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形理论的变齿厚齿轮接触应力分析
1
作者 刘永平 魏帅 +3 位作者 董长斌 魏永峭 任忠涛 李泽宇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5,共7页
为了更准确地反应变齿厚齿轮齿面真实接触应力,构建了变齿厚齿轮的齿面接触系数,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基于分形接触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建立了综合考虑齿轮齿面粗糙形貌、接触点弹性变形、材料特性等参数的变齿厚齿轮接触模型,计算... 为了更准确地反应变齿厚齿轮齿面真实接触应力,构建了变齿厚齿轮的齿面接触系数,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基于分形接触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建立了综合考虑齿轮齿面粗糙形貌、接触点弹性变形、材料特性等参数的变齿厚齿轮接触模型,计算变齿厚齿轮的接触强度,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分形理论得出齿轮啮合时载荷与面积的关系,并对4个基本参数进行仿真,分析分形接触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数值模拟和分析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图,验证了分形接触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有限元理论、Hertz接触理论和分形理论,对变齿厚齿轮的齿面接触强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验证了分形接触模型计算变齿厚齿轮接触应力的正确性,该模型的建立为变齿厚齿轮的设计与强度校核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齿厚齿轮 分形理论 接触应力 hertz 接触理论
下载PDF
平行轴变齿厚齿轮接触应力解析计算
2
作者 刘永平 魏帅 +3 位作者 董长斌 魏永峭 任忠涛 李泽宇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0,共9页
变齿厚齿轮作为一种新型齿轮,目前尚无成熟的接触应力理论和计算方法。为了从理论上计算变齿厚齿轮齿面上的最大接触应力,了解变齿厚齿轮在不同参数下接触应力的变化情况。文中在赫兹公式的基础上,考虑变齿厚齿轮的几何结构,确定了变齿... 变齿厚齿轮作为一种新型齿轮,目前尚无成熟的接触应力理论和计算方法。为了从理论上计算变齿厚齿轮齿面上的最大接触应力,了解变齿厚齿轮在不同参数下接触应力的变化情况。文中在赫兹公式的基础上,考虑变齿厚齿轮的几何结构,确定了变齿厚齿轮重合度、曲率半径、法向载荷、接触线长、重合度系数和齿形角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节锥角、齿数、模数和压力角对变齿厚齿轮接触应力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变齿厚齿轮接触应力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推导出的变齿厚齿轮接触应力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准确地反映齿面的真实接触应力值,为变齿厚齿轮的结构设计、强度校核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齿厚齿轮 接触应力 节锥角 赫兹接触
下载PDF
三排柱式回转支承非理想Hertz接触特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冯建有 戚晓利 童靳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8-403,共6页
传统方法对三排柱式回转支承的滚柱与滚道间的接触分析都是基于Hertz接触理论,然而滚柱与滚道的实际接触超出了Hertz接触理论的范围。针对该问题,重点研究了滚柱与滚道的非理想Hertz接触特性,得出了接触变形及接触应力沿滚柱轴向的变化... 传统方法对三排柱式回转支承的滚柱与滚道间的接触分析都是基于Hertz接触理论,然而滚柱与滚道的实际接触超出了Hertz接触理论的范围。针对该问题,重点研究了滚柱与滚道的非理想Hertz接触特性,得出了接触变形及接触应力沿滚柱轴向的变化规律。结合McEwen关于圆柱体法向接触理论,推导了滚柱与滚道接触区内部的应力场各应力分量解析表达式,并讨论了滚道失效与应力之间的关联。最后,建立了滚柱与滚道接触的3D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接触区的应力分布与解析解基本吻合,结论可为三排柱式回转支承的设计与制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式回转支承 非理想hertz接触 接触应力 应力分布
下载PDF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齿轮接触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胡夏夏 宋斌斌 +1 位作者 戴小霞 刘晓曼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2,共4页
由于齿轮啮合过程中齿廓接触点曲率半径变化以及单双啮合交替的存在,而引起齿面载荷分布不均匀和冲击的问题,根据Hertz接触原理对接触模型和接触应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取啮合线上不同啮合点的综合曲率半径,利用包络线绘制一条连续的曲... 由于齿轮啮合过程中齿廓接触点曲率半径变化以及单双啮合交替的存在,而引起齿面载荷分布不均匀和冲击的问题,根据Hertz接触原理对接触模型和接触应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取啮合线上不同啮合点的综合曲率半径,利用包络线绘制一条连续的曲率曲线,并根据该曲线生成特征曲面;利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对齿轮接触、特征曲面与平板之间接触进行了接触应力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接触模型的接触应力分布相似度比较高,简化后的齿轮接触理论模型可为齿轮接触应力实验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tz接触原理 综合曲率半径 有限元 接触应力
下载PDF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涂层界面应力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楼小玲 鲍雨梅 +2 位作者 柴国钟 郝伟娜 蒋明安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63-566,共4页
