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in corneal biomechanics and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elevation after FS-LASIK 被引量:2
1
作者 Zhong-Ji Li Chen Yang +2 位作者 Su-Han Liu Jiao Guo Yu-Hui D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3年第11期1832-1837,共6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corneal biomechanics and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elevation after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METHODS:Totally 197 eyes of 10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 AIM: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corneal biomechanics and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elevation after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METHODS:Totally 197 eyes of 10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e FS-LASIK from April 2022 to November 2022 were includ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corneal thickness(RCST/CT):Group I(50%≤RCST/CT<55%,63 eyes of 32 patients),Group II(55%≤RCST/CT<60%,67 eyes of 34 patients),and Group III(RCST/CT≥60%,67 eyes of 34 patients).The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orneal compensated IOP(IOPcc),corneal hysteresis(CH)and 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were measured immediately,1,and 3mo postoperatively by 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and the posterior elevation difference(PED)was measured by Pentacam.RESULTS:After operation,IOP,CH,CRF,and PED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among the three groups(F=12.99,31.148,23.998,all P<0.0001).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OPcc among the three groups(F=0.603,P>0.05).The IOP,IOPcc,CH,and CRF were statistical changed after surgery(F=699.635,104.125,308.474,640.145,all P<0.0001).The PED of Group 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II(P<0.05),and Group I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III(P<0.05).The PED value of 3mo after surgery decreased in each group compared with 1mo after surgery,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Group I:t=0.82,P=0.41;Group II:t=0.17,P=0.87;Group III:t=1.35,P=0.18).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rneal biomechanical parameter changes with PED at 1mo and 3mo after surgery showed thatΔIOP,ΔIOPcc,ΔCH,andΔCRF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PED value in three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smaller the RCST/CT,the greater effect on corneal biomechanics and posterior surface elevation.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corneal biomechanics and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elevation in the range of RCST/CT≥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 corneal biomechanics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elevation
下载PDF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关照 秦筱钰 +3 位作者 张嵘 袁源智 庄雪梅 叶向彧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9-13,共5页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B/F ratio)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眼内生物参数的相关性。为优化常规白内障人工晶体(IOL)计算公式和角膜屈光术后IOL计算公式提供有用的信息。方法将169名白内障患者的182只眼纳入了研究,...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B/F ratio)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眼内生物参数的相关性。为优化常规白内障人工晶体(IOL)计算公式和角膜屈光术后IOL计算公式提供有用的信息。方法将169名白内障患者的182只眼纳入了研究,对其术前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和IOLMaster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出每只眼的矫正角膜折射指数。结果本研究人群B/FRatio均值为(82.04±1.68)%,与年龄(r_(p)=0.313,P<0.001)、角膜屈光度(Kp,r_(p)=0.567,P<0.00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R^(2),r_(p)=0.566,P<0.001)成正相关。矫正角膜屈光指数(N)为1.3229~1.3306(1.3282±0.0010)。结论本研究样本的B/FRatio值、N,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接近,比Gullstrand模型眼的B/FRatio值、N小。当白内障患眼B/FRatio较低时,需要考虑使用特殊的IOL屈光力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比值 白内障 角膜折射指数 角膜后表面屈光度
下载PDF
