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wo fluid resuscitations on the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small intestine in ra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被引量:3
1
作者 高新跃 任从才 +3 位作者 周强 庞庆丰 吴长毅 曾因明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7年第2期109-115,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wo fluid resuscitations on the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the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small intestine in ra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Methods: Fifty SD healthy male rats w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wo fluid resuscitations on the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the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small intestine in ra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Methods: Fifty SD healthy mal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 n = 10 per group) : Group A ( Sham group), Group B ( Ringer' s solution for 1 h ), Group C (Ringer' s solution for 24 h ), Group D ( hydroxyethyl starch for 1 h ) and Group E (( hydroxyethyl starch for 24 h). A model of ra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was established. The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liver, content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changes of myeloperoxidase enzyme (MPO) activities in small intestine were pathologically investigated after these two fluid resuscitations, respectively. Results : The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TNF-α in the small intestine were detected at 1 h and 24 h after fluid resuscit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ranslocated bacteria, TNF-α and MPO activities in Group C compared with Group B,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Group E compared with Group D and in Group B compared with Group D. The number of translocated bacteria and TNF-α express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Group E as compared with Group C. Conclusions: The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TNF-α in the small intestine exist 24 h after fluid resuscitation. 6 % hydroxyethyl starch can improve the intestinal mucosa barrier function better than the Ringer' s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 hemorrhagic Intestinal mucosa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fluid resuscitation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谭清实 付强 +4 位作者 马武剑 吴敬芳 王勇 贾代良 李京玉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2期1773-1776,共4页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休克(TH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THS患者,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限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液体复苏,限制组... 目的 研究两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休克(TH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THS患者,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限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液体复苏,限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损害指标及预后。结果 复苏后,限制组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均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限制组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限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相比常规液体复苏,LFR能够更明显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血液动力学 心肌损伤 预后
下载PDF
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炎症因子的影响及预后相关分析
3
作者 丁国钰 葛兰 +1 位作者 朱春燕 张虎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1期1702-170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B超的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模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炎症因子的影响及不同液体复苏模式与患者预后的联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基于B超的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模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栓弹力图、炎症因子的影响及不同液体复苏模式与患者预后的联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组接受基于B超的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血凝块最大强度]、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10]差异。根据104例患者28 d内死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情况分为为预后不良组(n=23)和预后良好组(n=81)。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模式与预后的联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ICU住院时间更少(P<0.05);干预1 h,R、K更低,血凝块最大强度更大(P<0.05);干预1 h,TNF-α、IL-6、IL-10更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6 h、限制性液体复苏占比更大,休克指数、ISS评分更高(P<0.05)。以发病至入院时间(<6 h=1,≥6 h=0)、液体复苏模式(下腔静脉变异指导=1,限制性液体复苏=0)、休克指数、ISS评分为自变量,预后(预后不良=1,预后良好=0)为因变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液体复苏模式、发病至入院时间、ISS评分是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P<0.05)。结论基于B超的下腔静脉变异指导液体复苏可提升患者康复与治疗效率,改善血栓弹力图、炎症反应,是改善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上下腔静脉变异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白蛋白与血红蛋白/白蛋白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周浩 方熙 +2 位作者 康健 李华 李琳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593-599,共7页