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8.1,对接触载荷条件下涂层材料的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有限元解与经典Hertz解析解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信度;分析了不同涂层厚度、不同涂层/基体弹性模量比情况下,接触应力分布情况及接触... 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8.1,对接触载荷条件下涂层材料的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有限元解与经典Hertz解析解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信度;分析了不同涂层厚度、不同涂层/基体弹性模量比情况下,接触应力分布情况及接触宽度随着载荷的变化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涂层/基体界面剪应力峰值出现在略偏离界面中心位置;涂层/基体界面正应力峰值出现在界面中心位置;涂层/基体的弹性模量比在1~2.5之间取值时,对涂层/基体结合效果较为有利;涂层过薄容易导致界面剪应力过大,致使材料失效.模拟结果能够为涂层材料的力学研究及设计提供参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 hertz接触 应力分析
下载PDF
车轮踏面磨耗对齿轨列车齿轮齿条接触状态影响研究
6
作者 雷欢欢 赵家栋 +3 位作者 赵玉凯 师陆冰 李志远 岳子毫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37,共7页
针对齿轨列车车轮踏面磨耗情况下难以探究齿轮齿条接触状态规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考虑车轮踏面磨耗情况的齿轮齿条齿面接触应力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磨耗情况下齿轮齿条的接触关系,获得了接触应力计算关键参数随车... 针对齿轨列车车轮踏面磨耗情况下难以探究齿轮齿条接触状态规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考虑车轮踏面磨耗情况的齿轮齿条齿面接触应力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磨耗情况下齿轮齿条的接触关系,获得了接触应力计算关键参数随车轮磨耗的变化规律,并结合Hertz接触理论构建了考虑车轮磨耗的齿轮齿条接触应力计算模型;然后,选取某工程齿轮齿条参数进行计算,获得了磨耗周期内的齿面接触应力分布,并通过27组有限元仿真试验获得了不同磨耗量、不同接触位置的齿轮齿条接触应力数据,与上述计算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运用上述计算模型进一步分析了车轮磨耗影响接触应力规律的内在机制和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模型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71%,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车轮踏面磨耗量越大,齿轮齿条啮入点附近的接触应力越大,其影响机制是车轮磨耗导致啮入点附近驱动齿轮曲率半径急剧减小;增大初始中心距和齿条齿顶圆角影响系数,可降低车轮踏面磨耗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并可通过减小高度调整周期来优化接触状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轨列车 车轮踏面磨耗 齿轮齿条 hertz接触 齿面接触应力 理论计算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浮动球球体挤压应力计算
7
作者 贾怀军 杨繁隆 +4 位作者 邓鑫 王延运 丁瑞 李勇 张小强 《阀门》 2024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目前浮动球球体挤压计算存在两大问题:首先,现有校核公式结果偏大,不符合实际情况;其次,赫兹接触理论因假设条件和模型匹配度差等原因,计算难度大。阀门启闭瞬时,阀杆与球体的挤压行为存在不确定性,传统的计算接触面积与真实接触面积间... 目前浮动球球体挤压计算存在两大问题:首先,现有校核公式结果偏大,不符合实际情况;其次,赫兹接触理论因假设条件和模型匹配度差等原因,计算难度大。阀门启闭瞬时,阀杆与球体的挤压行为存在不确定性,传统的计算接触面积与真实接触面积间存在极大偏差,因此,合理的接触面积是校核挤压强度的关键。本文基于分形理论,从零部件接触行为的相似性出发,推导出挤压应力计算公式,以NPS 1-1/2,CLASS 150浮动球阀为例,得到其挤压应力值为33.3 MPa;借助SolidWorks有限元分析软件得到同一模型的平均挤压应力为31.62 MPa,两者相差不大,验证了挤压公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次推导为浮动球挤压应力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动球阀 赫兹接触 分形理论 挤压应力 有限元
下载PDF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lling Contact between Sphere and Cone 被引量:18
8
作者 ZHAO Yanling XIA Chengtao +4 位作者 WANG Hongbo XUAN Jiaping XIANG Jingzhong LIU Xianli SU Xiangguo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21-529,共9页
In non-conforming rolling contact, the contact stress is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ntact area. However,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of the special contact model and stress model used for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In non-conforming rolling contact, the contact stress is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ntact area. However,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of the special contact model and stress model used for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and this has prevente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ed friction, wear, and failure. This paper is particularly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area of rolling contact between a sphere and a cone, for which purpose the boundary