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宋文婷 刘铭 +3 位作者 潘红飙 张勇 罗丹 石磊 《实用防盲技术》 2024年第3期114-121,F0004,共9页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SMILE近视矫正患者285例(559眼)。比较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顶点及以顶点为圆心2mm、4mm、6mm直径范围上0°、90...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SMILE近视矫正患者285例(559眼)。比较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顶点及以顶点为圆心2mm、4mm、6mm直径范围上0°、90°、180°、270°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计算术后与术前的差值,分析变化量与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厚度、透镜厚度、角膜帽厚度、透镜直径、残余角膜厚度、角膜帽厚度/角膜厚度、透镜厚度/角膜厚度及后表面曲率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时角膜顶点、2mm环、4mm环、6mm环处的后表面高度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01,P<0.0001;F=44.63,P<0.0001;F=32.15,P<0.0001;F=30.27,P<0.0001),术后1天与术后1周、术后1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在顶点和2mm环处表面高度变化为后移,与术前角膜后表面K1、K2、Km值呈正相关(r>0,P<0.05);在4mm环和6mm环处,后表面高度变化为前移,与术前角膜后表面K1、K2、Km值呈负相关(r<0,P<0.05);余研究因素与角膜后表面高度改变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后表面高度在术后第一天显著变化,后趋于稳定。在切削深度安全范围内,SMILE术后发生后表面扩张的可能性小。对于角膜后表面曲率过大或过小的患者选择手术时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ILE 角膜后表面高度 角膜后表面曲率
下载PDF
ORBSCAN-Ⅱ对近视患者角膜后表面地形图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惠玲 杨鹤超 +2 位作者 于荣国 高莉 周学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373-375,共3页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角膜后表面形态,为术前筛选合适的病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ORBSCAN-II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230例455眼(等值球镜1.50~15.00D)分成3组:I组≤6.00D...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角膜后表面形态,为术前筛选合适的病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ORBSCAN-II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230例455眼(等值球镜1.50~15.00D)分成3组:I组≤6.00D者210眼(46.1%);II组-6.25~-10.00D者190眼(41.8%);III组≥10.25D者55眼(12.1%);得出角膜后表面地形图分布情况,比较3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变化。结果:各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中以岛形居多,各组角膜后表面前凸极点多位于颞下方,其次为鼻下、颞上、鼻上方;近视眼角膜后表面前凸极值(Diff)值大小分别为:I组(0.028±0.007)mm,II组(0.029±0.011)mm,III组(0.030±0.009)mm,后表面前凸极点距视轴的距离为:I组(0.733±0.292)mm,II组(0.691±0.277)mm,III组(0.644±0.312)mm,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Diff值相差不显著,同一患者左右眼Diff值无显著差别;角膜后表面Diff值大小、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与近视程度无关,角膜厚度的最薄点与角膜后表面前凸极点并非完全对应。结论:ORBSCAN-II检查系统对角膜后表面Diff值,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及前凸极点分布位置的测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BSCAN-Ⅱ 后表面 地形图 测量分析 近视患者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经统计学处理 临床应用价值 Dif 表面形态 参考依据 等值球镜 近视散光 系统观察 分布情况 近视程度 角膜厚度 检查系统 前凸 极点 f值 角膜后 手术前
下载PDF
飞秒激光与常规刀片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早期变化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薛超 王雁 +6 位作者 左彤 耿维莉 金颖 张琳 李晶 谢丽丽 李智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5-240,共6页
背景 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但缺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动态变化的研究.了解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动态变化对于预防医源性角膜膨隆具有重要意义. ... 背景 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但缺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动态变化的研究.了解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动态变化对于预防医源性角膜膨隆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情况,并与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上皮刀辅助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6-9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2例144眼,分为FS-LASIK组23例46眼,SBK组28例56眼,Epi-LASIK组21例42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Epi-LASIK组术后3d)、1周、1个月用Visante OMNI测量术眼角膜后表面水平子午线和垂直子午线上角膜顶点及距离角膜顶点1、2、3 mm共13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FS-LASIK组,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术眼角膜顶点方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2.03±0.78)、(2.26±0.96)、(2.16±0.85)和(2.06±0.89)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的术后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的变化相同;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术眼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4.64±1.68)、(-5.39±1.85)、(-4.73±1.71)和(-4.71±1.52) μm.在SBK组,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角膜顶点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1.44±0.63)、(1.74±0.75)、(1.66±0.69)和(1.53±0.71) 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一致;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5.09±1.76)、(-5.48±1.68)、(-5.27±1.81)和(-5.19±1.77)μm,术后发生了轻微后移.在Epi-LASIK组,术前,术后3d、1周、1个月在角膜顶点区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2.47±0.73)、(1.55±1.43)、(1.55±1.37)和(2.37±1.06) μm,术后发生轻微后移;而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则与角膜顶点术后变化趋势不同,术后3d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55±0.51)μm、(-1.87±0.91)μm变为(1.92±0.91) μm、(0.24±1.35) μm,角膜发生轻微前移.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相同.FS-LASIK组和SBK组术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较小,Epi-LASIK术后1d、1周时较术前变化较大.术后1d时,FS-LASIK相对于SBK变化较大.不同的手术方式及不同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S-LASIK术后早期中央区和旁中央区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但随时间的变化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与SBK、Epi-LASIK相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 角膜 后表面 近视
