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5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异常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菅文慧 董建鑫 赵世君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6期180-187,共8页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影像信息,探索其信号异常的相关因素以及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的相...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影像信息,探索其信号异常的相关因素以及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D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6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aSAH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包括T1、T2序列及DWI序列,根据DWI序列是否存在高信号分为DWI正常组和DWI异常组,采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共入组42例患者,DWI异常组22例,DWI正常组20例;2) 两组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及行是否行脑脊液置换上有显著差异(P P < 0.05)。结论: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aSAH患者DWI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DWI异常是DC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微血栓
下载PDF
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观察
2
作者 吉学江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6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对比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2月在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00例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将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MRI检查结果作为... 目的:探讨对比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2月在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00例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将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MRI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将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的各项检查指标、不同部位病灶检出率及病灶大小检查情况、诊断结果、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检查时间长于对照组,病灶直径小于对照组,检查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顶叶、额叶、丘脑、小脑、基底节、内囊、脑干等部位病灶检出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病灶≥5 mm的检出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阳性397例(真阳性394例,假阳性3例),阴性103例(真阴性95例,假阴性8例);对照组中,阳性341例(真阳性322例,假阳性19例),阴性159例(真阴性79例,假阴性80例);观察组对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更好,对不同部位病灶的检出率更高,对病灶大小的显示更为准确,有效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利于临床更好地开展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隙性脑梗死 CT 核磁共振 诊断效果
下载PDF
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
3
作者 杨传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90-0193,共4页
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7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结果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病灶诊断准确率,检查时间以及检查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 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7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结果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病灶诊断准确率,检查时间以及检查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两者在应用中,都具有自身优势,这就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诊断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核磁共振 隙性脑梗死 诊断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4
作者 张曼曼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131-0134,共4页
探讨研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接诊的5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回顾分析,执行CT检查的26例患者设置为CT组,执行核磁共振检查的26例患者设置为MRI组,在应用... 探讨研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接诊的5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回顾分析,执行CT检查的26例患者设置为CT组,执行核磁共振检查的26例患者设置为MRI组,在应用不同检查方式的条件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以及梗死灶检出情况。结果 CT组的检查时间短于MRI组,检查费用低于MRI组(p<0.05);但MRI组的梗死灶检出情况明显优于CT组(p<0.05)。结论 临床在对腔隙性脑梗死症状实施检查时,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相对于CT检查的检出情况更好,不过CT检查操作更为简单、所需费用更低,因此,临床需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再确定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隙性脑梗死 CT 核磁共振检查 临床诊断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对比
5
作者 高航 徐佳慧 王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41-0044,共4页
