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ft Pulmonary Artery Sling Associated with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and Atrial Septal Defect: Evaluation with Multidetector CT
1
作者 Rukeshman Shakya Jianhua Liu +2 位作者 Xiaolin Xu Mohit Godar Qinghai Yuan 《Advances in Computed Tomography》 2012年第3期17-20,共4页
We report a case of left pulmonary artery sling associated with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and atrial septal defect in a 21-month-old child. 256-slice MDCT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such as abnormal origin of the l... We report a case of left pulmonary artery sling associated with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and atrial septal defect in a 21-month-old child. 256-slice MDCT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such as abnormal origin of the left pulmonary arte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lmonary artery and airway, the diameter of the patent ductus artery and atrial septal defect. The information is helpful in diagnosis,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L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FT pulmonary artery SLING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ATRIAL SEPTAL Defect MULTIDETEctOR ct ct angiography
下载PDF
前置呼吸模式在320排CT肺动脉双低成像的研究
2
作者 李孝飞 覃庆婷 +6 位作者 廖玉荣 杨利专 杨鹏 林炜南 冼昌源 曾晨茜 曹治婷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究前置呼吸模式在320排CT肺动脉双低成像。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怀疑肺动脉栓塞(PE)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 目的:探究前置呼吸模式在320排CT肺动脉双低成像。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怀疑肺动脉栓塞(PE)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呼吸模式(达到阈值后启动呼吸口令,6 s后触发扫描),观察组采取前置呼吸模式(1或2 s后启动呼吸口令,达到阈值后触发扫描)。两组患者均采用320排CT行双低成像技术扫描,对比延迟时间、辐射剂量、主观与客观图像质量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及延迟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30、30.225、12.282、7.088,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5分25例,4分23例,3分2例;对照组5分21例,4分26例,3分3例,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平均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明显低于对照组,噪声水平(S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41、23.886、11.426,P<0.05)。观察组右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分支、左肺动脉干以及左肺动脉分支CT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6、2.225、2.042、2.277,P<0.05)。结论:前置呼吸模式能够有效提高CTPA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置呼吸模式 ct肺动脉双低成像 肺动脉栓塞(PE) ct肺动脉造影(ctPA)
下载PDF
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with volumetric three-dimentional rendering to evaluate bronchial arteries in primary lung cancer 被引量:4
3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2 位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陶晓峰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6年第3期189-194,共6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ma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onchial arteries (BAs) in primary lung cancer (PLC) with multidetector CT (MDCT) angiography. Methods: Thin-section enhanced CT scanning (with an Toshiba ...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ma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onchial arteries (BAs) in primary lung cancer (PLC) with multidetector CT (MDCT) angiography. Methods: Thin-section enhanced CT scanning (with an Toshiba Aquilion 16 scanner) was performed in 164 PLC patients, of whom 123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nd the remaining 41 were confirmed by typical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findings. Another 46 patients with normal thoracic CT presentations were served as control.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es of the BAs were processed at workstation (Vitrea 2, Vital Corp, USA). Spatial anatomical characters of the BAs were observed using volume rendering (VR) and muh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or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Results: At least one bronchial artery was displayed clearly on VR in 152 (92. 7%) of the 164 PLC patients and 32 (69. 6%) of the 46 controls. There were 48. 92% of the right BAs originating from the descending aorta and 46. 24% from the right intercostal artery. 97. 53% of the left BAs originated from the descending aorta, and 94. 87% of the common trunk from the descending aorta. There were 10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BAs, with one on the right and one on the left predominating (48. 68%). More BA branches were found to reach far from the segmental bronchi or enter into the lesions in the PLC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25. 8% vs 1. 7% ). and also the ipsilateral side of the PLC tha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40% vs 8. 8%). The diameter and the total transaxial areas of the BAs on the ipsilateral side of the PLC le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o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or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 05). Conclusion:The anatomic characters and pathologic changes can be depicted in vivo stereographically and clearly by CTA with volumetric 3D rendering. Dilation of the BAs and increase of tot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PLC can be evaluated quantitatively, which may be useful in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PLC,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safety and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ct检查 容量 支气管动脉 肺癌
