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cription profiles of skin and head kidney from goldfish suffering hemorrhagic septicemia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TLR signaling pathway 被引量:4
1
作者 Jian-Peng Chen Wei Pang +2 位作者 Zi-Wei Zhao Yan-Hui Bi Xiao-Wu Chen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37-342,共6页
DEAR EDITOR, Hemorrhagic septicemia is an acute, highly fatal disease that affects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 immune genes, the transcriptomes of the skin and head kidney o... DEAR EDITOR, Hemorrhagic septicemia is an acute, highly fatal disease that affects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elated immune genes, the transcriptomes of the skin and head kidney of goldfish suffering hemorrhagic septicemia were sequeneed, assembled, and characte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FISH SUFFERING hemorrhagic septicemia TLR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of Pyrosequencing Technology for Detecting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 (VHSV)
2
作者 Yin Weili Liu Yao +3 位作者 Huang Wei Zhang Sihua Yue Zhiqin Sun Tao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7年第6期407-410,共4页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establish pyrosequencing methods for detecting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 (VHSV). [ Method ] One pair of PCR primers and one pyrosequencing primer of VHSV were designed. The pyro...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establish pyrosequencing methods for detecting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 (VHSV). [ Method ] One pair of PCR primers and one pyrosequencing primer of VHSV were designed. The pyrosequencing reaction system and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and the pyrosequencing method for detecting VHSV was established. [ Result] This method was only able to specifically detect the objective viruses in the eight fish viruses, and the method had the advantage of high sensitivity. The minimum detectable limit of nucleic acid was 82 copies/μL. The method was verified by detecting VHSV in 1 924 batches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omestic and imported fishes. The detection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raditional RT-PCR, and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method could meet the detection requirement for aquatic animal diseases. [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s a new detection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quatic animal virus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 (VHSV) PYROSEQUENCING Detec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Xingnaojing injection on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septicemia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ice 被引量:1
3
作者 Wen-qian WANG Shuang WU Feng-hua FU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7-307,共1页
OBJECTIVE Xingnaojing injection(XNJ) is an extracts of Angong Niuhuang Pill that is a well-know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epticemia and stroke.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 OBJECTIVE Xingnaojing injection(XNJ) is an extracts of Angong Niuhuang Pill that is a well-know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epticemia and stroke.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XNJ on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septicemia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 mice models.METHODS The septicemia mice models were induc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with lipopolysaccharide(20 mg·kg^(-1)).And the ICH mice models were made by intrastriatal injec.tion of bacterial collagenase.The septicemia animals were treated intravenously with XNJ at dose of2.5,5,10,or 15 mL·kg^(-1).The ICH animals were treated intravenously with XNJ at dose of 10 mL·kg^(-1).Thereafter,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 was assayed by FITC-D method.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44.72±4.30),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 in the mice in septice.mia group(233.68±28.18)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Treatment with XNJ at dose of 5,10,and 15 mL·kg^(-1) reduced 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150.45±17.52,139.21±17.05,132.55±18.88,respectively,P<0.01) except 2.5 mL·kg^(-1)(240.71±21.42,P>0.01);Compared with sham group(57.88±7.31),the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mucosa in the mice of ICH(282.25±23.78)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Treatment with XNJ(10 mL·kg^(-1)) in the mice of ICH group ameliorated the change of permeability in intestinal mucosa(148.83±15.86,P<0.01).CONCLUSION XNJ exhibit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septicemia and ICH,which will prevent the endotoxin to penetrate the intestinal mucosa and then to enter the circulation in infections and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醒脑静注射液 败血症 治疗方法
