,其中比较活跃区创业活跃度对人均GDP的贡献大于高度活跃区。依据合肥都市圈各市创业活跃度和经济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创业效应最大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活跃度 CPEA指数 合肥都市圈 面板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