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亨利式的结尾”表现手法浅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樊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0-43,共4页
“欧.亨利式的结尾”以其出人意料的结局,享誉世界文坛。通过对欧氏短篇小说各种不同类型结尾的表现手法作一详细分析,并从该角度探讨和揭示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妙的写作风格,以期对欧.亨利小说的内涵有更准确的把握。“欧亨利式... “欧.亨利式的结尾”以其出人意料的结局,享誉世界文坛。通过对欧氏短篇小说各种不同类型结尾的表现手法作一详细分析,并从该角度探讨和揭示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妙的写作风格,以期对欧.亨利小说的内涵有更准确的把握。“欧亨利式的结尾”构思巧妙,这种巧和集中地反映了美国当时社会现实严重不合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亨利 短篇小说 结尾 表现手法
下载PDF
人性的光辉 永恒的魅力——欧·亨利短篇小说人性主题探索 被引量:14
2
作者 樊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0-73,共4页
欧·亨利短篇小说以人性作为主题,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欧·亨利小说一方面歌颂人性美,一方面批判违反人性的假丑恶。在这些表现人性主题的篇章中,作家把二者巧妙地揉和在一起,两者映衬,强烈对照,使作品显示出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 欧·亨利短篇小说 人性 歌颂 批判
下载PDF
简析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希宝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07-409,共3页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描写了美国社会底层三个萍水相逢、饥寒交迫的穷画家,在辗转挣扎中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突出了主人公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老画家形象。重点探讨了该作品的诗情画意的美学价值,分析了...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描写了美国社会底层三个萍水相逢、饥寒交迫的穷画家,在辗转挣扎中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突出了主人公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老画家形象。重点探讨了该作品的诗情画意的美学价值,分析了作品的主人公、小说的三个矛盾冲突和独特的结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 《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欧·享利 美国
下载PDF
浅析欧·亨利的幽默写作风格 被引量:7
4
作者 朴丽莉 《中国西部科技》 2009年第8期89-90,86,共3页
欧亨利(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先驱,他在文学界特别是对美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欧亨利是一个多产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主题、语言、情节、结局都显示出欧亨利式的风格,... 欧亨利(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先驱,他在文学界特别是对美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欧亨利是一个多产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主题、语言、情节、结局都显示出欧亨利式的风格,但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他的幽默写作风格。本文旨在通过语言、结尾、修辞三方面来分析他的独特幽默写作风格,并对此写作风格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亨利 短篇小说 幽默写作风格
下载PDF
中学视野下鲁迅作品的教学研究叙事 被引量:1
5
作者 汪洁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3-86,共4页
本文从课文的教学取向的角度,对1990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所选鲁迅小说作品加以梳理,探讨在不同时期的阅读教学取向及其变迁。并由此对鲁迅作品在高中教材中的编排作出思考,对新课程理念下鲁迅小说阅读提出学习构想。
关键词 鲁迅作品 教学取向 小说阅读 变迁 构想
下载PDF
指称转换视角下《没有完的故事》主题建构分析
6
作者 蔡凤梅 方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72-78,共7页
认知诗学的指称转换理论有助于分析文本的多层语篇结构的构建、相互连接和通达,发掘文本的多维主题和文学审美效果。文章基于指称转换理论,识解欧·亨利小说《没有完的故事》中的三层语篇结构,并分析各语篇层次主题的构建和交互。... 认知诗学的指称转换理论有助于分析文本的多层语篇结构的构建、相互连接和通达,发掘文本的多维主题和文学审美效果。文章基于指称转换理论,识解欧·亨利小说《没有完的故事》中的三层语篇结构,并分析各语篇层次主题的构建和交互。结论认为,该小说中指称转换能有效地实现资本主义社会背景、社会低层小人物处境和心理、资产阶级恶行和行为动机等多重主题元素相互交互,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新奇性的文学效果,而且使该小说具有宏大且丰富的主题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转换理论 认知诗学 主题建构 欧·亨利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