下载PDF
64排螺旋CT低剂量造影剂肺动脉CTA成像的应用效果观察
4
作者 董佳勇 连三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5期107-110,共4页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低剂量造影剂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治疗的疑为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低剂量造影剂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治疗的疑为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4例。2组均进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CTA成像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造影剂检查,观察组采用低剂量造影剂检查。比较2组肺血管强化CT值、图像质量、图像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ratio,CNR)、辐射剂量参数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oesindex,CTDIvol)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强化CT值及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3.76±64.61)HU、(428.63±59.45)HU、(429.15±60.23)HU、(3.84±0.33)分,对照组分别为(418.49±62.27)HU、(410.91±57.16)HU、(412.83±58.90)HU、(3.91±0.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LP、CTDIvol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73.97±31.29)mGy·cm、(6.07±1.38)mGy、5.88%,对照组分别为(286.52±64.10)mGy·cm、(8.74±2.05)mGy,23.53%,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NR、CNR分别为(31.96±4.74)、(36.59±8.21),对照组SNR、CNR分别为(32.75±5.09)、(37.11±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检查中采用低剂量造影剂肺动脉CTA成像获得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造影剂肺动脉CTA成像效果相当,但64排螺旋CT低剂量造影剂肺动脉CTA检查能够减少辐射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检查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 64排螺旋ct 低剂量造影剂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参数
下载PDF
肺动脉CT血管造影扫描最佳碘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谢希 杨春静 范菁 《临床医药实践》 2023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研究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扫描的最佳碘对比剂注射方案。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医院影像中心进行肺动脉CTA检查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比剂均选择碘海醇(350 mgI/mL),用小剂量团注... 目的:研究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扫描的最佳碘对比剂注射方案。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在医院影像中心进行肺动脉CTA检查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比剂均选择碘海醇(350 mgI/mL),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注射方案(30 mL对比剂+30 mL生理盐水,速度为5 mL/s),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注射方案,即[身高(cm)-100+体质量(kg)]/2×0.35 mL对比剂+30 mL生理盐水,速度为(对比剂总量/4) mL/s。比较两组图像质量(根据肺动脉强化及有无上腔静脉伪影判断),测量并比较两组主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CT值,比较两组肺动脉栓塞(PE)检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优质图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CT值高于对照组,且PE检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CTA扫描碘对比剂个性化注射方案可提高图像质量及PE患者检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ct血管造影 碘对比剂 注射方案
下载PDF
Etiology and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Severe Hemoptysis Due to Pulmonary Tuberculosis 被引量:2
6
作者 Song Yang Zhuanying Mai +1 位作者 Xiangzhen Zheng Yueling Qiu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Research》 2015年第1期11-18,共8页
Backgrou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severe tuberculous hemoptysis after the determining of its etiological cause and the source of bleeding. The etiology and integrated ... Backgrou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severe tuberculous hemoptysis after the determining of its etiological cause and the source of bleeding. The etiology and integrated curative effect of severe hemoptysis due to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mong 112 inpatients were analyz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cause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effect after the follow-up of mean three years in 112 cases with severe hemoptysis being resulted from pulmonary tuberculosis from June 2008 to July 2012 was described.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ranked the first cause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bleeding (32/112, 28.5%), followed by ol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28/112, 25.0%), tuberculous bronchiectasis (25/112, 22.3%), purified tuberculous cavity (12/112, 10.7%), fungal infection in ol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avity (9/112, 7.1%), or broncholithiasis (6/112, 5.4%). Almost all suffers with severe hemoptysis were treated by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cluding psychology, anticoagulants, vasoconstrictor agents. Etiological treatment including anti-tuberculosis and anti-infection was simultaneously or subsequently involved. Sixty-four inpatients with severe hemoptysis being failed to be cured by medical treatment were then received selective 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Four patients were received surgical wedge resection, lobectomy or pneumonectomy. The total cure rate added up to 98.2% after mean three years’ follow-up. The mortality was 1.8%. Conclusions: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as still responsible for the severe hemoptysis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of China. Severe hemoptysi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as also resulted from stable tuberculosis, tuberculous bronchiectasis, tuberculosis cavity, fungal infection, or broncholithiasis. Better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could be attained by early etiological diagnosis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hemoptysi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dical Treatment Selective 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LOBEctOMY PNEUMONEctOMY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于丹丹 崔萌萌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46-47,69,共3页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均接受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随机分为A组、B组,各35例,检查中分别实施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kV,碘海醇350g/L)、双低技术扫...