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陆块西南缘河口群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的再厘定:兼论中元古代洋板块地层 被引量:3
1
作者 邓奇 任光明 +3 位作者 宁括步 林仕良 崔晓庄 罗钢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8,共14页
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是扬子陆块中元古代早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但其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洋板块地质”的视角重新厘定了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的沉积时限和构造... 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是扬子陆块中元古代早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但其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洋板块地质”的视角重新厘定了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的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原通安组是由不同规模的岩块和基质共同构成的一套蛇绿混杂岩;东川群则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从陆内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代表了盆地边缘的地层序列,东川群与原通安组(现定义为菜子园-通安蛇绿混杂岩)虽位于不同的断块,但应是同一盆地发展的产物;河口群与东川群、原通安组序列明显不同,但总体上也是粒度向上变细的海侵序列,并发育多套火山岩,在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大背景下,河口群最有可能形成于夭折裂谷。对采自河口群长冲组的石榴子石云母片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绝大部分锆石具有核-边结构,核部最年轻一组207Pb/206Pb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468±28 Ma(MSWD=0.40,n=16),解释为原岩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河口群和东川群的沉积时代分别限定在1.75~1.40 Ga和1.75~1.35 Ga。锆石边部的变质年龄集中在~830 Ma,结合海绵状结构特征,变质边最有可能是热液蚀变所致。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扬子陆块西南缘在2.00~1.80 Ga期间,锆石εHf(t)值以负值为主,表明岩浆主要源于古老地壳的再造;而1.58~1.39 Ga的锆石εHf(t)多为正值,显示有大量地幔物质的加入。通过本次综合研究,扬子陆块西南缘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中期的演化经历了2.00~1.80 Ga碰撞造山、1.77~1.64 Ga陆内裂解、1.58~1.39 Ga洋盆形成和1.38 Ga之后的洋壳俯冲消减4个阶段,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在扬子陆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扬子陆块西南缘 河口群 锆石U-PB定年 洋板块
下载PDF
四川省会理县河口地区辉绿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0
2
作者 关俊雷 郑来林 +2 位作者 刘建辉 孙志明 程万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2-490,共9页
普遍认为,扬子地台西缘前震旦系基底存在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的双层(或三层)结构,河口群作为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之间的过渡层位,其归属及形成时代仍存在争议。对河口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扬子地台西缘基底结构的特点及演化过程... 普遍认为,扬子地台西缘前震旦系基底存在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的双层(或三层)结构,河口群作为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之间的过渡层位,其归属及形成时代仍存在争议。对河口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扬子地台西缘基底结构的特点及演化过程。通过对会理县河口地区侵入于河口群中辉绿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获得1710±8 Ma(MSWD=1.11)的锆石U-Pb年龄,表明河口群的形成时代要早于这个年龄。大量的同位素数据证明,河口群主要形成于1817~1710 Ma,为古元古代晚期。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认识整个扬子地台西缘的构造格架与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西缘 河口群 辉绿岩 锆石SHRIMP U-PB 结晶基底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缘河口群钠长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1
3
作者 周家云 毛景文 +7 位作者 刘飞燕 谭洪旗 沈冰 朱志敏 陈家彪 罗丽萍 周雄 王越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73,共8页
会理拉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之一,区内前震旦纪河口群是拉拉式铜矿最主要的赋矿岩石。前人利用多种同位素方法对河口群进行过年龄测定,但获得数据差异大,造成河口群在康滇地轴前震旦基底地层划分中存在争议,因而无法约束河口群成... 会理拉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之一,区内前震旦纪河口群是拉拉式铜矿最主要的赋矿岩石。前人利用多种同位素方法对河口群进行过年龄测定,但获得数据差异大,造成河口群在康滇地轴前震旦基底地层划分中存在争议,因而无法约束河口群成岩及变质过程与成矿的关系。通过对河口群钠长岩中的锆石采用高精度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年龄为1 680Ma±13Ma,因而,将河口群归为早元古代晚期。此外,岩石有一致高的Nb/Y比值(0.7~3.0),属碱性玄武系列,在Nb/Th-Zr/Nb和Zr/Y-Nb/Y图上,HFSE比值成分点落入洋岛玄武岩(OIB)范围,具有较陡的REE分布型式和"驼峰"状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缺乏Nb,Ta负异常,与大陆玄武岩十分吻合,以及岩石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河口群钠长岩形成于陆间裂谷,来源于地幔深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群 SHRIMP U—Pb定年 钠长岩 拉拉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沉积相和岩石磁化率--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记录 被引量:26