下载PDF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各期圆锥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艺 戴锦晖 +2 位作者 褚仁远 汪琳 李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分析各期圆锥角膜后表面的形态特点,为完善圆锥角膜形态特点的描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各期圆锥角膜患者(符合Rabinowitz诊断标准)248例(248眼)及正常对照(正视或低度近视患者)143例(143眼)。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 目的分析各期圆锥角膜后表面的形态特点,为完善圆锥角膜形态特点的描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各期圆锥角膜患者(符合Rabinowitz诊断标准)248例(248眼)及正常对照(正视或低度近视患者)143例(143眼)。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统计分析后表面屈光度、后表面高度、角膜厚度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计算各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临床组、亚临床组、可疑圆锥角膜组和正常组的平均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分别为-8.5D,Q=4;-6.2D,Q=0.5;-5.6D,Q=0.3;-5.5D,Q=0.3。平均后表面最大高度分别为55μm,Q=36;23μm,Q=14;11μm,Q=8.5;7μm,Q=6。平均角膜最薄厚度分别为437μm,Q=94;502μm,Q=60;502.5μm,Q=35.5;540μm,Q=49。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和后表面最大高度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组屈光度最大点、最高点、角膜最薄点主要分布在中央3mm区域的下方。后表面屈光度最大值、后表面高度最大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是早期圆锥角膜形态改变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角膜后表面 角膜地形图 角膜屈光度
下载PDF
中低度近视SBK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雷玉琳 郑秀云 +2 位作者 苏燕 刘素美 党光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1683-1685,共3页
目的:探讨中低度近视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 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中低度近视患者108例216眼,前瞻性、随机性为其1眼行... 目的:探讨中低度近视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 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中低度近视患者108例216眼,前瞻性、随机性为其1眼行SBK手术,其对侧眼行LASIK手术,术前及术后1wk;1,3,6mo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分析比较SBK和LASI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经配对t检验,SBK组和LASIK组术前术后,术后各时间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期两组间角膜后表面高度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BK和LASIK手术对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K LASIK 近视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下载PDF
近视眼患者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雪 赵延军 +2 位作者 张丽 胡琦 王珂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cornea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将IK组患者分为IK-I组(RCST/CT<55%;15例30眼)、IK-II组(55%≤RCST/CT<60%;17例34眼)和IK-III组(RCST/CT≥60%;19例38眼),EK组(21例41眼)RCST/CT均≥60%。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difference posterior elevation,Diff)值的变化。结果 IK组与E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均向前膨隆。IK-I组术后1个月时Diff值为34.15±24.73,3个月、6个月时分别为28.15±24.82和29.19±23.54,术后1个月与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II组和K-III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22.59±11.00、22.63±14.08、22.36±14.96和18.72±10.37、18.72±11.93、17.22±10.47,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组和IK-III组比较角膜后表面Dif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K-I组和IK-II组、IK-II组和IK-II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K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14.41±10.44,13.73±10.41和14.72±12.31,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II组和EK组Diff值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膨隆,术后RCST/CT越大,对角膜后表面膨隆的影响越小。RCST/CT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LASEK 角膜 角膜后表面 角膜膨隆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洪婷 刘磊 +1 位作者 李新宇 张虹 《眼视光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分析角膜后表面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3例 96只眼施行LASIK手术 ,术前与术后 1个月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 ,分析角膜...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分析角膜后表面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3例 96只眼施行LASIK手术 ,术前与术后 1个月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 ,分析角膜后表面前凸量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中央厚度、术前眼压、激光切削量、切削百分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LASIK术后 ,角膜后表面平均前凸量为 (33.4±2 4 .4 ) μm ,平均屈光度变化量为 (- 0 .6 7± 0 .4 2 )D ,术前术后的变化均具有显著性。