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龙区间典型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响应
1
作者 陈玮 孙彭成 +2 位作者 肖培青 李琼芳 焦鹏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7,159,共8页
[目的]揭示河龙区间不同地貌区下典型流域的多年径流变化特征,明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其径流年内分配均匀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河龙区间风沙区、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秃尾河、三川河及延河流域,在收集各流域1960-2019年径流观... [目的]揭示河龙区间不同地貌区下典型流域的多年径流变化特征,明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其径流年内分配均匀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河龙区间风沙区、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秃尾河、三川河及延河流域,在收集各流域1960-2019年径流观测和水土保持措施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基尼系数指标,量化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分析了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的演变趋势与空间差异,探究了河龙区间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对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特征。[结果](1)1960-2019年,3个典型流域径流量极显著减少,秃尾河、三川河和延河的年径流量减少幅度分别为-0.05亿m^(3)/a,-0.03亿m^(3)/a,-0.02亿m^(3)/a;(2)3个典型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显著差异,风沙区的秃尾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最为均匀,土石山区次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延河流域年内分配最不均匀,各流域的径流基尼系数分别为0.2,0.35,0.6;(3)不同地貌区径流基尼系数均呈下降趋势,径流年内分配趋向均匀;(4)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梯田和淤地坝建设与径流基尼系数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调节径流年内分配,促进河川径流年内分配更加均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 径流年内分配 基尼系数 河龙区间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蓝绿水资源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2
作者 黄怡婷 杨肖丽 +2 位作者 吴凡 王宇航 张晗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3,共10页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蓝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量化二者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中游的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蓝绿水资源时空分...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蓝绿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量化二者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中游的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蓝绿水资源时空分布受到影响。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分析河龙区间近4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合VIC模型和四种情景设置,定量分析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内蓝绿水的时空影响。进一步分析了生产性绿水流及非生产性绿水流对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以便开发绿水资源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1)河龙区间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变化趋势由减小转为增大;降水量在2006年发生突变,变化趋势由减少转为增加。草地和耕地是河龙区间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0-2020年间耕地减少了3 407 km^(2),林地、草地和灌木林的面积均呈现增加趋势,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密切相关。(2)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蓝水流的贡献率分别为90.89%和9.11%,对绿水流的贡献率分别为103.13%、-3.13%,对绿水储的贡献率分别为89.07%、10.93%,气候变化对河龙区间蓝绿水变化起主导作用。4种情景下,河龙区间的蓝水流、绿水流、绿水储均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加的趋势。(3)植被恢复下,植被蒸腾作为生产性绿水流占总绿水流的比例由71.63%增大到72.93%。4种情景下,植被冠层截留蒸发量、植被蒸腾量的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地区增加的趋势,而裸土蒸发量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气候变化下,植被冠层截留蒸发量、植被蒸腾量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对裸土蒸发量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蓝绿水 VIC模型 河龙区间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信忠保 余新晓 +2 位作者 甘敬 王小平 李金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m3和6.4×108t,占前期的49.4%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龙区间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径流输沙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降水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康玲玲 王云璋 +1 位作者 王国庆 王昌高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5,共3页