下载PDF
倍他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早产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青宇 李丝雨 +4 位作者 刘林凤 刘倩 钟晴 周红建 李俊霞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8期58-61,108,共5页
倍他米松是地塞米松的同分异构体,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内毒素和免疫抑制等功能。倍他米松磷酸钠(BSP)注射液是倍他米松的磷酸盐制剂,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ACS)类药物,其临床应用较广。BSP治疗早产已有充分的证据并被纳入各国指南,然而... 倍他米松是地塞米松的同分异构体,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内毒素和免疫抑制等功能。倍他米松磷酸钠(BSP)注射液是倍他米松的磷酸盐制剂,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ACS)类药物,其临床应用较广。BSP治疗早产已有充分的证据并被纳入各国指南,然而这些证据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相关证据则较少。我国关于BSP在产科应用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关于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疗效和安全性直接比较的临床研究较少,BSP治疗早产后儿童期和成年期随访研究尚不足。因此,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为早产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他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早产 呼吸窘迫综合征 败血病 脑室内出血
下载PDF
美洲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金先 李英英 +3 位作者 陈强 陈曦 宋铁英 葛均青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3,共6页
为明确美洲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病原,本研究采集福建省某养殖场的美洲鳗鲡病料组织样品制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织病变,结果显示,病鳗的鳃、肝脏和肾脏呈现广泛性红细胞渗出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将病料样品接种鳗鲡肾脏细胞系(EK)... 为明确美洲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病原,本研究采集福建省某养殖场的美洲鳗鲡病料组织样品制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织病变,结果显示,病鳗的鳃、肝脏和肾脏呈现广泛性红细胞渗出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将病料样品接种鳗鲡肾脏细胞系(EK)进行病毒的分离,对分离病毒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接种病料样品匀浆液的EK细胞出现合胞体病变,可见细胞核内有大量直径约120 nm的病毒。提取病毒基因后作为模板,采用PCR鉴定,结果证实其为鳗鲡疱疹病毒(AngHV),将其命名为AngHV-20713。进一步扩增分离病毒的ORF71基因并分析其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AngHV-20713与其它AngHV的同源性为93.6%~99.0%,且与分离自美洲鳗鲡的AngHV亲缘关系最近。将分离病毒以106 pfu/尾腹腔注射健康的美洲鳗鲡和欧洲鳗鲡,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AngHV-20713对鳗鲡具有致病性,感染鳗鲡可见体表黏液脱落、胸鳍出血等“脱黏败血综合征”症状,并导致美洲鳗鲡60%的发病率和20%的死亡率,而感染的欧洲鳗鲡死亡率高达56.7%。利用qPCR从感染病毒的美洲鳗鲡各组织内均可检测到AngHV,从内脏可再次分离培养到AngHV-20713,表明AngHV是美洲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病原。本研究为深入开展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的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鳗鲡 脱黏败血综合征 鳗鲡疱疹病毒 病原
下载PDF
α-Lipoic Acid Exerts Its Antiviral Effect against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VHSV) by Promoting Upregulation of Antiviral Genes and Suppressing VHSV-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被引量:2
6
作者 Wanwan Zhang Xiaoqi Chen +4 位作者 Fangzhao Yu Fengquan Li Wangdong Li Meisheng Yi Kuntong Jia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520-1531,共12页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VHSV), belonging to the genus Novirhabdovirus, Rhabdoviridae family, is a causative agent of high mortality in fish and has caused significant losses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Cur...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VHSV), belonging to the genus Novirhabdovirus, Rhabdoviridae family, is a causative agent of high mortality in fish and has caused significant losses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Currently, no effective vaccin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approved inhibitors, or othe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options are available against VHSV. α-Lipoic Acid(LA), a potent antioxidant, has been proposed to have antiviral effects against different viruses. In this study, LA(CC_(50)= 472.6 lmol/L) was repurposed to exhibit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VHSV. In fathead minnow cells,L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ell viability post-VHSV infection(EC_(50)= 42.7 lmol/L), and exerted a dose-dependent