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acture prediction in the tight-oil reservoirs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northern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Wen-Tao Zhao Gui-Ting Ho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23,共23页
It is important to predict the fra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tight reservoirs of the Ordos Basin because fracturing is very crucial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 It is important to predict the fra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tight reservoirs of the Ordos Basin because fracturing is very crucial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fracture orien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Longdong area, southern Ordos Basin. The numerical modeling i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in the Chang 7a and 72 members, and the different forces that have been exerted along each boundary of the basin in the Late Mesozoic and the Cenozoic. The calculated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fracture orientations in the Late Mesozoic and the Ceno- zoic are NW-EW and NNE-ENE,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two-factor method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density. The distribution maps of predicted fracture density in the Chang 71 and 72 members are obtained, indicating that the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Late Mesozoic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than that in the Cenozoic. The average fracture densities in the Chang 71 and 72 members are similar,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ir distributions. Compared with other geological elements, the lithology and the layer thickness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further determine the fra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stable Ordos Basin. The predicted fracture density and the two-factor method can be utilized to guide future exploration in the tight-sand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 Yanchang formation Fractureprediction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Two-factor methodTight-sand reservoirs
下载PDF
Isotopes (<sup>13</sup>C and <sup>18</sup>O) Geochemistry of Lower Triassic Montney Formation,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Western Canada
2
作者 Edwin I. Egbobawaye 《Natural Science》 2017年第10期355-376,共22页
Oxygen isotope (δ18O) serves as paleothermometer, and provides paleotemperature for carbonates. δ18O signatur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temperature of fractionation of dolomite and calcite in Montney Formation, empi... Oxygen isotope (δ18O) serves as paleothermometer, and provides paleotemperature for carbonates. δ18O signatur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temperature of fractionation of dolomite and calcite in Montney Formation, empirically calculated to have precipitated, between approximately 13°C to ±33°C during Triassic time in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Western Canada Sedimentary Basin (WCSB). Measurements of stable isotopes (δ13C and δ18O) fractionation, supported by quantitative X-ray diffraction evidence,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riassic Montney Formation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calcite, dolomite, magnesium, carbon and other elements. Results from isotopic signature obtained from bulk calcite and bulk dolomite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s depleted δ13CPDB (-2.18‰ to -8.46‰) and depleted δ18OPDB (-3.54‰ to -16.15‰), which is interpreted in relation to oxi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diagenesis. Diagenetic modification of dolomitized very fine-grained, silty-sandstone of the Montney Formation may have occurred in stages of progressiv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reactions involving chemical elements such as Fe, which manifest in mineral form as pyrite, particularly, during early burial diagenesis. Such mineralogical changes evident in this study from petrography and SEM, includes cementation, authigenic quartz overgrowth and mineral replacement involving calcite and dolomite, which are typical of diagenesis. High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Montney Formation?