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idemiology an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 in Kazakhstan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nat Z Nurgalieva F Blaine Hollinger +2 位作者 David Y Graham S Zhangabylova Abai Zhangabylov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8期1204-1207,共4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in the two major ethnic groups in Kazakhsta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prospective study of HBV and HCV seropreva...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in the two major ethnic groups in Kazakhsta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prospective study of HBV and HCV seroprevalence was performed among individuals born in Kazakhstan with no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or liver disease. RESULTS: There were 290 volunteers (140 Russians and 150 Kazakhs) aged 10 to 64 years, males accounted for 46%. Active HBV infection (HBsAg positive) was present in 3.8%, anti-HBc in 30%. The prevalence was similar in females and males (33% vs 25%) (P = 0.18). The prevalence of anti-HBc increased from 19% in 10-29 years old volunteers to 53% in 50-years and older volunteers. The prevalence of HBV infection was higher in married than in single adults (38% vs 26%, respectively) (P = 0.2) and more common in Kazakhs (35%) than in Russians (24%) (P = 0.07). HCV infection was present in 9 subjects (3.2%), 5 of them also were positive for anti-HBc in the absence of HBsAg. CONCLUSION: The frequency of active HBV infection (3.8%) coupled with a high prevalence of HBV exposure in those > 50 years of age increases with age, which suggests that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likely relates tothe use of contaminated needles. The low prevalence of HCV infection suggests that HBV and HCV are acquired differently in this group of sub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al hepatitis b Viral hepatitis C hepatitis b virus transmission epidemiology SeRO-epidemiology Kazakhstan
下载PDF
Transformation of hepatitis B serologic markers in babies born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positive mothers 被引量:40
2
作者 Jian-SheWang HuiChen Qi-RongZh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3期3582-3585,共4页
AIM: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epatitis B seroiogic markers in babies born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positive mothers, the incidence of maternal seroiogic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 AIM: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epatitis B seroiogic markers in babies born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positive mothers, the incidence of maternal seroiogic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a placenta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se babies were investigated. METHODS: Mothers with positive HBsAg were selected in the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Their babies received immunoprophylaxis with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and hepatitis B vaccine after birth, and were consecutively followed up for hepatitis B seroiogic markers and HBV DNA at birth, mo 1, 4, 7, 12, and 24. RESULTS: Forty-two babies entered the study, including 16 born to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positive HBsAg carrier mothers and 26 to HBeAg-negative HBsAg carrier mothers. Apart from four babies born to HBeAg-positive carrier mothers and demonstrated persistent positive HBeAg eventually became HBV carriers, all other babies developed anti-HBs before 12 mo of age. Among the other 12 babies born to HBeAg-positive carrier mothers, HBeAg was detected in 7 at birth, in 4 at mo 1, and in none of them thereafter. No antibody response to the transplacental HBeAg was detected. Among the babies born to HBeAg-negative carrier mothers, anti-HBe was detected 100% at birth and mo 1, in 88.5% at mo 4, in 46.2% at mo 7, in 4.2% at mo 12 and none in mo 24. Among all the immunoprophylaxis-protected babies born to either HBeAg-positive or HBeAg-negative carrier mothers, anti-HBc was detected in 100% at birth, mo 1 and mo 4, in 78.9% at mo 7, in 36.1% at mo 12 and in none at mo 24. CONCLUSION: HBeAg can pass through human placenta from mother to fetus and become undetectable before 4 mo of age, but no antibodies response to the transplacental HBeAg can be detected till mo 24 in the immunoprophylaxis-protected babies. The sole existence of anti-HBe before 1 year of age or anti-HBc before 2 years of age in babies born to HBsAg carrier mothers may simply represent the transplacental maternal antibodies, instead of indicators of HBV infection st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e antigen hepatitis b e antibody hepatitis b Chronic Maternal-infantile transmission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Children