inhibitory effect on VHSV induced-plaque, cytopathic effects, and VHSV glycoprotein expression. The time-of-addition assay suggested that the antiviral activity of LA occurred at viral replication stage. Survival assay revealed that LA could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the survival rate of VHSV-infected largemouth bass in both co-injection(38.095% vs. 1.887%,P < 0.01) and post-injection manner(38.813% vs. 8.696%, P < 0.0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dditional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d q RT-PCR analysis revealed LA treatment up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several antiviral genes, such as IRF7, Viperin, and ISG15. Moreover, LA treatment reduced VHSV-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in addition to Nrf2 and SOD1 expression. Taken together, these data demonstrated that LA suppressed VHSV replication by inducing antiviral genes expression and reducing VHSV-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new dir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antiviral candidate drugs against VHSV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VHSV) α-Lipoic acid(LA) ANTIVIRAL IFN response Oxidative stress
原文传递
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传染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徐伯亥 殷战 +1 位作者 吴玉深 蔡桃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59-266,共8页
于1990—1991年的5—10月间,从湖北、湖南、河南和广东4省的9种淡水养殖鱼类的发病鱼睥、肝、肾中分离的93株细菌为材料,经100多个表型特征和细菌DNA中G+Cmol%遗传型特性测定等研究结果,可归属为产气单胞菌属中的运动性嗜中温产气单胞... 于1990—1991年的5—10月间,从湖北、湖南、河南和广东4省的9种淡水养殖鱼类的发病鱼睥、肝、肾中分离的93株细菌为材料,经100多个表型特征和细菌DNA中G+Cmol%遗传型特性测定等研究结果,可归属为产气单胞菌属中的运动性嗜中温产气单胞菌和弧菌属中的河弧菌。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优先律应为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Zimmermann)nom.rev];而河弧菌与以前所描述的生物变种Ⅰ、Ⅱ型不同:在43℃能生长;发酵水杨苷产酸;利用D-葡糖酸钙、腐胺;不能利用戊二酸,D-葡糖醛酸;从D-葡萄糖产气;DNA中的G+Cmol%为47(Tm),鉴定为河弧菌生物变种Ⅲ(新生物变种Vibrio fluvialis Biovar Ⅲ.Biovar 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单胞菌 弧菌 淡水养殖 鱼纲
下载PDF
鲢鳙鱼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3
8
作者 孙承文 任燕 +2 位作者 石存斌 潘厚军 吴淑勤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8,共4页
从江西省南城县和广东省佛山市、韶关市患细菌性败血症病鲢鱼、鳙鱼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人工感染鲢后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此3株菌对剑尾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2.64×105、9.24×104、4.45×105CFU/g。对3株病原菌进行... 从江西省南城县和广东省佛山市、韶关市患细菌性败血症病鲢鱼、鳙鱼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人工感染鲢后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此3株菌对剑尾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2.64×105、9.24×104、4.45×105CFU/g。对3株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为进一步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对其16SrRNA序列扩增测序,并与相关细菌16SrRNA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为一支。Aero气溶素基因PCR扩增出209bp条带,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此3株菌为含有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气溶素基因 致病性
下载PDF
西伯利亚鲟败血症病理学观察与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赵凤岐 曹谨玲 刘青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6-323,共8页
针对西伯利亚鲟发生败血症的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观察和病原学研究。病鱼主要特征为严重出血性败血症,发病率20%、死亡率15%。主要症状为:鱼体消瘦,嘴肿、四周充血,肛门红肿,鱼体两侧体表、腹部、口腔及下颌充血,尤以背鳍... 针对西伯利亚鲟发生败血症的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观察和病原学研究。病鱼主要特征为严重出血性败血症,发病率20%、死亡率15%。主要症状为:鱼体消瘦,嘴肿、四周充血,肛门红肿,鱼体两侧体表、腹部、口腔及下颌充血,尤以背鳍、胸鳍、腹鳍及尾鳍基部充血显著,体表溃疡,有的伴有水霉着生。在对病鱼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上,从患病鱼中分离得到一种优势细菌,经感染性试验证明对健康西伯利亚鲟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症状与自然发病鲟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溶血性、蛋白酶检测、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证实引起西伯利亚鲟发生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病原菌对头胞噻肟钠、硫酸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黏杆菌素、乳酸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等药物具有抗性。本研究结果对西伯利亚鲟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败血症 病理学 病原学 嗜水气单胞菌
下载PDF
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血药浓度监测和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军 吕一枝 +2 位作者 李志飞 邹英杰 汤晶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3期4109-4114,共6页