利用1955年以来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河龙区间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区间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响十分显著,并且还有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等特点。
关键词 降水分布 变化特点 河龙区间 黄河中游
下载PDF
河龙区间近期人类活动减水减沙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冉大川 吴永红 +2 位作者 李雪梅 王富贵 申震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6,共3页
分析了河龙区间1997—2006年人类活动对减水减沙的贡献率,探讨了不同流域减沙效益与流域面积的尺度关系。结果表明:①河龙区间近期坡面措施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30.2%和54.5%,淤地坝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8.0%和27.8%,水利措施减水减沙... 分析了河龙区间1997—2006年人类活动对减水减沙的贡献率,探讨了不同流域减沙效益与流域面积的尺度关系。结果表明:①河龙区间近期坡面措施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30.2%和54.5%,淤地坝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8.0%和27.8%,水利措施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46.3%和20.9%,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8%和-9.7%,封禁治理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1%和2.2%。②河龙区间近期水利措施减水贡献率最大且不同年代变化不大,坡面措施减沙贡献率最大且上升趋势明显,淤地坝减水减沙贡献率下降趋势明显。水保措施减沙贡献率普遍大于减水贡献率。近期河龙区间水土保持减水减沙的措施主体和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林地减水减沙贡献率最大。③随着流域尺度的增大,河龙区间水利水保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水减沙 贡献率 尺度效应 河龙区间
下载PDF
河口镇—潼关区间水库近年拦沙量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田勇 马静 +2 位作者 李勇 屠新武 刘晓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15,31,共4页
黄河流域水库众多,摸清水库近年的实际拦沙量是认识黄河近年来沙锐减的重要内容。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水库管理部门相关统计资料和遥感调查等,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现状水库的规模、建成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通过大... 黄河流域水库众多,摸清水库近年的实际拦沙量是认识黄河近年来沙锐减的重要内容。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水库管理部门相关统计资料和遥感调查等,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现状水库的规模、建成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通过大规模实地走访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广泛采集并计算了该区水库的总淤积量、库容损失现状及2007—2011年实际拦沙量。结果表明:河潼区间现有拦沙水库772座、总库容85.85亿m3,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和90年代以后;2007—2011年,河潼区间水库年均拦沙0.982亿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规模 分布 拦沙量 河口镇-潼关 黄河中游
下载PDF
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冉大川 刘斌 +1 位作者 白志刚 王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24-28,34,共6页
研究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关系可以按照治理度与减沙效益取值范围的不同,明显分为减沙效益高值区和减沙效益低值区2个区,其单... 研究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关系可以按照治理度与减沙效益取值范围的不同,明显分为减沙效益高值区和减沙效益低值区2个区,其单位治理度的减沙效益基本相等。减沙效益低值区的治理度小于15%时,基本没有减沙效益。“两川两河”要想取得10%以上的减沙效益,治理度应超过30%。2)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关系分为减沙效益高值区、减沙效益中值区和减沙效益低值区3个区后,减沙效益高值区的治理度提高10%,减沙效益可以提高约8%;减沙效益中值区的治理度提高10%,减沙效益提高8%;减沙效益低值区的治理度提高10%,减沙效益只能提高3.4%。因此,构筑减少黄河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建议首选位于减沙效益低值区的窟野河和皇甫川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泥沙特性 治理度 减沙效益 河龙区间 窟野河 皇甫川
下载PDF
黄河河龙区间河流泥沙对相关重大事件与政策的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世杰 焦菊英 +1 位作者 李林育 黄晓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5-910,共6页
利用径流-输沙量双累积曲线与单位降雨侵蚀力输沙量(输沙量负荷)的分析表明,河龙区间泥沙变化与相关重大事件与政策密切相关。“大开荒”时期输沙量负荷平均值最大,是输沙量负荷多年平均值的1.8倍;“大跃进”、“农业学大寨”和... 利用径流-输沙量双累积曲线与单位降雨侵蚀力输沙量(输沙量负荷)的分析表明,河龙区间泥沙变化与相关重大事件与政策密切相关。“大开荒”时期输沙量负荷平均值最大,是输沙量负荷多年平均值的1.8倍;“大跃进”、“农业学大寨”和“文革”时期的输沙量负荷均值也较大,为输沙量负荷多年平均值的1.4~1.5倍。改革开放后,输沙量负荷下降明显,输沙量负荷平均值较改革开放前减少了55.7%,特别是在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后,输沙量负荷平均值下降到整个时期的最小值,仅为输沙量负荷多年平均值的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 重大事件与政策 退耦指标 黄河河龙区间
下载PDF
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近期水沙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尚红霞 彭红 +1 位作者 田世民 任林雪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8,共3页