下载PDF
Different natural cour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genotypes B and C after the fourth decade of life 被引量:7
3
作者 Tatsuji Maeshiro Shingo Arakaki +11 位作者 Takako Watanabe Hajime Aoyama Joji Shiroma Tsuyoshi Yamashiro Tetsuo Hirata Akira Hokama Fukunori Kinjo Tomofumi Nakayoshi Tomokuni Nakayoshi Masashi Mizokami Jiro Fujita Hiroshi Sakugaw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4期4560-4565,共6页
MIM: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impact of genotypes E and C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cirrhosis (LC)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H-B).METHODS: We examined the outcome of 1... MIM: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 impact of genotypes E and C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cirrhosis (LC)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H-B).METHODS: We examined the outcome of 121 patients with CH-B, divided by age and genotype. Univariate analyses were used to compare different groups.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C.RESULTS: In patients 〈 30 years ol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predictors for development of LC. However, in patients ≥ 30 years old, genotype C was the only significant predictor. In the genotype C group, 8 of 12 patients who progressed to LC were 30-49 years old at initial diagnosis of chronic hepatitis (7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HBeAg). In the genotype B group, 4 of 8 patients who developed LC were ≥50 years old at initial diagnosis and were HBeAg-negative.CONCLUSION: The rate of development of LC was comparable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genotypes B and C when CH-B occurred at 〈 30 years old. However, CH-B patients infected with genotype C showed poor prognosis if they were 30-49 years old and were positive for HBeAg. Age-specific natural course of CH-B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patients with CH-B are treated with antiviral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epatitis b e antigen GeNOTYPeS Molecular epidemiology
下载PDF
免疫预防后HBeAg与HBV宫内感染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崔恒春 闫永平 +4 位作者 邵中军 徐德忠 门可 徐剑秋 李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24-826,共3页
目的 探讨免疫预防后母亲及其新生儿HBeAg阳性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及婴儿产生抗.HBs的影响。方法 以194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的196例婴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分析母亲或新生儿HBeAg阳性对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新生儿HBV... 目的 探讨免疫预防后母亲及其新生儿HBeAg阳性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及婴儿产生抗.HBs的影响。方法 以194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的196例婴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分析母亲或新生儿HBeAg阳性对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新生儿HBV持续感染及其与婴儿抗.HBs产生的关系。结果 196例新生儿有10例发生宫内感染,母亲或新生儿HBeAg阳性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R值分别为4.76(1.28~17.67)、5.53(1.49~20.48),共有1例HBV宫内感染慢性化的婴儿,其出生时HBeAg也阳性。在出生于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HBeAg阴性母亲的婴儿之间,在出生时HBeAg阳性的婴儿、出生时HBeAg阴性的婴儿之间,在1,4,7月龄随访时各组间抗-HBs的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可自由通过胎盘,因此该指标不能作为宫内感染与否的判断指标。免疫预防后母亲及新生儿HBeAg阳性与否在宫内感染和慢性化中仍起重要作用。但对婴儿抗-HBs的产生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抗体 随访研究
下载PDF
HBeAg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丽娟 马玉燕 +3 位作者 王磊一 田美荣 高凌雪 刘振平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8-530,534,共4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对胎儿免疫机制的影响及引起乙肝病毒(HBV)宫内垂直传播和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将5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对母血和脐血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的检查,并检测脐...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对胎儿免疫机制的影响及引起乙肝病毒(HBV)宫内垂直传播和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将5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对母血和脐血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的检查,并检测脐血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孕妇HBeAg阳性和阴性者分别为27例和23例,其新生儿脐血HBeAg阳性者分别为22例和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生儿HBeAg阴性组(27例)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新生儿HBeAg阳性组(23例)脐血IL-2、IFN-γ水平明显降低,而IL-4、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HBeAg阴性组(27例)和正常对照组间四种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体内的HBeAg可由母体传播而来,并可能通过Th1/Th2细胞亚群失衡引起胎儿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及宫内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e抗原 乙型 垂直传播 免疫耐受
