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向通道”建设背景下甘肃文旅融合发展维度分析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静 戴斌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6-52,共7页
“南向通道”是跨经济区、跨社会制度、跨国界、跨文化的国际陆海新通道,对实现南北贯通、东西互济、海陆联通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地处这一合作体的北端位置,是“点—轴”空间形态向西南延伸拓展的潜力区域,依托丰富的旅... “南向通道”是跨经济区、跨社会制度、跨国界、跨文化的国际陆海新通道,对实现南北贯通、东西互济、海陆联通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地处这一合作体的北端位置,是“点—轴”空间形态向西南延伸拓展的潜力区域,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发展旅游业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品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引擎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南向通道”的缘起与联动,分析甘肃的区位优势和文旅资源禀赋,从学理上对资源特征、业态现状、发展合力、集团化运营、人才结构等多维度进行剖析,揭示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打破文化和旅游发展认知边界,强调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思维,从政策红利、业态变革、科技赋能、文旅IP打造等多视角探寻“南向通道”建设中的甘肃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向通道 甘肃 文旅融合 维度分析 路径
下载PDF
Hexi Corridor
2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6年第6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TODAY kilometer HUANG OVER gansu TODAY Hexi corridor SILVER DOCUMENTS
下载PDF
河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其可达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罗曼璐 董洁 +2 位作者 何凤 周启上 马佳 《甘肃科学学报》 2023年第2期20-25,70,共7页
以河西走廊107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区域地理的视角,以地理探测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等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可达性。结果表明:河西走廊A~5A级旅游景区数量分别为1处、8处、54处、41处、3处;景区以斑... 以河西走廊107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区域地理的视角,以地理探测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等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可达性。结果表明:河西走廊A~5A级旅游景区数量分别为1处、8处、54处、41处、3处;景区以斑块状聚集在敦煌市城区及周边,嘉峪关市和肃州区、张掖市中部以及凉州区,县域空间分布不均;交通站点密度、县域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强;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整体交通可达性程度较低,且差异显著。河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数量可观、等级较高,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交通因素主导了其空间分布,交通可达性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活动参与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空间分布 可达性 河西走廊
下载PDF
现代寒旱农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荣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594-597,共4页
近年来,甘肃省根据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寒旱农业资源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为了明确甘肃现代寒旱农业当前的发展态势,为我国西北同类型地区发展寒旱农业提供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的启示和借... 近年来,甘肃省根据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寒旱农业资源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为了明确甘肃现代寒旱农业当前的发展态势,为我国西北同类型地区发展寒旱农业提供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的启示和借鉴。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甘肃现代寒旱农业的背景和河西走廊现代寒旱农业的优势,理顺了现代寒旱农业技术创新思路,从农业节水、高效用水技术,改土再利用技术,沙化地治理改良技术,特色作物种植技术,绿色养殖技术和农作物育种技术等方面探讨了现代寒旱农业技术创新基本路径,并总结了甘肃现代寒旱农业的实践效果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寒旱农业 技术创新 甘肃省
下载PDF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巧玲 后立胜 许学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191-193,共3页
针对河西走廊地区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 ,重点阐述并分析了土壤盐渍化、土地沙化、荒漠化以及沙尘暴等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生态工程质量。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PDF
夏季金塔边界层风、温度和湿度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韦志刚 吕世华 +7 位作者 胡泽勇 张宇 陈世强 李振朝 奥银焕 李锁锁 张拥军 谷良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6-856,共11页
利用2004年6~7月在河西走廊金塔陆-气相互作用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夜间和中午风、温、湿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夜间,当地面风较小时,金塔绿洲高空可能为偏西风气流,夜间稳定层高度大致在100~190 m.夏季中午,当低... 利用2004年6~7月在河西走廊金塔陆-气相互作用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夜间和中午风、温、湿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夜间,当地面风较小时,金塔绿洲高空可能为偏西风气流,夜间稳定层高度大致在100~190 m.