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eding habitats of blue sheep(Pseudois nayaur)during winter and spring in Helan Mountains,China
1
作者 LIU Zhensheng WANG Xiaoming +2 位作者 LI Zhigang CUI Duoying LI Xinqing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7年第1期100-107,共8页
The f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blue sheep(Pseudois nayaur)was studied by direct observation method in the Helan Mountains,China during winter(from Novembe r to December)and spring(from April to June)from 2003 to 200... The f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blue sheep(Pseudois nayaur)was studied by direct observation method in the Helan Mountains,China during winter(from Novembe r to December)and spring(from April to June)from 2003 to 2004.We established 25 line transect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feeding habitats used by blue sheep.Blue sheep in the study area preferred mountain savanna forests,a habitat dominated by Ulmus glaucescens,with medium tree density(<4 individuals/400 m^(2)),moderate tree height(4-6 m),higher shrub density(>5 individuals/100 m^(2)),higher shrub(>1.3 m),higher food abundance(>50 g),moderate 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500 m),and mild distance to bare rock(<2 m).Such habitats characterized by 12 ecological factors were preferred as feeding areas by blue sheep during winter.Similar to habitat selection by the species during winter,blue sheep also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mountain savanna with tree dominated by Ulmus glaucescens and medium tree density(<4 individuals/400 m^(2))during spring.Nevertheless,blue sheep preferred medium tree height(<6 m),moderate tree density(5-10 individuals/100 m^(2)),medium shrub height(1.3-1.7 m),higher food abundance(>100 g),moderate altitude(<2000 m),moderate distance to water resource(<500 m),and medium hiding cover(50%-75%)during spring.Selection of the feeding habitats by sheep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getation type,landform feature,dominant tree,tree height,shrub density,distance to the nearest shrub,food abundance,slope direc-tion,slope degree,distance to water resource,and hiding cover between winter and spring.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accounted for 24.493%of the total variance among feeding habitat variance during winter,with higher loadings for vegetation type,dominant tree,tree height,distance to the nearest tree,shrub density,shrub height,altitude,distance to water resource,and 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In spring,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s explained 28.777%of the vari-ance,with higher loadings for vegetation type,distance to the nearest tree,shrub height,distance to the nearest shrub,food abundance,altitude,and 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ue sheep pseudois nayaur habitat selection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helan mountains
原文传递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1 位作者 李志刚 崔多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77-4285,共9页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取食生境 卧息生境 逐步判别分析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振生 李新庆 +3 位作者 王小明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82-2788,共7页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为51只,最小的为独羊。其中,母仔群459群(44.87%)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混合群(20.72%)、雄性群(14.86%)、独羊(9.09%)、雌雄群(5.57%)、雌性群(4.89%)。母仔群出现的频次在4个季节均最高,除母仔群外,春季雄性群出现的频次最高,而夏、秋、冬季都是混合群出现的频次最高,不同类型集群出现频次的季节间差异极显著。在4个季节中都以2~5只的群居多,其出现的频次占各季节群数50%以上,不同季节群大小差异极显著,而不同集群类型群大小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独羊外,不同季节混合群大小差异极显著,母仔群、雌性群大小差异显著,而雄性群、雌雄群大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贺兰山岩羊集小群是其显著特点,随着季节的变化,其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贺兰山
下载PDF