4
作者 唐玉虎 戴霜 +7 位作者 黄永波 朱强 方小敏 胡鸿飞 刘俊伟 孔立 赵杰 刘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沉积相体系组成;综合分析沉积相时空演化、砾石成分及古水流方向统计和岩石磁化率测量,揭示出早白垩世祁连山经历了3期隆升过程:早期(约143~123Ma)快速强烈隆升阶段,此时祁连山东段开始逐渐断陷下沉,盆地沉积了冲积扇至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岩石磁化率值总体偏低,隆升速度较快;中期(约123~113Ma)稳定隆升阶段,湖盆面积达到最大,沉积物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磁化率值总体偏高,隆升速度较慢;晚期快速隆升阶段,约从113Ma开始,祁连山隆升速度加快,湖盆萎缩,沉积了以三角洲相为主的泥岩和砂岩,磁化率值总体偏低,直至109Ma以后,盆地回返,祁连山地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磁化率 构造隆升 河口群 祁连山 白垩纪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色度纪录的140.66~124.19Ma间气候变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戴霜 刘俊伟 +5 位作者 张明震 黄永波 孔立 赵杰 刘学 朱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8-1067,共10页
随着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了解前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特别是白垩纪作为距今最近的"温室地球"时期,其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采样与色度测量... 随着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了解前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特别是白垩纪作为距今最近的"温室地球"时期,其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八盘峡剖面河口群沉积物采样与色度测量,获得了兰州-民和盆地140.66~124.19Ma期间的色度变化序列。对色度值变化机制分析发现,河口群总体为一套红色色调的碎屑沉积岩石组合,有机质含量极低,色度值变化与风化作用及沉积环境有关,亮度值的高低主要与沉积物中钙质胶结物的含量有关,而红度(黄度)值的变化主要与赤铁矿含量多少有关。综合分析色度值及沉积环境变化显示盆地沉积时处于暖湿气候环境,进一步分为140.66~137.43Ma气候相对湿热、137.43~127.41Ma气候相对温湿和127.41~124.19Ma气候相对干热3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变化以气候的快速转型为界,而且比海洋沉积物记录的全球海平面温度阶段性变化的起始时间提前约1~1.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气候变化 早白垩世 河口群 兰州-民和盆地
下载PDF
康滇地区元古宙构造运动Ⅰ:昆阳陆内裂谷、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生伟 蒋小芳 +6 位作者 杨波 孙晓明 廖震文 周清 郭阳 王子正 杨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3-1377,共25页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宙基底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明显,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元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争议较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构造...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宙基底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明显,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元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争议较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即昆阳裂谷。昆阳裂谷前的基底为分布在东川和滇中地区少量的古元古代早期的汤丹群,其构造变形较东川群更强烈,可能与>1800 Ma的东川运动有关。昆阳裂谷期的岩浆岩系统主体为出露在东川—会理—滇中地区基性侵入岩,其次为少量的超基性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具有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特征。岩浆岩的年龄为1800 Ma^1450 Ma,集中分布在1750Ma^1650 Ma,反映了昆阳裂谷持续了约400 Ma,高峰期持续将近100 Ma。昆阳裂谷期基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显示为典型陆内裂谷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其中滇中武定地区辉绿岩和会理拉拉地区的变质基性火山岩还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的特征,如富碱、高TiO_2、P_2O_5、低CaO/TiO_2、Al_2O_3/TiO_2比值,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不亏损,以及有较高的[n(^(87)Sr)/n(^(86)Sr)]_i初始比值以及较高的ε_(Nd)(t)值。根据区内岩浆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我们提出在古元古代晚期至中元古代早期,康滇地区发生了一次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陆内裂谷拉张事件,即昆阳地幔柱。昆阳陆内裂谷在1450 Ma前后在会理—东川一线发展成为了局限小洋盆,并在中元古代晚期关闭。昆阳裂谷的沉积岩系统主体为东川群、河口群和大红山群,并可能延伸到了康滇北部的里伍岩群,上述地层中火山岩、凝灰岩锆石的U-Pb年龄集中在1800Ma^1500 Ma,不同岩群岩性组合差异可能与所处构造部位有关,并导致沉积相的差异。昆阳裂谷也是一次重要的成矿事件,其形成的矿床可分为两个系列,以因民组、落雪组等沉积岩中为主的层状铜矿床(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SSC系列),主要有汤丹铜矿、落雪铜矿、狮子山铜矿、铜厂铜矿等,原生沉积型铜矿的成矿时代为约1750 Ma;其次为与昆阳裂谷期岩浆热液活动紧密相关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ron—Oxide—Copper—Gold,IOCG系列),主要有拉拉铁铜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稀矿山铁铜矿床、迤纳厂铁铜矿床等,研究程度较高的迤纳厂、稀矿山以及鹅头厂等铁铜矿床的时代集中在1700 Ma^1450 Ma。昆阳期剧烈的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铁、铜成矿作用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动力学机制可能均与昆阳地幔柱活动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阳裂谷 昆阳地幔柱 东川群 河口群 大红山群 东川式铜矿 IOCG矿床 康滇地轴