目的探究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白蛋白(HB/ALB)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创伤绿色通道的90例THS患者数据,根据7 d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76)与死亡组... 目的探究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白蛋白(HB/ALB)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创伤绿色通道的90例THS患者数据,根据7 d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76)与死亡组(n=14)。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院前时间、GCS、生命体征、ISS、入院首次实验室结果、入院24 h内的补液输血情况、结局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确定各预测指标的截断值,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7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HB/ALB的截断值分组,绘制生存曲线,评估与各次要结局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90例THS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28例;年龄18~84岁,平均46.9岁;7 d内死亡14例(15.6%)。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年龄[(56.8±16.6)岁vs.(45.0±18.3)岁]、GCS(12分vs.15分)、ISS(29分vs.19分)、尿素氮[(8.0±2.6)mmol/L vs.(5.6±2.0)mmol/L]、肌酐(100.8 mol/L vs.61.3 mol/L)、ALB[(23.2±4.0)g/L vs.(30.2±6.6)g/L]、PT(15.7 s vs.13.6 s)、APTT(34.9 s vs.28.3 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ALB≤28.1 g/L(OR=112.791,95%CI:1.663~7647.721,P=0.028)、GCS≤13分(OR=18.293,95%CI:1.037~322.820,P=0.047)是7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7 d生存曲线发现HB/ALB>3.3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HB/ALB≤3.3患者,同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用机械通气以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概率明显升高。结论早期ALB水平能预测THS患者的预后情况,ALB≤28.1 g/L提示THS患者预后不佳。HB/ALB>3.3对THS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用机械通气以及入住ICU等次要预后也有不良影响,动态监测ALB与HB/ALB对于评估复苏情况、指导复苏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白蛋白 血红蛋白/白蛋白 液体复苏 预后
下载PDF
液体复苏抑制血管组织铁死亡对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细胞结构损伤的减轻作用
5
作者 彭小勇 朱娱 +5 位作者 张双博 朱英国 李涛 刘良明 王建民 杨光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7-1234,共8页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铁死亡发生情况和血管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取5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液体复苏(治疗)组,每组18只,每组随机取10只...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铁死亡发生情况和血管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取5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液体复苏(治疗)组,每组18只,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观察存活情况,另8只大鼠用于检测其他指标。观察各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ST)、24 h及72 h存活情况,观察各组大鼠血压(B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乳酸(LAC)、血糖(GLU)、铁离子、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铁死亡标志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铁代谢调节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 (HO-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病理形态表现。结果:正常组大鼠全部存活72 h,模型组大鼠最长ST不超过9 h。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ST和24 h存活率(SR)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P、HR和RR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BP、HR和RR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及Scr和BUN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中LAC和GLU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铁离子浓度、GSH水平、MDA水平和LDH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铁离子浓度和LDH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GPX4和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GPX4和SLC7A1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显微病理,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各层细胞排列紊乱,明显肿胀,厚度明显增加;治疗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超微病理,正常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内皮细胞下基质无肿胀;模型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膜破坏,细胞质溶解破碎,且内皮细胞下基质明显肿胀;治疗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减轻。结论: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组织发生铁死亡,液体复苏能够通过抑制血管组织铁死亡减轻血管细胞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损伤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铁死亡 血管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多系统器官功能及氧供氧耗的影响
6
作者 陈信忠 钟旺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6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究及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多系统器官功能及氧供氧耗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2022年3月永安市立医院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则... 目的:探究及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多系统器官功能及氧供氧耗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2022年3月永安市立医院的8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则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氧供氧耗指标[氧供(DO_(2))、氧供指数(DO_(2)I)、氧耗(VO_(2))、氧耗指数(VO_(2)I)]。结果: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及氧供氧耗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6 h两组的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及心肌损伤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氧供氧耗指标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多系统器官功能损害,且对氧供氧耗的影响也更为积极有效,因此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失血性休克 多系统器官功能 氧供 氧耗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7