is determined by the Hertz theory and the geometries of the non-conforming surfaces. The phenomenon of stick-slip contact is observed to occur in the contact are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full-slip(Q 〈 μ·P). Using the two-dimensional rolling contact theory developed by CARTER,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stick and slip reg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angential force over the contact area are analyzed. Furthermore, each stress component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Mc Ewen theory and the idea of narrow band. The stress equations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rolling contact between the sphere and the cone are obtained by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and are used to perform some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components have a large gradient alo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tick and slip regions, and that the maximum stress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tact coefficient and proportional to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 new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ress during non-classical three-dimensional rolling contact is proposed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ed friction, wear, and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tive rolling hertz theory stick-slip contact contact area contact stress
下载PDF
Counterformal contacts of full toroid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9
作者 ATTIANabilAbdulla QINDa-tong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The point and the line contacts of a toroid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VT) are studied. The contact shapes between the roller and input and output disks are formulated by using the classical Hertz contact ... The point and the line contacts of a toroid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VT) are studied. The contact shapes between the roller and input and output disks are formulated by using the classical Hertz contact theory. Based on the formulated equations, different system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ximum Hertz stress in the elliptical and strip contacts of the full toroidal CVT are explored, which include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ntacting material (Young’s modulus), operating condition (pushing load) and geometrical parameters (aspect cavity ratio, aspect roller ratio).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reve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ximum Hertz stress and the speed ratio in the form of graphs. These graphs giv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designer to know the maximum Hertz stress during operation in such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传动 超环面 牵引传动机械 滚筒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基于赫兹理论的齿轮副接触应力特性分析
10
作者 吕中华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8,共4页
以1对渐开线外啮合圆柱直齿轮副为分析对象,依据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齿轮副的线性坐标参数和赫兹应力模型,推导出了啮合线上任意啮合点处的齿面接触应力计算公式,综合分析了不同传动参数对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并借助MATLAB的数值分析功... 以1对渐开线外啮合圆柱直齿轮副为分析对象,依据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齿轮副的线性坐标参数和赫兹应力模型,推导出了啮合线上任意啮合点处的齿面接触应力计算公式,综合分析了不同传动参数对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并借助MATLAB的数值分析功能得到不同参数下齿轮副接触应力沿啮合线的分布特性图。结果表明:增大模数、变位系数、压力角或者降低转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齿面接触应力,可为提高齿轮副接触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兹理论 线性坐标 齿面接触应力 数值分析 疲劳强度