春季岩羊种群生态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王小明 李明 +1 位作者 唐绍祥 刘志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7-33,共7页
本文通过对贺兰山春季岩羊的研究得出,贺兰山的岩羊为晨昏性活动动物,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在500~900和1700~2000。在春季,岩羊群主要以小群为主,且主要是混合群,平均群大小为5.6头;整个贺兰山的岩羊密度为3.6... 本文通过对贺兰山春季岩羊的研究得出,贺兰山的岩羊为晨昏性活动动物,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在500~900和1700~2000。在春季,岩羊群主要以小群为主,且主要是混合群,平均群大小为5.6头;整个贺兰山的岩羊密度为3.6头/km2;岩羊的雌雄性比为11.36,并指出目前偷猎仍然影响着种群的性比;雄性岩羊的自然死亡年龄在6.5~10.5岁,其中以9.5岁是其自然死亡的高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 生态学特征 春季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51
5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2 位作者 李志刚 崔多英 李新庆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0-357,共8页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岩羊行为的年时间分配,取食行为最高[(63.49±7.82)%];其次是休息[(19.32±6.79)%];运动和站立较低[分别占(8.03±0.91)%和(6.66±0.57)%];其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2.67±0.34)%];一年中7月取食行为最低,休息最高;而在2月取食最高,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变化不大。②春夏秋3个季节的昼间取食行为均呈现2个(清晨和黄昏)明显高峰;冬季1天中取食均达到60%以上,其他行为明显高于另外3个季节。③不同年龄年取食行为:成体和亚成体>幼体;休息:成体和亚成体<幼体;运动和站立:幼体<成体和亚成体;亚成体的运动高于成体,而站立低于成体。④不同性别月取食行为:雄性在2月最高,其余月份均低于70%;而雌性虽然也是2月最高,但从11月—次年2月均超过70%;休息行为雌雄接近;运动行为雄性高于雌性。贺兰山岩羊的昼间时间分配与许多温带有蹄类动物一样,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岩羊自身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时期是决定其昼间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冬季对卧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41
6
作者 刘振生 曹丽荣 +2 位作者 王小明 李涛 李志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20 0 3年 11~ 12月 ,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岩羊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 94个岩羊的卧息地 ,结果表明岩羊对优势乔木的利用有选择性 (x2 =17 0 1,df=5 ,P <0 0 5 ) ,偏好利用灰榆占优势的卧息地 ,避免选择油松和青... 20 0 3年 11~ 12月 ,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岩羊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 94个岩羊的卧息地 ,结果表明岩羊对优势乔木的利用有选择性 (x2 =17 0 1,df=5 ,P <0 0 5 ) ,偏好利用灰榆占优势的卧息地 ,避免选择油松和青海云杉占优势的卧息地 ;对坡向选择性利用 (x2 =30 6 9,df=2 ,P <0 0 5 ) ,偏好位于阳坡的卧息地 ,避免利用阴坡 ;对植被类型、坡位和风向的利用无选择性。对卧息地样方与在样带中随机设置的样方进行比较 ,发现卧息地具有乔木密度低、食物丰富度低、隐蔽程度高、接近水源、接近裸岩、风速低和雪覆盖浅等特征。贺兰山的岩羊经常选择岩洞作为卧息地 ,占总卧息地的 6 2 77%。对 5 9个岩洞和 35个非岩洞卧息地进行比较 ,表明岩洞卧息地的坡度大、隐蔽程度高、风速低、保温性好、食物丰富度低和无雪覆盖。岩羊通常选择较宽的、深度和高度适中的岩洞作为卧息地。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 7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 80 0 9% ,可以较好地反映岩羊卧息地的生境特征 ,第 1主成分中隐蔽级、风向、风速、距裸岩距离和雪深具有重要作用 ,其余 6个主成分中优势乔木、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 坡位 岩羊 利用 丰富度 冬季 坡向 贺兰山 生境 阴坡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2 位作者 李志刚 崔多英 李新庆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0-589,共10页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贺兰山 春季 冬季
下载PDF
发情交配期贺兰山岩羊的集群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新庆 刘振生 +3 位作者 王小明 崔多英 李志刚 胡天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4,共6页
2003年和2004年的11~12月,采用样线法和全事件取样法研究了贺兰山岩羊的集群特征。共观察到岩羊715群,共计2473只。发情前期平均群大小3.5±2.8只(n=241),发情期平均群大小3.4±3.2只(n=297)。发情前期与发情期雄... 2003年和2004年的11~12月,采用样线法和全事件取样法研究了贺兰山岩羊的集群特征。共观察到岩羊715群,共计2473只。发情前期平均群大小3.5±2.8只(n=241),发情期平均群大小3.4±3.2只(n=297)。发情前期与发情期雄性群、雌性群、雌雄群、混合群及母子群大小问均无显著差异。发情前期到发情期群类型组成差异极显著,发情期雌雄群、混合群和独羊比例显著上升;雄性群、雌性群和母子群比例显著下降。发情前期到发情期,雄性岩羊在雄性群、雌雄群、混合群和独羊中的分布差异极显著,成年雌性岩羊在雌性群、雌雄群、混合群、母子群和独羊中的分布差异极显著。发情期4个年龄等级雄性在雄性群、雌雄群、混合群和独羊中分布差异极显著,4个年龄等级雄性岩羊都倾向分布于混合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集群特征 发情交配期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种群生态及保护 被引量:43
9
作者 王小明 刘志霄 +2 位作者 徐宏发 李明 李元广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作者于1994年11月、1995年7~8月和9~10月在宁夏贺兰山对岩羊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贺兰山岩羊的最适生态分布见于海拔1801~2000m,岩羊每天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为早晨和下午。在观察到的448只岩... 作者于1994年11月、1995年7~8月和9~10月在宁夏贺兰山对岩羊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贺兰山岩羊的最适生态分布见于海拔1801~2000m,岩羊每天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为早晨和下午。在观察到的448只岩羊中,发现平均群大小为5.5只,2~8只为一群的占总数的708%。岩羊种群的雌雄性比为1∶12,雌幼比为1∶044,贺兰山的岩羊处于增长趋势。目前在贺兰山,影响岩羊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偷猎、人为干扰和家畜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种群生态 保护
