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的文化记忆 被引量:1
1
作者 邵凌玮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文学作品被普遍当作一种记忆的媒介,它既是个体记忆的媒介,同时也是集体记忆的媒介。以2009年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乡愁、饥饿和劳动营这三重个人记忆,指出小说将个体记忆纳入民... 文学作品被普遍当作一种记忆的媒介,它既是个体记忆的媒介,同时也是集体记忆的媒介。以2009年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呼吸秋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乡愁、饥饿和劳动营这三重个人记忆,指出小说将个体记忆纳入民族文化记忆的框架之中,对构建集体记忆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呼吸秋千》 饥饿 劳动营 集体记忆
下载PDF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银波 苏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45,共7页
中国学者普遍对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感到陌生,对她获奖感到震惊。本文对米勒其人其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指出米勒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反映了专制统治下的恐惧... 中国学者普遍对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感到陌生,对她获奖感到震惊。本文对米勒其人其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点;指出米勒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反映了专制统治下的恐惧感和流亡者们的异类感;认为她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于其诗化的语言艺术,以及在文学形式上尤其是拼贴诗形式上的创新;分析了她的创作所具有的鲜明的跨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诺贝尔文学奖 德国 罗马尼亚
原文传递
语言、身份与写作——试论卡夫卡、策兰和赫塔·穆勒创作的文化背景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双志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6,共9页
20世纪德语文学的三个重要代表卡夫卡、策兰和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穆勒都是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从事创作的。他们深刻体察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与集体身份之间的脱离,由此产生了一种寻找或塑造自己独特... 20世纪德语文学的三个重要代表卡夫卡、策兰和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穆勒都是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从事创作的。他们深刻体察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与集体身份之间的脱离,由此产生了一种寻找或塑造自己独特身份的焦虑。这种焦虑既表现为他们对语言的高度敏感,也成为了他们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力:他们以文学创作来探索体现个人存在价值的个性化语言。这让他们的文学作品始终包含着对语言的反思,同时也表现出了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成为现代德语文学乃至现代世界文学中焕发着夺目异彩的瑰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茨·卡夫卡 保尔·策兰 赫塔·穆勒 语言反思 身份
原文传递
异质与边缘的表达——论赫特·米勒创作的跨文化视野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4,共5页
赫塔·米勒的创作是一种边缘人的"边界写作",不确定的种族/文化身份使她具备了一个有别于主流作家的视角。这种视角跨越了族群、文化和语际的界限,呈现给读者的是杂糅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图景,同时也契合了诺贝尔文学奖在21... 赫塔·米勒的创作是一种边缘人的"边界写作",不确定的种族/文化身份使她具备了一个有别于主流作家的视角。这种视角跨越了族群、文化和语际的界限,呈现给读者的是杂糅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图景,同时也契合了诺贝尔文学奖在21世纪开始后所呈现出来的日渐多元化和跨文化的趋向,体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新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塔·米勒 边界写作 跨文化 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