夏季中午,当低空为偏东风时,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存在着东风急流,急流高度在1000~4000 m之间,大气边界层顶盖(即逆温层底)约在3000~3600 m高度,在500~800 m高度以下存在绿洲内边界层;当低空为偏北风或西北风时,高空都为偏西风或西北风气流,低空风速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平缓,风速有时存在极大值,大气边界层顶盖(即逆温层底)在3500 m左右,在1200 m以下可能存在绿洲内边界层,绿洲内边界层高度有时会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金塔绿洲 边界层 结构特征 夏季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不同红砂天然群体种子表型性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苏世平 李毅 +1 位作者 种培芳 高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4,共8页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红砂天然分布区10个群体种子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4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不同群体红砂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红砂天然分布区10个群体种子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4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不同群体红砂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性状在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群体内没有显著差异;4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0.019 3,变异幅度0.001 8~0.068 5,其中千粒重最大,为0.068 5,种子长最小,为0.001 8,各群体4性状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张掖1,为0.048 4,最小的是酒泉2,为0.006 6;各性状变异来源以群体间为主,占到总变异的68%以上;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通过对4个表型性状各测量值的聚类分析,将10个天然群体拟划分为4个类群。对不同群体红砂种子表型性状的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河西走廊红砂种子的变异趋势和变异规律,可为今后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遗传评价及种质创新利用以及人工辅助更新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种子表型 相关性 河西走廊
下载PDF
甘肃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宋延龄 李俊生 +1 位作者 曾治高 张津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86-392,共7页
本文对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 6种生境中进行了定量调查和采集 ,共获 13种标本 ,隶于 6 (亚 )科 9属 ,其中古北界种类占优势。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6种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Margalef在 0 .6 ... 本文对河西走廊不同生境中鼠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 6种生境中进行了定量调查和采集 ,共获 13种标本 ,隶于 6 (亚 )科 9属 ,其中古北界种类占优势。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6种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Margalef在 0 .6 139~ 1.96 89之间 ,Shannon Wiener指数 (H′)为 1.0 6 95~ 1.5 6 0 7,Pielou指数 (J′)和Simpson指数 (D)分别为 0 .72 4 2~ 0 .9735和 0 .2 76 8~ 0 .4 6 83,不同生境的丰富种数量 (N1)变化趋势与H′相似 ,而非常丰富种数量 (N2 )的变化趋势为 :半荒漠灌丛生境 >山地草原生境 >戈壁荒漠生境 >农田生境 >森林生境 >山地半荒漠灌丛生境。降水对不同生境类型中鼠类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起直接的限制作用 ,同时海拔和人类干扰也是影响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西走廊 生境 鼠类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其环流背景 被引量:24
9
作者 江灏 吴虹 +2 位作者 尹宪志 高晓清 王可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8-552,共5页
利用近50年来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沙尘暴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少发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分布主要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 利用近50年来的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沙尘暴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有利于中国北方沙尘暴多发/少发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分布主要是沙漠边缘干旱化不稳定过渡带的产物,即在同样的大气条件下,下垫面条件决定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时间分布主要与大风有关,在日变化、年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中都是如此,即在确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大气(风)状况决定沙尘暴的时间变化;蒙古低(槽)、乌拉尔高(脊)的环流形势配置是沙尘暴过程中的典型背景条件,不仅在天气尺度是如此,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也是如此;河西走廊沙尘暴的EOF分析表明,沙尘暴频数在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一个明显的回升趋势,上升幅度已接近总下降幅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沙尘暴 环流背景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西部干旱区极端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孔祥伟 陶健红 +2 位作者 刘治国 傅朝 吉惠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81,共12页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卫星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6月4 5日河西走廊中西部干旱区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配置、中尺度特征、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 利用常规、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卫星资料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6月4 5日河西走廊中西部干旱区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配置、中尺度特征、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地面冷锋过境后,降温冷凝作用明显,对流层高层存在强抽吸作用,中层高原低涡受其下游弱脊阻挡较长时间维持在暴雨区上空,低层存在切变线,高低空系统的耦合提供了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水汽主要来自对流层中低层东、西两路及高层南路三支水汽输送通道,西路水汽输送强度最大,东路水汽输送受小高压影响显著,暴雨开始后6 h才完整建立,暴雨中心整层大气可降水量达到了该地区夏季平均值的两倍多;通过降温、增湿作用近地面出现对流不稳定能量,自由对流高度较低;涡旋云系的冷空气侵入处,不断激发出6个β中尺度的对流单体,暴雨中心玉门两次受其中4个单体的影响,产生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西部 极端暴雨 高原低涡
下载PDF
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早白垩世盆地的重新厘定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何光玉 杨树锋 +2 位作者 陈汉林 肖安成 程晓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2,共5页
