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湟地区传统聚落文化交融现象研究——以来路村为例
1
作者 金苑 兰俊 《住区》 202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区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自古以来,河湟地区聚居了汉、藏、回、撒拉等多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本文基于汉藏文化融合的研究视... 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区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自古以来,河湟地区聚居了汉、藏、回、撒拉等多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本文基于汉藏文化融合的研究视野,以青海省湟中区群加乡来路村为研究对象,从聚落与建筑两个层面剖析其选址与空间结构、宗教建筑与民居建筑中的文化交融现象;进而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提出对其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从而为多民族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河湟地区 传统聚落 文化交融 汉藏融合
下载PDF
关联与共享:多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社会生命历程——基于青海省河湟刺绣的分析
2
作者 王淑琴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180,共9页
传统手工艺是造物的文化,人类通过“造”的行为赋予物以意义,而物本身也能够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情状,人与物构成了交互主体性关系。以阿帕杜莱的“物的社会生命”理论关照河湟刺绣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在日常生活、非遗语境和市场领域中... 传统手工艺是造物的文化,人类通过“造”的行为赋予物以意义,而物本身也能够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情状,人与物构成了交互主体性关系。以阿帕杜莱的“物的社会生命”理论关照河湟刺绣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在日常生活、非遗语境和市场领域中分别经历了针线活儿——传统技艺——文化商品的社会生命流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特定的社会情景而具有多种生命形态的河湟刺绣串联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群,成为一个意义丰富且多民族共享的物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多民族 物的社会生命 河湟刺绣
下载PDF
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齐润泽 潘竟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2-1013,共12页
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生态脆弱性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遗传算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了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采用时空扫描探究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 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生态脆弱性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遗传算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了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采用时空扫描探究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脆弱与中度脆弱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的时间聚集性与局部的空间聚集特征,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共存,空间集聚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境内。2000—2020年生态脆弱度整体呈降低趋势,53.36%的土地生态脆弱性有所降低。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植被覆盖度,其次是沙漠化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干旱指数、生境质量指数、海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时空扫描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河湟地区
下载PDF
分异到融通:清代河湟地区土地垦殖变迁与民族融合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祎韬 李顺庆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0-47,共8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湟地区,历来是边地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虽然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了官方的屯田活动,且历代也进行分官设治,可管辖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直到清代,河湟地区才“由边郡化内郡”。河湟内属的历史进程是由...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湟地区,历来是边地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虽然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了官方的屯田活动,且历代也进行分官设治,可管辖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直到清代,河湟地区才“由边郡化内郡”。河湟内属的历史进程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尤其是土地垦殖的变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少数民族主动开垦土地,发展农业,逐步打破了山脚河谷农业、山坡牧业的二分经济格局,同汉族形成了共通的生活习俗、生产模式和地域文化认同,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微观缩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清代 河湟地区 农业开发
下载PDF
“以诗证史,因史释诗”的实证研究——古代碑刻与诗文所见赵充国在河湟地区的事迹及影响
5
作者 马海龙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63-71,共9页
赵充国是河湟地区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不仅记载于《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还在河湟地区出土的珍贵汉文碑刻《三老赵掾之碑》及《西宁府新志》《西宁府续志》等方志中都有翔实的记载。这些历史文献,记载了关于赵充国的更... 赵充国是河湟地区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不仅记载于《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还在河湟地区出土的珍贵汉文碑刻《三老赵掾之碑》及《西宁府新志》《西宁府续志》等方志中都有翔实的记载。这些历史文献,记载了关于赵充国的更多内容,反映了他在河湟地区平定羌乱、罢兵屯田的重大举措及影响,印证和填补了许多史实,这些史实是《史记》《汉书》《后汉书》所没有记载的。在处理西汉王朝与河湟地区羌人关系时,赵充国能够取得胜利,必然有其客观条件,如西汉王朝雄厚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朝廷的大力支持以及军民团结协作等,都是赵充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坚实基础。但在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过程中,赵充国与义渠安国等人在思想行为上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不同结果,这必然还与其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赵充国常年征戍于边塞,了解羌人的习俗,作战经验丰富;坚持“贵谋贱战”、以全取胜的军事战略;怀有“明德除害”、举德于外的儒家仁政思想,而这些则是义渠安国所不及的。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以诗证史,因史释诗的治学方法为文学研究找到了新的生长点,扩展了学科发展的空间,也为历史研究找到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诗证史 因史释诗 河湟地区 赵充国
