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Effect of Foliar Application of Cow Dung, Wood Ash and Benlate on the Diseas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oselle (Hibiscus sabdariffa L.) Leaf Spot Disease Caused by Coniella musaiensis Var. Hibisci. in Makurdi, Central Nigeria
1
作者 K. D. Apeyuan A. O. Nwankiti +1 位作者 H. O. A. Oluma E. J. Ekefa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6年第8期26-32,共7页
A study on the comparative effect of cow dung, wood ash and benlate for the control of leaf spot disease of Roselle (Hibiscus sabdariffa L.) was carried out following the preparation and foliar application of the mate... A study on the comparative effect of cow dung, wood ash and benlate for the control of leaf spot disease of Roselle (Hibiscus sabdariffa L.) was carried out following the preparation and foliar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s on selected Roselle plants of the green and red accessions (Acc<sub>1</sub> & Acc<sub>3</sub>) in the field. The cow dung was fermented for 14 days while sour milk was added to wood ash, dissolved and all filtered and labeled. The spraying commenced soon after the plants were thinned to one and was done weekly until after 50% of the plants had flowered.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p = 0.05) difference between benlate, the synthetic fungicide and the bio-fertilizers (cow dung and wood ash) for the two years of the study. Disease sever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benlate than in the bio-fertilize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yield between the treatments although higher yield was recorded in benlate. Though the bio-fertilizers could not suppress infection, they aided the growth of the plants by boosting luxuriant growth.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se bio-fertilizers cannot be used as substitute to the synthetic fungicide for the control of this leaf spot disease caused by Coniella musaiensis var. hibisci. However, since they give equally good yield the bio-fertilizers can still be used to minimize the reliance upon use of chemical fungic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iar Application Cow Dung Wood Ash Benlate Disease Initiation Hibiscus sabdariffa L. ACCESSION Leaf Spot Coniella musaiensis Var. hibisci
下载PDF
Effect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on Diseas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oselle (<i>Hibiscus sabdariffa</i>L.) Leaf Spot Disease Caused by <i>Coniella musaiensis</i>Var. <i>hibisci</i>in Makurdi, Central Nigeria
2
作者 K.D.Apeyuan A.O.Nwankiti +1 位作者 O.A.H.Oluma E.J.Ekefa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7年第11期94-101,共8页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mainl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ange in sowing dates on disease severity of Roselle (Hibiscus sabdariffa L) leaf spot caused by Coniella musaiensis Var hibisci, plant height, number ...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mainl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ange in sowing dates on disease severity of Roselle (Hibiscus sabdariffa L) leaf spot caused by Coniella musaiensis Var hibisci, plant height, number of branches, number of fruits and calyx yield of Roselle (H. sabdariffa L). Five dates were selected with an interval of fourteen days (14) between the dates for two years (2003 and 2004)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time to sow the crop using two Roselle accessions;green (Acc1) and red (Acc3).The first date was determin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ains in the season. It was observed that change in sowing dates had significant (p = 0.05) effect on disease severity but not on plant height, number of branches, number of fruits and calyx yield. Plants sown on July 18/27 had lowest disease indices;and are thus the best and therefore recommended for cropping of Rosel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ESSION Sowing Date DISEASE Severity HIBISCUS sabdariffa L. Yield. Coniella musaiensis Var hibisci