介绍了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的概况,利用实测资料对2000—2010年该区间的水沙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与1956—1999年平均相比,2000—201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但主汛期降水量偏小13%,较大降水量发生天数减少,小降水量发生天... 介绍了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的概况,利用实测资料对2000—2010年该区间的水沙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与1956—1999年平均相比,2000—201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但主汛期降水量偏小13%,较大降水量发生天数减少,小降水量发生天数增多,降水强度明显减弱;②8月水、沙量减少最多,分别占年减少量的32%、46%;③主汛期降水量减幅小于径流量的,径流量减幅小于输沙量的;④主汛期降水量与实测水、沙量的关系均发生了变化,与1969年以前相比,2000年以后降水量增大,径流量变化不大,而实测径流量相同的条件下输沙量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水量 沙量 河口镇-龙门区间 2000--2010年 黄河
下载PDF
水利水保工程对河龙区间暴雨洪水泥沙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晓宇 金双彦 徐建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89,共3页
对河龙区间各主要支流的场次暴雨洪水开展了研究,利用统计模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水利水保措施对暴雨洪水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70—2006年河龙区间水利水保工程对洪峰、洪量、沙量的削减程度分别为33.6%、41.3%、38.0%,陕西北... 对河龙区间各主要支流的场次暴雨洪水开展了研究,利用统计模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水利水保措施对暴雨洪水泥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70—2006年河龙区间水利水保工程对洪峰、洪量、沙量的削减程度分别为33.6%、41.3%、38.0%,陕西北片5条支流洪峰、洪量、沙量的削减程度分别为23.7%、41.7%3、0.3%;②水利水保工程对洪量的削减程度最大,沙量次之,洪峰最小,对主要来沙区5条支流的影响程度略小于整个河龙区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洪水 泥沙 水利水保工程 河龙区间
下载PDF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冉大川 柳林旺 +1 位作者 赵力仪 于德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1-4,共4页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研究采用了“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分析计算方法。“水保法”是分析研究的重点。在分析计算中,采用了1996 年土地变更资料和1990 年土地详查资料,并采用二阶等距抽样调查方法核实河...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研究采用了“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分析计算方法。“水保法”是分析研究的重点。在分析计算中,采用了1996 年土地变更资料和1990 年土地详查资料,并采用二阶等距抽样调查方法核实河龙区间水保措施保存面积;水保坡面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采用“串联法”和“并联法”两种方法平行研究,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在计算淤地坝拦泥量的基础上,将淤地坝分为淤平坝地和正在拦洪时期坝地两部分,分别计算其减洪量,并计算了淤地坝减蚀量;水库、灌溉减水减沙量的计算分为减洪水与减常水、减洪沙与减常沙两部分。此外,还考虑了河龙区间工业、生活用水和人类活动增洪增沙对河流水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增洪增沙计算,绝大多数支流采用的是实际典型调查值,增洪增沙指标比较可靠。“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70 年代河龙区间21 条有控支流水利水保措施及人类活动等年均减洪4 .177 ~4 .258 亿m 3 ,年均减洪沙1 .720~1 .775 亿t ;80 年代年均减洪4 .148 ~4 .292 亿m 3 ,年均减洪沙1 .644 ~1 .645 亿t;90 年代年均减洪4 .805 ~5 .380 亿m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减水减沙 效益 河龙区间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麦换 张新海 张晓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8-60,共3页
依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分析计算了黄河利津、河口镇断面生态环境需水量,并通过各水平年供需分析计算,研究了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供需情况。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汛期输沙水量和非汛期生态基流,在满足汛期输... 依据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分析计算了黄河利津、河口镇断面生态环境需水量,并通过各水平年供需分析计算,研究了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供需情况。黄河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汛期输沙水量和非汛期生态基流,在满足汛期输沙和非汛期生态基流情况下,其他生态环境需水可以得到满足;在黄河资源性缺水情况下河道内外都缺水是合理的;汛期输沙水量有较大缺口,应采取多种措施予以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需水量 水资源短缺 输沙水量 利津断面 河口镇断面 黄河
下载PDF
对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的主要认识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贤娣 李勇 +1 位作者 王云璋 董雪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1-2,共2页
编者按由水利部第二届“水沙变化研究基金”和“黄河防汛科技项目”资助的《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综合分析》课题,是黄委水科院和水文局共同主持完成的。本项目主要从河流学和河床演变学出发,充分考虑防洪、防凌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弄... 编者按由水利部第二届“水沙变化研究基金”和“黄河防汛科技项目”资助的《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综合分析》课题,是黄委水科院和水文局共同主持完成的。本项目主要从河流学和河床演变学出发,充分考虑防洪、防凌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弄清情况、分析规律为主线,在前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沙特性 河道冲淤 排洪输沙