与前凸量相关的可解释变量为术前角膜厚度 (偏回归系数B =- 0 .4 4 7,P <0 .0 0 0 1)、切削比 (B=15 4 .77,P =0 .0 0 1)和术前眼压 (B =2 .0 31,P =0 .0 2 4 )。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普遍存在轻微的前凸 ,角膜较薄、眼压较高及切削比较大的受试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术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前凸 眼压 改变 屈光度 变化量 结论 度数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磊 刘洪婷 +1 位作者 李新宇 张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0-763,共4页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分析角膜后表面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3例 96只眼施行LASIK手术 ,术前与术后 1个月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 ,分析角膜...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分析角膜后表面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3例 96只眼施行LASIK手术 ,术前与术后 1个月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 ,分析角膜后表面前凸量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中央厚度、术前眼压、激光切削量、切削百分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LASIK术后 ,角膜后表面平均前凸量为 (33 4± 2 4 4 ) μm ,平均屈光度变化量为 (- 0 6 7±0 4 2 )D ,术前后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前凸量相关的可解释变量为术前角膜厚度 (偏回归系数b =- 0 341,P<0 0 1)、切削比 (b =15 4 77,P <0 0 1)、术前眼压 (b=2 0 31,P <0 0 5 )。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普遍存在轻微的前凸 ,角膜较薄、眼压较高及切削比较大的受试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前凸 术后 眼压 改变 LASIK术 表面 研究 百分比
下载PDF
飞秒SMILE与飞秒LASIK术后远期泪膜与角膜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敏 蔡劲峰 +3 位作者 芮燕君 刘立森 石昌盛 董卫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2288-2291,共4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1a在泪膜稳定性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等方面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选取2014-06/2015-07在我院行SMILE(4...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1a在泪膜稳定性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等方面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选取2014-06/2015-07在我院行SMILE(43例86眼)与飞秒LASIK(47例94眼)的手术顺利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6mo,1a均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tear film break-up time,a BUT)、泪液分泌功能(SchirmerⅠtest,SⅠt)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诊断仪等检查,比较并分析两种不同术式在术后1a泪膜及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差异,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1.92mo。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mo时a BUT和SⅠt值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6mo和1a时的a BUT值在两组间有差异性(P<0.05);两组间SⅠt值在术后6mo时有差异性,但到术后1a时两组间已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a时SMILE组与飞秒激光组的角膜最薄点高度分别为4.11±2.35、4.21±2.09μm;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分别为1.33±0.94,1.23±0.93μm。角膜最薄点与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值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MILE组术后远期在泪膜稳定性上优于飞秒Lasik组,两组患者术后远期在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均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基质透镜切除 泪膜破裂时间 角膜后表面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高阶像差和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冉 程蕾 +2 位作者 龙克利 顾明珠 李全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7-759,共3页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和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8月收治的52例(104眼)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LASIK术,对照组接受传统术式,观察组给予飞秒激...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和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8月收治的52例(104眼)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LASIK术,对照组接受传统术式,观察组给予飞秒激光辅助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鼻上、颞下、鼻下和角膜顶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四个象限内及角膜顶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四个象限内及角膜顶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彗差、初级球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相对较小,是一种理想的辅助LASIK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飞秒激光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延军(综述) 李雪(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84,共4页