下载PDF
贺兰山同域分布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的生境选择差异 被引量:18
10
作者 骆颖 张明明 +3 位作者 刘振生 李志刚 胡天华 王继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744-3751,共8页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4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在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坡向、坡位、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植被盖度、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等生态因子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马鹿选择的生境而言,岩羊发情季节更偏爱选择地势陡峭的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以较高的灰榆为主,灌木密度低但高度较高,植被盖度较低,坡度较大的阳坡中上部,海拔较低,接近水源和裸岩,隐蔽程度低的生境。典则系数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几乎完全分离,Wilk’sλ值也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很高的差异性(Wilk’sλ=0.123,χ2=679.172,df=10,P<0.001)。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分别为:F岩羊=3.638×乔木高度+0.242×乔木距离+7.766×灌木高度+0.663×灌木距离+0.232×植被盖度+0.191×坡度+0.001×距水源距离+0.008×距裸岩距离+0.307×隐蔽级-31.078;F马鹿=4.850×乔木高度+0.321×乔木距离+12.024×灌木高度+0.929×灌木距离+0.192×植被盖度+0.482×坡度+0.002×距水源距离-0.001×人为干扰距离-0.003×距裸岩距离+0.511×隐蔽级-50.787。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坡度、人为干扰距离、隐蔽级、距裸岩距离、乔木高度、乔木距离、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和植被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马鹿 同域分布 生境选择 逐步判别分析 典则判别函数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的数量与分布 被引量:26
11
作者 刘振生 王小明 +2 位作者 李志刚 翟昊 胡天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2003年11~12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的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岩羊实体141群746只。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 2003年11~12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贺兰山东坡(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岩羊(Pseudois nayaur)种群的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岩羊实体141群746只。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均有岩羊分布,但东坡岩羊的平均群大小为6·03只,西坡为3·24只;东坡的遇见率为0·32只/km,西坡的遇见率为0·19只/km。卡方检验表明,贺兰山东、西坡的平均群大小和遇见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东坡是岩羊的主要分布区。利用DISTANCE5·0软件估计贺兰山东坡岩羊的密度为5·144只/km2,种群数量为10611只;西坡的密度为2·532只/km2,种群数量为1714只;整个贺兰山地区岩羊的估计密度是4·445只/km2,种群数量为12178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分布 数量 密度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两个时期生命表的比较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小明 刘振生 +1 位作者 李新庆 李志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7-472,共6页
2004年4—5月,利用102架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角,分析了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的生命表、年龄 结构和存活曲线,并与1995年的研究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5-4.5龄的死亡率为0%~7.4%,5.5~10.5龄 的死亡率为14.9%~25.0%,11.5-15.... 2004年4—5月,利用102架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角,分析了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的生命表、年龄 结构和存活曲线,并与1995年的研究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5-4.5龄的死亡率为0%~7.4%,5.5~10.5龄 的死亡率为14.9%~25.0%,11.5-15.5龄的死亡率为40.7%~100%;与1995年相比,第一死亡高峰出现的 年龄段基本相同,而第二死亡高峰出现的年龄段则明显推迟;有64.7%的个体可以活到8龄以上,有7.8%的 个体可以活到13龄以上,与1995年也存在一定差异;1.5~4.5龄的期望寿命与1995年基本一致,但从5.5龄 以后,期望寿命明显提高;与1995年相比,4.5龄以下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5.5~9.5龄的死亡率差异显著, 而10.5龄以上的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贺兰山岩羊种群虽经10年发展变化,但雄性岩羊的存活曲线依然接近A 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生命表 贺兰山
下载PDF
春冬两季贺兰山岩羊集群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4
13
作者 曹丽荣 刘振生 +4 位作者 王小明 胡天华 李涛 翟昊 侯建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33,共6页