下载PDF
木芙蓉叶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
3
作者 冯丽萍 黄李璐 +5 位作者 叶磊 刘语诗 胡攀 熊静 严鑫 夏厚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22-2627,共6页
目的提升木芙蓉叶质量标准。方法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优化供试品制备方法,增加银锻苷TLC鉴别,采用UPLC法同时测定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银锻苷的含量。该药材6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Utimate UPLC AQ-C_(18)色谱柱(100 mm... 目的提升木芙蓉叶质量标准。方法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优化供试品制备方法,增加银锻苷TLC鉴别,采用UPLC法同时测定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银锻苷的含量。该药材6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Utimate UPLC AQ-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60 nm。结果银锻苷TLC特征斑点清晰,分离度好。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银锻苷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26%~102.52%,RSD为1.05%~2.63%。结论该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木芙蓉叶的质量控制。建议木芙蓉叶含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银锻苷总含量不得少于2.1996 mg/g,即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TLC 芦丁 异槲皮苷 山柰酚-3-O-芸香糖苷 银锻苷 UPLC
下载PDF
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与抗炎作用研究及UPLC-Q-Orbitrap HRMS分析
4
作者 黄李璐 夏厚林 +5 位作者 冯丽萍 叶磊 严鑫 熊静 冯五文 胡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528-1539,共12页
研究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CCK-8法测定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浓度为25~200μg/mL,对HaCaT细胞和RAW 264.7细胞无毒性。利用H 2 O 2诱导HaCa... 研究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CCK-8法测定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浓度为25~200μg/mL,对HaCaT细胞和RAW 264.7细胞无毒性。利用H 2 O 2诱导HaCaT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能最显著降低细胞内ROS含量(P<0.001);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能抑制TNF-α、IL-6、iNOS、COX-2炎症因子的表达,从细胞水平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Orbitrap HRMS)对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的分析,鉴定出28个化学成分:10个黄酮类、9个有机酸类、2个香豆素类、2个酚类、2个核苷类及3个其他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和有机酸类成分是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其主要的活性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木芙蓉叶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乙酸乙酯部位 抗氧化 抗炎 UPLC-Q-Orbitrap HR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木槿皮、土荆皮、水翁皮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曾颂 韩秀奇 李书渊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考证分析木槿皮、土荆皮、水翁皮三者的用药历史,为正确使用和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三种药材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现代研究,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历代本草文献所记载的木槿皮与目前一致,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干燥茎皮或根皮... 目的考证分析木槿皮、土荆皮、水翁皮三者的用药历史,为正确使用和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三种药材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现代研究,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历代本草文献所记载的木槿皮与目前一致,为锦葵科植物木槿的干燥茎皮或根皮;土荆皮为松科植物金钱松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水翁皮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干燥树皮。结论三者来源于不同科属的植物,用法、用途不同,临床应用时应根据临床症状,对三者加以鉴别后使用,且三者的主要化学成分相差甚远,不可互相代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槿皮 土荆皮 水翁皮 本草考证
下载PDF
3种中草药提取物对疮疡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婷 丁忱欢 李鹤 《中南药学》 CAS 2014年第12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探讨木芙蓉叶提取液、紫花地丁提取液、藤黄提取液及3种中药混合提取液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制备3种中草药提取液,采用琼脂碟片扩散法定性检测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溶血链球菌的抑菌活性,然后通过2倍稀释法定量... 目的探讨木芙蓉叶提取液、紫花地丁提取液、藤黄提取液及3种中药混合提取液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制备3种中草药提取液,采用琼脂碟片扩散法定性检测中草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溶血链球菌的抑菌活性,然后通过2倍稀释法定量检测其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3种中草药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链球菌均有抑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木芙蓉叶提取液和藤黄提取液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和溶血链球菌对藤黄提取液敏感;藤黄提取液在3种中草药中具有最强的抑菌能力,3种中草药提取液混合后能显著增强抑菌效果。结论 3种中草药提取液均有明显抑菌作用,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紫花地丁 藤黄 体外抑菌性 最小抑菌浓度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木芙蓉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9