下载PDF
HBV高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结合标准阻断措施阻断母婴传播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敏 李红梅 +3 位作者 张雷 何流 邓强 江海燕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高载量孕妇孕期HBV-DNA水平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情况,分析孕期抗病毒治疗结合标准阻断措施对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住院分娩的120例HBV高载量...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高载量孕妇孕期HBV-DNA水平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情况,分析孕期抗病毒治疗结合标准阻断措施对HBV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住院分娩的120例HBV高载量孕妇临床资料,分析孕妇妊娠期、分娩前HBV-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eAg状态影响因素,分析孕期抗病毒治疗对新生儿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母婴安全性。结果:120例HBV高载量孕妇中,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93例(治疗组),抗病毒药物分别为替诺福韦占56.6%、拉米夫定占20.8%;未接受治疗27例(未治疗组)。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HBV-DNA载量、HBeAg阳性率无差异(P>0.05);分娩前,抗病毒治疗组HBV-DNA载量≥10^(6)IU/ml占比(7.5%)低于未治疗组(92.6%)(P<0.05),而两组HBeAg阳性率(90.3%、92.6%)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年龄低、HBVDNA载量高影响HBeAg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新生儿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抗病毒治疗组(100.0%)高于未治疗组(2例,92.6%)(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早产、剖宫产、妊娠合并症、产时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HBV高载量孕妇HBV-DNA水平较高,HBeAg阳性率与孕妇年龄低、HBV-DNA载量高有关;孕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孕妇分娩前HBV-DNA水平,结合标准阻断措施后可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DNA载量 乙肝e抗原 抗病毒治疗 母婴传播阻断
下载PDF
广东地区HBV基因型在家庭聚集感染中的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左兴 谢奇峰 +3 位作者 杨林 林炳亮 黄桂梅 顾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19-24,共6页
【目的】分析家庭聚集的慢性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HBV基因型与传播途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慢性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家庭内不同成员组中慢性HBV感... 【目的】分析家庭聚集的慢性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HBV基因型与传播途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慢性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家庭内不同成员组中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分析HBV基因型与不同传播途径的可能关系。【结果】179例患者中,B基因型111例(62.0%),C基因型共59(33.0%),重叠基因型9例(5.0%)。100例家庭聚集感染病例分别来自48个家庭,家庭内基因型基本一致。家庭内两代成员组中的父代与子女感染组,C基因型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家庭内水平成员组(59.1%vs.23.1%,P<0.05),及对照组(59.1%vs.26.6%,P<0.05)。家庭内水平成员组及对照组中B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家庭内两代成员组(74.4%vs.45.9%,P<0.05;68.4%vs.45.9%,P<0.05)。【结论】家庭内HBV聚集感染的基因型别基本相同。HBV基因型可能与传播途径有关,C基因型更易发生垂直传播,B基因型可能与HBV水平途径的传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家庭聚集感染 传播途径
下载PDF
胎盘TLR3分布及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琰 闫永平 +2 位作者 杜鹃 苏海霞 徐德忠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28-1031,共4页
目的:了解Toll样受体(TLR)3在外周血HBsAg阳性母亲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镜观察胎盘组织HBsAg和TLR3的表达和分布,以胎盘各层细胞出现棕黄色颗粒判断为阳性;Abbott... 目的:了解Toll样受体(TLR)3在外周血HBsAg阳性母亲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镜观察胎盘组织HBsAg和TLR3的表达和分布,以胎盘各层细胞出现棕黄色颗粒判断为阳性;Abbott化学发光法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sAg;ELISA法检测母亲外周血HBsAg和HBeAg。结果:24例母亲外周血HBsAg均阳性,除2例因胎盘组织脱落不计外,22例中17例胎盘组织中HBsAg呈阳性,6例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25%(6/24),胎盘HBV感染率77.27%(17/22)。HBsAg分布于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17例HBsAg阳性的胎盘组织中16例TLR3阳性,阳性细胞较少,主要在滋养层细胞和绒毛间质细胞。1例宫内感染的新生儿、HBsAg阴性的胎盘组织5例中的4例、外周血HBsAg阴性的6例正常胎盘组织切片上及空白对照均未检测到TLR3阳性表达。结论:外周血中HBV对TLR3可能仅有微弱的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受体 细胞表面 疾病传播 垂直 母体胎儿间交换 胎盘 TOLL样受体
下载PDF
吸毒人员吸毒方式、性行为特点与HBV感染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霍梅 李登清 +3 位作者 黄民主 关岚 刘浩 何林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4年第6期1178-1180,共3页