20 0 3年 1 1~ 1 2月和 2 0 0 4年 4~ 6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 (Pseudoisnayaur)春冬两季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春季观察到的 2 1 8群 1 3 70只岩羊样本和冬季观察到的 3 1 0群 1 3 3 6只岩羊样本进行了比较 ,发现春季... 20 0 3年 1 1~ 1 2月和 2 0 0 4年 4~ 6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 (Pseudoisnayaur)春冬两季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春季观察到的 2 1 8群 1 3 70只岩羊样本和冬季观察到的 3 1 0群 1 3 3 6只岩羊样本进行了比较 ,发现春季平均岩羊群大小为 (5. 5 7± 5 .3 8)只 ,冬季平均岩羊群大小为 (4. 2 9± 5 . 48)只 ,春冬两季岩羊集群大小季节性变化不显著 (P >0. 0 5 )。贺兰山岩羊在春冬两季 2~ 8只的群所占比例均居多 (春季 :85 . 3 % ;冬季 94 8% )。春季贺兰山岩羊群以雌性群 (4 0 . 3 % ,n =88)为主 ,冬季以混合群(4 9 7% ,n =1 5 4)和雌性群 (4 8 4% ,n=1 5 0 )为主。春冬两季雌性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 ,雄性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和混合群平均大小间 (P >0 . 0 5 )均无显著性差异。将春季和冬季贺兰山岩羊的雌雄比与雌幼比相比 ,春季观察到的雄性个体偏多 ,冬季观察到的幼体较春季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春冬两季 集群特征
下载PDF
甘肃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生态行为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闫永峰 王留臣 +3 位作者 朱杰 倪自银 雒天伟 刘迺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59,共7页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的种群结构和生态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的群82只,最小的群2只,平均群...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岩羊(Pseudois nayaur)的种群结构和生态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的群82只,最小的群2只,平均群大小(14.38±15.83)只(n=50)。雌雄性比为1:0.63,成年雌体、亚成体和幼体之比是1:0.4:0.24。岩羊的昼间活动中,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瞬间觅食高峰,分别在6:30时和15:30时,中午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休息期。通过对一个46只岩羊群连续12d的野外跟踪观察,发现该岩羊群昼间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在1.47km^2内。对152个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头骨的分析表明,东大山雄性岩羊的自然死亡年龄在7.5—11.5龄,其中9.5龄是其自然死亡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种群结构 生态行为 年龄组成 甘肃 东大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海拔梯度对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朋波 邱开阳 +8 位作者 谢应忠 刘王锁 李小伟 陈林 王继飞 孟文芬 黄业芸 李小聪 杨浩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90,共12页
研究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贺兰山岩羊的合理管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调查,对不同海拔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阐明1100~1500 m、1500~200... 研究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贺兰山岩羊的合理管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调查,对不同海拔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阐明1100~1500 m、1500~2000 m、2000~2500 m和大于2500 m的4个海拔段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植被与岩羊等草食动物的关系及海拔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共记录到30科62属87种,主要为禾本科、蔷薇科和菊科等植物;同时,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科、属、种的数量和组成存在差异。随着海拔上升,岩羊主要活动区的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升高,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征;灌木植物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出沿海拔上升而降低的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因此,针对不同海拔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不同,建议对岩羊的合理管护在不同海拔地区采取不同措施,以达到防止植被退化和促进岩羊种群健康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岩羊 植物群落特征 海拔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冬夏季的上毛显微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芮 滕丽微 刘振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7-100,共4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颈部、背部、腹侧部、腹下部、臀部、腿部、蹄部7个部位冬毛及夏毛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除过鳞片花纹类型及排列顺序表现出一致性外,贺兰山岩羊7个部位冬毛和...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颈部、背部、腹侧部、腹下部、臀部、腿部、蹄部7个部位冬毛及夏毛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除过鳞片花纹类型及排列顺序表现出一致性外,贺兰山岩羊7个部位冬毛和夏毛在毛长度、毛伸直长度、卷曲度、毛细度、髓质细度、毛髓质指数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贺兰山岩羊上毛髓质指数较高,除蹄部外,其它6个部位保持在90%以上。躯干部毛长度和毛髓质指数显著高于腿部和蹄部(P<0.05),主要起到保温功能。腿部和蹄部杂波型鳞片比例最大,皮质发达,主要起到保护功能。这将为贺兰山岩羊的形态学及物种鉴定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羊毛 毛显微形态 贺兰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