7
作者 万定荣 梅青 盘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46-49,共4页
为比较不同采收期木芙蓉叶药材(包括近枯萎的黄色老叶)的总黄酮含量,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及测定不同采收期木芙蓉叶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芦丁浓度在7.77~155.4Iz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平均... 为比较不同采收期木芙蓉叶药材(包括近枯萎的黄色老叶)的总黄酮含量,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及测定不同采收期木芙蓉叶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芦丁浓度在7.77~155.4Iz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1%,RSD为1.11%.木芙蓉叶的总黄酮含量从6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递增,且同一采收期成熟绿叶(干品)的总黄酮含量普遍高于黄叶.于冬初采摘总黄酮含量最高.该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可靠,可为木芙蓉叶的质量控制及合理地采收和利用木芙蓉叶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不同采收期 总黄酮 含量测定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扶桑花中槲皮素的含量 被引量:2
8
作者 钟宇森 张春荣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建立扶桑花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kma platisil ODS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水溶液(体积比30∶70),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60 nm。结果槲皮素进样量... 目的建立扶桑花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kma platisil ODS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磷酸水溶液(体积比30∶70),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60 nm。结果槲皮素进样量在0.041 6-0.41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95%,RSD为1.09%(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扶桑花药材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花 槲皮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木槿花多糖改善Ⅱ型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孟磊 张玉婷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28-34,共7页
目的探究木槿花(flos hibisci)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养结合ip低剂量STZ制备Ⅱ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木槿花多糖(flos hibisci polysaccharide,FHP)低、中、高剂量组,在连续口服给药16 w后进... 目的探究木槿花(flos hibisci)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养结合ip低剂量STZ制备Ⅱ型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木槿花多糖(flos hibisci polysaccharide,FHP)低、中、高剂量组,在连续口服给药16 w后进行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糖耐量(orat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测定、血清和肝组织中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结果FHP能降低Ⅱ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食物消耗量和水摄取量,增加Ⅱ型糖尿病小鼠体重;降低Ⅱ型糖尿病小鼠血清中的TG、TC和LDL水平,增加HDL水平,改善Ⅱ型糖尿病血脂症状;增加肝脏和血清中的SOD、CAT和GPX水平,降低MDA和ROS水平,改善氧化应激水平;能激活肝脏中的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改善肝糖原代谢。结论木槿花多糖通过改善血脂代谢、氧化应激水平、调控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改善肝糖原代谢发挥降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木槿花 血糖 机制
下载PDF
木芙蓉叶中芦丁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华 宋志娟 马仁强 《今日药学》 CAS 2010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建立木芙蓉叶中芦丁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色谱柱为Diamosil C18(250mm×4.6mm,5μm),柱温:35℃,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0.5%冰醋酸(3:19:78);检测波长254nm。结果芦丁在2.989~191.3μg/ml(r=0.9999... 目的建立木芙蓉叶中芦丁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色谱柱为Diamosil C18(250mm×4.6mm,5μm),柱温:35℃,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0.5%冰醋酸(3:19:78);检测波长254nm。结果芦丁在2.989~191.3μg/ml(r=0.999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药材溶液在12h内稳定;芦丁平均回收率(n=6)为100.5%,相对标准偏差值(RSD)为1.7%。结论本法简便、灵敏、准确能够满足木芙蓉叶中芦丁含量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芦丁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芙蓉叶痔疮栓的制备与药理作用研究
11
作者 黄赛金 尹爱武 高鹏飞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1期61-64,共4页