目的 了解湖南省吸毒人员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情况以及吸毒方式、性行为特点与HBV感染的关系。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 ,通过整群抽样 ,随机抽取某男性戒毒所和某女性戒毒所中的吸毒人员 ,以问卷的方式调查吸毒人员的吸毒方式和性行... 目的 了解湖南省吸毒人员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情况以及吸毒方式、性行为特点与HBV感染的关系。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 ,通过整群抽样 ,随机抽取某男性戒毒所和某女性戒毒所中的吸毒人员 ,以问卷的方式调查吸毒人员的吸毒方式和性行为特点 ,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中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 ,采用Chi -square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吸毒人员HBV感染率为 63 .2 % ;静脉注射和非静脉注射吸毒者HBV感染率分别为 64 .0 %和 5 9.4%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有婚外性行为和无婚外性行为的吸毒人员HBV感染率分别为 65 .4%和 5 5 .2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不同性伙伴个数HBV感染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论 吸毒人群是HBV的高危人群 ,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对HBV的感染无显著性差异 ,婚外性行为是HB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性伙伴个数是影响HBV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吸毒人员 吸毒方式 性行为 乙型肝炎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阻断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母亲宫内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红 刘晓红 徐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9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影响。方法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为病例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乙肝e抗原阴性的孕妇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均采用3种不同...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影响。方法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为病例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乙肝e抗原阴性的孕妇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均采用3种不同的干预方式:乙肝免疫球蛋白400U、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no-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干预,观察各组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检测情况。采用定性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观察病例乙肝免疫球蛋白400U组新生儿21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检测均为阴性,未发现宫内感染者,追踪并复查仍未发现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者;观察病例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组新生儿22例,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阴性,1例乙肝e抗原阳性,宫内感染率为4.5%;病例no-乙肝免疫球蛋白组观察新生儿20例,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阴性,5例乙肝e抗原阳性,宫内感染率为25.0%;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组宫内感染率低于no-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但无显著性差异(Χ^2=3.58,P=0.058)。结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400U和200u对阻断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母亲宫内传播均有效果,乙肝免疫球蛋白400U干预方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e抗原 免疫球蛋白 宫内传播
下载PDF
定量乙型肝炎e抗原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高载量的筛检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丰淑英 李雁笛 +3 位作者 张改萍 赵甜静 冯永亮 王素萍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7期1061-1063,共3页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HBeAg是否可以作为HBsAg阳性孕妇HBV DNA的替代指标。方法入组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399对。分别应用化学发光免疫试验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eAg与HBV DNA。采用SA...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HBeAg是否可以作为HBsAg阳性孕妇HBV DNA的替代指标。方法入组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399对。分别应用化学发光免疫试验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eAg与HBV DNA。采用SAS软件与Medcal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妇HBeAg预测其HBV DNA≥2×10^(5)U/ml的最佳截断值为21.29 S/CO,阳性预测值为78.18%,阴性预测值为97.83%。HBsAg阳性孕妇HBV DNA≥2×10^(5)U/ml时,其新生儿更易发生HBV宫内传播(P=0.008),当HBsAg阳性孕妇HBeAg≥21.29 S/CO时,其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增加(P<0.01)。结论 HBsAg阳性孕妇定量HBeAg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HBV DNA高载量(≥2×10^(5)IU/ml)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宫内传播
下载PDF
抗-HEVIgG与乙型肝炎标志物关系的研究
12
作者 吴创鸿 徐名抄 +2 位作者 邓启文 冼伟仪 罗妩 《现代预防医学》 CAS 1999年第2期161-162,共2页
近年已有学者提出成型肝炎的肠道外传播途径。深圳市是散发性戊型肝炎的高发区,本研究以乙型肝炎作为肠道外传播途径的标记探讨该病在我市的传播途径。研究发现抗-HEVIgG阳性率与乙型肝炎标记物及输血史、手术史等无相关性,提示我市... 近年已有学者提出成型肝炎的肠道外传播途径。深圳市是散发性戊型肝炎的高发区,本研究以乙型肝炎作为肠道外传播途径的标记探讨该病在我市的传播途径。研究发现抗-HEVIgG阳性率与乙型肝炎标记物及输血史、手术史等无相关性,提示我市散发性戊型肝炎以肠道途径传播而非肠道外传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
下载PDF
人类Pegivirus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占甲 陈水平 《医学综述》 2021年第1期24-28,35,共6页
人类Pegivirus病毒主要经非消化道途径传播,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该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不强,单独感染对健康人群、肝炎患者以及器官移植患者预后均无明显影响。但是该病毒感染后可降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病的死亡率... 人类Pegivirus病毒主要经非消化道途径传播,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该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不强,单独感染对健康人群、肝炎患者以及器官移植患者预后均无明显影响。但是该病毒感染后可降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病的死亡率,由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保护性病毒”。同时,该病毒也是某些疾病(如非霍奇金淋巴瘤、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病毒在不同疾病中表现出的致病性,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Pegivirus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致病性 传播途径
下载PDF