下载PDF
齿轮接触应力计算不同有限元模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杰 张磊 赵旗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共3页
为精确计算齿轮齿面接触应力,选择与齿轮实际运转情况最为接近的有限元模型,从赫兹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入手,研究齿轮接触问题的赫兹有限元解法,然后再将问题扩展到齿轮模型,最后通过对比不同有限元模型之间的差异发现,三维多齿有限元接触... 为精确计算齿轮齿面接触应力,选择与齿轮实际运转情况最为接近的有限元模型,从赫兹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入手,研究齿轮接触问题的赫兹有限元解法,然后再将问题扩展到齿轮模型,最后通过对比不同有限元模型之间的差异发现,三维多齿有限元接触模型同齿轮实际运转情况最为接近,且利用该模型不但能使计算更加精确,而且更容易实现变速器齿轮乃至整车的轻量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应力 赫兹 齿轮 有限元
下载PDF
弹性压缩变形对步距规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位恒政 王为农 +1 位作者 裴丽梅 任国营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1-636,共6页
针对步距规测量过程中正反向差较大的问题,利用赫兹压力理论分析了测头测力引起的弹性压缩变形,研究表明,由于校准探针用标准器与组成步距规的量块的材质和形状的不同,其弹性压缩变形量存在差异,成为引起正反向差的一个较大分量,通过选... 针对步距规测量过程中正反向差较大的问题,利用赫兹压力理论分析了测头测力引起的弹性压缩变形,研究表明,由于校准探针用标准器与组成步距规的量块的材质和形状的不同,其弹性压缩变形量存在差异,成为引起正反向差的一个较大分量,通过选择合适的探针校准用标准器,使其符合测量中的一致性原则,可以有效减小步距规的测量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距规 探针校准 赫兹压力理论 计量学
下载PDF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齿面接触应力计算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彦钦 张光辉 邱昕洋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7-251,共5页
采用弹塑性接触有限元法求解了不同包容齿数下的齿间载荷分配系数,基于啮合原理计算了接触点的诱导法曲率半径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单齿接触线长度和总接触线长度的简化计算模型。基于Hertz模型,推导出适用于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 采用弹塑性接触有限元法求解了不同包容齿数下的齿间载荷分配系数,基于啮合原理计算了接触点的诱导法曲率半径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单齿接触线长度和总接触线长度的简化计算模型。基于Hertz模型,推导出适用于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承载最大齿对的接触应力计算公式和平均接触应力计算公式。建立了蜗杆副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载荷作用下的齿间载荷分配及齿向应力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实例对比了用于平面二包蜗轮副齿面接触应力分析的解析法及数值法。结果表明:解析法与数值法计算结果接近,前者计算值高于后者约1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蜗杆传动 hertz模型 接触应力 有限元法
下载PDF
深沟球轴承动态有限元数字仿真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昌 孙志礼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25-1628,共4页
基于动态接触力学和显式动力学有限元算法,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建立参数化的深沟球轴承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和自适应网格技术对深沟球轴承的工作运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轴承内外圈、滚珠、保持架之间的接触应力、... 基于动态接触力学和显式动力学有限元算法,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建立参数化的深沟球轴承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和自适应网格技术对深沟球轴承的工作运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轴承内外圈、滚珠、保持架之间的接触应力、应变的变化情况及接触过程中的压力分布情况.并将计算结果与赫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动态有限元仿真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轴承原始制造误差、转速、载荷等不同工况对轴承动态性能的影响,为轴承的疲劳强度计算和动态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轴承 动态接触算法 显式动力有限元 接触应力 赫兹接触
下载PDF
转体桥混凝土球铰磨心接触应力参数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剑锋 刘涛 +2 位作者 彭自强 尹耀霄 王佶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4,共5页
混凝土球铰磨心是转体桥梁的关键构件,对表面接触应力的准确分析与掌握直接影响工程设计以及施工阶段的质量与安全。以球铰磨心表面接触应力为目标,基于非赫兹接触的理论解法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对球铰接触应力进行计算,做出球铰接触应力... 混凝土球铰磨心是转体桥梁的关键构件,对表面接触应力的准确分析与掌握直接影响工程设计以及施工阶段的质量与安全。以球铰磨心表面接触应力为目标,基于非赫兹接触的理论解法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对球铰接触应力进行计算,做出球铰接触应力分布曲线,对比不同球铰设计参数的最大接触应力值,分析球铰设计参数与最大接触应力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体桥 球铰 非赫兹接触 接触应力 参数分析