-Ca and Mg indicates dolomitization. It is interpreted herein, that calcite may have been precipitated into the interstitial pore space of the intergranular matrix of very fine-grained silty-sandstone of the Montney Formation as cement by a complex mechanism resulting in the interlocking of g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TOPES Stable ISOTOPES 13C and 18O Isotope GEOCHEMISTRY Montney formation GEOCHEMISTRY Chemical element Mineralogy Tight Gas reservoir BRITISH COLUMBIA Western Canada Sedimentary Basin (WCSB) Triassic Subsurface Geology
下载PDF
Log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 complex sand reservoirs 被引量:3
3
作者 ZHAO Xiao-liang LIAO Xin-wei +2 位作者 CHEN Xi XU Sheng-feng XU An-zhu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4期531-536,共6页
In order to obtain effective parameters for complex sand reservoirs,a log evaluation method for relevant reservoir parameter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an analysis in the gas-bearing sandstone with high porosity and low... In order to obtain effective parameters for complex sand reservoirs,a log evaluation method for relevant reservoir parameter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an analysis in the gas-bearing sandstone with high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on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log responses to reservoir lithologie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in the Neopleozoic sand reservoir of the Ordos basin.This log evaluation method covers the Cook method that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porosity and oiliness in high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another method in which the mineral content,derived from geochemical logs,is used to identify formation lithologies.Some areas have high calcium and low silt content,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the results of which show up in the complex formation lithologies and conventional log responses with great deviation.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log data and core analyses.The calculation results coincide with the core analytical data and gas tests,which indicate that this log evaluation method is available,provides novel ideas for study of similar complex reservoir lithologies and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formation lithology reservoir parameter evaluation Cook method geochemical element element content mineral constituent lit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多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以川西沙溪庙组曲流河为例
4
作者 张小菊 邓虎成 +3 位作者 伏美燕 凌灿 徐争启 吴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4-1400,共17页
【目的】川西坳陷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单砂体内部结构制约了优质储层预测,进而影响了该区天然气富集规律评价。研究区内河道砂体构型界面级次、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尚不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约束下的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如何控制... 【目的】川西坳陷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单砂体内部结构制约了优质储层预测,进而影响了该区天然气富集规律评价。研究区内河道砂体构型界面级次、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尚不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约束下的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如何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尚缺乏相关认识。【方法】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以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详细开展了川西沙溪庙组曲流河砂体构型类型及特征研究,探讨了多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结果与结论】研究区构型单元划分为边滩构型单元(H_(PB))、河道充填沉积构型单元(H_(CH))、决口扇构型单元(M_(CS))、天然堤构型单元(M_(CL))、废弃河道构型单元(M_(CA))和洪泛平原构型单元(M_(FM))6类,基于构型单元垂向叠置样式,结合垂向序列沉积特征,将构型单元组合划分为均一型组合(Type Ⅰ)、均一+复合型组合(Type Ⅱ)、复合型组合(Type Ⅲ)3大类。研究区中江—回龙地区整体Type I型组合相对最发育,且沙三段整体上Type Ⅰ型组合和Type Ⅱ型组合相对最发育,其储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基于上述砂体构型类型及特征研究、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以及不同级次构型界面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探讨,总结了3~5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模式。其中5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上升和构造沉降;4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地形坡度和侵蚀作用;3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受控于水动力条件、河道弯度、河道迁移程度、沉积载荷、流量及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沙溪庙组 构型界面 构型单元组合 储层非均质性