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7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均接受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随机分为A组、B组,各35例,检查中分别实施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kV,碘海醇350g/L)、双低技术扫描(管电压100kV,碘海醇270g/L),均以iDose~4图像重建,以肺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诊断效能及对肺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B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水平与A组相近(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对比信噪比(CNR)、信号信噪比(SNR)水平均与A组相近(P>0.05);B组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上叶肺动脉CT值水平均与A组相近(P>0.05);B组肺动脉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计量长度乘积(DLP)、平均用碘剂量水平均较A组低(P<0.05)。结论 应用双层螺旋CT双低技术扫描,与常规扫描方法相比,可获得相近检查效果,但可降低用碘量,安全性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螺旋ct 双低技术扫描 肺动脉血管成像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在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明雪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6期38-41,共4页
目的分析支气管动脉(BA)CT血管成像(CTA)在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于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84例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前是否行CTA检查分为两组,将术前行CTA检查的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术前未行... 目的分析支气管动脉(BA)CT血管成像(CTA)在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于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84例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前是否行CTA检查分为两组,将术前行CTA检查的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术前未行CTA检查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观察组于介入治疗前行CTA检查,对照组介入治疗前未行CTA检查。分析CTA咯血责任BA检出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及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止血效果、再发咯血、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中CTA共检出咯血责任BA有78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共检出咯血责任BA有81支,CTA咯血责任BA检出率为96.30%(78/81);观察组手术及曝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剂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发咯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止血成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脊髓损伤、食管溃疡等并发症。结论BA CTA对咯血责任动脉检出率较高,BA CTA用于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降低术后再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 介入治疗 止血效果 再发咯血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靖 张治发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3期113-115,119,共4页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用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以CTA检查,以肺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用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以CTA检查,以肺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能,经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3种技术对肺动脉造影结果为阳性患者的CTA图像开展重建,采用合适窗位观察,对比3种不同后处理技术的栓子检出占比。结果CTA检查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6.00%、97.06%、85.71%、98.51%、75.00%。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技术均能检测到肺动脉和主干全部栓子;多平面重建对于叶动脉栓子检出率、对于段及以下动脉的栓子检出率以及总检出率均高于容积再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密度投影对于段及以下动脉的栓子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均高于容积再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TA检查用于肺动脉栓塞有着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多平面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出段及以下动脉的栓子,为临床诊断疾病、制订治疗方案和评定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ct血管造影 准确度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基于活体CT数据的成人右肺动脉分支形式及其临床意义
10
作者 刘海蓝 梅艺璇 +2 位作者 张翼 柳澄 刘树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3-459,共7页
目的 对三维重建下的右叶肺动脉的分支类型进行追踪与统计,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血管容积重建后处理技术对350例肺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处理,并根据血管三维显示图像对肺动脉分支形式进行分类与统计。结果 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成6种类型... 目的 对三维重建下的右叶肺动脉的分支类型进行追踪与统计,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血管容积重建后处理技术对350例肺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处理,并根据血管三维显示图像对肺动脉分支形式进行分类与统计。结果 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成6种类型,分别为单支前干+后升支型、单支前干型、单只前干+前升支+后升支型、单支前干+前升支型、上前干+下前干型、上前干+下前干+后升支型;中叶分为单干和双干2种类型;下叶的上段动脉分为单干、双干、3干3种类型,基底段动脉分为内侧(基)底段动脉+前(基)底段动脉+外后(基)底段动脉、内前(基)底段动脉+外后(基)底段动脉型以及内侧(基)底段动脉+前外侧(基)底段动脉+后段(基)底段动脉型。总之,右肺上叶、中叶和下叶占据最多的类型分别是单前干+后升支(56.6%)、单干的中叶动脉(57.4%)和单干的上段动脉+内侧底段动脉+前底段动脉+外后底段动脉共干(32.5%)。结论 通过大数据下肺血管造影三维重建结果将右肺动脉分支类型进行了明确地分类与统计,有助于肺部肿瘤的外科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肺动脉造影 容积重建 解剖学
下载PDF
CT肺动脉造影参数诊断肺动脉高压的价值
11
作者 王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12期2197-2200,共4页