作者 崔锐红 罗恒 +6 位作者 瞿丽娟 尹文 李俊杰 王倩梅 徐云云 王娇 黄杨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586-592,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龄18~55岁,平均38.6岁;道路交通伤51例... 目的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龄18~55岁,平均38.6岁;道路交通伤51例,高处坠落伤24例,挤压伤21例。患者入院后均完成止血、骨折外固定等外科急救处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完善血常规等术前检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快速液体复苏,及时补充足量的平衡液、胶体液、悬浮红细胞、血浆等,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前期适当输入高渗氯化钠溶液,而后输入平衡液等。比较两组入院时、复苏后3 d生命体征指标,凝血指标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II(APACHEⅡ)评分,电解质水平以及入院时、复苏后30 min、1 h炎症因子水平,观察两组预后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复苏后3 d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氧合指数(PaO_(2)/FiO_(2))、MAP、中心静脉压(CVP)与入院时比较均升高,血乳酸(LAC)、HR与入院时比较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复苏后3 d上述生命体征指标改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后3 d TT、PT、APTT与入院时比较均升高,APACHEⅡ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复苏后3 d TT、PT、APTT、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后3 d Na+与入院时比较均升高,K+与入院时比较均降低(P<0.05);但两组复苏后3 d Cl^(-)、Mg^(2+)、N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y干扰素(y-IFN)、IL-4、IL-6、TNF-α的时点、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后30 min、1 h的y-IFN、IL-4、IL-6、TNF-α与入院时相比均显著升高,且复苏后1 h的y-IFN、IL-4、IL-6、TNF-α高于复苏后30 min(P<0.05),但研究组复苏后30 min、1 h的y-IFN、IL-4、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肾衰竭、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8.3%vs.37.5%,2.1%vs.16.7%,P<0.05)。结论限制性急诊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具有较好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状态,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急诊 液体复苏 效果 预后
下载PDF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文秀 张琪 尹文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863-868,共6页
创伤失血性休克时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灌注降低,组织细胞从有氧代谢过渡到无氧代谢,乳酸集聚,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机体死亡。液体复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详细总结了目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现状,重点讨论了潜... 创伤失血性休克时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灌注降低,组织细胞从有氧代谢过渡到无氧代谢,乳酸集聚,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机体死亡。液体复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详细总结了目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现状,重点讨论了潜在复苏液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应用及科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RBC代用品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周彩云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单纯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间厦门市湖里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0例产科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和研究组120例(...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单纯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间厦门市湖里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0例产科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和研究组120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0 min及120 min时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后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丙二醛、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产科产后出血治疗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相较于常规液体复苏而言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 限制性液体复苏 产后出血 氧化应激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体温管理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10
作者 吴岩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70-74,共5页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体温管理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常规组给予传统...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体温管理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常规组给予传统液体复苏联合体温管理治疗,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体温管理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入院时,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皮质醇(Co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复苏时、复苏2 h后,观察组的TNF-α、IL-8、Cor及MDA水平低于常规组,IL-10、SOD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入院时,两组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无明显差异(P>0.05);复苏时、复苏2 h后,观察组的TT、PT及APTT短于常规组,CO、CI及GEDVI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体温管理可有效缩短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快速缓解炎症、应激反应,促进心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体温管理 低体温 应激反应
下载PDF
体温管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11
作者 王旭 魏武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6期66-69,共4页
目的探究体温管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对... 目的探究体温管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对症管理+限制性液体复苏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体温管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躁动、寒战、低体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后,观察组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后,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高于对照组,每搏量变异度(SVV)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温管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干预中,可降低低体温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缓解机体应激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管理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多发伤 失血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参数 应激反应 低体温
下载PDF
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
12