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手术设备的更新,手术的并发症逐渐减少。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中央角膜变薄,在角膜强度相对降低和正常眼压的作用下,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角... 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手术设备的更新,手术的并发症逐渐减少。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中央角膜变薄,在角膜强度相对降低和正常眼压的作用下,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角膜前凸。由于角膜后表面不直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本身和愈合过程的影响,所以一般用角膜后表面参数的改变来评价角膜的前凸程度。近年来随着眼前节分析系统等仪器的应用,角膜后表面的形态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就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表现、原理、预防措施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近视 角膜后表面 角膜前凸
下载PDF
近视LASIK术前角膜后表面地形图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惠玲 杨鹤超 +2 位作者 于荣国 高莉 周学军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角膜后表面形态,为近视筛选病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rbscan_Ⅱ眼前段分析系统观察近视230例(455眼),分成3组:Ⅰ组-1.50D^6.00D者210眼,占46.15%;Ⅱ组-6.25 D^-10.00 D者190...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角膜后表面形态,为近视筛选病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rbscan_Ⅱ眼前段分析系统观察近视230例(455眼),分成3组:Ⅰ组-1.50D^6.00D者210眼,占46.15%;Ⅱ组-6.25 D^-10.00 D者190眼,占41.76%;Ⅲ组-10.25D^-15.00D者55眼,占12.09%。得出角膜后表面地形图分布情况,比较3组角膜后表面前凸极值(Diff)值的变化。结果各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中以岛形居多,前凸极点多位于颞下方,其次为鼻下、颞上、鼻上方;角膜后表面Diff值3组间相差不显著,同一患者左右眼Diff值无显著差别;角膜后表面Diff值大小、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与近视程度无关,角膜厚度的最薄点与角膜后表面前凸极点并非完全对应。结论Orbscan-Ⅱ检查系统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的特征以及Diff值,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以及前凸极点分布位置的测量为术前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筛选异常角膜、尽早发现角膜后圆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地形图 角膜后表面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下载PDF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李新宇 徐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6-468,471,共4页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7为B组(25眼),LF≥1.7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最适参考球面(posterior best fitsurface,PBFS)、后表面最高点(posterior elevation,PE)、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和最小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PBFS:A、B、C3组术后PBF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在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3个月时仍较术前降低。术前PBFS和术后7d时PBFS的差值ΔPBFS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数、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LF和术后7d时的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线性相关关系。PE: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PE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ACD:A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最小前房角: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最小前房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7d内角膜后表面有前移,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后移,3个月时大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未恢复者与1个月时相比也无进行性发展。LF≥1.6的患者术后ACD变浅,可能与术后调节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前房
下载PDF
Pentacam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后表面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秀先 杜显丽 +1 位作者 高华 史伟云 《临床眼科杂志》 2011年第6期481-485,共5页
目的利用Pentacam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形态变化。方法随机收集在青岛眼科医院行LASIK的61例(122只眼)患者,按屈光度分组:A组(<-3.00 D),B组(-3.00 D~-6.00 D),C组(-6.00 D~-10.00 D),D组(... 目的利用Pentacam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形态变化。方法随机收集在青岛眼科医院行LASIK的61例(122只眼)患者,按屈光度分组:A组(<-3.00 D),B组(-3.00 D~-6.00 D),C组(-6.00 D~-10.00 D),D组(>-10.00 D),按残余基质床厚度占术前角膜厚度的比例(即切削比)分组:E组(<50%),F组(50%~55%),G组(>55%)。手术采用Zyoptchix XP旋转角膜板层切削刀,用Pentacam测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角膜形态,对比不同分组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及高度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多不完全桥型和桥形递减型,为62.9%、50%和33.9%、31.9%,术后中央岛和桥形递增型为8.9%和4.8%,多在屈光度>-6.00 D中;不同屈光度组与不同切削比组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24,P=0.476),术后1个月、3个月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度大于-6.00 D与切削比小于55%时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ntacam分析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主要在屈光度>-6.00 D中,切削比控制在55%以上时角膜后表面前凸度减小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PENTACAM 角膜地形图 角膜后表面