下载PDF
川南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低电阻率响应特征及主控因素
5
作者 程静 闫建平 +5 位作者 宋东江 廖茂杰 郭伟 丁明海 罗光东 刘延梅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以川南长宁地区NX2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矿物组分、扫描电镜、总有机碳(TOC)含量、含水饱和度测试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确立了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岩石体积物理模型,采用随机法构建了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进而... 以川南长宁地区NX2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矿物组分、扫描电镜、总有机碳(TOC)含量、含水饱和度测试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确立了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岩石体积物理模型,采用随机法构建了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进而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计算各矿物组分含量、含水饱和度及有机质石墨化的电阻率响应特征,并分析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岩石体积物理模型由骨架(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等)、黏土矿物、黄铁矿、未石墨化有机质以及石墨化有机质、孔隙6个部分组成。(2)三维数字岩心模型的长、宽、高分别为100×100×100像素,融入了上述物理模型中的6个部分,并采用不同的颜色对导电组分进行标识,可以显示不同方向上的切片,表征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的组分特性。(3)黏土矿物含量、黄铁矿含量、含水饱和度以及有机质石墨化程度等4个参数增大都会造成页岩气储层的电阻率下降,而有机质的高石墨化程度(25%)和高含水饱和度(88.0%)使页岩气储层的电阻率从正常电阻率(大于15Ω·m)降到低阻甚至超低阻(小于5Ω·m),是导致研究区页岩气储层超低阻响应的2个核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 页岩气储层 数字岩心 有限元方法 导电因素 含水饱和度 有机质石墨化程度 黏土矿物 黄铁矿含量 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 川南长宁地区
下载PDF
岩性油气藏分布区定量预测新方法——以大民屯凹陷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建华 庞雄奇 +2 位作者 宋兵 陈冬霞 马俊宝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6-763,共8页
统计大民屯凹陷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分布规律发现,烃源灶(S)、界面势能(P)、沉积相(D)和区域盖层(C)是控制大民屯凹陷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4个功能要素,据此提出T-CDPS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及岩性油气藏有利分布区带预测方法。... 统计大民屯凹陷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分布规律发现,烃源灶(S)、界面势能(P)、沉积相(D)和区域盖层(C)是控制大民屯凹陷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4个功能要素,据此提出T-CDPS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及岩性油气藏有利分布区带预测方法。4个功能要素在纵向上的有序组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层位,在平面上的叠加复合决定着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在地史过程中的同时联合决定着油气成藏的时间。通过分析各功能要素的单因素控油气作用及其定量表征方法,得到单因素控藏概率,经加权平均得到综合控藏概率指数,根据该指数的大小可预测岩性油气藏分布有利区。应用T-CDPS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预测大民屯凹陷古近系Es33、Es34和Es4岩性油气藏最有利分布区,应用结果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功能要素 要素组合 成藏概率 有利区预测 大民屯凹陷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因研究 被引量:103
7
作者 郑荣才 胡忠贵 +3 位作者 冯青平 郑超 罗平 陈守春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8-84,共7页
以岩石结构与白云石Mg/Ca比值和有序度分析为基础,结合Sr,Fe,Mn微量元素和C,O,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岩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白云岩有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白云岩两种成因类型,储层只是埋藏白云岩... 以岩石结构与白云石Mg/Ca比值和有序度分析为基础,结合Sr,Fe,Mn微量元素和C,O,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岩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白云岩有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白云岩两种成因类型,储层只是埋藏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成岩阶段,各成岩阶段埋藏白云岩化流体都来自于上覆地层飞仙关组的高盐度海源地层水,证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埋藏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明显地有别于准同生白云岩;②长兴组各类白云岩的Sr,Fe,Mn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埋藏白云岩作用发生在无大气水影响的封闭体系中;③白云岩的C,O同位素组成特征符合埋藏白云岩的δ13C和δ18O分布区间;④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埋藏白云岩的Sr,Fe,Mn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下三叠统 长兴组 白云岩储层 微量元素 C O Sr同位素 成岩流体 海源地层水
下载PDF
南方震旦系灯影组热液白云岩化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以黔中隆起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朱东亚 金之钧 +3 位作者 孙冬胜 彭勇民 张荣强 袁玉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75,共15页