作者 许丽娜 《临床研究》 2024年第9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究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许昌龙湖医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限制性液体复苏)及观察组(MDT... 目的探究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方法将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许昌龙湖医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限制性液体复苏)及观察组(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各52例,对比两组抢救时效、血气指标、凝血功能、预后情况、转运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急诊检查时间、医师到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剩余碱(BE)水平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B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时长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MDT协作护理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且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缩短转运时长、提高护理满意度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急诊抢救效果
下载PDF
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4
13
作者 陈晓雄 叶恭水 +3 位作者 帅学军 朱捷 李大鹏 岳春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 评价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 ,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总结 1998- 0 1~ 2 0 0 3- 0 9急诊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病人 4 9例 ,对病人年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 目的 评价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 ,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总结 1998- 0 1~ 2 0 0 3- 0 9急诊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病人 4 9例 ,对病人年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比常规液体复苏 (n =2 7)与限制性液体复苏 (n =2 2 )的疗效及AR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 (2 96 5± 5 2 4 )mL ,治愈率为 77 8% ,死亡率为 2 2 2 % ,其中ARDS发生率为 18 5 % ,死亡率为 6 0 %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 (2 0 89± 32 8)mL ,治愈率为 86 4 % ,死亡率为 13 6 % ,其中ARDS发生率为 9 1% ,死亡率为 0。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ARDS发生 ,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创伤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下载PDF
限制与积极液体复苏法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14
作者 汪新良 谢钢 +2 位作者 郑伟华 宁晔 蒋崇慧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78-880,共3页
目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积极液体复... 目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积极液体复苏组比较,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院前51±19 mmHg vs 50±21 mmHg,术前74±27 mmHg vs 82±28 mmHg,P>0.05),输液量显著降低(院前232±215 mL vs 830±542 mL,术前328±309 mL vs 1905±1340 mL,P<0.01),死亡率降低(13.3%vs 27.8%,P<0.05),术前血红蛋白升高(94±21 g/L vs 85±23 g/L,P<0.05),术前凝血指标好转〔血小板计数(268±94)×109/L vs(233±91)×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12.3±1.7 s vs 14.5±1.9 s,P<0.0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6.5±14.1 s vs 41.8±18.5 s,P<0.05〕。结论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液体复苏法可能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积极液体复苏 限制液体复苏
下载PDF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王钦存 肖南 +3 位作者 刁有芳 田昆仑 范小青 陈惠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46-749,共4页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 6 0只 ,采用 Krausz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后 ,随机分为 6组 (n=10 ) :未输液复苏组(NF组 )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6 .6 7k ...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 6 0只 ,采用 Krausz标准脾脏损伤 +切断脾中部一动脉分支制作重度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后 ,随机分为 6组 (n=10 ) :未输液复苏组(NF组 )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6 .6 7k Pa(1k Pa=7.5 mm Hg)组 (NS5 0组 )、8.0 0 k Pa组 (NS6 0组 )、10 .70 k Pa组 (NS80组 )、13.30 k Pa组 (NS10 0组 )和结扎止血后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13.30 k Pa组 (止血输液组 )。各输液组在平均动脉压降至 5 .33k Pa时开始用平衡盐液复苏 ,使血压分别维持在各相应水平 ,观察各组动物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各时间点的血压、血乳酸、碱缺失和血细胞比容 (Hct)的变化情况。结果 :NS5 0组的出血量、输液量明显低于 NS80、NS10 0组 (P均 <0 .0 5 ) ,存活率明显高于 NS80、NS10 0组和未输液组(P均 <0 .0 5 ) ,存活时间比未输液组、NS80和 NS10 0组明显延长 (P均 <0 .0 5 ) ;随着维持血压的增高 ,Hct逐渐降低 ,伤后 12 0分钟 NS5 0组明显高于 NS6 0组、NS80组和 NS10 0组 (P均 <0 .0 5 ) ;在各时间点 ,血乳酸和碱缺失随着复苏血压的增高而逐渐降低 ,伤后 6 0分钟 ,NS5 0组明显高于 NS6 0组、NS80组、NS10 0组和止血输液组 (P均 <0 .0 5 )。结扎止血组各项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 早期 液体复苏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57
16
作者 汤华林 王亮 +1 位作者 刘振新 左荣跃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3-395,400,共4页
目的 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FR组及早期充... 目的 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FR组及早期充分常规液体复苏(RFR)组,每组51例.两组入院后均对患者创面进行包扎止血,并做好术前准备.RFR组患者实施早期充分RFR,LFR组患者实施LFR.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后4 h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及微小RNA-155(miR-155)等的变化.结果 与RFR组比较,LFR组复苏时间(h:3.67±1.45比5.14±1.61)、PT(s:11.43±2.21比15.73±2.52)、血乳酸(mmol/L:3.35±0.15比3.81±0.2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L):14.10±3.39比16.28±3.47〕、白细胞介素〔IL-10(ng/L):31.43±10.51比40.09±13.23,IL-6(ng/L):490.10±55.13比610.30±63.15〕、内皮素-1〔ET-1(pg/L):183.35±30.51比250.01±31.23〕含量均明显降低(均P〈0.01),PLT(×109/L:134.58±28.13比108.12±30.35)、HCT(×10-2:0.34±0.04比0.24±0.05)、miR-155(0.15±0.02比0.08±0.02)、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10-2):2.28±0.47比2.10±0.39〕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 LFR在抢救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时能有效缩短复苏时间,调节患者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液体过多输注,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骨折 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体液复苏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三种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晓雄 丁宁 +2 位作者 帅学军 朱捷 叶恭水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69-77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救治效果。