评估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对于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的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分析,总计有患者76例,其病灶数232个,均已明确诊断。按照操作程序,完成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获取清晰图像,记录病灶检出部位... 评估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对于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的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分析,总计有患者76例,其病灶数232个,均已明确诊断。按照操作程序,完成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获取清晰图像,记录病灶检出部位和直径。比较两种方式(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下不同病程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同时分析两种方式对病灶部位和直径的检出率。结果 两种方式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总检出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对于<24 h和24~72 h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有统计意义(P<0.05)。两种方式对于>72 h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对于内囊、基底节、额叶的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有统计意义(P<0.05)。两种方式对于顶叶、丘脑、小脑、脑干的病灶检出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对于≤5 mm、5~10 mm的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有统计意义(P<0.05)。两种方式对于>10 mm的病灶检出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成像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主要体现在发现微小病灶,尤其对于内囊、基底节、额叶等部位和早期梗死,其诊断价值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成像 CT检查 隙性脑梗死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周燕 赵金丽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6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s resonance imaging,MRI)与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6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MRI与CT检查,观察指标包括不...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s resonance imaging,MRI)与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6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MRI与CT检查,观察指标包括不同病程CT、MRI检查确诊率,临床指标(检查时间、检查费用、病灶情况),不同大小病灶检出率。结果179例患者中,MRI检查诊断166例(93.86%)高于CT检查诊断123例(69.83%)(P<0.05)。不同病程检出率不同,MRI<24 h检查诊断率为85.71%、24~72 h诊断率94.12%,高于CT相应时间检查诊断率23.81%、76.47%(P<0.05);MRI>72 h诊断率100.00%与CT诊断率96.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时间、检出病灶数、检查费用远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病灶大小小于CT检查(P<0.05)。179例患者中,CT检查检出362例病灶,MRI检出498例病灶;直径≤5 mm病灶,MRI检出率64.26%高于CT的55.80%(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时均具有应用价值,MRI检出率高于CT检查率,但检查时间较长,费用高,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优检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隙性脑梗死 共振成像 CT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焦月 苗祖豪 吴馨琦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87-290,共4页
目的分析CT以及核磁共振(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2年4月入院诊断的6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随机数字表分组,观察组33例实行MRI检查,对照组33例实行CT检查,对比病灶位置检出... 目的分析CT以及核磁共振(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2年4月入院诊断的6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随机数字表分组,观察组33例实行MRI检查,对照组33例实行CT检查,对比病灶位置检出率、病灶定位准确度、检查指标和诊断精准度。结果观察组对于病灶位置的检出率接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发病短于24 h的病灶定位几率高出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其他发病时间的病灶定位几率接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检查时间长于对照组,检出病灶直径小于对照组,检查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诊断特异度与漏诊率对比于观察组无差异(P>0.05)。结论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定位准确度更高,诊断精准度更高,可以减少疾病漏诊情况,但其检查时间偏长,费用偏高,可以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愿合理选择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隙性脑梗死 CT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利用质量流注入的流激孔腔噪声共振峰抑制
8
作者 宋哲男 常道庆 +2 位作者 孙红灵 程晓斌 王晗 《声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5-237,共13页
通过数值仿真揭示了开口前缘垂直注入质量流和前壁面平行注入质量流抑制流激孔腔噪声的机制,研究了多参数影响下脉动压力峰值降噪量和总降噪量随质量流注入速度的变化规律。开口前缘垂直注入质量流通过抬升剪切层,避免漩涡冲击开口后缘... 通过数值仿真揭示了开口前缘垂直注入质量流和前壁面平行注入质量流抑制流激孔腔噪声的机制,研究了多参数影响下脉动压力峰值降噪量和总降噪量随质量流注入速度的变化规律。开口前缘垂直注入质量流通过抬升剪切层,避免漩涡冲击开口后缘,抑制流激孔腔噪声脉动压力峰值;在一定范围内质量流注入速度越大,脉动压力峰值降噪量越大,但是低频部分引起的抬升也会越高,导致总降噪量先增大后减小;经优化后的峰值降噪量和总降噪量分别可以达到15 dB和9.5 dB。开口前壁面平行注入质量流则是通过加强开口处剪切层的稳定性,避免发生漩涡脱落,达到抑制流激孔腔噪声的目的;当质量流入口面积大于孔腔开口前壁面积2/3时,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流激孔腔噪声脉动压力的峰值,并且可以很好地抑制其它频段噪声的抬升;质量流注入速度为来流速度的0.5倍时,脉动压力峰值降噪量和总降噪量分别可以达到18 dB和15.4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部分 共振 压力峰值 漩涡脱落 降噪量 注入速度 噪声
下载PDF