下载PDF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福生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9期678-681,共4页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mm、2.5mm上方、下方、颞上...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mm、2.5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的后表面高度及相对应的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进行测量。结果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为(0.024±0.007)mm,多位于颞下(50%)、鼻下(16%)部位。后表面前突极值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49.75%)、最薄点(33.50%)、旁中心1.5mm颞下(9.25%)和颞侧(8.0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高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8、-0.138,P值分别为0.000、0.006);最薄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13,P值分别为0.000、0.024);中央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负相关(r值为-0.622,P值为0.000),与前表面曲率正相关(r值为0.105,P值为0.036)。结论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多位于颞下、鼻下部位,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最薄点和旁中心1.5mm颞下、颞侧;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的后表面高度与近视程度无关;影响后表面高度的因素包括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和前表面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高度 角膜后表面曲率 0rbscanⅡ眼 前节分析系统 近视
下载PDF
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丽清 王雁 +4 位作者 左彤 侯杰 杨晓燕 于金玲 李晶 《眼视光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52例(102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施行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52例(102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施行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之间两两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高度差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7.21±5.60)μm和(7.27±4.98)μm,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3,-4.745;P=0.000,0.000);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P=0.859)。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1.61±4.19)μm和(1.74±3.67)μ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5,P=0.754)。后表面高度变化分别与手术前屈光度、切削量、切削比、RBT、RBT/CCT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部分前移,但变化量微小。屈光度越高,切削量越多,RBT保留越少,角膜后表面向前膨隆的程度越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稳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 高度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方法
下载PDF
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Orbscan测量值的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倪海龙 陈彬彬 王勤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7-649,共3页
目的 比较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角膜地形图(Orbscan)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评价Orbscan在角膜屈光手术领域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球面折射公式计算64例64眼角膜后表面屈光力;Orbscan测量受试者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结果 角膜后表面... 目的 比较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角膜地形图(Orbscan)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评价Orbscan在角膜屈光手术领域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球面折射公式计算64例64眼角膜后表面屈光力;Orbscan测量受试者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结果 角膜后表面屈光力Orbscan平均测量值为-6.59 D±0.22 D,平均理论计算值为-5.04 D±0.14 D,Orbscan平均测量值与平均理论计算值差异为-1.55 D±0.19 D(P<0.01)。 结论 角膜后表面屈光力Orbscan测量值大于理论计算值-1.55 D。Orbscan测量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准确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地形图 角膜后表面 角膜屈光力 对比研究
下载PDF
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婧 许烨 +1 位作者 周行涛 姚佩君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行LASIK矫正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38~-13.50 D)患者22例(41眼),其中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 目的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行LASIK矫正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38~-13.50 D)患者22例(41眼),其中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11例(21眼),Moria M3旋转式微型角膜刀制瓣11例(20眼)。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记录基于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获取的分析直径为6 mm的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及各阶像差的Zernike系数,计算彗差和初级球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飞秒激光组和角膜刀组的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其中角膜刀组的彗差增加量显著高于飞秒激光组[分别为(0.788±0.592)μm及(0.403±0.572)μm,P<0.05];术后飞秒激光组的角膜后表面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的绝对值均较术前增加(P<0.05),而角膜刀组的角膜后表面像差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角膜刀组相比,飞秒激光组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彗差增加量更显著[分别为(0.004±0.031)μm及(0.027±0.036)μm,P<0.05]。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LASIK矫正高度近视比角膜刀制瓣引起的角膜前表面彗差增加量较少;其角膜后表面像差亦存在轻微增加,且角膜后表面彗差增加较角膜刀显著,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前表面 角膜后表面 高阶像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