下载PDF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中铺地区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其盆地分析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军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许欢 董超 刘海 薛沛霖 徐加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盆地发育的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以红褐色为主的碎屑岩地层。依据野外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入手对盆地东南部的中铺地区河口群进行了...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盆地发育的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以红褐色为主的碎屑岩地层。依据野外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入手对盆地东南部的中铺地区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环境的系统分析。通过对研究区内河口群沉积相、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的研究,认为整套地层垂向上发育有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曲流河相沉积,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微相;同时结合该地区的物源和古水流分析认为,早白垩世研究区内的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祁连山多旋回造山带; 盆地内的下白垩统河口群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特点,并以此建立了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格局及盆地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早白垩世 河口群 沉积相 盆地分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序列及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海峰 林启祥 +3 位作者 张智勇 顾延生 蔡雄飞 严贤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6,共6页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厚度巨大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将河口群划分为8个非正式的组级单位。通过对河口群基本层序的分析和沉积序列及沉积相的研究,可以识别出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3...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是一套厚度巨大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将河口群划分为8个非正式的组级单位。通过对河口群基本层序的分析和沉积序列及沉积相的研究,可以识别出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3类相环境,细分为13种微相。沉积相的演变从整体上反映了整个盆地的演化过程。河口群的沉积环境由冲积扇相→三角洲相→滨浅湖相→三角洲平原相演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反映了盆地从开裂→扩张→萎缩→消亡的不同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 兰州-民和盆地 河口群 沉积序列 沉积相
下载PDF
甘肃皋兰—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沙漠沉积的特征及其古风带恢复 被引量:11
9
作者 伍皓 崔晓庄 +2 位作者 熊国庆 张予杰 江新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77-1084,共8页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古风向、古风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盛行西风,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罗汉洞组(K1l)沙漠沉积风向记录完全一致。岩性特征与古风向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均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中,研究区可能为"古鄂尔多斯沙海"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皋兰—白银—靖远地区 河口群 古沙漠 西风带 古鄂尔多斯沙海
下载PDF
刘家峡黄河巨龙:中国甘肃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一新蜥脚类恐龙化石 被引量:19
10
作者 尤海鲁 李大庆 +1 位作者 周玲琦 季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8-674,i0006-i0008,共10页
本文记述了2004年发现于甘肃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一个化石点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新标本的荐椎独特,神经脊非常低并在其顶端横向扩展,代表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刘家峡黄河巨龙。分支系统分析发现黄河巨龙为一原始巨龙型类蜥脚类。
关键词 恐龙 巨龙型蜥脚类 河口群 兰州盆地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盆地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军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许欢 董超 刘海 薛沛霖 徐加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8-501,共14页