直肠磁共振成像联合腔内超声检测在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张晨雪 孙宇 +5 位作者 闫骥 李晓宇 武雪亮 刘博 陈文婷 王立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6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直肠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腔内超声(ERUS)检测在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及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66例,于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及治疗后... 目的探讨直肠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腔内超声(ERUS)检测在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及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66例,于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及治疗后第7周进行直肠MRI和ERUS检查,评价其是否完全缓解,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手段诊断完全缓解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66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22例。MRI、ERUS诊断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ERUS诊断与金标准具有一致性(Kappa=0.400,P<0.05)。MRI联合ERUS诊断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的准确率为75.76%,特异度为90.91%,灵敏度为45.45%。结论在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后,单纯MRI、ERUS对完全缓解诊断准确率并不高,联合诊断相对单一诊断特异度更高,灵敏度较低;针对检测中非完全缓解患者简易采取根治性手术,完全缓解患者则建议结合结肠镜、指诊进行检查,谨慎实施后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直肠磁共振成像 内超声 新辅助化疗 诊断
下载PDF
嵌套开缝共振腔型声学超材料性能及测试分析
10
作者 张宪旭 李丽君 +2 位作者 魏逸飞 张帆 安留学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6,共7页
设计了一种嵌套开缝共振腔型声学超材料,由两个大小不同的开缝内腔嵌套并周期排列构成,其内部波导、开缝结构、腔体和外部波导提供了多个共振区域,实现了对中低频噪声的控制。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计算了声学超材料能带结构图与传递... 设计了一种嵌套开缝共振腔型声学超材料,由两个大小不同的开缝内腔嵌套并周期排列构成,其内部波导、开缝结构、腔体和外部波导提供了多个共振区域,实现了对中低频噪声的控制。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计算了声学超材料能带结构图与传递损失曲线,传递损失曲线峰值频域与能带结构图的带隙频域相吻合,在2 000 Hz以下频率范围内,结构存在2条完全带隙和4条方向带隙。对所设计结构的带隙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带隙下边界形成机理为单元腔体独立共振,上边界形成机理为腔体与外部波导的联合共振。搭建阻抗管测试系统,测试样件吸声系数大于0.6的效吸声范围为800~1 600 Hz,吸声效果要好于传统吸声材料三聚氰胺泡沫,且试验测试数据与仿真计算传递损失结果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mholtz共振 声学超材料 能带 传递损失 波导
下载PDF
嵌埋材料对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腔共振模式的影响
11
作者 崔壮壮 刘清权 +2 位作者 谢茂彬 王少伟 陆卫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7-742,共6页
低维材料嵌入微腔已经广泛应用于纳米激光器和探测器等。为了实现增益材料和光学微腔之间的有效耦合,需要深入研究嵌埋材料对腔共振模式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嵌埋材料的厚度、位置、腔层厚度以及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的对数对腔供着模... 低维材料嵌入微腔已经广泛应用于纳米激光器和探测器等。为了实现增益材料和光学微腔之间的有效耦合,需要深入研究嵌埋材料对腔共振模式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了嵌埋材料的厚度、位置、腔层厚度以及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的对数对腔供着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腔共振模式随嵌埋材料位置的不同呈现周期性变化并且在λ/2光程周期内存在最大峰位移。最大峰位移随腔层厚度增加而减小,但与嵌埋材料的厚度成正比。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的对数不影响腔共振模式。这些结果为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实验现象的分析提供了指导,并且可以应用于不同波长分布式布拉格反射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 共振模式 嵌埋位置 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值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健 孔德军 +4 位作者 胡祥 肖科 李虹成 涂波 刘冬梅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DWI-ADC)值在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住院行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的72例患者,依据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32例)和无效组(40例)。所有...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DWI-ADC)值在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住院行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的72例患者,依据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32例)和无效组(40例)。所有患者均按2次/周、5.75 Gy/周的频率开展腔内后装放射治疗,记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2次后的ADC值及ADC值差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值预测LACC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疗效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同步放化疗,治疗期间36例患者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患者粒细胞减少性发热,25例患者贫血,5例患者血小板减少,2例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其相关不良反应均为1~2级;有效组放射治疗前ADC值显著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8,P<0.05),放射治疗2次后ADC值、ADC差值显著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0,t=5.738;P<0.05);ADC差值预测LACC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以0.46为ADC差值临界值(cut-off),其预测LACC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5.00%和78.12%。结论:ADC值可作为LACC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疗效的可靠指标,其中放射治疗前及放射治疗2次后的ADC差值预测效能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MR) 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 内后装放射治疗 疗效 弥散加权成像(DWI) 表观弥散系数(ADC)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联合直肠腔内超声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叶贱辉 钟荣明 +2 位作者 曾令泉 马麟 刘金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2期321-323,共3页