下载PDF
青海河湟新区唐蕃大道景观的提升改造研究
6
作者 王思宁 李佳 +2 位作者 安子乐 杨业鹏 王筠蓓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第13期87-89,共3页
以城市工业园区转型为基础,从道路绿地景观功能定位、艺术、文化角度分析工业园区道路景观的特点与设计思路。通过对工业园区转型后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文化、艺术和使用功能的解读,规划设计了城市主轴景观的空间结构、艺术风格和生态... 以城市工业园区转型为基础,从道路绿地景观功能定位、艺术、文化角度分析工业园区道路景观的特点与设计思路。通过对工业园区转型后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文化、艺术和使用功能的解读,规划设计了城市主轴景观的空间结构、艺术风格和生态系统结构,提出“一路、三貌、五节点”的景观改造空间格局。设计成果突显了新区城市风貌,改善了道路生态系统结构,提升了城市景观文明,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环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新区 城市风貌 道路绿化 景观改造
下载PDF
青海河湟地区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卓玛措 冯起 李锦秀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5-99,共5页
本文分析了河湟地区水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河湟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加快开发黄河水能资源,建立以水能资源开采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发展;浅山地区因地制宜推广雨水集流利用工... 本文分析了河湟地区水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河湟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加快开发黄河水能资源,建立以水能资源开采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发展;浅山地区因地制宜推广雨水集流利用工程,走出“水窑+科技+节水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引大济湟”工程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推进湟水流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水资源 雨水集流利用 区域经济
下载PDF
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共生与制衡现象探析——以河湟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俊明 刘有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6-31,共6页
在我国多民族杂居的河湟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广泛吸纳他者文化,形成了普遍的文化共享与融合现象,如宗教信仰的吸纳与采借、饮食文化的兼收并蓄、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文化、中原儒家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 在我国多民族杂居的河湟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广泛吸纳他者文化,形成了普遍的文化共享与融合现象,如宗教信仰的吸纳与采借、饮食文化的兼收并蓄、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文化、中原儒家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受主流文化区文化的持续补给,河湟地区并未形成某种文化一家独大的局面,各文化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信仰群体和较为清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渗透又相互制衡的多元文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民族杂居地区 文化共生与制衡
下载PDF
河湟地区民间信仰的地域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朱普选 姬梅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86-93,共8页
河湟地区是一个开发历史较早的多民族地区。在这一区域除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外,还有较多浓郁的民间信仰,对整个河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青海地方文献记载的祠庙统计入手,分析了河湟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分布、地... 河湟地区是一个开发历史较早的多民族地区。在这一区域除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外,还有较多浓郁的民间信仰,对整个河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青海地方文献记载的祠庙统计入手,分析了河湟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分布、地域特点及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民间信仰 地域特征
下载PDF
青海河湟地区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燕玲 韩红英 +1 位作者 张永林 王兴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3-75,共3页
大力推动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对于河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在系统梳理河湟地区民间射箭特征的基础上,对河湟地区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 大力推动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对于河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在系统梳理河湟地区民间射箭特征的基础上,对河湟地区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民间射箭体育 产业化
下载PDF
试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人口迁移 被引量:7
11
作者 贾伟 马兴盛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2期97-101,共5页
本文着重论述了明代河湟地区的移民活动状况,描述了人口迁移活动的历史过程,较详细考证了移民的来源、迁入区以及移民的方式等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移民史的空白,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的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明代 河湟地区 人口迁移
下载PDF
汉族移民与河湟地区的人文生态变迁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健胜 《西北人口》 CSSCI 2010年第4期67-72,共6页