下载PDF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工程与耕作措施减沙量计算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炜 高云飞 +1 位作者 李智广 杨胜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0-133,317,共4页
为解决区域上工程、耕作措施减沙量的计算问题,以河龙区间(河口镇—龙门)为研究区,按1%密度布设野外调查单元。以野外调查单元地块的耕作措施状况和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计算了野外调查单元潜在土壤侵蚀量A′与土壤侵蚀量A。以A/A′作为... 为解决区域上工程、耕作措施减沙量的计算问题,以河龙区间(河口镇—龙门)为研究区,按1%密度布设野外调查单元。以野外调查单元地块的耕作措施状况和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计算了野外调查单元潜在土壤侵蚀量A′与土壤侵蚀量A。以A/A′作为布设野外调查单元网格的耕作措施因子值,获得区域耕作措施因子图层,进而进行土壤侵蚀量和减沙量计算。计算结果在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分布上与已有成果基本一致,全区土壤侵蚀模数为4 004t/(km2.a),产沙量为4.54×108 t/a。耕作措施总减沙量为8.00×107 t/a,主要集中在中部的佳县、临县、神木县等黄土丘陵沟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龙区间 野外调查单元 工程措施 耕作措施 减沙
下载PDF
2016年黄河十大孔兑及河龙区间降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党素珍 闫双荣 +2 位作者 董国涛 张文鸽 殷会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5,共5页
利用2016年黄河上游十大孔兑区域及中游河龙区间305个雨量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将降水分为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等量级,分析了2016年河龙区间及十大孔兑年降水量和不同量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对比情况。结... 利用2016年黄河上游十大孔兑区域及中游河龙区间305个雨量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将降水分为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等量级,分析了2016年河龙区间及十大孔兑年降水量和不同量级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对比情况。结果表明:①2016年研究区面平均降水量为622.1 mm,为1966年以来最大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中雨、暴雨、大暴雨雨量分别为454.7、452.5、131.5、53.4 mm,均为1966年以来最大值;大雨雨量为249.8 mm,为仅次于2013年的第二大值。②2016年研究区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以及不同量级降雨量均较多年均值偏丰,其中量级降水量偏丰程度更大。③降水量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河龙区间中北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秃尾河、佳芦河及其黄河对岸的区域,以及吴堡水文站附近区域和十大孔兑中的西柳沟和罕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特征 降水 十大孔兑 河口镇-龙门区间 黄河 2016年
下载PDF
河口镇—龙门未控区间报汛雨量站网调整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颜亦琪 陶新 +1 位作者 张献志 卜全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9-42,共4页
根据黄河河口镇—龙门未控区间报汛雨量站网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等工作对报汛雨量站网的需求,采用未控区间加水分析、雨量等值线分析、相关分析、经验公式法等方法,对现有报汛雨量站网的密度和满足程度进行了客观评价... 根据黄河河口镇—龙门未控区间报汛雨量站网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等工作对报汛雨量站网的需求,采用未控区间加水分析、雨量等值线分析、相关分析、经验公式法等方法,对现有报汛雨量站网的密度和满足程度进行了客观评价,对当前报汛雨量站网布设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论证。结果表明:在原有报汛雨量站点不变的基础上,府谷—吴堡未控区间增设19个报汛雨量站点、吴堡—龙门未控区间增设12个报汛雨量站点,增设的站点均布设在交通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这样调整后的报汛雨量站网可进一步控制暴雨时空分布,提高洪水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网调整 报汛雨量站网 未控区间 河口镇-龙门区间 黄河
下载PDF
河龙区间六条流域产粗沙量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成基 甘枝茂 +1 位作者 孙虎 惠振德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24,共4页
本文根据野外采样,通过粒度分析法研究分析了河龙区间六条流域各地层产粗沙量。结果表明,区内产粗沙仍以黄土为主,基岩次之,风沙产粗沙最少。
关键词 流域 粗沙 粒度分析法 河龙区间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18
作者 冉大川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2-80,F003,共10页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从研究现状、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研究成果的差异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论证 ,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可供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深化研究时参考。
关键词 河龙区间 水沙变化 研究综述 黄河中游
下载PDF
Impac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China 被引量:4
19