研究芙蓉叶痔疮栓的抗炎、镇痛、止血作用.热熔法制备芙蓉叶痔疮栓,以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跖肿胀法实验,考察其抗炎作用;小鼠断尾法考察其止血作用;热板法考察其镇痛作用;大鼠肛门溃疡实验考察其抗溃疡作用.结果显示,芙蓉叶痔疮栓显著抑... 研究芙蓉叶痔疮栓的抗炎、镇痛、止血作用.热熔法制备芙蓉叶痔疮栓,以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跖肿胀法实验,考察其抗炎作用;小鼠断尾法考察其止血作用;热板法考察其镇痛作用;大鼠肛门溃疡实验考察其抗溃疡作用.结果显示,芙蓉叶痔疮栓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跖肿胀,缩短断尾小鼠的出血时间,并显著提高小鼠痛阈,大鼠肛门溃疡修复积分.芙蓉叶痔疮栓有抗炎、止血、镇痛及抗溃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痛 抗炎 止血 芙蓉叶痔疮栓
下载PDF
木芙蓉叶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颜娓娓 颜志强 +2 位作者 崔真真 周长征 辛义周 《食品与药品》 CAS 2019年第3期239-241,共3页
木芙蓉叶化学成分复杂,有多种活性成分,有较好的抑菌、抗炎镇痛、抗病毒作用等。本文综述近年关于木芙蓉叶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为更深入研究木芙蓉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木芙蓉叶 化学成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提取芙蓉花中总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瑶 黄云清 +2 位作者 易姝娟 余静 卓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4248-4249,4255,共3页
用单因素试验方法探讨超声波辅助提取芙蓉花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考察了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对提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80%,提取时间20 min,超声功率400 W时,芙蓉花中总黄酮的... 用单因素试验方法探讨超声波辅助提取芙蓉花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考察了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对提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80%,提取时间20 min,超声功率400 W时,芙蓉花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2.95%,提取效果最好,且优于回流提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花 总黄酮 提取 测定
下载PDF
木芙蓉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继锋 周长征 +3 位作者 徐佳馨 颜娓娓 崔真真 辛义周 《食品与药品》 CAS 2019年第4期322-327,共6页
木芙蓉叶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文对木芙蓉叶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广大学者重视,为将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木芙蓉叶奠定... 木芙蓉叶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文对木芙蓉叶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广大学者重视,为将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木芙蓉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实验研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木槿花和朱槿花的鉴别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赖岳晓 刘佩沂 +1 位作者 田素英 郭炜 《今日药学》 CAS 2010年第5期16-18,共3页
目的通过对木槿花和朱槿花进行鉴别研究,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方法观察木槿花和朱槿花的外观形态、粉末的显微特征、对所提取的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理化鉴别。结果木槿花和朱槿花在外观形态、显微特征及理化鉴别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目的通过对木槿花和朱槿花进行鉴别研究,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方法观察木槿花和朱槿花的外观形态、粉末的显微特征、对所提取的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理化鉴别。结果木槿花和朱槿花在外观形态、显微特征及理化鉴别等方面有明显不同。结论所得结果可作为区分木槿花和朱槿花的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槿花 朱槿花 鉴别研究
下载PDF
木芙蓉叶标准汤剂质量指标的建立
16
作者 万丽娟 黄茜茜 +1 位作者 胡辉 龙林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12期2234-2239,共6页
目的:建立木芙蓉叶标准汤剂质量指标。方法:收集了15批合格的木芙蓉叶药材,炮制成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木芙蓉叶饮片,制备木芙蓉叶标准汤剂干膏粉,建立UPLC特征图谱,确定共有峰个数及成分。结果:测定15批木芙蓉叶标准汤剂的出膏率... 目的:建立木芙蓉叶标准汤剂质量指标。方法:收集了15批合格的木芙蓉叶药材,炮制成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木芙蓉叶饮片,制备木芙蓉叶标准汤剂干膏粉,建立UPLC特征图谱,确定共有峰个数及成分。结果:测定15批木芙蓉叶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为11.32%~19.75%,指标成分芦丁的含量为0.20%~0.46%,转移率为17.25%~34.61%,特征图谱确定了7个特征峰,指认了3个特征峰,分别为咖啡酸、芦丁、椴树苷。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靠的木芙蓉叶标准汤剂全面质量指标,为木芙蓉叶配方颗粒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标准汤剂 特征图谱 质量指标
下载PDF
木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17
作者 吴远波 焦涛 +2 位作者 吴克勤 刘宇政 张鸿 《江西化工》 2022年第3期38-41,共4页