对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释 ,结合钻井资料对其早白垩世时期的沉积与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对盆地的原型进行了新的厘定。在早白垩世时期 ,该区中部并未发育宽台山 黑山隆起与天泉寺 合黎山隆起 ,原酒西盆地与花海... 对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释 ,结合钻井资料对其早白垩世时期的沉积与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对盆地的原型进行了新的厘定。在早白垩世时期 ,该区中部并未发育宽台山 黑山隆起与天泉寺 合黎山隆起 ,原酒西盆地与花海、酒东和金塔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泉盆地。其中 ,原花海、酒西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西坳陷 ,内含青西、赤金、石大 花海 3个凹陷 ,后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花海次凹、石北次凹和大红圈次凹。原金塔、酒东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东坳陷 ,内含金塔、盐池、营尔和马营 4个凹陷。 2个大坳陷间以嘉峪关隆起作为分隔 ,而原始盆地的南部边界应位于现今边界以南 3 0~ 5 0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盆地 盆地原型 早白垩世 河西走廊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周爱国 孙自永 +1 位作者 徐恒力 徐忠胜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74,共4页
科学合理地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正确处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阐述了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其评价步骤的基础上 ,研究了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理与方... 科学合理地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正确处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阐述了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其评价步骤的基础上 ,研究了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理与方法 ,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应用 ,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探讨了有待研究的评价标准、现状评价与预测评价、评价方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评价 生态适宜性 指标体系 生态因子 可持续发展 河西走廊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甘肃河西季节冻结深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郭慧 李栋梁 +5 位作者 张强 陆登荣 冯建英 倾继祖 汤懋苍 沈志宝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3-508,共6页
根据甘肃河西1958-2003年17个气象站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和最长连续冻结的初、终日资料,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河西季节冻结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甘肃河西最大冻土冻结深度的变化存在8~10 a的周期振荡, 20世纪80年代... 根据甘肃河西1958-2003年17个气象站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和最长连续冻结的初、终日资料,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河西季节冻结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甘肃河西最大冻土冻结深度的变化存在8~10 a的周期振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其变化的转折期, 反映了甘肃河西冬季气候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变暖的事实. 气候成因分析说明, 气候变暖对河西季节冻结影响显著. 冬季最低气温与甘肃河西季节冻结深度和冻结时间关系密切,特别是冬季地气温差和气温日较差与其关系尤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西 季节冻结 热力作用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夏季河西地区绿洲—沙漠环境相互作用热力过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吕世华 陈玉春 +5 位作者 陈世强 朱伯承 吕世华 陈玉春 陈世强 朱伯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31,共5页
从绿洲和沙漠地面能量平衡方程和水分平衡方程出发,得到了表达绿洲稳定度和绿洲环流的表达式,绿洲地表温度低于沙漠的最主要原因是绿洲地表明显的蒸发。绿洲上大气稳定度的增加对于维持绿洲是一个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从动力学角度来看... 从绿洲和沙漠地面能量平衡方程和水分平衡方程出发,得到了表达绿洲稳定度和绿洲环流的表达式,绿洲地表温度低于沙漠的最主要原因是绿洲地表明显的蒸发。绿洲上大气稳定度的增加对于维持绿洲是一个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从动力学角度来看,绿洲区明显的下沉(上升)运动将使大气稳定(不稳定)。反照率效应将减弱绿洲风环流,相反,蒸发效应会驱动它。绿洲中过多的蒸发使绿洲地表温度低于周围沙漠。这种温度差异使绿洲风环流产生,并且使绿洲区产生下沉运动、沙漠区产生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地区 绿洲 边界层 绿洲风
下载PDF
甘肃省河西走廊19323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丁文娟 郭玉芬 +6 位作者 张哲文 刘晓雯 徐百成 程世红 兰兰 韩冰 王秋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5-308,共4页
目的了解甘肃省河西走廊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病情况,并探寻适合偏远、经济欠发达、多民族聚集地区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模式。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2009年7月~2010年9月出生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19 323例新生儿及婴儿在其... 目的了解甘肃省河西走廊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病情况,并探寻适合偏远、经济欠发达、多民族聚集地区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模式。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2009年7月~2010年9月出生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19 323例新生儿及婴儿在其出生后两月龄内实施普遍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间隔一月进行DPOAE复筛,复筛未通过者在3月龄(第一次诊断)和6月龄时(第一次诊断听力异常者,进行第二次诊断)进行DPOAE、ABR、声导抗等听力学检查及跟踪随访。结果接受听力筛查的19 323例新生儿及婴儿中,初筛通过16 843例(87.17%),未通过2 480例(12.83%)。18 417例正常儿中初筛通过16 078例(87.30%),未通过2 339例(12.70%);906例高危儿中初筛通过765例(84.44%),未通过141例(15.56%)。初筛未通过需进行复筛2 480例,实际复筛916例,复筛率36.94%,复筛通过853例(93.12%),未通过63例(6.88%)。接受复筛的875例正常儿中复筛通过824例(94.17%),未通过51例(5.83%)。接受复筛的41例高危儿中复筛通过29例(70.73%),未通过12例(29.27%)。初筛复筛未通过由当地筛查机构转诊接受进一步听力学诊断检查的受试儿应有63例,实际进行诊断的仅19例,11例最终确诊为听力损失的患儿中8例为传导性听力损失(6例单耳,1例双耳,1例右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3例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例双耳、1例单耳极重度听力损失,1例前庭水管扩大)。结论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农村及城乡结合地区广泛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可行的,但目标人群复筛率、转诊率低,漏筛率、失访率高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听力筛查 河西走廊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听力损失
下载PDF