上海市浦东新区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震宇 傅益飞 +5 位作者 浦蕊 丁一波 沈秋霞 殷建华 张宏伟 孙乔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1-636,共6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疗机构中招募445名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别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疗机构中招募445名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别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滴度。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与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新生儿HBV阳性。新生儿均按国家规定注射疫苗,对104名新生儿开展出生后随访到7月龄,采集血样进行乙肝血清学与HBV DNA滴度检测,7月龄婴儿HBsAg阳性定义为儿童HBV突破免疫感染。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HBV阳性率为8.0%。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sAg单阳性产妇的新生儿(26.7%vs 1.8%,P<0.05);HBV DNA大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V DNA小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23.6%vs 2.3%,P<0.05)。产后7个月,婴儿突破免疫感染率为3.8%,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结论母体HBeAg阳性与HBV DNA高浓度是新生儿HBV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可能导致新生儿免疫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下载PDF
282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玉兰 谭文婷 +3 位作者 谭顺 高燕 毛青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78-1182,共5页
目的探讨现阶段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新的流行趋势下戊型肝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6月至2008年7月散发性戊型肝炎282例,回顾性分析病原学特征、发病年龄、流行季节、症状、体征以及临床生化指标,比较... 目的探讨现阶段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新的流行趋势下戊型肝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6月至2008年7月散发性戊型肝炎282例,回顾性分析病原学特征、发病年龄、流行季节、症状、体征以及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单纯戊型肝炎(单纯组)和戊型重叠乙型肝炎(重叠组)的临床特征及重症化差异。结果 282例患者中重叠组占35.5%,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男女比例约3∶1,单纯组以35-60岁年龄段为主(60.7%),单纯组年龄显著高于重叠组(P<0.001)。本病各季节均有发病,单纯组好发于春夏季节(74.5%),重叠组呈季节散发态势。乏力(83.4%)、纳差(82.8%)、皮肤巩膜黄染(75.9%)是患者首要症状,73.4%的患者DBIL/TBIL比值大于0.5,呈现胆汁淤积。男性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率、胆红素水平及DBIL/TBIL比值,显著高于女性(P<0.05)。重叠组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重型肝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组(P值分别为0.001、0.001、2.0×10-4)。结论与暴发性戊型肝炎相比,散发性戊型肝炎的季节性及年龄分布发生变化,重叠感染多见;男性及老年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胆汁淤积和肝功能损伤;重叠HBV感染患者肝损害重,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重视老年及有肝病基础的戊型肝炎患者的诊治,是降低戊型肝炎及其重型发病率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戊型 散发性 肝炎 乙型 重叠感染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胃部病变及传播途径的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安海 赵逵 +3 位作者 刘模荣 龙晓英 王红 周稻菽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790-793,共4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乙肝病毒与胃部病变、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指标及其传播途径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 18例血清HBV指标阴性的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胃液和血清中的HBV指标。...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乙肝病毒与胃部病变、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指标及其传播途径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 18例血清HBV指标阴性的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胃液和血清中的HBV指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 5 8例中的 32例血清和胃液的HBV DNA。结果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中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以及HBV DNA阳性患者其胃部病变较重 ,主要表现为隆起或平坦糜烂性胃炎、门脉高压性胃病、慢性胃炎伴胃窦急性炎症。胃液中HBeAg和HBsAg的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中的顺序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但HBeAg的阳性率在这 3种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16 7) ,而HBsAg的阳性率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P <0 .0 16 7)。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中HBsAg、HBeAg及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5 1.7%、12 .1%和 34.4 %。其胃液中的HBV指标与血清中的HBV指标无相关性 (P >0 .0 5 ) ,部分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阴性者 ,胃液中出现阳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中可检出HBV标志物 (HBVM )和HBV DNA ,具有传染性 ,且常伴有较明显的胃部病变 ,故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胃液 生物学标记 DNA 胃部病变
下载PDF
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状态与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战修 宗艳丽 +1 位作者 强君 刘家爱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状态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对产前孕妇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免疫学标志联合测定和HBVDNA载量检测 ;新生儿分娩后取脐动脉血检测HBVDNA载量。根据上述检... 目的 探讨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状态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对产前孕妇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免疫学标志联合测定和HBVDNA载量检测 ;新生儿分娩后取脐动脉血检测HBVDNA载量。根据上述检测结果研究孕妇感染HBV的状态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和HBVDNA阳性的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 6 .0 3% ,90 .4 8% ;HBeAg和HBVDNA阴性孕妇为 3.97% ,32 .5 4 % ;两组孕妇宫内感染率和HBVDNA阳性率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孕妇血清中不同载量HBVDNA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相关系数为 0 .96 73,成正相关。结论 以HBVDNA的载量作为观察指标研究分析孕妇HBV感染状态与宫内垂直传播的关系较免疫学指标HBeAg更加直接可靠 ;孕妇血清HBVDNA载量多是造成宫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DNA载量 肝炎e抗原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下载PDF