兰州-民和盆是早白垩世时期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时期主要发育的河口群是一套红褐色碎屑岩地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口、盐锅峡、兰州中铺等地河口群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 兰州-民和盆是早白垩世时期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时期主要发育的河口群是一套红褐色碎屑岩地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口、盐锅峡、兰州中铺等地河口群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对盆地内的河口群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河口群在沉积相序上经历了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湖相/河流相-三角洲相的演化过程。在对大通河组与河口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大通河组的时代宜划归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且河口群地层包括了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结合河口群砾石成分、砂岩组分和古水流等的分析,认为早白垩世盆地周缘的祁连山隆起区为主要的物源供给区,早白垩世时期河口群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并以此进一步建立了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下白垩统 河口群 盆地分析 古地理格局
下载PDF
兰州附近下白垩统河口群中下岩段磁性地层划分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孟自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342-347,共6页
根据古地磁测试数据在兰州西固以西、柴家川以北的下白垩统河口群中下岩段(厚约394m)中划分出19个正向极性段和18个反向极性段,其底界对应于国际古地磁极性年表中M16正向极性时的底界,顶界对应于M2正向极性时的顶界,... 根据古地磁测试数据在兰州西固以西、柴家川以北的下白垩统河口群中下岩段(厚约394m)中划分出19个正向极性段和18个反向极性段,其底界对应于国际古地磁极性年表中M16正向极性时的底界,顶界对应于M2正向极性时的顶界,时限约为至今143-128Ma.古地磁资料还表明当时研究区古纬度约为2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河口群 地层划分 下白垩世 兰州
下载PDF
金沙江变质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孔华 段嘉瑞 +1 位作者 何绍勋 宋辉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6期642-645,共4页
介绍了云南东川金沙江变质杂岩的地质背景,较详细地分析了变质杂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鉴定出钠长黑云片岩、浅变质火山岩的原岩为细碧质凝灰岩,可与下元古界河口群变钠质火山岩系对比,是昆阳群地层的基底变质岩系,它的出露可... 介绍了云南东川金沙江变质杂岩的地质背景,较详细地分析了变质杂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鉴定出钠长黑云片岩、浅变质火山岩的原岩为细碧质凝灰岩,可与下元古界河口群变钠质火山岩系对比,是昆阳群地层的基底变质岩系,它的出露可能是地壳多层次伸展滑脱的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该区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事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杂岩 细碧岩 河口群 岩石学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四川会理河口地区辉长岩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
14
作者 龚晓波 胡阳 +1 位作者 廖阮颖子 郭道军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1年第3期283-287,共5页
扬子地台西缘的四川会理河口地区广泛出露辉长岩,呈岩墙、岩床状侵入于河口群中,且被认为与拉拉铁铜矿的成矿有密切联系。本文对侵入于河口群中的辉长岩进行地质特征研究,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方法,获得了1728 Ma±19 Ma和1037 Ma&... 扬子地台西缘的四川会理河口地区广泛出露辉长岩,呈岩墙、岩床状侵入于河口群中,且被认为与拉拉铁铜矿的成矿有密切联系。本文对侵入于河口群中的辉长岩进行地质特征研究,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方法,获得了1728 Ma±19 Ma和1037 Ma±22 Ma两期锆石U-Pb年龄。结合河口群的年龄资料和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对辉长岩成岩背景、形成时代及演化等进行了研究,结合辉长岩与区域铁铜矿的时空关系探讨了区域辉长岩的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群 辉长岩 地质特征 成矿作用 四川省
下载PDF
多刺甲龙亚科恐龙在亚洲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精涛 尤海鲁 +1 位作者 李大庆 孔得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5-277,共13页
基于采自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化石(一前中部尾椎,三根背肋,一个近乎完整的左髂骨和若干甲片)建立恐龙一新属种:金城洮河龙(Taohelong jinchengensis gen.et sp.nov.)。洮河龙具有三个自有裔征:前中部尾椎神经孔呈倒立的梯形... 基于采自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化石(一前中部尾椎,三根背肋,一个近乎完整的左髂骨和若干甲片)建立恐龙一新属种:金城洮河龙(Taohelong jinchengensis gen.et sp.nov.)。洮河龙具有三个自有裔征:前中部尾椎神经孔呈倒立的梯形,髂骨前突外侧缘背视呈翻转"S"形及荐盾由大小不一排列无规则的甲片愈合而成。分支系统分析表明洮河龙属甲龙类结节龙科中的多刺甲龙亚科,并且和发现于英国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的Polacanthus foxii是姐妹群。洮河龙代表了多刺甲龙亚科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也再次表明兰州-民和盆地的河口群蕴含着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恐龙化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兰州-民和盆地 早白垩世 河口群 甲龙类 多刺甲龙亚科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麒麟 颉贵琴 +1 位作者 周玲琦 王云斌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73-78,共6页