下载PDF
柔性抛光工具与工件接触区应力的测量方法与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计时鸣 郑高安 +3 位作者 金明生 张利 张伟东 侯海鹏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7-1111,共5页
提出一种用于测量柔性抛光工具与被加工工件之间接触区应力分布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柔性橡胶球头与工件试样之间的振动接触提升接触区温度,借助红外测温技术获得接触区温度分布,从而得到接触区的应力分布。基于热弹性效应和Hertz接触理论... 提出一种用于测量柔性抛光工具与被加工工件之间接触区应力分布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柔性橡胶球头与工件试样之间的振动接触提升接触区温度,借助红外测温技术获得接触区温度分布,从而得到接触区的应力分布。基于热弹性效应和Hertz接触理论,推导出试样材料特性、接触区应力分布和接触区温度变化三者间的关系,并以旋转体橡胶球头和刚性平面试样接触为例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接触区内,温度与应力变化均呈"M"形分布,其中温度变化与主应力正相关,同时还与热扩散系数、热膨胀系数以及热导率等材料特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球头 hertz接触理论 热弹性效应 应力分布 温度分布
下载PDF
渐开线齿轮的接触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杰 孙青军 王乐勤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1,37,共6页
以Hertz应力表达式为基础,将单齿啮合的渐开线齿轮等效为相互挤压的两个圆柱体,推导了齿轮接触应力的理论表达式.建立一套单齿对啮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包括引入渐开线和齿根过渡曲线方程及对应的自变量区间,建立参数化齿廓;模型轮缘厚度... 以Hertz应力表达式为基础,将单齿啮合的渐开线齿轮等效为相互挤压的两个圆柱体,推导了齿轮接触应力的理论表达式.建立一套单齿对啮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包括引入渐开线和齿根过渡曲线方程及对应的自变量区间,建立参数化齿廓;模型轮缘厚度取3倍的模数,周向宽度取3倍的齿厚;在接触面上进行网格细化处理;在对应的主、从动齿轮内缘分别施加均匀切向力和固定约束等.计算结果显示,有限元解和理论解吻合较好,最大偏差不超过5%,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啮合轮齿参数.由有限元方法得到的渐开线轮齿的接触应力符合Hertz理论中的半椭圆分布规律,Mises应力和剪应力分布也符合接触力学理论,但应力分布的对称中心存在偏离或者偏斜现象,分析认为,是由于轮齿弯曲变形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接触 有限元 赫兹应力
下载PDF
轮轨接触应力数值计算方法 被引量:15
18
作者 卢萍 崔大宾 王宁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8-32,共5页
为了得到轮轨接触应力较精确的数值解,分别采用Hertz接触理论模型、传统有限元模型及改进有限元模型求解轮轨接触应力,并从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方面对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较Hertz接触理论模型更能反映轮轨接触的实际... 为了得到轮轨接触应力较精确的数值解,分别采用Hertz接触理论模型、传统有限元模型及改进有限元模型求解轮轨接触应力,并从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方面对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较Hertz接触理论模型更能反映轮轨接触的实际情况,改进的有限元模型在允许的计算精度范围内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轮轨最大接触应力发生在轮轨表面以下约2.5mm的位置,呈弧形分布,并随轴重的增加而增大,高应力区宽度增大,离初始接触位置一定距离处的钢轨表面出现高应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摩擦 接触应力 hertz理论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齿轮啮合过程中接触应力的精确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杨凡 孙首群 +1 位作者 于建华 满微微 《机械传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59,67,共5页
分析了齿轮啮合过程中影响接触应力的相关因数,建立了计算齿轮接触应力的二维(2D)及三维(3D)有限元模型。得到了这两种模型下轮齿在啮合过程中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比较了二维和三维结果的差异,获得了精确的齿面接触应力分布。计算结果... 分析了齿轮啮合过程中影响接触应力的相关因数,建立了计算齿轮接触应力的二维(2D)及三维(3D)有限元模型。得到了这两种模型下轮齿在啮合过程中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比较了二维和三维结果的差异,获得了精确的齿面接触应力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接触应力沿齿宽方向分布并非是均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合过程 赫兹理论 有限元分析 接触应力
下载PDF
三角转子发动机径向密封片磨损的动态仿真 被引量:2
20
作者 贺泽龙 刘成俊 张宓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835-838,共4页
三角转子发动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就是转子的径向密封技术。径向密封片在气缸中的磨损过程,各状态参数随时间而改变。在考虑压力对磨损影响的同时,加入了温度影响因素。利用仿真技术对磨损量进行模拟计算,建立了径向密封片磨损的动态仿... 三角转子发动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就是转子的径向密封技术。径向密封片在气缸中的磨损过程,各状态参数随时间而改变。在考虑压力对磨损影响的同时,加入了温度影响因素。利用仿真技术对磨损量进行模拟计算,建立了径向密封片磨损的动态仿真模型,并用UG Grip编写了仿真程序。在此仿真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径向密封片磨损量的分布与时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密封片 动态仿真 赫兹接触压力 磨损量 闪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