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根碱结合PARP-1逆转肝癌细胞HepG2/DDP耐药的作用研究
1
作者 任鹏飞 刘晨 +1 位作者 冉翔 王恒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82-1188,共7页
目的探讨吐根碱逆转耐药肝癌耐药细胞HepG2/DDP的耐药性及机制。方法采用顺铂(DDP)大剂量冲击结合低剂量持续诱导方法构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DDP;采用反向虚拟筛选、分子对接、表面离子体共振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寻找吐根碱逆转耐药的... 目的探讨吐根碱逆转耐药肝癌耐药细胞HepG2/DDP的耐药性及机制。方法采用顺铂(DDP)大剂量冲击结合低剂量持续诱导方法构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DDP;采用反向虚拟筛选、分子对接、表面离子体共振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寻找吐根碱逆转耐药的靶标;转染实验验证吐根碱作用靶标;细胞毒实验检测吐根碱联合DDP对HepG2/DDP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实验验证吐根碱的增敏作用;免疫印迹实验分析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结果吐根碱能够增强DDP对HEPG2/DDP细胞的敏感性,使HEPG2/DDP对DDP的耐药指数(RI)由3.69降低到0.93;反向虚拟筛选、分子对接、表面离子体共振实验揭示吐根碱和PARP-1有良好的结合作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吐根碱在细胞内显著抑制PARP-1活性;siRNA干扰实验显示HepG2/DDP细胞中PARP-1表达抑制后吐根碱增敏DDP细胞毒性的作用基本消失;流式细胞实验显示吐根碱能够增强DDP对HepG2/DDP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结论吐根碱能够增强HepG2/DDP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ARP-1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根碱 增敏 ddp hepg2/ddp PARP-1
下载PDF
扶正抗癌方通过逆转HepG2细胞EMT抗肝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方瑜 肖海娟 +2 位作者 李仁廷 杨洋 陈光伟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扶正抗癌方对TGF-β1诱导的HepG2细胞EMT的影响及扶正抗癌方抑制肝癌侵袭与转移的机制。方法:建立肝癌HepG2细胞EMT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顺铂组、扶正抗癌方组、联合用药组,分别加入扶正抗癌方与顺铂含药血清,通过黏附实验... 目的:探讨扶正抗癌方对TGF-β1诱导的HepG2细胞EMT的影响及扶正抗癌方抑制肝癌侵袭与转移的机制。方法:建立肝癌HepG2细胞EMT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顺铂组、扶正抗癌方组、联合用药组,分别加入扶正抗癌方与顺铂含药血清,通过黏附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的侵袭及转移能力,并检测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给药组细胞的黏附率、划痕的愈合率、转移的HepG2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联合用药组转移的HepG2细胞数低于顺铂组(P<0.01);各给药组HepG2细胞中Vimentin表达低于模型组,而E-cadherin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联合用药组HepG2细胞中Vimentin表达低于顺铂组,而E-cadherin表达高于顺铂组(P<0.01)。结论:扶正抗癌方通过上调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下调间质细胞标记物Vimentin的表达,降低HepG2细胞运动和侵袭性,逆转其EMT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抗癌方 ddp hepg2 迁移与侵袭 EMT E-cadherin VIMENTIN
下载PDF
伊立替康及联合5-氟尿嘧啶、顺铂对人肝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芳 张阳 +2 位作者 邵淑娟 周金平 赵金波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27-129,140,共4页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CPT-11)及联合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对人肝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利用MTT比色法检测CPT-11,5-FU,DDP 3种药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的抑制率,进一步测定3种药物单药及联合用药对细胞生长抑制的情况并...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CPT-11)及联合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对人肝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利用MTT比色法检测CPT-11,5-FU,DDP 3种药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的抑制率,进一步测定3种药物单药及联合用药对细胞生长抑制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浓度CPT-11,5-FU,DDP作用细胞后,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这一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P<0.01),单药对肝癌细胞株抑制作用最强的为CPT-11,其次为DDP,5-FU(三药作用于相同起始浓度的肝癌细胞株48、72、96、120 h后细胞数量分别为4.70±0.25、12.71±0.23、20.30±1.59、24.20±2.31;6.50±0.81、16.25±0.72、24.60±0.65、31.30±2.31;9.50±0.06、17.75±0.19、30.00±0.41、38.40±1.01;单位为1×104个/孔,与对照组比较P<0.01)。联合用药时抑制作用最强的为CPT-11、DDP、5-FU联合用药组,后依次为CPT-11、DDP联合、CPT-11、5-FU联合、5-FU、DDP联合(四组药物作用于相同起始浓度的肝癌细胞株48、72、96、120 h后细胞数量分别为6.30±0.79、9.50±0.66、14.50±0.03、21.40±0.66;6.60±0.54、12.20±0.71、20.90±0.45、28.80±0.36;9.00±0.61、16.40±0.29、30.40±0.37、37.30±0.25;12.00±0.02、18.80±0.39、30.70±0.07、35.40±0.08;单位为1×104个/孔,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CPT-11对肝癌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强于目前肝癌临床常规用药5-FU、DDP,CPT-11可与DDP、5-FU联合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5-氟尿嘧啶 顺铂 原发性肝癌 hepg2 细胞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