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是我国当前高演化天然气勘探的热点,以黔中隆起为例,新揭示了其中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化现象,并探讨了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溶蚀孔洞或裂缝中见有白云石、石英、沥青充填,其中... 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是我国当前高演化天然气勘探的热点,以黔中隆起为例,新揭示了其中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化现象,并探讨了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溶蚀孔洞或裂缝中见有白云石、石英、沥青充填,其中一种充填的粗晶白云石具有弯曲晶面、波状消光特征,在岩石学特征上初步反映热液成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热液成因。不同采样位置热液白云石样品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57.5℃~205.8℃,最高为253.5℃。热液白云石具有较轻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_(PDB)位于-15.3‰^-8.6‰之间,平均值为-11.2‰;较高的^(87)Sr/^(86)Sr比值(0.709 445~0.713 131),其平均值为0.710 843;在稀土元素组成上,热液白云石具有典型的Eu正异常的特点,δEu值为1.11~7.46,平均值为2.37。因此,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发育。热液活动对储层形成具有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充填在早期岩溶孔洞和构造裂缝中的白云石产生了溶蚀作用,溶蚀孔中见沥青充填,反映为油气运移通道和聚集空间。因此,热液溶蚀改造作用对我国南方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加强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白云岩 热液 稀土元素 储层 黔中隆起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的成因 被引量:50
9
作者 郑荣才 耿威 +4 位作者 郑超 李爽 李瑰丽 罗平 文华国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5-821,共7页
以岩石结构分析为基础,根据锶微量元素和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埋藏白云岩的结构明显有别于准同生白云岩;飞仙关组各类碳酸盐岩的87Sr/86Sr值变化范围覆盖了全球... 以岩石结构分析为基础,根据锶微量元素和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川东北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埋藏白云岩的结构明显有别于准同生白云岩;飞仙关组各类碳酸盐岩的87Sr/86Sr值变化范围覆盖了全球早三叠世海水锶同位素范围,其平均值与全球早三叠世平均值基本一致,具有早三叠世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埋藏白云岩87Sr/86Sr值变化范围和平均值与川东北地区飞仙关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特征非常接近,说明白云岩化流体具有强烈的飞仙关期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特征;飞仙关组白云岩为成岩期多期次埋藏交代作用的产物,白云岩化流体来自于地层中高镁、高锶和高盐度的同期经萨勃哈环境浓缩的海源地层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下三叠统 飞仙关组 白云岩储层 锶微量元素 锶同位素 成岩流体 海源地层水
下载PDF
镇泾地区延长组八段低渗岩性油藏形成过程动态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潍莲 刘震 +3 位作者 王伟 潘高峰 赵舒 张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5-852,共8页
为了更好地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八段(长8段)低渗砂岩岩性油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在该区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成岩作用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长8段岩性油藏动态解剖,确定储层孔隙度、圈闭形成期次、烃源岩地层压力及... 为了更好地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八段(长8段)低渗砂岩岩性油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在该区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成岩作用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长8段岩性油藏动态解剖,确定储层孔隙度、圈闭形成期次、烃源岩地层压力及石油充注动力窗口等成藏要素的演化特征,综合分析油藏的动态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成藏期早白垩世中期长8段储层孔隙度为20%,成藏后储层逐渐致密化到现今12%,具有先成藏后致密的特点;长8段岩性圈闭形成于晚侏罗世,持续发育至今,圈闭形成早、发育时间长;成藏期长7段烃源岩内部地层压力达22 MPa,早白垩世末增加到35 MPa,压力系数达到1.5,至新近纪逐渐演化为正常压力;石油充注动力大,充注动力与阻力的压力差达15 MPa,充注动力窗口从早白垩世持续到新近纪末期,持续时间长。各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决定长8段低渗岩性油藏的形成,其中成藏期砂岩物性和充注动力是成藏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要素 成藏过程 低渗砂岩 岩性油藏 延长组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梨树断陷七棵树地区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贤良 纪友亮 +4 位作者 樊太亮 王宏语 陈晓艳 聂文彬 孙雪晴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3-129,共7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梨树断陷七棵树地区层序地层学特征。将七棵树地区沙河子组-营城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七棵树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与层序地层格架有着密切的关系,湖侵体系域至高位体系域的...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梨树断陷七棵树地区层序地层学特征。将七棵树地区沙河子组-营城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七棵树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要素与层序地层格架有着密切的关系,湖侵体系域至高位体系域的转换时期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时期,湖侵体系域的早期和高位体系域的晚期是砂体发育的时期,三级层序界面与层序界面附近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与长期活动的断层一起构成了七棵树地区复杂的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七棵树地区发育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和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2种隐蔽油气藏类型,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在层序格架中出现的位置是可以预测的。其中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各层序旋回的中部,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多分布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和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的中部。以SW11井区油藏为例,简要分析了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断陷 沙河子组-营城组 隐蔽油气藏 成藏要素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用地层元素测井资料确定储层粘土含量 被引量:17