目的评价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万古霉素治疗败血症的住院新生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的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 目的评价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万古霉素治疗败血症的住院新生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的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分为A组(<10 mg/L)8例、B组(10~20 mg/L)34例和C组(>20 mg/L)8例,同期另选择非感染性疾病或非免疫系统疾病的住院新生儿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B、C组患儿的血药浓度、药敏试验指标、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4组免疫功能指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谷浓度、峰浓度、24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24)/最低抑菌浓度(MIC)预测临床疗效的效能。结果 B组、C组患儿谷浓度、峰浓度、AUC24以及AUC24/MIC均高于A组(P<0.05);C组患儿谷浓度、峰浓度、AUC24以及AUC24/MIC高于B组(P<0.05)。A、B、C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细菌学疗效优于A组(P<0.05)。AUC24/MIC预测临床疗效的效能优于谷浓度和峰浓度(Z=4.153、4.201,P值均<0.001)。C组患儿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P<0.05)。治疗前,A、B、C组患儿的CD_3^+、CD_4^+、CD_8^+比例以及Ig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_(64)^+、NK细胞比例以及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B组和C组的CD_3^+、CD_4^+、CD_8^+比例和IgA、IgG水平高于A组,CD_(64)^+、NK细胞比例以及IgM水平低于A组(P<0.05);治疗后,A、B、C组患儿的免疫学指标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血药浓度监测在万古霉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中有重要作用;万古霉素谷浓度为10~20 mg/L时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且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AUC24/MIC>391可以预测患儿的治疗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败血症 新生儿学 万古霉素 血药浓度
下载PDF
外周血HMGB1、sTLR4表达与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相关胎膜早破及早发型败血症的关系 被引量:17
11
作者 邓永红 王璟 +2 位作者 王晓莉 李文霞 熊万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33-38,共6页
目的探讨母体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可溶性Toll样受体4(sTLR4)表达与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HCA)相关胎膜早破及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足月分娩的胎膜早破(>1... 目的探讨母体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可溶性Toll样受体4(sTLR4)表达与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HCA)相关胎膜早破及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足月分娩的胎膜早破(>12 h)产妇314例。根据分娩后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分为HCA组135例和非HCA组179例;另外根据新生儿随访情况,将受试对象分为EOS组21例和非EOS组293例。采集受试对象第一产程静脉血,比较各组产妇外周血HMGB1、sTLR4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HCA组WBC、HMGB1及sTLR4水平高于非HCA组(P<0.05)。HMGB1、sTLR4、WBC联合诊断HC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95%CI:0.826,0.89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86(95%CI:0.623,0.694)和0.901(95%CI:0.871,0.92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妇临产外周血HMGB1[OR=5.899(95%CI:2.413,15.386)]是发生HC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TLR4[OR=0.771(95%CI:0.624,0.914)]是发生HCA的独立保护因素。EOS组孕妇HMGB1、sTLR4水平高于非EOS组,合并HCA例数多于非EOS组(P<0.05)。HMGB1、sTLR4联合预测EOS的AUC为0.888(95%CI:0.840,0.92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61(95%CI:0.837,0.882)和0.768(95%CI:0.717,0.804)。结论母体血清HMGB1及其受体sTLR4水平与HCA及EOS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HCA的早期诊断及新生儿EOS的早期预警都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膜羊膜炎 胎膜早破 出血性败血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早期诊断
下载PDF
恩诺沙星控制嗜水气单胞菌性鲫败血症的防耐药用药方案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丽娟 权可艳 +3 位作者 王浩 胡鲲 杨先乐 吕利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5-643,共9页
为了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制定防止耐药菌产生的用药方案,本研究利用近年来提出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和耐药选择窗(MSW)这两个药效学(PD)参数,并结合药代动力学(PK)参数,制定恩诺沙星防耐药突变用药方案,控制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鲫细菌... 为了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制定防止耐药菌产生的用药方案,本研究利用近年来提出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和耐药选择窗(MSW)这两个药效学(PD)参数,并结合药代动力学(PK)参数,制定恩诺沙星防耐药突变用药方案,控制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鲫细菌性败血症。研究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对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参数为: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125μg/mL;2MIC、4MIC、8MIC的抗菌后效应(PAE)分别为(1.67±0.42)h、(2.03±0.17)h、(2.38±0.06)h;MPC为1.125μg/mL;MSW为0.125-1.125μg/mL。根据鲫(Carassius auratus)口灌恩诺沙星后的药代动力学曲线,得出血浆药物浓度>MPC的时间分别为5 h、9.5 h、23 h。PK/PD综合参数:24 h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MIC的比值(AUC24/MIC)分别为137.22、285.15、426.25;峰浓度与MIC的比值(Cmax/MIC)分别为15.05、41.43、52.32。综合血浆药物浓度>MPC的时间超过(24-PAE)h、AUC24/MIC≥100或Cmax/MIC>8的指标,建议恩诺沙星在控制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鲫细菌性败血症时的给药方案为:给药剂量20 mg/kg体质量,1次/d。根据肌肉内恩诺沙星的药动学方程,药残达到国家限量标准所需时间约为25 d,所以建议休药期不低于25 d。本研究方案也可广泛用于其他水产养殖抗菌药物的防耐药突变用药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防耐药突变 用药方案 恩诺沙星
下载PDF