筛选木芙蓉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与纯化工艺。选择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木芙蓉花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提取出的总黄酮利用聚酰胺进行纯化,筛选出纯化的最佳条件。最佳回流提取条件为: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溶剂用量为8倍量,提取3... 筛选木芙蓉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与纯化工艺。选择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木芙蓉花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提取出的总黄酮利用聚酰胺进行纯化,筛选出纯化的最佳条件。最佳回流提取条件为: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溶剂用量为8倍量,提取3次,每次提取3h;聚酰胺的纯化最优条件为:选择100-200目聚酰胺,洗脱溶剂体积为300 mL。该方法可靠稳定,可用于木芙蓉花总黄酮的提取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花 总黄酮 提取 纯化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快速鉴别木芙蓉叶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军茂 何明珍 +4 位作者 欧阳辉 谭婷 李艳 冯育林 杨世林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木芙蓉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UHPLC-Q-TOF-MS/MS,Welc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木芙蓉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UHPLC-Q-TOF-MS/MS,Welc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保留时间、精确分子离子峰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对木芙蓉叶进行成分鉴定。结果初步鉴定了木芙蓉叶中73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42个黄酮类,15个三萜类,11个有机酸类,3个香豆素类,其他类2个。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为进一步阐明木芙蓉叶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裂解规律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基于DSS标记特异性PCR鉴别冷背药材木槿皮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亚男 华中一 +5 位作者 赵玉洋 金艳 彭华胜 蒋超 蒲婧哲 袁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33-139,共7页
目的:冷背药材作为宝贵的药材资源,但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其鉴别成为中药鉴定中的难题,因此亟需建立冷背药材的鉴别方法。该研究利用DNA特征序列(DSS)标记,建立一种冷背药材木槿皮基原植物木槿及其混伪品的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 目的:冷背药材作为宝贵的药材资源,但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其鉴别成为中药鉴定中的难题,因此亟需建立冷背药材的鉴别方法。该研究利用DNA特征序列(DSS)标记,建立一种冷背药材木槿皮基原植物木槿及其混伪品的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别方法。方法: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获得木槿皮的候选DSS标记,使用DNA测序手段对DSS标记进行验证,基于得到的可靠DSS标记设计木槿皮基原植物特异性鉴别引物,对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耐受性和适用性的考察。结果:将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与DSS比对后得到了1个可用于鉴定木槿的DSS标记,揭示了木槿正混伪品的区别特征,根据DSS标记设计出一对木槿正品特异性鉴别引物,使用该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凝胶电泳后木槿均出现约270 bp的单一明亮条带,而其4种混伪品均无此条带。结论:该研究得到的1个DSS标记可用于木槿的真伪鉴定,基于此DSS标记设计的特异性鉴别引物可准确、简便的鉴别木槿皮的基原植物及其混伪品,为木槿正伪品的分子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特征序列标记 木槿皮 混伪品 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原文传递
木芙蓉叶抗氧化活性成分谱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李璐 郑雨 +7 位作者 王希 冯丽萍 叶磊 胡攀 严鑫 冯五文 汪俊汝 夏厚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489-2497,共9页
目的比较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测定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活性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研究谱效关系。方法以DPPH法和ABTS法评价抗氧化活性,筛选木芙蓉叶抗氧化活性最佳部位,测定13批不同产地木芙蓉叶最佳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并建立... 目的比较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测定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活性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研究谱效关系。方法以DPPH法和ABTS法评价抗氧化活性,筛选木芙蓉叶抗氧化活性最佳部位,测定13批不同产地木芙蓉叶最佳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热图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其谱效关系。结果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强弱依次为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石油醚部位。13批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有17个共有峰,共指认出5个成分,峰4为秦皮素,峰6为芦丁,峰8为异槲皮苷,峰10为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峰15为银椴苷,13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912~0.995。聚类热图分析和PCA将13批木芙蓉叶样品聚为两类;PLSR分析表明,峰3、峰4(秦皮素)、峰6(芦丁)、峰10(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峰12回归系数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且贡献度较大(VIP>1),为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结论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木芙蓉叶抗氧化活性为多个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揭示了木芙蓉叶抗氧化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乙酸乙酯部位 抗氧化 指纹图谱 谱效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