目的:磁共振成像联合直肠腔内超声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价值研究。方法:以2019年4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复杂性肛瘘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联合直肠腔内超声诊断,以手术探查结果为金标准,以... 目的:磁共振成像联合直肠腔内超声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价值研究。方法:以2019年4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复杂性肛瘘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联合直肠腔内超声诊断,以手术探查结果为金标准,以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为对照1组,直肠腔内超声诊断结果为对照2组,联合诊断结果为观察组。对比三组诊断在高位复杂性肛瘘、低位复杂性肛瘘中的诊断准确率,对内口、瘘管的检出率情况。结果:32例患者经手术探查得出,有12例患者为低位复杂性肛瘘、20例患者为高位复杂性肛瘘。观察组对高位、低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对高位、低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准确率对比(P>0.05);32例患者经手术探查得出,瘘管数为60个,内口数为50个。观察组对内口以及瘘管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对内口以及瘘管的检出率对比(P>0.05)。结论: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联合直肠腔内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为手术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成像 直肠内超声 复杂性肛瘘 术前诊断
下载PDF
3.0T磁共振与直肠腔内超声对肛瘘术前诊断的价值分析
14
作者 刘文庆 罗成华 +3 位作者 郭勇 薛利芳 张龙飞 陈伟达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10期1859-1861,共3页
目的:评估3.0T磁共振(MRI)、直肠腔内超声(ERUS)应用在肛瘘(AF)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接诊且行手术的77例疑似AF患者,均于术前行3.0T MRI、ERUS,参照手术结果,评价二者诊断效能、AF分型检出率。结果:(1)77例... 目的:评估3.0T磁共振(MRI)、直肠腔内超声(ERUS)应用在肛瘘(AF)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接诊且行手术的77例疑似AF患者,均于术前行3.0T MRI、ERUS,参照手术结果,评价二者诊断效能、AF分型检出率。结果:(1)77例疑似AF患者经手术确诊72例,剩余5例为窦道感染;另外,3.0T MRI准确性(93.51%)与手术结果(100.00%)无差异,P>0.05;ERUS准确性(81.82%)低于手术结果(100.00%),P<0.05;3.0T MRI、ERUS的特异性无差异,P>0.05,但是前者准确性(93.51%)、敏感性(94.44%)高于后者(81.82%)、(83.33%),P<0.05;(2)手术检出经肛管括约肌型23例、肛管括约肌外型2例、肛管括约肌型46例、肛管括约肌上型1例,3.0T MRI、ERUS在各具体分型方面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但是前者整体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3.0T MRI能够准确诊断AF,ERUS能够简便且快速地诊断AF,二者联合应用在AF术前诊断中可以准确、高效地评估病情,提高手术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 直肠内超声 肛瘘 术前诊断
下载PDF
三点定位技术在心脏MRI四腔心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陈丽虹 屈婷婷 +5 位作者 曹乐 李雅楠 樊钢练 刘冰 荐志洁 郭建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496,共6页
目的评估三点定位技术在提升心脏磁共振(CMR)四腔心图像质量及扫描效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行CMR四腔心扫描患者215例,对照组(109例)采用传统定位技术,实验组(106例)采用三点定位技术。由2名影像医... 目的评估三点定位技术在提升心脏磁共振(CMR)四腔心图像质量及扫描效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行CMR四腔心扫描患者215例,对照组(109例)采用传统定位技术,实验组(106例)采用三点定位技术。由2名影像医师采用Likert 4分法评估2组患者四腔心图像的二尖瓣、三尖瓣及十字结构的显示质量。记录从定位像扫描结束到获取四腔心图像所需时间。构成比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双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一致性分析则采用Kappa检验。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构成和扫描技师工作年限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二尖瓣、三尖瓣、十字结构的评分均值分别为3.44±0.64和3.63±0.49(P=0.023)、3.43±0.67和3.53±0.60(P=0.202)、3.71±0.49和3.83±0.35(P=0.047),实验组图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其中二尖瓣和十字结构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获取四腔心图像所需时间分别为(11.67±3.49)min和(7.212±1.8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相比于传统定位方法,三点定位技术所获四腔心图像可更好地显示二尖瓣、三尖瓣和十字结构,且缩短了成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CMR) 三点定位技术 成像速度 图像质量
下载PDF
MRI与CT评价上腔静脉切除置换术后患者人工血管通畅度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游永春 程巍 +1 位作者 李万江 李真林 《西部医学》 2024年第4期585-588,共4页
目的探讨MRI在上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患者人工血管通畅度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上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返院复查的患者42例,均施行MRI检查(MRI组)和上腔静脉CT血管成像(CTA... 目的探讨MRI在上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患者人工血管通畅度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上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返院复查的患者42例,均施行MRI检查(MRI组)和上腔静脉CT血管成像(CTA组)。对MRI血管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以CTA图像为参照标准,测量人工血管的血管长度,人工血管端口、中部和尾端的血管直径宽度,采用Bland-Altman图对两种扫描方法的测量值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共置换人工血管52根。MRI组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稍低于CTA组[(4.53±0.50)分vs(4.94±0.24)分,χ^(2)=13.14,P=0.002];Bland-Altman图所得MRI和CT两种方法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与CTA相比,MRI无辐射、无需对比剂就能获得良好的人工血管成像,对人工血管是否通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切除 人工血管 通畅度 体层摄影血管成像 共振扫描技术