目的:探讨CT肺动脉造影(CTA)参数诊断肺动脉高压(PAH)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35例疑似PAH患者为对象,根据右心导管术结果将患者分为PAH组(n=30)和非PAH组(n=5)。PAH患者根据mPAP分为轻度组(n=4)、中度组(n=6)... 目的:探讨CT肺动脉造影(CTA)参数诊断肺动脉高压(PAH)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35例疑似PAH患者为对象,根据右心导管术结果将患者分为PAH组(n=30)和非PAH组(n=5)。PAH患者根据mPAP分为轻度组(n=4)、中度组(n=6)、重度组(n=20)。均接受CTA检查,分析CTA参数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及其诊断PAH的价值。结果:PAH组dPA、rPA高于非PAH组(P<0.05)。dPA、rPA、mPAP在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中依次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PA、rPA与mPAP均呈正相关(P<0.05)。dPA、rPA、dPA+rPA诊断PAH的AUC分别为0.777(95%CI:0.604-0.899)、0.807(95%CI:0.638-0.920)、0.960(95%CI:0.833-0.998)。dPA+rPA诊断PAH的AUC高于dPA、rPA(P<0.05)。结论:PAH患者CTA参数如dPA、rPA值升高,与肺动脉压力呈线性正相关,可用于PAH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肺动脉造影 肺动脉高压 诊断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2
作者 吴昱 王宏辉 +2 位作者 王法 白彬 徐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1915-1919,共5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大咯血的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介入手术中寻找所有的出血动脉,并逐一进行栓塞治疗。68例患者栓塞治疗1周后复查支气管...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大咯血的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介入手术中寻找所有的出血动脉,并逐一进行栓塞治疗。68例患者栓塞治疗1周后复查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对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结果 80例大咯血的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共找到107支病变的出血动脉,介入手术中共找到118支出血动脉并成功栓塞治疗。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诊断的准确率为90.68%(107/118)。68例患者栓塞后治疗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显示所有已栓塞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效果良好。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可以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中寻找出血动脉提供准确的定位作用。栓塞治疗后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有利于对栓塞疗效的准确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咯血 ct血管造影 栓塞
下载PDF
咯血患者的胸部16层CT血管造影 被引量:12
13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3 位作者 沈策 刘士远 李成洲 肖湘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380-383,共4页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咯血患者相关血管影像学。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的病例,包括支扩或慢性炎症31例,原发性肺癌11例,肺内血管畸形4例,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咯血患者相关血管影像学。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的病例,包括支扩或慢性炎症31例,原发性肺癌11例,肺内血管畸形4例,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投影进行CTA重建观察与分析,其中10例有同期DSA对照。结果:肺癌和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均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其中13例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19例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扩张增粗,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时远端相互吻合成丰富的血管网,10例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血管畸形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团并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或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1例)。结论:咯血患者常见支气管动脉异常,并有不少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供血,少数为肺内血管畸形,16层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特征,指导相关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ct 血管造影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超 黄显龙 +5 位作者 杨华 李必强 唐茁月 胡源浩 李宗文 陈修燕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6-918,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CT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CTA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CT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CTA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部分可由体动脉供血,肺癌组供血动脉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肺癌组CT增强峰值显著大于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及错构瘤组(P<0.05),但与血管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各组的增强动态曲线不同:肺癌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主动脉期CT值迅速升高,120s形成强化高峰,延迟期缓慢下降;结核球组增强扫描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CT值逐渐升高,90s左右出现高峰;错构瘤组强化不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迅速强化,在15s左右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结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有效鉴别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内肿块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多期增强扫描 ct血管成像 支气管动脉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韩俊 杨晓峰 +1 位作者 吴凡 朱建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2008-2011,共4页
目的探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时应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大咯血的84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且于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治疗时再次明确患者的出血动脉,并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治疗1周后再行支气管动脉CTA复... 目的探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时应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大咯血的84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且于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治疗时再次明确患者的出血动脉,并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治疗1周后再行支气管动脉CTA复查。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动脉CTA在该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大咯血患者治疗前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共发现出血的病变血管112支,介入栓塞治疗时共发现出血的病变血管共123支,支气管动脉CTA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1.06%。患者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后均行介入栓塞治疗且治疗均成功,介入栓塞治疗后共有76例患者回院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病变血管栓塞治疗后均获良好栓塞效果。结论术前支气管动脉CTA检查能够为大咯血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术后再行该检查则可有效评估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咯血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介入栓塞治疗