鳗鲡疱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4
13
作者 葛均青 杨金先 +1 位作者 龚晖 林天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79-1583,共5页
为获知鳗鲡"脱粘败血病"与病毒的关系,实验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发病的欧洲鳗鲡内脏器官组织匀浆液中纯化了病毒粒子,负染后利用电镜观察;进一步用EO细胞对病毒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 为获知鳗鲡"脱粘败血病"与病毒的关系,实验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发病的欧洲鳗鲡内脏器官组织匀浆液中纯化了病毒粒子,负染后利用电镜观察;进一步用EO细胞对病毒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然后,提取病毒DNA,利用鳗鲡疱疹病毒的PCR检测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接种匀浆上清液的EO细胞出现细胞融合的病变效应;分离病毒的病毒粒子具囊膜,大小约为200 nm;从感染病毒的细胞上清液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表明,该序列与鳗鲡疱疹病毒欧洲株(AngHV-1)的序列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利用EO细胞分离了一株鳗鲡病毒,经形态观察和DNA分析,确认该病毒为鳗鲡疱疹病毒,命名为AngHV-FJ。该研究为深入开展鳗鲡疱疹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鳗鲡"脱粘败血病"的防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鳗鲡 鳗鲡疱疹病毒 脱粘败血病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用两种ELISA方法快速检测大菱鲆细菌性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斌 范薇 +3 位作者 李艳 丁鉴锋 孙岑 刘永波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2-257,共6页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nzoa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为抗原,从免疫家兔体内获得高免疫血清,建立快速检测大菱鲆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间接ELISA技术。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间接ELISA抗原和...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nzoa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为抗原,从免疫家兔体内获得高免疫血清,建立快速检测大菱鲆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间接ELISA技术。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间接ELISA抗原和抗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10^7个/mL和1:20000;最低检测菌浓度为10^4个/mL;抗血清与其他细菌标准菌株的交叉反应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将该方法优化后检测了19尾人工感染出血性败血症并发病的大菱鲆和19尾健康的大菱鲆,阳性检测率分别为89.5%和的10.5%。同时在间接ELISA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竞争ELISA检测技术,结果表明:理想的包被抗原浓度为10^7个/mL,兔抗血清的工作浓度为1:20000,酶标抗体工作浓度为1:1000,可测最适范围为2×10^5~2×10^8个/mL,最低检测菌浓度为2×10^5个/mL,得到回归方程y=-0.3811x+2.2335,R^2=0.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出血性败血症 迟钝爱德华氏菌 间接ELISA技术 竞争ELISA技术
下载PDF
不同血清型牛源巴氏杆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8
15
作者 段新华 李建军 +2 位作者 杨学云 王登峰 王治才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5-177,共3页
巴氏杆菌是引起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之一,其致病血清型主要有荚膜A、B和E型。本试验选择、合成了针对3种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引物,建立了检测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多重PCR鉴别诊断方法。试验用2.5ngDNA模板即可扩增出目的基因,通过对引进... 巴氏杆菌是引起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之一,其致病血清型主要有荚膜A、B和E型。本试验选择、合成了针对3种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引物,建立了检测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多重PCR鉴别诊断方法。试验用2.5ngDNA模板即可扩增出目的基因,通过对引进的参考菌株进行检测表明,用该方法进行牛源巴氏杆菌的诊断和菌株分型特异性好,敏感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杆菌 牛出血性败血症 多重PCR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黄鳝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 被引量:61
16
作者 陈怀青 陆承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1-23,共3页
本文报告1989年夏季对江苏某特种水产养殖场暴发的黄鳝出血性败血症所进行的病原学研究结果。从濒死黄鳝实质性脏器分离到一种细菌,经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法人工感染正常无病黄鳝,均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并死亡,从死亡黄鳝中亦再... 本文报告1989年夏季对江苏某特种水产养殖场暴发的黄鳝出血性败血症所进行的病原学研究结果。从濒死黄鳝实质性脏器分离到一种细菌,经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方法人工感染正常无病黄鳝,均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并死亡,从死亡黄鳝中亦再次获得同样细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以极生单鞭毛运动,细胞色素氧化酶阳性,V-P试验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发酵甘露醇,水杨苷和阿拉伯糖,不发酵肌醇,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对新生霉素不敏感,与嗜水气单胞菌参考菌株的交叉凝集试验为阳性。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黄鳝
下载PDF