下载PDF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结构及功能的MRI研究进展
17
作者 张钤军 刘倩 +1 位作者 李瑞利 卢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198,共5页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在年轻人中常见,致残致死率高,且超过5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在多个领域:语言、记忆、视觉感知能力、信息处理、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在年轻人中常见,致残致死率高,且超过5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在多个领域:语言、记忆、视觉感知能力、信息处理、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其诊断需要一系列神经认知量表的评估,耗时且具有主观性。MRI具有无创、无辐射的优势,应用不同的颅脑影像序列(3D T1WI、扩散张量成像、功能MRI)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取脑微观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aSAH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疾病监测、预后评估及病理机制提供影像学的独特见解。本研究对aSAH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结构及功能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索aSAH早期诊断、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的相关MRI参数,以期有益于早期治疗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认知功能障碍 共振成像 脑结构 脑功能
下载PDF
磁共振和高频超声诊断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的价值
18
作者 王威 陈君蓉 +1 位作者 余思稹 刘英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734-73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高频超声诊断儿童髋关节滑膜炎(SHC)的价值。方法:107例小儿髋部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MRI和高频超声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SHC的诊断价值及对不同类型SHC的鉴别价值。结果:高频超声检查与临床诊断结果...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和高频超声诊断儿童髋关节滑膜炎(SHC)的价值。方法:107例小儿髋部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MRI和高频超声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SHC的诊断价值及对不同类型SHC的鉴别价值。结果:高频超声检查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高于MRI(Kappa=0.717 vs 0.586);联合检查诊断SHC的AUC为0.844,大于MRI检查的0.812(P<0.05);对不同类型SHC的鉴别诊断,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0.813)高于MRI(Kappa=0.630);高频超声及联合检查鉴别关节囊肿胀型和关节腔积液型SHC的AUC为0.903、0.912,均大于MRI的0.815(P<0.05);MRI和高频超声对关节间隙异常、关节囊积液、关节囊肿胀、关节软骨变化的检出率分别为92.45%(49/53)、73.91%(17/23)、90.70%(39/43)、77.78%(14/18)和96.23%(51/53)、91.30%(21/23)、95.35%(41/43)、88.89%(16/18),两种检查方法对关节间隙异常等病理改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高频超声联合检查对SH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共振 高频超声 髋关节 滑膜炎 关节囊肿胀 关节积液
下载PDF
应用超声造影及MRI诊断下腔静脉离断伴左髂外静脉半奇静脉异位连接1例
19
作者 蒋贤平 陈丽羽 熊丹蕾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3-374,共2页
病例女,13岁,因“皮肤弥漫性红斑”到外院就诊,考虑先天性皮肤血管瘤或鲜红血痣,超声示“肝内等回声团,首先考虑肝脏来源,后腹膜来源不排除”,CT示“右上腹部肝脏与上腔静脉间见巨大肿块影,肿瘤性病变考虑”,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 病例女,13岁,因“皮肤弥漫性红斑”到外院就诊,考虑先天性皮肤血管瘤或鲜红血痣,超声示“肝内等回声团,首先考虑肝脏来源,后腹膜来源不排除”,CT示“右上腹部肝脏与上腔静脉间见巨大肿块影,肿瘤性病变考虑”,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患者一般情况好,无腹痛腹胀、发热畏寒、乏力纳差等不适。饮食可,大小便无殊,体质量无下降。皮肤弥漫性红斑,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及生化均为阴性。二维超声显示:肝脏尾状叶区域可见大小约10.6 cm×5.6 cm的等回声团(图1),边界清,内可见脉管结构回声,一条宽约0.7 cm主干及若干分支,在团块内自然延伸,逐渐变细,主干向外似与下腔静脉连通。CDFI及PW显示脉管结构内为入肝静脉血流(图2),肝静脉内为出肝静脉血流。门静脉及其余肝脏扫查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肝疾病 超声检查 共振成像
下载PDF
产前MRI筛查胎儿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的价值
20
作者 李丽娟 郝天丽 +1 位作者 张杰 姜丽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34-36,共3页
目的 探究产前MRI筛查胎儿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1月于我院进行产前检查465例产妇临床资料,所有样本均进行产前超声检测,超声结果提示60例胎儿透明隔间腔存在异常,进一步进行MRI检测。记录胎... 目的 探究产前MRI筛查胎儿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4年1月于我院进行产前检查465例产妇临床资料,所有样本均进行产前超声检测,超声结果提示60例胎儿透明隔间腔存在异常,进一步进行MRI检测。记录胎儿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的种类,同时对比两种检测手段的诊断效能。结果 超声检测结果显示透明隔腔偏小16(26.67%),透明隔腔增宽12(20.00%),透明隔腔末显示10(11.67%),透明隔腔未显示并胼胝体发育不全9(15.00%),透明隔腔缺失6(10.00%),透明隔腔回声异常5(8.33%),无叶全前脑2(3.33%)。MRI检测显示透明隔腔偏小18(30.00%),透明隔腔增宽14(23.33%),透明隔腔未显示11(18.33%),透明隔腔未显示并胼胝体发育不全10(16.67%),透明隔腔缺失7(11.67%)。MRI检查敏感度显著高于超声检查,漏诊率显著低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 MRI能提高产前胎儿透明隔间腔发育异常的准确率,适合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 透明隔间 发育异常 胎儿 产前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