下载PDF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2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成洲 肖湘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结果:254例(63.66%)右BA源自肋间后动脉,其中243例为最粗或唯一的右BA.ICBA主要起自第3及第4肋间后动脉(87.40%).全部的右肋间动脉-BA干均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绝大多数为降主动脉上第1支肋间后动脉.所有ICBA开口对应于T3~T6椎骨范围,向右未超过肋骨小头,63.0%的ICBA开口在椎体正前方.结论:右BA多数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开口位置大多在椎体正前方,16层CT血管造影可较好评价ICBA影像解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动脉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解剖学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琦 吴景全 +4 位作者 罗天友 黄兴涛 李信友 王剑华 刘历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50-1554,共5页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评价支气管动脉(BA)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1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的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112例中,BA清晰显示280支,其中右侧158支,左侧122支;BA的分支类型共9种,较为常见的是左右各1支(41.07%,46/112)、右2支左1支(24.11%,27/112)两种类型;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52.53%,83/158)和降主动脉(38.61%,61/15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88.52%,108/122),异位起源的BA共20支(7.14%),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BA共干(24.29%,68/280)。源自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侧壁和前壁最多,源自降主动脉的左BA和共干均以前壁最多。BA开口主要平对T5~T6水平,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降主动脉段BA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右侧为98.70°,左侧为105.12°。BA沿左右主支气管走行方式多样,右BA源自右肋间后动脉者,大多沿右主支气管后壁走行(45/83,54.22%)或同时行经右主支气管的后壁及下壁(25/83,30.12%);右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越过气管隆突下方沿右主支气管下壁走行(48/61,78.69%);左BA源自降主动脉者,大多沿左主支气管上壁走行(51/108,47.22%)或同时行经左主支气管的多个壁(36/108,33.33%)。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有效评价BA的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BA栓塞治疗咯血、BA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解剖学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咯血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18
作者 魏鼎泰 余燕武 张云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4259-4262,共4页
目的探讨大咯血相关血管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特征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反复或大量咯血来我院行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的患者38例,采用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 目的探讨大咯血相关血管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特征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反复或大量咯血来我院行支气管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的患者38例,采用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相关血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大咯血常见病因:支气管扩张16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8例,炎性病变8例,肺结核6例。CTA共检出54支咯血相关动脉,供应病灶的支气管动脉均显示异常,7例伴有肺循环动脉供血,7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结论 CTA能够提供咯血相关血管的起源、走行、数目等三维影像特征,不但在介入栓塞术前的病情评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咯血病因的鉴别诊断方面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被引量:23
19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3 位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李成洲 陶晓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结果肺癌组至少1支BA在VR中能清晰显示的有152例,显示率92.7%,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69.6%,平均2.03支/例。肺癌组25.8%的支气管动脉走行至段以下或病灶内,明显多于对照组(1.7%),且肺癌同侧走行至段以下的BA(40%)明显多于对侧(8.8%)。所有研究对象BA走行至叶支气管最多,占31%。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亦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结论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活体无创性、立体化清晰显示原发性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特征,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扩张和支气管动脉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咯血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琦 吴景全 +4 位作者 罗天友 吕发金 欧阳羽 黄兴涛 李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132-2135,共4页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咯血相关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扫描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3例,支气管扩张(以下简称支扩)或慢性炎症21例,支气管肺...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咯血相关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扫描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3例,支气管扩张(以下简称支扩)或慢性炎症21例,支气管肺癌合并支扩2例,肺内血管畸形2例,肺隔离症3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相关血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肺癌、支扩及慢性炎症36例中,供应病灶的支气管动脉均显示异常,15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供应病灶的动脉共117支,其中支气管动脉占71.8%(84/117),10支存在异位起源,肺外体循环动脉占28.2%(33/117),其来源和数目与病灶所处位置、累及范围及胸膜病变密切相关;肺动静脉瘘1例,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及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支气管动脉畸形1例,表现为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伴多个动脉瘤形成;肺隔离症3例,表现为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分支供血病灶。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提供咯血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等详细数据,有效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的三维影像特征,在咯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