12
作者 程华国 袁祖贵 刘宁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0,共3页
地层元素测井 (ECS)是一种实时测量地层中元素含量的新型测井方法。介绍了ECS的方法和原理 ,根据王庄油田 4口井的ECS资料及氧化物闭合模型和综合处理解释结果 ,确定出该区的地层矿物含量 ,依据矿物含量并结合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方法确定... 地层元素测井 (ECS)是一种实时测量地层中元素含量的新型测井方法。介绍了ECS的方法和原理 ,根据王庄油田 4口井的ECS资料及氧化物闭合模型和综合处理解释结果 ,确定出该区的地层矿物含量 ,依据矿物含量并结合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方法确定出研究区的粘土含量及类型。结果表明 ,研究区沙三段碎屑岩储层粘土矿物以伊 /蒙混层为主 ,其含量平均为 5 0 % ;其他矿物含量依次为 :高岭石平均为 2 0 % ,伊利石平均为 15 % ,绿泥石平均为 8%。伊 /蒙混层比平均为 76 % ,粘土成分以蒙脱石为主。将测井解释得到的粘土含量及类型与X 衍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 ,验证了测井解释结果的可靠性。根据研究区的粘土含量和类型 ,提出了该区储层改造时应采用的几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元素测井 测井资料 储层 粘土矿物 王庄油田 ECS 测井方法
下载PDF
考虑非平衡过程元素硫沉积对高含硫气藏储层伤害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学锋 黄先平 +1 位作者 杜志敏 李传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70,共4页
元素硫沉积是高含硫气藏开发有别于常规气藏开发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当地层压力下降时,元素硫溶解度下降使其沉积下来,沉积的元素硫会堵塞地层,从而降低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为了定量研究硫沉积对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首先建立了... 元素硫沉积是高含硫气藏开发有别于常规气藏开发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当地层压力下降时,元素硫溶解度下降使其沉积下来,沉积的元素硫会堵塞地层,从而降低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为了定量研究硫沉积对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元素硫沉积的伤害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一个实际高含硫气藏开发时由于元素硫沉积引起的地层孔隙度、渗透率和沉积含硫饱和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计算求解。通过实例计算发现:地层渗透率越低时越容易发生硫沉积,且硫沉积主要在井筒附近发生,当生产时间越长时,硫沉积的量越多,从而对地层的伤害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硫沉积 地层伤害 非平衡过程 高含硫气藏 硫溶解度
下载PDF
水平多缝间的相互干扰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劲 张士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2351-2354,共4页
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薄差油层的水力压裂改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水平多裂缝之间相互干扰的规律。裂缝的间距越大,相互之间的干扰就越小;一次改造的层数越多,相互之间的干扰就越大。所改造的裂缝间距小于1m时,几乎难以形成有... 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薄差油层的水力压裂改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水平多裂缝之间相互干扰的规律。裂缝的间距越大,相互之间的干扰就越小;一次改造的层数越多,相互之间的干扰就越大。所改造的裂缝间距小于1m时,几乎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撑裂缝。利用此规律可优化实际压裂设计,为油田薄差油层的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工程 薄差油层 水力压裂 多裂缝 缝间干扰
下载PDF
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洞穴充填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慧 张宝民 +7 位作者 李伟 单秀琴 范建玮 刘静江 张师本 文龙 罗冰 罗文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依据洞穴充填物岩性、孢粉化石、主元素、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探讨了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型洞穴的形成时期和充填过程。洞穴充填泥中孢粉化石时代为石炭纪—早白垩世,泥质岩具有高B含量、低Sr/Ba、稀... 依据洞穴充填物岩性、孢粉化石、主元素、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探讨了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型洞穴的形成时期和充填过程。洞穴充填泥中孢粉化石时代为石炭纪—早白垩世,泥质岩具有高B含量、低Sr/Ba、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差别大的元素地化特征。认为龙王庙组洞穴主要形成于石炭纪—早二叠世古隆起大规模隆升暴露期,为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叠加形成的,并经历了石炭纪—早二叠世的沉积充填和潜流携带古隆起高部位物质充填,及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活动期地表水携带溶解残余物沿断裂下渗充填过程。邻近龙王庙组尖灭线,受石炭纪—早二叠世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影响的颗粒滩发育带为川中龙王庙组储层发育最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古隆起 下寒武统 龙王庙组 洞穴 碳酸盐岩储层 孢粉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坤 任新成 +1 位作者 鲁卫华 马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7-554,共8页