不同型别急性肝炎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谈逸云 申惠国 +4 位作者 黄燕 王娜 郑英杰 高眉扬 姜庆五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376,共3页
目的:比较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流行病学的特征。方法:收集急性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病案资料,比较各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甲肝(39.70±15.86岁)和乙肝(39.84±11.69岁)发病年龄较戊肝发病年龄(49.00±14.52岁)轻... 目的:比较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临床流行病学的特征。方法:收集急性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病案资料,比较各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甲肝(39.70±15.86岁)和乙肝(39.84±11.69岁)发病年龄较戊肝发病年龄(49.00±14.52岁)轻;甲肝患者发热的比例(80%)最高;乙肝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391.47±566.17U.L-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32.43±786.52)U.L-1水平在各型肝炎中最高;而戊肝的前白蛋白(0.09±0.06)g.L-1、白蛋白(38.81±4.10)g.L-1、补体C3(0.80±0.41)g.L-1、补体C4(0.18±0.17)g.L-1、胆碱酯酶(5920.42±1403.73)U.L-1等指标在各型肝炎中均最低,而其胆汁酸(215.95±155.24)μmol.L-1在各型肝炎中最高。结论:戊肝的肝损伤相对其他几型肝炎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毒性肝炎 临床流行病学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戊型肝炎 未定型肝炎
下载PDF
成人急性乙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袁小凌 金凯 +4 位作者 尹东林 赵琳 张思敏 周海东 许洁 《肝脏》 2015年第1期1-3,7,共4页
目的观察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的特征,为防治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提供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09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血清HBV标志物,肝功能及临床转归。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以男性为主,... 目的观察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的特征,为防治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提供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09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血清HBV标志物,肝功能及临床转归。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5.06∶1;发病年龄主要为20~59岁,占93.57%。全部患者中有96.34%既往未曾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既往接种史不详。性接触传播为重要途径之一,共27例,占24.77%。临床治愈率高达94.50%。全部患者入院时抗-HBc IgM为(20.38±8.41)S/CO,HBV DNA为(4.27±1.12)lg拷贝/mL,ALT水平为(1404.98±906.22)IU/L,TBil为(95.24±69.03)μmol/L;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22.87±10.16)d;血清HBsAg转阴时间为(13.87±10.14)d,HBV DNA转阴时间为(10.05±9.66)d。结论成年人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性传播途径是目前成人急性乙型肝炎重要感染途径之一,建议成人和高危人群开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以降低成人急性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途径 急性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 疫苗接种
下载PDF
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磊 桂希恩 +4 位作者 曹倩 吴丽珍 热孜艳.伊斯拉夫 宗黎黎 王小萍 《微生物与感染》 2011年第4期231-235,共5页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的重大问题。为探讨免疫预防对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对667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进行研究。这些孕妇按HBVe抗原(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为HBeAg阳性组及阴...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的重大问题。为探讨免疫预防对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对667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进行研究。这些孕妇按HBVe抗原(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为HBeAg阳性组及阴性组、DNA阳性组及阴性组;按是否于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注射组及未注射组。婴儿于出生24h内均肌内注射HBIG100IU,并按0、1、6方案注射10μg重组酵母HBV疫苗;8~12月龄后随访婴儿,并进行HBV标志物(HBV-M)检测。667个婴儿中,20例感染HBV,免疫阻断失败率为3.0%。孕妇HBeAg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7%,阴性组为0.2%,两组差异显著(P<0.001);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3.0%和83.1%,无显著差异(P=0.988)。孕妇DNA阳性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1%,HBVDNA均≥6log10copies/ml。孕期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3.7%和2.7%,无显著差异(P=0.479);两组婴儿对疫苗免疫应答率分别为84.4%和82.4%,无显著差异(P=0.519)。孕妇HBeAg阳性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8.4%和8.9%,无显著差异(P=0.892)。孕妇HBeAg阴性注射与未注射HBIG组的免疫阻断失败率分别为0.0%和0.3%,也无显著差异(P=0.538)。11例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中,10例出生时血清HBsAg已为阳性;8~12个月后随访,HBsAg仍持续阳性,提示为宫内感染。本研究证实,孕期注射HBIG未能提高婴儿对HBV疫苗加HBIG的免疫阻断效果。宫内感染可能是疫苗加HBIG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降低孕妇血清HBVDNA的措施,如对孕妇进行抗HBV治疗,也许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DNA 免疫阻断 母婴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