兰州 民和盆地河口群形成于早白垩世,其间充填了巨厚的陆源碎屑物,碎屑物的组合内容和方式反映了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沉积体系占主导。盆地地层层序具有退积型、加积型、进积型叠置的变化旋回,显示了全韵律的特点,代表了构造... 兰州 民和盆地河口群形成于早白垩世,其间充填了巨厚的陆源碎屑物,碎屑物的组合内容和方式反映了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沉积体系占主导。盆地地层层序具有退积型、加积型、进积型叠置的变化旋回,显示了全韵律的特点,代表了构造旋回幕的产物。根据盆地的发展演化特征和层序界面的确定,初步建立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同时阐述了盆地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下白垩统 河口群 层序地层 陆源碎屑物 岩石地层
下载PDF
论过山瑶的挂灯仪式——来自广西河口的人类学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晶晶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95-100,共6页
挂灯仪式是广西河口地区最具过山瑶特色的仪式活动。挂灯仪式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家庭或家族这类共同体层面上,对于个人而言,挂灯可为民间信仰的入教仪式。可以说,挂灯仪式强化了过山瑶对地方社会和族群共同体的结构认知。
关键词 过山瑶 瑶族 挂灯仪式 广西河口
下载PDF
康滇地轴中段基础地质新知
18
作者 胥德恩 左兆康 +1 位作者 张应全 陈友良 《四川地质学报》 1995年第1期27-30,共4页
据野外研究和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阐明红石井盆地中基性火山岩属海西期,其下部的磨拉石建造应是澄江组。黄土坡酸碱性花岗岩株属燕山期。河口群中存在基·性火山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碳硅质板岩(硅质石墨片岩)三组合建造,应... 据野外研究和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阐明红石井盆地中基性火山岩属海西期,其下部的磨拉石建造应是澄江组。黄土坡酸碱性花岗岩株属燕山期。河口群中存在基·性火山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碳硅质板岩(硅质石墨片岩)三组合建造,应属晚太古代未-早元古代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火山岩 花岗岩 河口群时代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缘河口群的时代:来自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58
19
作者 王冬兵 孙志明 +3 位作者 尹福光 王立全 王保弟 张万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0-635,共6页
扬子地块西缘的河口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早元古代的火山—沉积地层,这种认识缺乏高精度同位素年龄的支持。为精确标定河口群的时代,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川西南拉拉铜矿区河口群中的石英角斑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 扬子地块西缘的河口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早元古代的火山—沉积地层,这种认识缺乏高精度同位素年龄的支持。为精确标定河口群的时代,采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川西南拉拉铜矿区河口群中的石英角斑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所有锆石均为岩浆锆石,单点分析结果均为谐和年龄,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722±25Ma(2σ,MSWD=0.5,n=11)。由此认为河口群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的精确沉积时代为1722±25Ma,为早元古代晚期的火山—沉积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地层学 锆石U—Pb年龄 LA—ICP—MS 河口群 早元古代 扬子地块
原文传递
炳灵大夏巨龙:中国早白垩世一新巨型蜥脚类恐龙(英文) 被引量:12
20
作者 尤海鲁 李大庆 +1 位作者 周伶琦 季强 《甘肃地质》 2008年第4期1-10,共10页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 兰州—民和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毗连地区,其中广泛发育出露良好下白垩统河口群。近年来,在该盆地东部的兰州盆地产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脊椎动物组合,其中以诸多的足印化石和世界已知最大牙齿的植食性恐龙——巨齿兰州龙(Lanzhousaurus magnidens)为代表,还包括一类宽臀的基干巨龙型类蜥脚类——刘家峡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liujiaxiaensis),以及许多其他尚未发表的恐龙、鱼类和龟类。本文报道在该地区河口群中所发现的第二种新的蜥脚类恐龙——炳灵大夏巨龙(新属新种)(Daxiatitan binglingi gen.et sp.nov.)。炳灵大夏巨龙的正型标本现存于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兰州)。该标本包括最后的10枚颈椎,10枚背椎,2枚近端尾椎,部分颈肋和背肋,1枚脉弓,右肩胛骨,右乌喙骨和右股骨。估计其颈部长度为12.2m,整个身体长度为26m,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恐龙之一。大夏巨龙是巨龙类的一个基干分子[其支干定义为:与盐龙(Saltasaurus)而不与腕龙(Brachiosaurus)更具亲缘关系的巨龙型类],其以如下特征区别于其他巨龙类分子:颈椎的前关节面后移;肩胛骨骨体的远缘与其长轴斜交;股骨远端髁相对于股骨体向背侧方倾斜10°,而且从远端看,该远端髁处于后内—前侧方向。大夏巨龙独特的股骨构造指示出一种强烈外撇的走步姿态。同时,这种姿态也得到了保存于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同一层位(河口群上段)的强烈外转的、宽间距的蜥脚类恐龙行迹的进一步佐证。炳灵大夏巨龙的发现丰富了兰州盆地脊椎动物组合,对研究巨龙类恐龙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 蜥脚类 早白垩世 河口群 兰州盆地 甘肃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