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已发现油藏从层位、规模、油性、物性、物源、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沙湾组共发育岩性、断层-岩性、断鼻三类圈闭,储层特征与油藏规模存在差异,油性分布较复杂。在明确沙湾组复杂油藏特征的... 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已发现油藏从层位、规模、油性、物性、物源、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沙湾组共发育岩性、断层-岩性、断鼻三类圈闭,储层特征与油藏规模存在差异,油性分布较复杂。在明确沙湾组复杂油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油藏解剖,认为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高效的毯状砂体输导层、断层纵横向的封闭性、储集层物性的差异、多源多期成藏过程及不同的保存条件是沙湾组油气藏类型多样、油性复杂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上述认识,预测毯状砂体侧向尖灭带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从实钻效果看,该区带内油气显示丰富,展现出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凸起 油藏特征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沙湾组
下载PDF
低渗透砂砾岩储层饱和度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以王府断陷小城子地区登娄库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冲 张超谟 +4 位作者 张占松 吴义志 陈雨龙 邢艳娟 李超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7,共7页
以王府断陷小城子地区登娄库组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高精度的胶结指数m的模型,即胶结指数m与有效孔隙度和导电孔隙度差值的线性正相关表达式和导电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的指数表达式;其次,在等效岩石组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 以王府断陷小城子地区登娄库组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高精度的胶结指数m的模型,即胶结指数m与有效孔隙度和导电孔隙度差值的线性正相关表达式和导电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的指数表达式;其次,在等效岩石组分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中参数的取值规律,建立了适用于目标区块储层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即孔隙结构效率和临界饱和度分别取平均值为0.183和0.15,比例系数是有效孔隙度的线性负相关函数;最后应用高精度胶结指数模型和等效岩石组分模型处理了城A井、城B井的砂岩和砂砾岩储层,通过与岩心分析的含水饱和度相比较,认为2个模型均改善了低渗透砂砾岩储层饱和度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饱和度 砂砾岩储层 登娄库组 高精度胶结指数模型 等效岩石组分模型
下载PDF
基于FMI与ECS的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方法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智 金立新 +2 位作者 关强 杨雷 吴金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64,共7页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地层评价十分复杂,一方面,单一依靠某种测井资料识别岩性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利用常规测井方法评价储层裂缝、孔隙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本研究方法在岩芯刻度的基础上,结合FMI、ECS测井资料对火山岩岩性进...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地层评价十分复杂,一方面,单一依靠某种测井资料识别岩性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利用常规测井方法评价储层裂缝、孔隙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本研究方法在岩芯刻度的基础上,结合FMI、ECS测井资料对火山岩岩性进行结构、成分综合识别,对火山岩喷发旋回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还对裂缝进行识别,对裂缝参数、孔隙频谱进行计算分析,体现了FMI、ECS测井在火山岩评价中的独特优越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I成像 元素俘获测井 火山岩 储层评价 岩性 裂缝 孔隙频谱
下载PDF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储层物源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洪建 吴小斌 +1 位作者 孙卫 张志国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38-43,共6页
在沉积微相研究工作基础上,针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油层小层对比复杂砂层厚度、岩性横向变化大的特点,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油层碎屑岩稀土元素、碳酸盐岩岩屑以及轻重矿物组合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区内三叠系延长... 在沉积微相研究工作基础上,针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油层小层对比复杂砂层厚度、岩性横向变化大的特点,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油层碎屑岩稀土元素、碳酸盐岩岩屑以及轻重矿物组合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区内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东向和西南向,在陇东地区北东物源的沉积边界大约在南梁—华池地区,西南物源的沉积边界大约在悦乐地区,两者间为砂岩层厚度、岩性、物性变化大的混源区。通过对不同物源区的储层特征分析对比,认为在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物物源分布范围、组合特征是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稀土元素 碳酸盐岩岩屑 轻矿物 重矿物 物源分析 储层物性 影响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东黄龙组古岩溶储层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郑荣才 陈洪德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对川东黄龙组古岩溶储层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研究,表明不同岩石结构、成分和不同溶蚀强度的岩溶岩及其胶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微量和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馏效应不仅可用以判别岩溶过程中的流体性质和古水文条件... 通过对川东黄龙组古岩溶储层的微量和稀土元素研究,表明不同岩石结构、成分和不同溶蚀强度的岩溶岩及其胶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微量和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馏效应不仅可用以判别岩溶过程中的流体性质和古水文条件,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和预测古岩溶储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储层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稀土族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