甘肃省河西走廊蚊类种群分布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贾玉新 刘旭红 +4 位作者 王旭霞 梁舒 毛伟生 朱宏斌 李慧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3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了解河西走廊蚊类种群分布情况,为科学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结果本次调查共采集蚊虫21 208只。通过初步鉴定,发现该地区蚊虫至少有4属18种。在所捕获蚊虫中,数量最多的环境为畜舍,占80.95%;农户次... 目的了解河西走廊蚊类种群分布情况,为科学防控蚊媒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结果本次调查共采集蚊虫21 208只。通过初步鉴定,发现该地区蚊虫至少有4属18种。在所捕获蚊虫中,数量最多的环境为畜舍,占80.95%;农户次之,占12.34%;居民区最少,占3.24%。淡色库蚊、刺扰伊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1.66%和25.62%。结论河西走廊气候变幻多端,地形地貌复杂,种群分布较为广泛,水系分布较为丰富的区域种群密度较高,今后应加强该地区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从源头上有效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从而为当地蚊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西走廊 蚊类种群 分布调查
下载PDF
甘肃河西中部地区“87·6”罕见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式功 杨德保 +2 位作者 张武 赵庆云 辛春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4-29,共6页
对1987年6月10日20时至12日02时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戈壁地区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的分析表明,南支低槽发展东移,与之对应的地面冷锋侵入柴达木低涡,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东移,加之... 对1987年6月10日20时至12日02时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戈壁地区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的分析表明,南支低槽发展东移,与之对应的地面冷锋侵入柴达木低涡,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东移,加之河西走廊低空东风气流的形成并输送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是造成河西大范围普降大-暴雨的主要天气尺度系统;而锋面移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发展,是直接造成金昌市罕见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雨 成因 甘肃 河西地区
下载PDF
河西走廊气候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晓玲 丁文魁 +1 位作者 董安祥 袁金梅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S1期1-5,共5页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气候资源的优越性,研究分析了河西走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主要领域和发展前景。指出:在河西走廊应引进喜光喜温作物、大力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以便合理...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气候资源的优越性,研究分析了河西走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主要领域和发展前景。指出:在河西走廊应引进喜光喜温作物、大力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以便合理分配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河西走廊的气候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气候资源 分布特点 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不同红砂天然群体种子活性相关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苏世平 李毅 种培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41,共7页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红砂天然分布区11个群体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吸水率和千粒重四个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种子活性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砂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红砂天然分布区11个群体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吸水率和千粒重四个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种子活性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红砂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千粒重在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42 h吸水率在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千粒重、发芽率和发芽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红砂种子各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通过对4个活性性状各测量值的聚类分析,将11个天然群体拟划分为5个类群。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红砂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的保护、评价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天然群体 种子活性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北山-走廊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地产铀远景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郭庆银 陈祖伊 +1 位作者 刘红旭 于金水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321-327,335,共8页
北山走廊地区位于塔里木、华北、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柴达木等板(地)块的交汇处,中新生代经历了印支、燕山、四川、华北、喜马拉雅和新构造等构造运动时期,发育了众多中、小型叠合盆地。通过对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沉积响应和变形等... 北山走廊地区位于塔里木、华北、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柴达木等板(地)块的交汇处,中新生代经历了印支、燕山、四川、华北、喜马拉雅和新构造等构造运动时期,发育了众多中、小型叠合盆地。通过对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沉积响应和变形等特征的分析,归纳了该区中新生代经历三次挤压隆升、两次伸展断陷的构造演化规律。在此构造背景下发育的沉积盆地可划分为6个演化阶段,充填了不同特征的沉积物。其中,断陷盆地发育时期气候潮湿、物源充足、砂体发育、岩石中含有机质等还原剂,有利于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因此,将中下侏罗统确定为本区的主要找矿目标层,下白垩统为次要找矿目标层。目标层沉积后构造改造总体较强,晚侏罗世的构造改造北强南弱,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改造西强东弱、南冲北拗。基于上述认识,认为潮水和巴音戈壁等盆地北缘具有较好的铀成矿远景,值得进一步勘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走廊地区 构造演化 产铀远景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