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肠屏障功能障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连阳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秦红军 唐苏雅拉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7期767-770,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的肠屏障功能,以及与肠道传输和血流量的关系方法 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休克(SS)组和失血性休克复苏(HS)组,染料法测定肠道传输,同位素标记生物微球法测量肠道血流量,应用荧光素异硫氢酸葡聚糖(FITC-D...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的肠屏障功能,以及与肠道传输和血流量的关系方法 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休克(SS)组和失血性休克复苏(HS)组,染料法测定肠道传输,同位素标记生物微球法测量肠道血流量,应用荧光素异硫氢酸葡聚糖(FITC-D)和辣根过氧化酶(HRP)Ⅱ型两种分子探针测定小肠通透性,同时观察肠腔内细菌繁殖和细菌移位.结果 HS组1,2h时相点小肠传输速率为13.5%和24.6%,较SS组的51.5%和56.6%显著延迟(P<0.01)HS组1和2h空肠、回肠和结肠血流量显著降低,分别为0.52和0.47mL·min^1·g^1(SS组的1.13和1.04,P<0.05),0.43和0.41mL·min^(-1)·g^(-1)(SS组0.80和0.80,P<0.05),0.36和0.27mL·min^(-1)·g^(-1)(SS组0.62和0.64,P<0.01);HS组1,2h后肠腔内注射FITC-D门静脉血中含量显著升高,空肠内注射后分别为1.38和1.41mg·L^(-1)(SS组0.14和0.13,P<0.01),回肠内注射后分别为0.18和0.21mg·L^(-1)(SS组0.03和0.03,P<0.01);HS组1,2h后肠腔内注射HRP门静脉血中含量显著升高,空肠内注射后分别为6.25和8.16μg·L^(-1)(SS组3.18和2.88,P<0.01),回肠内注射后分别为3.15和3.08μg·L^(-1)(SS组1.59和1.57,P<0.01);HS组1,2和4h后小肠内细菌含量增加,空肠1,2h为58.0,82.0(×10~3CFU/cm^2)(SS组9.4,9.8,P<0.05).回肠2,4h为114.7,71.2(×10~3CFU/cm^2)(SS组10.2,20.4,P<0.05).伴随细菌移位的发生.结论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存在肠屏障功能损害,肠道传输延迟导致的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和肠道血流量下降引起的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是肠源性细菌移位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休克 复苏术 病理生理 微生物 细菌移位
下载PDF
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基质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若林 沈娇娇 +4 位作者 蒋书东 杨彩桥 张晓华 鲍传和 彭开松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4-220,共7页
为了对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 VHSV)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进行功能研究,本实验通过PCR扩增了M基因全长序列,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 为了对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 VHSV)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进行功能研究,本实验通过PCR扩增了M基因全长序列,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后进行IPTG诱导表达,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并运用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显示,M基因全长为606bp,IPTG诱导得到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大小约为36 kD,比预计略小。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大于1:102400,Westernblot检测显示该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纯化的融合蛋白和VHSV感染的鲤上皮瘤(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EPC)细胞中的M蛋白。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蛋白多抗能识别感染VHSV的EPC细胞中的M蛋白,且M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本研究中M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将有助于开展M蛋白的功能研究及疾病的免疫学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 基质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施氏鲟病原嗜水气单胞菌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双凤 邹作宇 +4 位作者 韩志忠 曲立 董宏伟 徐连伟 蔡勋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3,共5页
以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hii)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为抗原,免疫兔获得高免血清,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施氏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ELISA技术。结果显示: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107CFU... 以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hii)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为抗原,免疫兔获得高免血清,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施氏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ELISA技术。结果显示: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和抗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107CFU/mL和1∶20000;病原菌检测灵敏度为每孔104CFU;抗血清与其它细菌标准菌株的交叉反应结果均呈阴性;阻断实验中的阻断率达66.88%;交叉反应和阻断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将该方法标准化后检测了22份人工感染后的施氏鲟和健康施氏鲟,阳性检测率分别为90.9%和13.6%,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已发病的施氏鲟,而且能够检测带菌的施氏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hii) 细菌性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间接ELISA
下载PDF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 被引量:10
20
作者 倪穗 余晓巍 +3 位作者 王建平 雷爱莹 曾地刚 吴雄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9-493,共5页
参照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序列,根据PCR引物设计的原则,设计巢式PCR引物,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如何快速检测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RT-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参照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序列,根据PCR引物设计的原则,设计巢式PCR引物,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如何快速检测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RT-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巢式RT-PCR扩增获得279bp的特异性片断,阴性对照无扩增条带。巢式RT-PCR扩增出的特异性片段经测序分析,结果证实与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出0.1pg的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RNA。初步建立了VHSV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特异,可为VHSV的检测提供一个快速、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 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