作者 XIN Zhong-bao YU Xin-xiao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9年第4期209-218,共10页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Yellow River originates mainly from the drainage area between Hekouzhen and Longmen, i.e., the Helong area.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1981-...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Yellow River originates mainly from the drainage area between Hekouzhen and Longmen, i.e., the Helong area.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1981-2007 perio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GIMMS and SPOT VGT NDVI data. We have also analyze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vegetation cover and changes in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the consequences from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GGP). The results show that vegetation cover of the Helong area has increased during the 1981-2007 period. The northwestern part the Helong area, where the flat sandy lands are covered by grass, has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increase. The region where the vegetation cover has declined is largely found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Helong area, which is a gullied hilly area or forested. Although precipitation was relatively low during the 1999-2007 period, the vegetation cover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Helong area,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GP.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vegetation cover occurred mainly in the gullied hilly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such as the drainage basins of the Kuyehe and Tuweihe rivers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Wudinghe and Yanhe rivers. A comparison of the average annual maximum NDVI between the earlier (1998-2002) stage and the next five years (2003-2007) of the GGP indicates that the areas with increases of 10% and 20% in NDVI account for 72.5% and 36.4% of the total area, respectively.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shows a declining trend, especially since the 1980s, when the decrease became very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1950-1969 period, the average runoff during the 1980-2007 period was reduced by 34.8 × 10^8 m3 and the sediment discharge by 6.4 ×10^8 t, accounting for 49.4% and 64.9% of that in the 1950-1969 period, respectively.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maximum NDVI and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This correlation was reversed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GP in 1999 and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He- long area has increased, associated with the decrease in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Less precipit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fac- tor driving the decrease in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during 1999 2007. However, rest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may also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accelerating the decrease in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by enhancing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lleviating soil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ekouzhen to Longmen area (Helong area) vegetation restoration Grain forGreen Project (GGP) runoff and sediment
下载PDF
黄河河龙区间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站网设计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晓伟 许卓首 +1 位作者 刘龙庆 李扬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年第1期64-68,共5页
分析了黄河河龙区间水情报汛站网现状,指出无论站网密度还是时效性,都不能满足黄河防汛及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试验等重大治黄实践对该区水文情报的需求,必须加快该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结合该区暴雨洪水特点及黄河防汛、治黄实... 分析了黄河河龙区间水情报汛站网现状,指出无论站网密度还是时效性,都不能满足黄河防汛及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试验等重大治黄实践对该区水文情报的需求,必须加快该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结合该区暴雨洪水特点及黄河防汛、治黄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对河龙区间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站网进行了设计,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情报汛 站网设计 黄河河龙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