历代迁入河湟地区的汉族移民主要是政策性移民,明清时期自发迁入河湟的汉族移民也逐步增多。汉族移民的到来改变了河湟地区原有的作业方式,也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人文生态系统。汉族迁入河湟的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湟地区人文... 历代迁入河湟地区的汉族移民主要是政策性移民,明清时期自发迁入河湟的汉族移民也逐步增多。汉族移民的到来改变了河湟地区原有的作业方式,也改变了这一地区原有的人文生态系统。汉族迁入河湟的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湟地区人文生态系统变迁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移民 河湟地区 屯田 人文生态
下载PDF
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丁柏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8-71,共4页
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作为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族文化建构出河湟文化多元鼎立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多元性文... 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作为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族文化建构出河湟文化多元鼎立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多元性文化维护了河湟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河湟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进步,最终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创造了河湟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地方文化 藏传佛教 伊斯兰教
下载PDF
论青海河湟地区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卓玛措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3-286,共4页
本文在分析河湟地区区域开发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湟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建设框架 ,即加快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本省优势资源 ,发展原材料及加工工业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 本文在分析河湟地区区域开发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湟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建设框架 ,即加快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本省优势资源 ,发展原材料及加工工业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合理布局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地区 开发 可持续发展 青海
下载PDF
试析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民俗与道教——以民和、乐都两县民俗与道教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婧杰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9-164,共6页
道教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后,与当地宗教文化民俗相结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河湟道教。本文以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尤其是以民和、乐都地区的道教与民俗调研资料为依据,提出了地方道教与民俗染濡并存,形成河湟地区特有文化现象的观点。
关键词 道教 民俗 河湟地区 青甘宁地区 多民族宗教文化
下载PDF
新型河湟民居阳光间标准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景衡 周琳琳 雷振东 《华中建筑》 2016年第10期55-58,共4页
河湟地区气候干旱寒冷、日照充足,阳光房在当地新民居中被广泛使用,是影响新民居建筑形态的重要部分。由于居民对最新材料的工艺操作能力有限,缺乏合理的建构组织,使阳光间出现结构稳定性差、抗震性能不足,热性能较差等问题。该文从构... 河湟地区气候干旱寒冷、日照充足,阳光房在当地新民居中被广泛使用,是影响新民居建筑形态的重要部分。由于居民对最新材料的工艺操作能力有限,缺乏合理的建构组织,使阳光间出现结构稳定性差、抗震性能不足,热性能较差等问题。该文从构造的角度切入,对阳光建造技术和方法进行相关探讨,将阳光房设计单元化、构件化,探索其与新民居设计一体化的可能,进而合理引导新型民居建造精细化操作,提高民居的建造质量和艺术品质,实现传统民居向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湟民居 阳光间单元设计 民居建造一体化 民居营建技术
下载PDF
明代“西番诸卫”与河湟洮岷边地社会 被引量:9
17
作者 杜常顺 郭凤霞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62-69,80,共9页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 明代 西番诸卫 河湟洮岷 军卫统辖 边地社会
下载PDF
青海河湟宴席曲音乐特点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国顺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宴席曲是青海河湟地区除山歌类的“花儿”以外的小调类民歌形式,它是青海河湟地区交通融汇、民族聚集的地理、民俗环境下产生和成熟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作为表现多种复杂内容和感情的民歌艺术,青海河湟宴席曲在... 宴席曲是青海河湟地区除山歌类的“花儿”以外的小调类民歌形式,它是青海河湟地区交通融汇、民族聚集的地理、民俗环境下产生和成熟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作为表现多种复杂内容和感情的民歌艺术,青海河湟宴席曲在曲目和自身音乐特质上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河湟地区 宴席曲 音乐特点
下载PDF
河湟的失陷与收复在唐诗中的反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石云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6-87,共12页
河湟失陷,在唐代君臣和朝野上下引起极大震动。百年沦陷期间,唐朝君臣时刻梦想着收复失地。张议潮起义,驱逐了吐蕃人在这一带的势力,表示归顺唐朝,曾令唐人欢欣鼓舞。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唐诗中表现了唐人痛失河湟... 河湟失陷,在唐代君臣和朝野上下引起极大震动。百年沦陷期间,唐朝君臣时刻梦想着收复失地。张议潮起义,驱逐了吐蕃人在这一带的势力,表示归顺唐朝,曾令唐人欢欣鼓舞。唐诗是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人思想情感的反映,唐诗中表现了唐人痛失河湟的悲伤、收复河湟失地的呼声和欢庆河湟收复的心情,歌颂了朝廷的决策和河湟恢复斗争中的英雄张议潮等人,也反映出唐王朝与归义军在河湟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河湟 敦煌 吐蕃 张议潮
下载PDF
对民间艺术保护现状的思考——以青海河湟地区民间美术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湘琼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7-109,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我国当前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青海河湟地区民间美术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民间美术的保护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河湟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 传承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