方法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73例,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27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5例)和高渗盐溶液复苏组(21例),对三组患者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救治效果。方法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73例,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27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5例)和高渗盐溶液复苏组(21例),对三组患者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组液体输入量为(3012±497)mL,限制组液体输入量为(2156±54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渗组液体输入量为(2235±503)mL,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限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组、高渗组与常规组复苏前血乳酸值、碱剩余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h及24h血乳酸、碱剩余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愈61例(83.6%),死亡12例(16.4%),发生ARDS11例,MODS15例。三组患者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高渗盐溶液复苏方法治疗HTS可明显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液体复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限制性 高渗盐溶液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产兔失血性休克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8
18
作者 黄莉萍 余艳红 +1 位作者 盛超 龚时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30-1533,共4页
目的应用产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产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产后6 h的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成4组,假休克组(P组)、休克未处理组(P0组)、传统液体复苏组(PNL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H组),建... 目的应用产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产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产后6 h的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成4组,假休克组(P组)、休克未处理组(P0组)、传统液体复苏组(PNL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H组),建立未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休克30 min后接受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于休克后90 min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在实验结束后处死产兔,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肠粘膜形态损伤等情况。结果失血性休克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粘膜损伤加重、肠组织SOD活性降低及MDA含量上升,限制性输液能显著改善上述改变。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充分快速液体复苏显著缓解了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肠粘膜
下载PDF
未控制出血性休克与TNF-α的关联性及不同液体复苏的作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霍正禄 郑荔峰 +1 位作者 王美堂 周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研究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时不同液体复苏的作用以及TNF-α的变化规律,以期阐明限制性液体复苏降低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后的Krausz方法建立重度脾创伤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采用随机分组... 目的研究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时不同液体复苏的作用以及TNF-α的变化规律,以期阐明限制性液体复苏降低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后的Krausz方法建立重度脾创伤未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大鼠分为假处理组、限制输液组、常规输液组、不输液组。观察各组动物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存活时间及各时间点的血压、血细胞比容(Hct)和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①限制输液组的输液量明显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常规输液组(P<0.05)。②限制输液组Hct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P<0.05)。③限制输液组的存活时间比常规输液组及不输液组明显延长(P均<0.05)。限制输液组在72 h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输液组和不输液组,但低于假处理组(P均<0.1)。④除假处理组外其余各组在伤后90 min和180 min血TNF-α水平均较伤前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常规输液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限制输液组(P<0.05)。⑤死亡者TNF-α水平明显高于生存者。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度未控制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出血量,提高存活率。未控制性出血休克时的TNF-α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TNF-α高预后不良,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时TNF-α水平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未控制出血性 限制性 液体复苏 创伤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胸外伤为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震宇 李鑫 +1 位作者 龚德彰 张磊冰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44-846,共3页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以胸外伤为主的多发伤引起的创伤失血性休克(TH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入住本院的60例以胸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所致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和传统液体复苏组(常规组),每组30例。...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以胸外伤为主的多发伤引起的创伤失血性休克(TH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入住本院的60例以胸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所致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和传统液体复苏组(常规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的抢救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各实验室指标。结果:限制组实验室指标、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指标较常规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较传统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能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对机体内环境破坏更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胸外伤 创伤失血性休克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